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山城子

[原创]山城子阅诗随笔(第1---11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诗人,坚持什么?——山城子阅诗随笔(第6辑)</p><p>作者:山城子&nbsp; (一个退休的中国中学教师。)</p><p>心语:<br/>山城子03年冬进网学诗至06春,两年半时间不见长进。总结是学的不细。于是决心细学,选好诗认真研读,且记录下来,理成笔记。坚持近一年了,积下60余篇,整理一下,贴于网络,我想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或有用处。<br/>说“或有用处”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习作比以前好起来了,拿些自己的旧稿来读,简直成了“架下菜”似的。而现在为诗,基本知道了如何如何,心中有个谱了。所以贴出来,也请过往的诗人、诗评家、爱诗的朋友们多多指教。<br/>——作者&nbsp; 2007-4-1于文化村</p><p>目录:<br/>49、诗人,坚持什么?……………………赵福治…的《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br/>50、我对“母亲”满怀敬意………………西&nbsp; 原…的《花生地》和《野菜花》<br/>51、拳拳诗意,殷殷游子情………………白&nbsp; 水…的《三棵树随想曲》 <br/>52、忧民既忧国……………………………水&nbsp; 九…的《替一个农民说话》<br/>53、在小屋里读大器………………………李长空…的《李长空诗选》<br/>54、深挚的爱情,睿智的技巧…………… 和平岛…的《未名湖畔的丑小鸭》<br/>(本辑:12000字)</p><p>49、诗人,坚持什么?——解读赵福治《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p><p>网上各式各样的诗赛,无疑是优化诗歌的加力器。我也曾参加过十余次,尽管无缘顶桂,但也出过几首较好的诗,例如《一枝梅花》(河南李文写了评论文章)、《听雨》(被推荐到《泰山周刊》发表)、《低处,甚至更低》(被推荐到《威海晚报》发表)。赵福治这首《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载《北美枫》2006创刊号第9页),看来也是同题诗赛的作品,因为同期刊物的19页20页还载有幻羽晨星和兰逸尘两位的同题诗。<br/>三首同题,我更喜欢9页的这首。喜欢其意境的朦胧,语言的剔透美丽,及所表达的某种坚持的精神。还是先录入进来吧:</p><p>从一滴晶莹中醒来<br/>剔透的岁月,和思绪<br/>一一展开</p><p>如果,一滴声响<br/>是屋檐下一个故事的轮回<br/>一段往事,勾起暗伤的牵挂<br/>那么,缘分的土地上<br/>我们树状的莫名,坚持的<br/>是尘世的浮躁,还是临风的典雅</p><p>放飞满天的蔚蓝,好想<br/>再看一眼悠悠的风,好想<br/>捞一把天中的蓝,安抚<br/>疲惫的心跳和透明的叹息,还有<br/>我们见风流泪的眼睛</p><p>第一节3行诗,承标题写出。拟人格的使用,立使“冰柱”成为一个精灵,成为一个清醒把握自身走向生活的精灵。是否可以想象那就是一位悟透尘世的诗人形象呢?“一一展开”,好从容,好有序,蓄满了执著和自信。“晶莹”的活用(形容词用为名词),“剔透”的“异配”用格(变搭配有形为无形),显出语言的简洁新美,悦目而爽心。<br/>第二节6行诗,前3行假设,后3行提出问题。如果直叙,我理解就是“假若我们还像从前那么的生活与思维,到底是坚持什么呢?”令我惊讶的是诗人竟用一系列美的意象与美的语言,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兴味的审美过程。啊!如果那滴落的声响,依然轮回从前的故事,复辙从前的暗伤,那么(我们许多的疑问与迷茫,徘徊与踌躇),究竟是要追求什么呢?是跟着浮躁继续浮躁么?还是冷静下来营造一个精神栖息地呢?<br/>美的意象是用美的语言构造出来的。“一滴声响”,是否可以叫做“省接”修辞格(省略中间的“水落地的”几个字,直接与“声响”衔接)的运用呢?简约又新鲜。“故事的轮回”用了移就格,如按规则用“重复”不用“轮回”,语言就平淡无趣了。“勾起暗伤的牵挂”,很像拟人格,但不是,而是把“勾起”后本应有的“人们对”三字省略,又将本应用“回忆”一词易为“牵挂”了(这是运用了“易彩”格),合在一起就是“省接”与“易彩”两格连用了。“缘分的土地上”是隐喻,“树状的莫名”是明喻,“尘世的浮躁”与“临风的典雅”是用两个借代进行对比,以供选择。这样的炼字炼句,语言如何不美?这样的连环交叉用格,意象如何不朦胧而美?<br/>第三节5行诗,以“天的蔚蓝”和“悠悠的风”为主要意象进行隐喻。可以想象精神之天空日丽风和,心情自然就舒爽畅快。因为反复了“好想”一词,就强烈地透露出诗人“坚持”的不是“浮躁”,而是“典雅”,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不是铜臭,而是高尚。这种人格的高尚,都从诗的落脚点“安抚”里凸显了。不论是“心跳”,还是“叹息”,抑或是“流泪”,都是“暗伤”折射出的具体情状。归根结蒂,诗人改变不了浮躁的现实,却可以改变主观的思维,坚持精神的家园。