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4|回复: 12

[散文诗] 中国散文诗发展中写作方法的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3 21: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心蝶 于 2015-8-15 11:36 编辑




中国散文诗发展中写作方法的探索

文/心蝶


       散文诗作为承载人类感情最大的载体,在与自然、社会碰撞中形成与诗歌共同语言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中国散文诗近百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变化,并逐步完善。


第一阶段
        二十世纪初, 在胡适的“作诗如作文”口号鼓舞下,散文诗与新诗没有明确的划分,直到《新青年》发表了沈尹默了《三弦》,标志着散文诗创作初步进入了自觉状态。1919年从鲁迅的《自言自语》开始完全进入散文诗文体创作。《野草》以其艺术成就被公认为中国的第一部散文诗集。

“求乞者/鲁迅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近于儿戏;我烦腻他这追着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德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
  灰土……”
  
      鲁迅的《求乞者》鞭打了国民意识中的麻木、虚伪、虚无,以及奴性。作品基本是叙述、议论、心理独白等,也有通感手法。它们互相沟通、联想,增强了作品的弹性。“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我——泥墙——断砖——微风————灰土——手势等,这些意象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之间互相抵触,互为支撑,于视觉、听觉、感觉中完成了心理体验。由此可见,意识流手法在二十世纪初已经成熟运用了。
     基于时代的因素,鲁迅的作品倾向于理性的回归、灰色的抒情。极度压抑的现实中推倒一面墙,在灰土四起时各走各的路。墙隐喻了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扭曲,是腐朽、破败的。也可以说是检验善与恶、希望与绝望无形的尺子。在自觉与不自觉的矛盾体验中探寻人生的价值,是他用内心的情感反映社会的方法。也是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就像臧克家说过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郭沫若追求自由诗体,对散文诗文体十分重视,但当作新诗对待,相信有裸体的诗,即不借重音乐的韵语,而直抒情绪中观念之推移的散文诗。

“山茶花/郭沫若

    昨晚从山上回来,采了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蓓蕾着的山茶。
    我把它们投插在一个铁壶里面,挂在壁间。
    鲜红的楂子和嫩黄的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这是怎么也不能描画出的一种风味。
    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了。
    今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中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呀?─—
    原来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
    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

     他的作品有火山爆发的气势,狂飙时的风格震撼过很多人的心灵。这篇作品却清新剔透、优雅委婉、细腻深情。采用了白描、议论、隐喻等方式,用古典意象山茶、楂子、岩骨等赋予了新的意义。那些生机勃勃的意象象征的正是秋天,“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以此表达的顽强、奔放、豪情正是“五四”精神的折射。新文化运动是以文化为旗帜的政治、社会运动,诗人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却束缚了想象。但白话诗的出现意味着中国诗歌摆脱了沉重的文言甲壳与格律形式。近代新诗、散文诗最大的功绩在于完成了语言、形式的演变。

第二阶段

      50年代形成了柯蓝和郭风为代表的偏重于诗、散文的两大散文诗风格。优秀作者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即在传统的基础上,经过重组、拼接等方法,于普遍性中捕捉到诗性并擦亮诗意。柯蓝的作品借鉴了鲁迅及波德莱尔的创作方法,将丰沛的情感由点及面对应反复推拉的蒙太奇镜头。通过这些场景的变换、叠加、重复,绵延无垠的意境。

“春雨/柯蓝

   清晨,这是个新春的节日;我振奋精神,冒着细雨在故乡的泥路上奔走。

  春天的蒙蒙细雨,一阵阵微风洒下一阵阵于思,它们从遥远的天边飘来,却又飘落得这么亲近。这故乡的春雨呵,使我迷离,一阵风来稀,一阵风来密。我看不清、听不出哪些是传来的故乡的山歌?那些又是儿时听来的一串故事?

