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4|回复: 5

关于对《天问诗歌公约》的几点个人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4 1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30 编辑

<p><br/>关于对《天问诗歌公约》的几点个人看法</p><p>  刚才在天涯诗社,看到“[访谈]《天问诗歌公约》发起者集体做客天涯诗会(现场)讨论”非常激烈,就签名一事,谈点个人观点:</p><p>  个人认为:<br/>  1 行为:<br/>  这种行为方式值得赞赏,说明了我们的大多数人诗人,文人的协同与一致性;<br/>  2 内容:<br/>  作为诗人们撰写的条例,个人认为比较抽象,在语义上表达不细。因此,她有失我们文人的水准。但是,个人还是比较认同这些含混的条例;<br/>  3 关于签名:<br/>  这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如果赞成的,他不签名,从内心讲也会根据自我的要求去创作。因此,这种行为的意义更多地是反映了我们诗人的一种态度,与当今诗潮的一种责任与方式。是具极积影响的,特别是有名诗人的参与;<br/>  4 诗歌的定义:<br/>  是广泛的,不是一两位诗人或几位诗人能主宰。诗歌的诗性如同人性,千百不一相同。而与此同时,产生出来的诗歌才有了无穷的魅力。相反,如果诗性、诗趣、诗理接近,是不是少了诗歌乐趣与欣赏的价值;<br/>  5 我赞成这种行为:<br/>  这种在良莠不齐,诗歌处境混乱的情况下我们的有名诗人的大义行为。他们敢于对诗歌的邪恶展开搏斗,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在唤醒更多的良知,可他们的力量又是有限的;<br/>  6 关于斗争:<br/>  有了开局就有斗争,有正就有邪。俗说“邪不压正,”在此,我们争议的焦点是关于谁正谁邪。因此,签名行为一出来,便会引起效应与恐慌。按理说,这种义举应该很积极参与,可是行为的方式触痛了某些人。这就是负面影响,我相信这种斗争仍会长期进行下去;<br/>  7 我看好这场斗争:<br/>  有斗争说明我们的诗人在护各自的法,这说明我们的诗歌还是有人在坚定不移地钟爱着,为什么说她死了?死的反义是复生,诗歌的斗争历来就有,不是当今。在顶盛时期的唐朝,诗歌也有派系之争,也会有各种的诗歌理论,也在据理评说。宋朝也一样,斗争从来就没有终止过。<br/>  8 争议的焦点:<br/>  如果各种计论是围绕学术,诗歌艺术,文艺动态,各种流派,那样的讨论就有积极性。问题是:我们的出发点错了,我们的方向错了;文学的基本特征与诗歌的本性错了?问题是:我们不知道错。人性与诗性是一致的,一个诗人的作品反映的就是诗人本体。你是什么人,写出的就是什么?无论你怎么变,其根本不会改变。举例:如下身派,你的作品反映的是下身的,你的生活也是这样吗?你本人的本质也是这样吗?当然,你会说:这是文学,一种借下身来充分反映人性的学说。这是对的,难道非要用或者说那些违背良心道德的列举才更有说明力吗?你列举的真正目的是在渲染什么?性??吸引眼球?诗歌的力量与诗歌的方式是有限的,为什么不用小说?那样的读者更多。<br/>  9 诗歌的变化:<br/>  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诗歌的本质与诗性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变化。诗经的“在水一方”至今人们都喜欢,“大江东去、”“千里共婵娟”、“红豆生南国”这些诗歌的力量至今仍在。这些反映诗人个性与境界的诗,至今令人神往。而改变的只是形式,从诗经只有4字,至唐代的五言,七绝,再到宋词,现阶段的白话诗。这都很符合历史发展,也与当朝的语言流行有相当的关系。我的诗人们?你们在吵什么??<br/>  10 对于课本教育:<br/>  有人说这是当今的错误,要改变教科书。我笑了,是吗?改了,就能让历史记住你吗?唐代有名的诗集《唐诗三百首》不止是在唐朝流行,在宋朝一样,也包括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你改吧,最好从宋朝就开始改,屈原的行为演变成一种习俗人们来记念他,他的诗,他的境界,你改吧。你能改现在,却改不了历史。诗歌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不是说你改就能改的,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事。<br/>  11 目前状况:<br/>  我们当前的诗歌在国际上的名声非常不好,诗人却在窝里斗法,夜郎自大。为什么不能弘扬我们的传统,借我们古人的优秀来承传下去?<br/>  12 我们需要做的:<br/>  去加强,是一种责任、一种诗人的境界、一种对社会的良知、一种感动别人、启发别人、歌颂人性的目的。诗歌才有意义!“我曾把诗人分作三个层界︰抒小我之情的层界,抒大我之情的层界,和抒无我之情的层界。”这是台湾诗评家瘂弦说的。<br/>  13 关于技巧:<br/>  为什么说签名的条例很抽象,技巧只是后人对前人的一种总结,我的诗人,你的诗歌写好了,各种技巧发挥无形,这就是最高境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其技巧已经化为无形。让别人来总结你,你还谈什么技巧,你的技巧就是诗歌,你的技巧就是生活,你的生活就是诗歌。</p><p></p><p><br/> 背景资料之一:<br/>  <br/>  《天问诗歌公约》<br/>     <br/>    第一条 每个诗人都应该维护诗歌的尊严。<br/>    第二条 诗人天生理想,我们反对诗歌无节制的娱乐化。<br/>    第三条 诗人必定是时代的见证。<br/>    第四条 一个坏蛋不可能写出好诗。<br/>    第五条 语言的魅力使我们敬畏,我们唾弃对母语丧失<br/>     敬畏的人。<br/>    第六条 没有技艺的书写不是诗歌。<br/>    第七条 到了该重新认知传统的时候了!传统是我们血。<br/>    第八条 诗人是自然之子。一个诗人必须认识24种以上的<br/>     植物。我们反对转基因。<br/>     <br/>     <br/>     车前子 叶匡政 冯 晏 芒 克 老 巢 宋 琳<br/>     张清华 树 才 梁小斌 莫 非 桑 克 默 默 <br/>     潇 潇 潘洗尘 (以姓氏笔划为序)<br/>     <br/>     二○○七年一月二十七日于哈尔滨<br/></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4 1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30 编辑