尽管这种坚持的信心很足,但由于举步维艰的现实,也还是流露出一点淡淡的忧伤,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淋漓悲壮。<br/>“放飞满天的”、“悠悠的”、“疲惫的”、“透明的”、“见风流泪的”几个粘连着意象的定语的运用,又撑起了这一节语言的美丽。<br/>这首美丽的诗,加拿大著名作家、诗人洛尔娜已有简洁精到的点评,就借来结束我这篇的学习记录吧。她说:“融化的冰柱和透彻的思维横贯全文,比喻恰到好处,轻松而自然地翻译成了英文。” <br/>2006-6-23</p><p>50、我对“母亲”满怀敬意——读西原《花生地》和《野菜花》</p><p>那天我匆忙从网上载下西原的一堆诗,依次是《花生地》《深秋的田野》《风吹过一片红薯地》《香椿树已经倒下》《在暮色苍茫里洗手》《远处的杨树林》《村庄里有炊烟升起》《稻草垛》《青口镇》《芦苇荡》《青口河》《路过村庄附近的菜园》《野菜花》。看这些标题,就是写农的,写农村、农业、农民的。<br/>“三农”问题国家是越来越重视了。就像一个远足的人,深知脚力的重要,毕竟那是全身运动的支撑呀!但我们的脚呀,还是不强壮,至少先前和现在一直都是瘦弱的。那瘦弱,有时被坚硬的路面磨成水泡,硌得渗血,不仅让人心疼,更令人起敬呀!<br/>回到家,我一首首地读下来,再读,反复读,觉得诗人感情纯真,笔触深邃,语言简洁,意象朴实,很客观地反映了西北农民艰辛的生存状态,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其中数首都写到“母亲”,而第一首和最后一首诗中的“母亲”更令我感动,且满怀敬意了。下面先看第一首《花生地》:</p><p>一天天,日渐熟败的花生地 <br/>在山坡上睡了很久 </p><p>秋天的下午 <br/>阳光安静 <br/>母亲的花生地里,长满了大草 </p><p>在这几亩荒败的土地里 <br/>一捆捆花生秧子,高高摞起 </p><p>母亲一直低着头 <br/>在花生地里拔草 <br/>直到镰刀割破双手 <br/>母亲才失声痛哭 </p><p>“熟败”与“荒败”两个词,新鲜而准确地描摹了深秋田里的景象,这样造成的意象,没有丰收的意思,也没有喜悦的心情。作者不写母亲如何拔出花生,再摞起来,而写拔草。注意这里拔的是“大草”。是拔,不是割,又何以有“镰刀”的出现呢?且竟“割破双手”,而至于“失声痛哭”呢?我知道后现代的表达手法,往往借助于荒诞的意象,亦即用不合常理的情状来隐喻一些事物,而被喻的本体,却是实在的。花生都收了,才拔草,显然不合耕作的要领。但草是影响农业收成的东西,“大草”影响得更厉害。记得农村“乱收费”曾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那就是“大草”的形象吧?但利器“镰刀”不在农民手中,否则哪里会自己割了自己的双手呢?不小心碰着一点,也不至于“失声”呀?哭的原因显然是内心被伤害了。好在那是两三年前或者更远的事了,因为现在国家使用了“除草剂”——不仅“费”改了“税”,今年的农业税还全部免除了。<br/>在没有免税之前,特别是在“乱收费”盛行的时期,那种土壤随时都生蛆,一窝一窝地生哩。记得我回故乡的一些听闻,很能说明农家日子的艰难。比如集体提留款一项,是把乡村两级干部的公费旅游、桑拿、吃喝、烟酒等一律打进去的。多者人均(不论大人小孩以人头计)两三百,少也一百开外,就看人家的觉悟程度了。至于别的,举个新鲜的,叫做“墙款”。没听说过吧?——只要你家修了院墙(极少有没修的)就必须依长度单位计价收费。我说不合理就不给么。二哥说那就命令你自己动手把墙推倒了。二哥说人家一下子就收了19万,后来调走,把钱也带走了。我说告呀!二哥说谁为几十块钱告呀,告得倒吗?我二哥是农民,胆小怕事。但也没见别人胆大,或者是太有宽厚的传统,都不计较吧?不就是一家几十块钱吗?<br/>我的故乡在东北平原,比起西原写的青海高原来,要好许多。估计同期情况下,他们那里若是也人均交二三百集体提留款,人就不要活了。但人的生存本能是无论如何都要活下来的,这无论如何就包括背井离乡出外打工。西原写的《野菜花》,抓住的就是这个题材。请看:</p><p>今年秋天,村里的人们 <br/>常谈起青口河 <br/>常谈起青口河边的野菜 </p><p>母亲说,野菜花开了 <br/>父亲还没回来 <br/>我说,野菜花开败了 <br/>父亲就会回来 </p><p>从那以后 <br/>母亲每天到野菜地里浇水 <br/>每天都要,晾晒 <br/>父亲用过的棉被 </p><p>野菜花枯败了的,这个冬天 <br/>父亲还没回来 <br/>我只能看见 <br/>母亲逐渐弯曲的脊背 <br/>和她满脸的泪水 </p><p>第1节是背景,是清口河畔的农民陷入困境的背景。作者是用了暗示的手法。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来收成不好,才想起野菜,野菜是可以度荒年的。挖野菜是我最熟悉不过的事情了。我读中学时,12华里走读,有时就提着菜筐去,放学回家一路上就挖满满的,到家洗净水煮一下,当菜又当粮。<br/>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希望就寄托在出外打工的“父亲”身上了。那种数着日子掰着指头的盼望,诗人用两节8行诗来表现。这样故意地拖长的阅读时效,是可以体会到那种等待的难耐与痛楚的。到最后一节,我们知道都冬天了,迫近年关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如果老板拖欠工资,怕是春节也回不来的。这样的境况,一个女人承担了全部的生活重担,尽管是“满眼泪水”也还是够坚韧坚强的了。