  这故乡的春雨呵,太使我迷离,一阵风来稀,一阵风来密。我看不清、听不出哪些是母亲临别时的叮嘱,哪些又是父亲难忘的希望?蒙蒙的细雨呵,你滋润着春天的泥土。而母亲的叮嘱,父亲的忠告,却滋润着我无尽的回忆。

  谁说回忆只属于过去?回忆也给未来增添前进的勇气。”

       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平面与立体。从选材看春雨本身就是立体、动感的存在形式。“它们从遥远的天边飘来,却又飘落得这么亲近。”也有现实中的人与理想中的仁的思维,“我看不清、听不出哪些是传来的故乡的山歌?那些又是儿时听来的一串故事?” 。这些纵横交错的思维,把看似高不可攀的意义潜伏在文本中,成为一种新探索、新概念。二是复沓与音韵。在回环往复中反复咏唱强调了情感,突出了主题。“这故乡的春雨呵,太使我迷离,一阵风来稀,一阵风来密。”这种句式的反复出现,使全篇显得优美和谐,让读者体会到流畅圆润的感觉。三是叙述与抒情。好的叙述既有传统的内功,又有自身的外功,是道独特的风景。这场春雨好在故乡的路上,是“母亲的叮嘱,父亲的忠告,却滋润着我无尽的回忆。”是叙述之前诞生的,也是写作过程中渗透的。看似简单,实则深厚。需要作者深厚的底蕴以及高妙的悟化。四是聚焦与发散。用蒙太奇式的静态浮雕,发散瞬间的感情。母亲、父亲、泥土、故乡在作者的抒情中被由点及面的推拉、聚焦,成为作品中反复关照的主题。语言没有新旧,关键是作者的重新组合、应用。在当时环境下,写出这样一些闪光的诗句,已经为散文诗长久的发展隐藏了更为强大的转机。

第三阶段

         80年代至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各种文化思潮的涌进,使散文诗逐渐走向现代化、多样化,改变了花边文学的命运。相应出现的体裁有报告体、纪实体、旅游体、探索体等散文诗。以耿林莽为旗手的中国散文诗进入了历史以来最繁荣的时期。他以90岁的高龄不断挑战、创新一些高度和难度,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有前瞻性、多义性、纵横睥睨、收放自如的独特性。被称为新时期“把散文诗真正写成了诗” ,并形成自己风格的第一人。

“遗忘/耿林莽

  屋顶被掀去了,窗框与门不翼而飞,
  只留下一片废墟。
  
  一堵危墙还留在那里,兀然而立。溅血的墙体上,挂着一件黑衫。
  没有十字架。头颅与头颅中的思想,统统被删去。
  风吹着黑衫,吹着空荡荡的袖口。
  
  蝙蝠们飞走于古屋的黄昏,
  唯一的知情者从此消失。
  留下你,不肯撤离的一片影子,
  比遗忘更真实。
  风吹着黑衫,吹着空荡荡的袖口。
  
  我听见了昔日的沙哑之音,从袖口中传出,在诉说着什么?
没有人倾听。


    其写作方法与之前的比较,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背叛了传统散文诗的以意取象。以主观意念取象的方法使意与象互生,构成了神奇、奇妙的意境。被掀去的屋顶,不翼而飞的窗框,是《遗忘》的心理感受。而随之引出的十字架、空空的袖口等,是跟着感觉走的结果。这些意象在某个时空横向、纵向由浅入深的交错演绎中,把感觉置换为超验,使作品增加了多义性, 起到了创造性的艺术效果。二、抒情中加入叙事,也是一个突破。散文诗的本质是诗,也有叙事与议论。他的作品在传统散文诗单纯抒情的写作方法上加入了叙事。“蝙蝠们飞走于古屋的黄昏,/唯一的知情者从此消失。/留下你,不肯撤离的一片影子,”这些诗性的叙述是诗与事的合奏,是情感的沉淀、激情的升华。是语言多功能的有机结合。同时穿插运用的还有移步换形、蒙太奇手法等。在把握文本脉络的同时,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内核。三、声与色的和谐。文本中重复出现的“风吹着黑衫,吹着空荡荡的袖口。”起到了强调主题的作用,又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而对应遗忘的废墟、黑衫、十字架、影子等,用一幅幅画面无声述说着内心的情感。这种呼之欲出的手法,是在打散与聚焦中重组一些似有似无的意境,于不动生色中戛然而止。“我听见了昔日的沙哑之音,从袖口中传出,在诉说着什么?/没有人倾听。”用一句话概括:此时无声胜有声。