有关“诗歌公约”目前众说纷纭,不妨各抒己见,只要是真诚的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5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30 编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白沙</i>在2007-3-24 18:39:00的发言:</b><br/>有关“诗歌公约”目前众说纷纭,不妨各抒己见,只要是真诚的探讨。</div><p></p><p>多谢白沙的理解,<br/><br/> 13。关于技巧,为什么说签名的条例很抽象。技巧只是后人对前人的一种总结,我的诗人,你的诗歌写好了,各种技巧发挥无形,这就是最高境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其技巧已经无形。让别人来总结你,你还谈什么技巧,你的技巧就是诗歌,你的技巧就是生活,你的生活就是诗歌。</p><p>为了避免误会,再补充说明:<br/>技巧是一种学习过程,至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习模仿阶段,第二层是成熟树个性阶段,第三阶段是回归,化技巧为无形,自然而然阶段.现在我们讨论的都是第二阶段的技巧问题.第三阶段的无技巧是建立在技巧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因此,没有前两者的努力是不能谈后阶段的,不经过前两阶段的努力只能闹笑话,只能产生无意义的口水.</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30 编辑

<p>作者:方鹤晴2 回复日期:2007-3-25 16:37:41  <br/>    我们当前的诗歌在国际上的名声非常不好,诗人却在窝里斗法,夜郎自大,为什么不能弘扬我们的传统,借我们古人的优秀来承传下去?<br/>    <br/>    个人的一点看法:<br/>    中国的诗歌我觉得是很难介绍到外国去的,介绍出去的也一般是口语化的诗歌吧。中国固然对人文的终极关怀和内心自由的关注虽然长时间受到压制,但它一直没有断绝(事实上,只要有人还认得汉字,他就不可能断绝,只是点和面的表现罢了),想想哪些魏晋风骨,“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劝天公齐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我没有系统地学过,所以只能胡乱举例,各位莫怪)。没有一定的功底和中西方文化的深厚理解是很难把比小说更着重个人情感体验和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成分大得多的诗歌要翻译得好,简直太难了,我看外国人不学会中国话,在中国呆上几年,你想让他对我们中国的诗发出会心的一笑,哦,我估计哪时外星人也到地球了。还有哪个韵脚的问题,你想想一翻译成外文,还要能有韵,那跟瞎猫找死老鼠差不多。所以我对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抱半点奢望。更直白地说,我觉得那跟对牛弹琴差不多。这比喻也许有些恶毒,但我个人的确是为自己所属的中华文化圈骄傲,中国并不是缺乏人文精神,只是缺乏可以追求的环境,但今时不同往日,冰一破则春水流,文化复兴已非痴人说梦。所以更需要诗坛诸君求同存异,少些无谓的攻击,多些真诚的探讨。少些名词上的堆砌,多些实质上的创造。另外,诺贝尔还有一个奖让我不大感冒,那个叫什么和平奖的竟颁给了达赖,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中西文化的隔膜有多深了。所以国外名声这东东,个人觉得有点象个陷阱,作为诗歌的特殊性,没办法让外国人有更广泛的认同。我听外国歌,我可以从它的语速语调里听出或悲伤或快乐得到共鸣,我可以听出席琳迪翁在泰坦尼克号里插曲的深情,虽然我不知道它唱的是什么,但我一样感动。所以咬文嚼字不是真正的艺术,让别人的心跟自己的心一起共鸣才是诗歌的真意。浅见,大家拍砖,呵呵<br/>   <br/>  多谢兄弟的认真阅读,对外上,我们不能只拿诺贝尔作为唯一标准,当然在文学上的造峰也不能失之为目标.<br/>  我们的国内诗友在国外,她们的诗歌深受国外友们的喜爱.是因为不同种族,不同个性带给别人的魄力.有不少举列.我们生活在国外的华侨诗友,他们吸收了大量的国外的文学优秀,也同样发挥了中国的文学传统,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他们是优秀的,不泛列子.他们的文化与弘扬精神我们有愧.如洛夫,非马,纪弦等一大批.他们的诗深受国外的宠爱,也受到国内人的尊重.可现在,我们一部分诗友却公开在反对,讨厌这种方式,这就不对了.我们说,我们无论怎么,也只有吸收才能进步,你一味地反对,你能进步吗?执之以偏,焉能固守.<br/></p><p>&nbs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6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31 编辑

“为什么说她死了?死的反义是复生”<br/><br/><br/>力道<br/><br/>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6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31 编辑

<p>八条要求很客观,凡是认真对待诗歌的人都会以此为写作依据。</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12 23:47 , Processed in 0.08342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