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农家的“母亲”,不仅支撑了千千万万的家庭,也支撑了共和国的农业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满怀敬意呢? (2006-7-6)</p><p>51、拳拳诗意,殷殷游子情——读白水《三棵树随想曲》 </p><p>“三棵树”不是三棵树,也许它最初是三棵树,后来不知有了多少树,可原先只有三棵树的这个地方,人们还叫它三棵树。我知道这个地名是在还没离开故乡辽西的时候。那时每天都有一趟“青岛——三棵树”的列车从沈山线开过。既然是个终点站,肯定是个不小的市镇。我没有去过白山黑水,自然到不了三棵树,想象不出它的美好来。但在作者的心中就不同了,那是白水魂牵梦绕的地方。特别对于一个飘洋过海的游子来说,那不仅是故乡,也是故国呀!<br/>对于故乡故国的情怀,诗人都诉诸于一首首小诗里了,这些诗是《嫁娘》《炮竹》《指南针》《天堂树》《七夕》《“三棵树”遐想》《哈哈镜》《点绛唇》。从这些标题你看不出题材的统一,以致有的网友在回帖中说没见哪里写出三棵树来呀?但诗人何以用“三棵树随想曲”将这8首小诗集合成一组呢?我觉得诗人的笔触无论深入哪里,也没有离开一个“情”字。这拳拳的诗意,抒发的都是殷殷游子情,是“游子剪不断的衷肠”啊!<br/>让我一首首地欣赏吧。</p><p>《嫁 娘》:<br/>写的是咱们的“酷我 北美枫”网站,会刊《北美枫》自然也在其中了。以“妩媚的嫁娘”为喻,令人惊喜。“披北美的云纱,着南极的霓裳”,多么美丽动人呀!因为这里汇集了全世界的华人诗人和诗爱者。<br/>“一曲秧歌舞出盘古的遐想”——“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的古老传说,“秧歌舞”是中国独特的民间艺术形态之一(流传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包括作者的家乡和我的故乡)。这句的深意在于暗示“嫁娘”的故乡是中国。<br/>“羞红了腰肢系着古老的中原大地/ 承龙之精华/ 吮吸青藏高原的乳香/ 把枫儿孕育成茂密的林”——这四行就很明朗了。诗人分别用“中原大地”、“龙”、“青藏高原”阐释我们的“酷我”文学网站继承和弘扬的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并让“枫儿”(一个“儿”化音,显得极其亲切)成林,将网站办成有影响的华人的精神家园。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一个多彩的梦, 那是游子剪不断的衷肠”。至此,拳拳诗意,殷殷游子情,就和盘托出了。</p><p>《炮 竹》:<br/>这首小诗托物。每个游子都有一个“天堂梦”,但不经历艰难是无法“绽放”的。男儿志在四方,但最好是双双而行,那样不管多么艰辛,也是幸福的。此首言志,虽未及乡情国意,但在组里作为“游子”的交代,亦不可或缺。</p><p>《指南针》:<br/>好像是到极地旅游去了,或者是隐喻游子远在异国他乡。但想的依然是故乡故国。所以想起,是因为看到了“极地苍白的月亮”。“嫦娥奔月”、“玉兔捣蒜”、“吴刚酿酒”的中国神话传说都想起来了。于是“回望”。这种“回望”是永久的,是吴刚的斧子无法砍断的。将这种“回望”,衬托在一幅虚幻而“苍白”的背景里,更显出思念故乡故国的深挚来。</p><p>&nbsp;&nbsp;&nbsp; 《天堂树》: <br/>世上没有世外桃源,世外桃源已伴随着陶令隐入历史。如今,即或天堂也不宁静。诗人忘却不了中国大地上的“科尔沁草原”和“洞庭湖”,欲借“一束马尾”和“一根龙筋”作琴弦,然后“弹首儿歌”“还 天堂一个宁静”。自然,当世之人如果都纯净到儿童那样,这个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爆炸、绑架、抢劫、贪婪和卑鄙了。</p><p>&nbsp;&nbsp; 《七 夕》: <br/>今年将至的是双“七夕”,据说38年才能得一回。不知商家将如何造势利用以赚钱,各大诗歌网站肯定又会临屏命题赛诗,或者接龙赠答唱和,是要热闹一番了。他们赚他们的钱,我们赚我们的精神。白水这首只有38个字的小诗,也许是去岁的临屏吧?<br/>游子不容易。单从婚爱方面看,比翼双飞并肩奋斗者有之,一飞一留隔海相望者有之,飞回或飞去终于团圆者有之,因这因那而绝情者亦有之。作者选取的情形是后者,“思念的海跨不过绝情的河/ 鹊桥惊散” 说得很清楚。“七夕”是个团圆的日子,而不能相见了的“绝情”又“剪不断”,在七夕之夜那是一种怎样难言的痛楚呢?<br/>&nbsp; “三棵树, 搅动/ 谁的诗绢?”——家乡的那个人呀, 看来只能孤独地苦吟以排解了。<br/>&nbsp;<br/>《“三棵树”遐想 》:<br/>“是水?是火? 是风? /是轩辕古柏? /还是印地安图腾?”这一连5个问号的运用,令读者急于知道家乡在游子的心中究竟是什么?<br/>“不! 今天, 那什么都不是”,承上否定上面提及的5个意象,从而启下,是答案。答案在四句四个意象里,极其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故国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br/>“那是难产的诗歌泼向画布的彩墨”——不知如何表达思念之情,一股脑倾泻出来,真挚而真切呀!<br/>“那是/ 阵痛的血脉搅动的旋涡”——感觉如“阵痛的血脉”那样强烈,像“搅动的旋涡”那样不可排解呀!