    综上所述,中国散文诗的发展是承上启下的过程。其中的演变是偶然,也是必然的。之间的填补与完善是遗憾,也是自豪。但谁又能说他的作品超过了鲁迅的作品,那是一座真正的历史高峰呵。而后代的人又岂敢在前,岂甘在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21: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们 晚上好 折腾了两天 就这么点东西 改天再续 大家辛苦了{: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3 21: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辛苦了,这两天我也比较忙,早出晚归,回帖不及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3 22: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辛苦了,期待精彩继续,高亮分享,问好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22: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朋友们 大家辛苦 晚上好{:soso_e160:}{:soso_e1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09: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不看,先赞。道声老师辛苦,再慢慢读。早上好,请喝茶{: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09: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指导意义,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09: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蝶对散文诗发展历程的梳理十分难得。对于建国后文革前老一辈作者散文诗经营艺术的挖掘与肯定也令人心仪。当下一下作者,一再鄙薄老一代作者,矫枉过正,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也是“历史从我开始”的狂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09: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大作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20: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阶段
80年代至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各种文化思潮的涌进,使散文诗逐渐走向现代化、多样化,改变了花边文学的命运。相应出现的体裁有报告体、纪实体、旅游体、探索体等散文诗。以耿林莽为旗手的中国散文诗进入了历史以来最繁荣的时期。他以90岁的高龄不断挑战、创新一些高度和难度,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有前瞻性、多义性、纵横睥睨、收放自如的独特性。被称为新时期“把散文诗真正写成了诗” ,并形成自己风格的第一人。

“遗忘/耿林莽  

  屋顶被掀去了,窗框与门不翼而飞,
  只留下一片废墟。
  
  一堵危墙还留在那里,兀然而立。溅血的墙体上,挂着一件黑衫。
  没有十字架。头颅与头颅中的思想,统统被删去。
  风吹着黑衫,吹着空荡荡的袖口。
  
  蝙蝠们飞走于古屋的黄昏,
  唯一的知情者从此消失。
  留下你,不肯撤离的一片影子,
  比遗忘更真实。
  风吹着黑衫,吹着空荡荡的袖口。
  
  我听见了昔日的沙哑之音,从袖口中传出,在诉说着什么?
没有人倾听。”

其写作方法与之前的比较,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背叛了传统散文诗的以意取象。按照主观意念取象使意与象互生,构成了神奇、奇妙的意境。被掀去的屋顶,不翼而飞的窗框,都是《遗忘》的心理感受。而随之引出的十字架、空空的袖口等,是跟着感觉走的结果。这些意象在某个时空横向、纵向由浅入深的交错演绎中,把感觉置换为超验,使作品增加了多义性, 起到了创造性的艺术效果。二、抒情中加入叙事,也是一个突破。散文诗的本质是诗,也有叙事与抒情。他的作品在传统散文诗单纯抒情的写作方法上加入了叙事。“蝙蝠们飞走于古屋的黄昏,/唯一的知情者从此消失。/留下你,不肯撤离的一片影子,”这些诗性的叙述是诗与事的合奏,是情感的沉淀、激情的升华。是语言多功能的有机结合。同时穿插运用的还有移步换形、蒙太奇手法等。在把握文本脉络的同时,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内核。三、声与色的和谐。文本中重复出现的“风吹着黑衫,吹着空荡荡的袖口。”起到了强调主题的作用,又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而对应遗忘的废墟、黑衫、十字架、影子等,用一幅幅画面无声述说着内心的感受。这种呼之欲出的手法,是在打散与聚焦中重组一些似有似无的意象,在不动生色中戛然而止。“我听见了昔日的沙哑之音,从袖口中传出,在诉说着什么?/没有人倾听。”用一句话概括:此时无声胜有声。

综上所述,中国散文诗的发展是承上启下的过程。其中的演变是偶然也是必然的,之间的填补与完善是遗憾,也是自豪。但谁又能说他的作品超过了鲁迅的作品,那是一座真正的历史高峰。而后代的人们又岂敢在前,岂甘在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9-23 03:32 , Processed in 0.09601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