<br/>“那是/ 摇曳曙光涂鸦的画笔”——心中对故乡故国有多少期许?一似“涂鸦的画笔”又勾又抹。<br/>“那是游子坦呈苍天赤裸的灵魂”。——这是答案的概括,如说“我以我血荐轩辕”。游子之心,赤子之意,就这样“赤裸”于读者面前了。</p><p>&nbsp;&nbsp;&nbsp; 《哈哈镜》:<br/>&nbsp;&nbsp;&nbsp; 坦然说我读不懂这首诗的深意,不仅朦胧,还嵌一行外文,我是外文盲呀。只觉得“马良的笔”,是提及了中国的典故,当然就透出一丝乡情了。<br/>&nbsp;<br/>&nbsp;&nbsp; 《点绛唇》:<br/>这是一首古色古香的词。词调“点绛唇”,首见于五代冯延巳的词。调名来源于江淹的“明珠点绛唇”。<br/>作者以词牌为标题,等同于“无题”。那么诗人写的是什么呢?上半阙结句“泣血天堂旅”,五个字就透出来游子怀乡之情了。前三句写景:“曳绿摇红 /香炉火凤胭脂絮 /子规低语”。正是晚春时节,落红无数,偏闻子规啼,如何不引动乡情呢? <br/>&nbsp;&nbsp;&nbsp; 下半阙是:“五月扬花 /君欲归何处 /遥相诉 /赤情几许/柔雪凝霏雨”看到与家乡相同的飘扬起来的杨花柳絮未免自问,到底归宿哪里呢?殷殷赤子情,就像柔柔的雪花一样,凝结在霏霏的思念之雨里了。还用问么?无疑是要叶落归根的了。</p><p>谢谢白水,让我得以了解海外游子怀乡怀国的拳拳殷殷之情,也让我度过了一个闲适的夏日的什么都不去想的白天。&nbsp;&nbsp;&nbsp;&nbsp;&nbsp; (2006-7-28)</p><p>附:《三棵树随想曲》<br/>文/ 白水</p><p>嫁娘 </p><p>哦! 你这嫵媚的嫁娘 <br/>披北美的云纱, 着南极的霓裳 <br/>一曲秧歌舞出盘古的遐想 </p><p>羞红了腰肢系着古老的中原大地 <br/>承龙之精华 <br/>吮吸青藏高原的乳香 <br/>把枫儿孕育成茂密的林 <br/>一个多彩的梦, 那是游子剪不断的衷肠 </p><p>炮竹 </p><p>不连根拔起 <br/>如何飞向天堂? <br/>炮竹的梦 <br/>绽放在粉身碎骨之间 </p><p>美人儿 <br/>借你个胆, 敢吗? <br/>牵我的手 <br/>畅游地圆天方 </p><p>指南针 </p><p>请不要 <br/>再拉我向北 <br/>蓝白的虚构, 不过 <br/>极地苍白的月亮 </p><p>玉兔醉红了眼, 晕了 <br/>桂花美酒, <br/>那把钝斧, 却 <br/>砍不断永久的回望 </p><p>天堂树 </p><p>镂空了你 <br/>就是绝美的琴身 <br/>那么, 琴弦在哪? <br/>科尔沁草原, 可否借我一束马尾 <br/>洞庭湖的太子 <br/>可否送我一根龙筋 <br/>好想弹首儿歌, 还 <br/>天堂一个宁静 </p><p>七夕 </p><p>机停, 絮飞, 云乱 <br/>剪不断情, 朝天堂赶 <br/>思念的海跨不过绝情的河 <br/>鹊桥惊散 <br/>三棵树, 搅动 <br/>谁的诗绢? </p><p><br/>&lt;三棵树&gt;遐想 </p><p>是水?是火? 是风? <br/>是轩辕古柏? <br/>还是印地安图腾? </p><p>不! 今天, 那什么都不是 <br/>那是难产的诗歌泼向画布的彩墨, 那是 <br/>阵痛的血脉搅动的旋涡,那是 <br/>摇曳曙光涂鸦的画笔 <br/>那是游子坦呈苍天赤裸的灵魂 </p><p><br/>哈哈镜 </p><p>剥了你的皮 <br/>铺平风扇的思绪 <br/>烧焦了你就是马良的笔 <br/>魔鬼的咒语僵了舌头 <br/>Hi, Hitler <br/>哈哈镜 <br/>是谁 <br/>倒悬一个标准的军礼 </p><p><br/>点绛唇 </p><p>曳绿摇红 <br/>香炉火凤胭脂絮 <br/>子规低语 <br/>泣血天堂旅 </p><p>五月扬花 <br/>君欲归何处 <br/>遥相诉 <br/>赤情几许 <br/>柔雪凝霏雨</p><p><br/>52、忧民既忧国——读水九《替一个农民说话》</p><p>这首诗,我从“酷我 北美枫”网下载一个多月了,不时地打开看看。看一回,就感触一回,感动一回。感动的是诗人“替一个农民说话”,忧民之情直言而出;感触的是一些农民的生计,着实艰难、艰苦和艰辛。<br/>忧国忧民诉诸诗者,古之传统也。单从唐诗说,杜甫有《兵车行》“三吏三别”、《春望》、《哀江头》,白居易有《观刈麦》、《轻肥》、《杜陵叟》、《卖炭翁》,顾况有《过山农家》,张继有《野老歌》,元稹有《织妇词》,皮日休有《橡媪叹》。所举半数为直写农民之苦楚,令人怆然而泪下。<br/>水九也是直写农民,且直接以第一人称直言,直言更能剖白农民内心的感受与疑惑,更能产生诗的感染力。但毕竟是现代诗,直言而不直白,还是要用意象说话。请看:<br/>那块地颤抖了/ 那块地一直伤寒发热/ 谁抽走了中间的河/ 谁的命令让水干涸/ 我的庄稼还没有种好/ 别处的荒凉便刺过来,压过来/ 角度尖锐/ 让人没法结束,让人心疼 <br/>“那块地”是用借代格指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颤抖、伤寒发热”暗喻“三农”工作的薄弱之处。“别处的荒凉”即有环境的被破坏,也有个别地方政策落不到实处所造成的坑农害农现象。这,我们在中央媒体上并未少见。例如乡镇或区县头头不经农民同意强行卖地和征地,弄得农民无田可耕,无业可谋,一筹莫展地靠墙根不知如何是好。前些时中央台披露的某市某区圈地大建区政办公环境,失地农民坐在全新的政府前花园广场上对记者说,原先他经营的蔬菜大棚就在这块地方,可怜的样子还一一在目。<br/>“我用希望筑成的墙/ 风用失望摧毁了”。这里的“风”,无疑就是那些不顾农民利益一意孤行的不正之“风”了。<br/>“我的一只脚正深陷在黑黑白白之中/ 拔不出来,而另一只/ …悬在空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就要到处找。告状也好,求助媒体也罢,问题都很缠手“黑黑白白”,亦即是是非非,有时是很难说清的。“悬在空中”,可以理解为难于解决,也可以想象没有了耕地了。<br/>问题是明知道“若我收获粮食/ 便能继续愉悦别人的宴会”,但只要有土地,“我撒入在地的种子/ 也能愉悦我播种的手指”,也心甘情愿了。——朴实得有多大亏都吃得的呀!“然而我无地可种/ 生活着的我正在失去生活” ——个别的地方真是这样的呀!尽管比例极小,或者小极,但只要影响到一村一寨,那就是一个个人呀!就是一个个人的生存无着呀!<br/>“苍天的在上之眼/ 已少有光芒能察入地心深处”——有贪官的地方才有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而还没被揭露的贪官们是最会给上级以假象的。<br/>&nbsp;&nbsp;&nbsp;&nbsp; “一切就是这样变掉了/ 一个农民,我,我无立足之地”——民以食为天,以耕为命,命脉没了,食也将断。这样窘迫的状况,在农民眼里可不就是“一切”都“变掉了”吗?<br/>这首诗作者写于2004年9月7日,相信诗人一定是看过哪一宗报道后,控不住自己的情感,当即一挥而就的。应当说这是诗人良知的爆发,良知在忧国,而从具体的犹民表现出来了。诗人很清醒,深知中国农民富,国家才会真正富,那毕竟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呀!我喜欢这样及时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弱势,关注底层的作品。这样掷地有声的诗,比那些东一句西一句的支离破碎,难知所云的诗,要强百倍千倍,千百倍!<br/>2006-7-30</p><p><br/>附:《替一个农民说话》 <br/>作者:水九</p><p>那块地颤抖了 <br/>那块地一直伤寒发热 <br/>谁抽走了中间的河 <br/>谁的命令让水干涸 <br/>我的庄稼还没有种好 <br/>别处的荒凉便刺过来,压过来 <br/>角度尖锐 <br/>让人没法结束,让人心疼 <br/>/ <br/>我用希望筑成的墙 <br/>风用失望摧毁了 <br/>就为这希望和失望 <br/>我奔走呼号 <br/>走得脚底发烫 <br/>几乎将播种之事遗忘 <br/>/ <br/>老父催我以农时 <br/>而我只忙于辨识下地的路在哪里 <br/>我的一只脚正深陷在黑黑白白之中 <br/>拔不出来,而另一只 <br/>若说悬在空中 <br/>怕是会引起你不可思议的猜测 <br/>/ <br/>若我收获粮食 <br/>便能继续愉悦别人的宴会 <br/>在遥远处,若是城里的灯光聚焦乡村 <br/>我就能连夜耕种 <br/>果真如此 <br/>我撒入在地的种子 <br/>也能愉悦我播种的手指 <br/>/ <br/>然而我无地可种 <br/>生活着的我正在失去生活 <br/>聆听不到水声 <br/>花朵全在火焰中 <br/>苦难的色素越来越深 <br/>我的俯仰方式也越来越古怪 <br/>当我抬头,我看见 <br/>天上的云彩,比我 <br/>更加不能忍耐 <br/>/ <br/>荒凉之上搁着脑袋 <br/>没有别的收成 <br/>今年我只能出售 <br/>极易破碎的真实 <br/>而我的真实会被别人的幸福念头否定 <br/>我是农民,可我的话 <br/>我的词语,已被另一种语言掠走 <br/>/ <br/>从前生气勃勃的大地 <br/>正目睹它自身的死亡 <br/>苍天的在上之眼 <br/>已少有光芒能察入地心深处 <br/>一切就是这样变掉了 <br/>一个农民,我,我无立足之地 <br/>2004-9-7 </p><p><br/>53、在小屋里读大器——学习〈李长空诗选〉</p><p>众多打工者出来是为谋生。我有例外,是为换一种生存外套。离家25公里,骑上七十年代老牌号自行一个多点就到了。看门老兄说有你邮件,打开看是涪凯居士寄来的《李长空诗选》(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好高兴,进了院,进了我的小屋。<br/>急忙上了两节课后,中午至深夜没了任何事,也没人来干扰,多好的学习时间呀!我只与书打交道。<br/>说什么“大器晚成”,那是凤毛麟角。99%的大器都是早成的。当夜幕垂下寂静的校园,我已经读完了这本厚1、5cm的诗集。我禁不住赞:“大气!大器!”前者说的是诗,后者说的是人。再三个月就过35岁生日的李长空,在一个逾了花甲人的眼里,自是年轻得很,当然是“早成”。何况他早在“而立”之前,就已出过4种袖珍诗册,且为《中国邮票》(年册)配诗200首哩!还是将那个成语改了吧,就叫“大器早成”。<br/>读诗既读人。人是大器,当然就是读大器。我在没人干扰的8平米小屋里独自读大器,你不知道有多惬意!<br/>集子分上、下篇。上篇为新诗,下篇为古韵。前有亦然、楚成作序,后附诗人诗论和文学简历。结构就很大气,一卷在手很美气。<br/>我从03年冬上网学习现代诗歌,30多个月份过去,尚无“晚成”迹象,无奈只有学习。边学边记必有裨益。<br/>长空的新诗共有7辑。依次是《露骨的水》《病之花》《叹息和疼痛》《情话》《迷乱的星空》《短笛横吹》《格律体新诗》。我依次而学,鸣深而记。</p><p>可以露出骨头?</p><p>水是液态的,咋可以有骨头露出来?哎嘿!在长空深锐的目光中,它不能不露出来。请看:<br/>寒风的刀子一把把掷过来/ 它遂露出尖尖的骨头/ 像我沧桑的脸&nbsp; 从寒冷到寒冷/ 从软弱到坚强&nbsp; 挺立在大风雪中央/ 它一丝不挂&nbsp; 像我裸露的胴体/ 以山峰的姿势/ 和利刃持续对峙 (择句《露骨的水》第6页)<br/>好美呀,新鲜而大气!<br/>这里“寒风的刀子”喻意宽泛,我理解当指一切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时代局限吧?然而主观意象却从冰清玉洁中挺立出来,决心与之“持续对峙”。大气凛然而出。毕竟观念引起行为。长空之凛然深锐源自他的诗观。诗人在他的《论诗》(174页)中说:“诗,是带血的荆棘——人民苦难的纪录; 是燃烧的子弹——为真理的胜利,从诗人心底喷出的血。”这样我就理解了“一把把掷过来的刀子”的感觉,就决非诗人一己的小感觉,而实在是很责任的大我境界了。<br/>再情挚意切的诗,亦需巧妙表达。如长空所说“诗,须妙用技法。”“你不刻意追求如何使用它,而它却无处不在,有时候甚至多种技法混合在一起,自然天成”。《露骨的水》这首诗,18行两节。第一节明确责任与决心,第二节弘扬诗剑精神和水骨旗帜。这样的主旨,空喊是没用的,须用意象说话,须以技巧安排这些说话的意象。主体意象是一个冰凌,亦即“水骨”。那么诗人是通过什么让“水骨”说话的呢?我以为这里用的是一组逆喻的方法。<br/>“逆喻”?修辞学上没有哩!是没有。但既然诗人可以创造出来,学习者为什么不能给出个定义呢?所谓逆喻,是指将喻体与本体互换位置而进行比喻的一种修辞格。这首诗总的看,是用“水骨”的气质或灵魂,比喻极有个性的诗人的。而在具体行文中,却反过来用极有个性的诗人比喻“水骨”的气质或灵魂了。请看“像我沧桑的脸 …”“ 像我裸露的胴体…”“像我在岁月中苏醒的青春…”“像我在黑暗中的歌唱…”意象的话语,就是通过诗人设置的这一组的逆喻说出来的呀!真是“自然天成”的哩!</p><p>2、“笼鸟”是怎么了?</p><p>《笼鸟》是第二辑里的一组诗。其三这样写道:你曾经那般渴望/ 回到蔚蓝的长空/ 以至于双爪抓破/ 鲜血染红了铁笼// 而今/ 禁锢的门/ 已扭开/ 你却不愿再飞走// ——你已习惯了/ 做一只安份的笼鸟&nbsp; <br/>上午我赶忙上的那两节课,是高三文班的。复习的是哲学。我明令他们放弃那些专为卖钱卖给他们的像砖一样厚的高考书。我说那是万不顶一的。我说真正弄明白概念和原理,可一顶万,一顶千万。我示范举例说明,然后让他们举例说明,且告知他们真明白就有举不完的可以说明的例子,而会举例说明就会拟题拟答案——我们还怕别人(包括高考命题者)出题考我们么?我说谁来举,时间就是分数呀!他们竟面面相觑,仿佛前面不是愉快的海滨而是火焰山。我说你们是怎么了?那会儿还没读《笼鸟》,所以我没说“笼鸟”是怎么了?<br/>也是呀!被“被动教育”铁笼关了整整十一个年头了,水来伸喙,食来张嘴惯了。现在你突然打开笼门说飞出来吧,看树上结满了米米果,还有胖胖的虫虫,自己来觅食够有多美气呀?但他们好像早已枯萎了欲望,迟迟不动。我说假设现在我是你们将来应聘的面试老板,现在谁发言,就是说的不对我也破格录用了。竟还是没有动静(等着我点名呢)。我暗忖:膀肌萎缩了,思维麻木了,灵性僵化了。初入校门时的精灵聪颖淘气调皮,早被小学教书匠们给罚10倍20倍的作业给恐吓住了。<br/>好的诗歌,一如哲学原理,外延的具体形态是举不胜举的。我只拿来已经痴滞了的高三学生说事,其实这首诗的内涵很大,教育只不过是偌大社会里的一个角落,“笼中之鸟”事实上就像到了鸟市,目不暇接哩!忽然想到自己,何尝不是一员呢?原有的笼子将我清理了出来,说你自由了。我在外游荡了一年,却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自由状态,这里的笼子一声唤,我就欣然而至了。仿佛,这8平米的小屋,比我走一趟大辽西安逸多了。</p><p>为谁叹息和疼痛?</p><p>《叹息和疼痛》(55页)这诗,做了第三辑的标题,无疑是一种强调,一种作用的放大。那么诗人是为谁叹息和疼痛呢?开头就说:<br/>不知为何,在异乡,我经常发出无缘由的叹息/ 还感到一种疼痛,来自心脏深处的伤口/ 就像一棵树,伤疤随着年轮的增大而变大<br/>“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得恨。《红楼梦》里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因而,我觉得世界上也不该有无缘无故的叹息和疼痛的。但诗人却说“无缘由”,是反语修辞呢,还是缘由被分散到太多事物上去不好一下子表达清楚呢?作为诗的语言,我看两种理解都应当成立的。<br/>缘由肯定是有的。问题是到底为谁叹息和疼痛?为自己,为别人?还是为民族为社会?我注意到“在异乡”的字样。诗人家在四川,而曾寻梦广东上海北京,流浪过街头,干过建筑,任过记者…无疑是疼痛过的。同时也没少目睹过在异乡的别人的疼痛。但那“伤口”和“伤疤”,既然“像一棵树”随年论变大,也许就是一棵民族之树或社会之树吧?<br/>诗人也觉着不应当无缘由,于是组织起一系列意象来设问。这些意象是“充斥着喧嚣水分”的异乡土壤,培育出“不尽人意”的爱情,“没辙”的车,“红润的面颊”的枯萎,“找不到驻足的港湾”的船,“一群群无法筑巢”而“噙泪撤离”的鸟,“铁架床失眠的吱叫声”。一幅幅打工族的苦辣辛酸、难忍与无奈、惆怅与彷徨,都被这些意象渲染出来了。这些,其实已经是缘由本身了。<br/>长空说“诗不能仅仅抒发一己之情”,他无疑是自己诗论的忠实实践者,为无数的打工者,和其他弱势群体命运的叹息和疼痛是显而易见的。而打工族与其他弱势群体的存在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一种不和谐的趋势,足见诗人是将社会的责任扛在了自己瘦弱的肩头了。长空又说“一个诗人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人格道德观、不去关心时事及民众的疾苦,我们还能指望他写出什么好作品呢?”我就不说什么了。我想即或我的技巧上不来,至少眼睛还是要向低处看的。<br/>夜已经很深了。笼子里的鸟们都深沉地睡着。我摘下老花镜,伸了伸胳膊,看膀肌是否真的萎缩了?人一辈子究竟能做点什么呢?就仅仅如我这样只学习,而拿不出学习成果来么?<br/>谢谢长空兄弟,给我以这样惬意的学习机会。<br/>2006-8-21夜</p><p><br/>54、深挚的爱情,睿智的技巧——读和平岛君《未名湖畔的丑小鸭》</p><p>如果说内容是身子,那末技巧就是翅膀。<br/>我们且看和平岛君,是如何运用创新的技巧翅膀,将他的诗歌带上九霄,让我在八千公里以外,也能仰首欣赏到。</p><p>技巧之一,衔接标题法。<br/>首句:“但,我说的是天上的鹅”。这样的开头,读者必然要回到标题上。标题上是“丑小鸭”,可他不说“鸭”,却是说“鹅”。不仅风趣,且开头就转折。诗忌平淡,这样开头就不平淡,读者当然愿意往下读。</p><p>技巧之二,逆式暗喻法。<br/>暗喻是常用修辞格,而逆过来使用,产生的效果格外精美别致,令我啧啧而叹。请看:“月牙/ 含在嘴角,你却不说”。因为抿着嘴不说,嘴角就弯成了月牙(这是暗喻),诗人却巧用了一个“含”字,就把这个暗喻给逆过来使用了。以我的孤陋,首见于斯,窃以为当是和平岛君的创新用法。我加了名称,等待修辞学家的认可。</p><p>技巧之三,接力转喻法。<br/>比喻的修辞格,真是层出不穷。我又先起了个名字,叫“接力转喻”。接力我们都明白,那个喻棒从这手递到那手,递时,就从这个喻转变成那个喻。就是说从喻体到本体,而本体立刻又做成了喻体,去比喻最终的本体。和平岛君的这首诗写的是一位被爱的女性,已经比喻成“天鹅”或者“丑小鸭”了。文本中写至“而面对汪洋千里”时,诗中喻道“你只取/ 小小的一勺银”。这“一勺银”分明是喻月牙,而月牙又是喻被爱女性的。呵呵!“一勺银”,透亮的月牙,身心都美丽的女性。巧妙至极,美丽至极。</p><p>技巧之四,夸张比喻法。<br/>通过夸张而比喻,是常法。常法出新就是不用别人之所用。文本中写道“谁要是偷看你一眼/ 他就必中百年的剧毒”。这里以“中百年剧毒”夸张,同时用“中百年剧毒”之难消难解,暗喻爱得太深之情。或许又是我孤陋,在写爱情的诗中没见过这样深刻而新鲜的比喻。</p><p>技巧之五,反复照应法。<br/>反复修辞格的作用在于强化主题。例如《最后的一课》中竟出现四次之多。和平岛君这首诗中仅用了一次,却是照应——在照应中强调被爱女性的心灵美。诗的第二行是“清澈的心灵是泉的眼睛”,这是前;将近尾声的第十三行是“你将化作/ 一潭幽怨的碧波,泉的眼”,这是后。诗人以清澈的碧波——泉的眼睛为喻,咏叹主体形象的心灵美,经过这样的反复照应处理,诗的意象和意向都被强化了。</p><p>技巧之六,中西合璧法。<br/>不必说“丑小鸭”的童话全球家喻户晓,那是西方文化的具体经典。而“头戴金冠的王子”亦不产自中国。但诗作者毕竟是在五千年中国文化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学子,无论如何也抖不掉美丽的烙印,一不小心就带出来了,哪怕只有几个字,也不逊于西方。看看这两行吧:“如果能与落霞齐飞/ 他就是头戴金冠的王子”。取出这“与落霞齐飞”五个字吧,谁能想不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呢?这就是东西文化的合璧,在这里天然浑成了。无疑,更是和平岛君“酷我”精神之身体力行呀。</p><p>恕我不再罗列,正是诗人睿智的技巧,才使其深挚的爱情表白放出美丽的极光,才这样令人羡慕和感动。哦!那位“丑小鸭”抑或“白天鹅”,一定在“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化作 “一勺银”了,笑弯了嘴角了!<br/>2006-9-9</p><p>附:</p><p>《未名湖畔的丑小鸭》</p><p>但,我说的是天上的鹅<br/>清澈的心灵是泉的眼睛<br/>轻舔窗纸的雪花,月牙<br/>含在嘴角,你却不说<br/>哪里又是你的错,美丽<br/>是二十年也无法解除的魔咒<br/>而面对汪洋千里,你只取<br/>小小的一勺银,谁要是偷看你一眼<br/>他就必中百年的剧毒<br/>如果能与落霞齐飞<br/>他就是头戴金冠的王子<br/>而按照剧情,你将化作<br/>一潭幽怨的碧波,泉的眼<br/>但我宁愿舍弃王冠<br/>舍弃千里的汪洋和孤岛<br/>出于小小的私心,我宁愿<br/>宁愿你是——<br/>未名湖畔的丑小鸭</p><p>2005-10-17<br/>加拿大维多利亚花果园</p><p></p><p><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0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新语言造型艺术——山城子阅诗随笔(第7辑)</p><p>作者:山城子&nbsp; (一个退休的中国中学教师。)</p><p>心语:<br/>山城子03年冬进网学诗至06春,两年半时间不见长进。总结是学的不细。于是决心细学,选好诗认真研读,且记录下来,理成笔记。坚持近一年了,积下60余篇,整理一下,贴于网络,我想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或有用处。<br/>说“或有用处”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习作比以前好起来了,拿些自己的旧稿来读,简直成了“架下菜”似的。而现在为诗,基本知道了如何如何,心中有个谱了。所以贴出来,也请过往的诗人、诗评家、爱诗的朋友们多多指教。<br/>——作者&nbsp; 2007-4-1于文化村</p><p>目录:<br/>55、良知、修辞,与简明而深邃的诗风……… 非&nbsp; 马…的《七十年代的诗》<br/>56、心情快乐诗快乐……………………………和平岛…的《888的朋友》《阿9和神6》<br/>57、走进新语言造型艺术的圣殿………………周承强…的《宁静时刻》-序言<br/>58、走进新语言造型艺术的圣殿………………周承强…的《宁静时刻》-技巧之一<br/>59、走进新语言造型艺术的圣殿………………周承强…的《宁静时刻》-技巧之二<br/>60、走进新语言造型艺术的圣殿………………周承强…的《宁静时刻》-技巧之三<br/>61、走进新语言造型艺术的圣殿………………周承强…的《宁静时刻》-技巧之四<br/>62、走进新语言造型艺术的圣殿………………周承强…的《宁静时刻》-技巧之五<br/>63、走进新语言造型艺术的圣殿………………周承强…的《宁静时刻》-技巧之六<br/>(本辑:10000字)</p><p>55、良知、修辞,与简明而深邃的诗风<br/>——读非马先生七十年代的诗</p><p>七十年代时,无缘读到非马先生那时发表的诗作。现在读来,新鲜依然,亲切依然。说亲切,是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不好忘却的时代——我说的是中国,30年前,太多的迷惑,太多的沉重,太多的震撼,依然堆积在心,无法淡出;说新鲜,是诗人良知的坚持,修辞的流转,风格的简明而深邃。</p><p>简明的行走,深邃的蕴含。</p><p>我只是在电视上常看时装模特大赛,觉得她们腿脚的交替向前,韵致款款中,美一目了然,一点也不费解。我要说非马先生诗文本的行走,就是这样的简洁明朗的姿态。我不大喜欢不绞尽脑汁就读不明白的句子,或者绞尽脑汁也未必能读明白的句子。而非马先生诗的汉字符号跳入眼帘的瞬间,就令人感到轻松愉快,月明星稀一样不须猜想。<br/>“一个手指头 / 轻轻便能关掉的 / 世界 // 却关不掉 // ”<br/>——这是《电视》开头的几行。这样明白简炼的句子,诗人要说什么呢?你当然要往下看的了。<br/>“逐渐暗淡的荧光幕上 / 一粒仇恨的火种/ 骤然引发/ 熊熊的战火/ 燃过中东/ 燃过越南/ 燃过每一张/ 焦灼的脸 ”<br/>——还是每句都明确明朗明白的句子,短促有力,是解释那电视何以关不掉的。蕴含在于,对和平的渴望。那颗渴望的心,不是直接喊出来,而是在“每一张/ 焦灼的脸”背后深藏着的。<br/>七十年代正值两霸称雄,烽烟不断。那时世界不论那里燃起战火,其背后都是两个大国的对峙。毛泽东让百万的红卫兵高喊“打倒美帝,打倒苏修”走过天安门。非马却是坐在电视机前忧虑这相同的一个问题。如果那时非马在大陆,是否会在这个问题上与红卫兵并肩呢?我想是毫无疑问的。那时这样的口号我在各种场合是喊过无数次的,喊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心潮澎湃。毕竟,那时和平的威胁源自两霸。</p><p>更简明更深邃的,可称简明深邃代表作的是《黄河》。全诗如下:</p><p>把 <br/>  一个苦难 <br/>  两个苦难 <br/>  百十个苦难 <br/>  亿万个苦难 <br/>  一古脑儿倾入 <br/>  这古老的河 </p><p>  让它浑浊 <br/>  让它泛滥 <br/>  让它在午夜与黎明间 <br/>  辽阔的枕面版图上 <br/>  改道又改道 <br/>  改道又改道 </p><p>——就这样的每个字每一行都无法更简炼、更明白了。更为短促有力,竹筒倒豆子一般,哗啦一声就倾泻下来了。多么痛快淋漓的小诗呀!而其蕴含就更起深邃了。诗人为祖国母亲深切的担忧,已经深深地嵌于每个字每一行的背后了。<br/>逆历史而行的“文革”,无疑是史无前例的大苦难。诗人从“一个”直到“亿万个”数字化的递增,加以渲染。最终落脚到“改道又改道”上。<br/>是呀,那个时候谁知道毛泽东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先是横扫四旧、大批判,继而炮打司令部、打倒刘邓陶,引爆“一月风暴”,反击“二月逆流”,层层建立“革命委员会”、上山下乡,凭着手上老茧上大学,“深挖洞,广积粮”,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妖风……真是“改道又改道”呀!泛滥成灾是不言而喻的了。<br/>所以深邃,是字面上只字不提那场持续了10年之久的文化大浩劫,而不经历那场大浩劫的70后80后们,可能很难产生如我一样更为深切的共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良知的关注,修辞的流转。</p><p>如果说酷爱和平、忧患故国,是诗人良知关注的重要支点,那么非马先生的良知眼界还远不止此。<br/>“打开/ 鸟笼的/ 门/ 让鸟飞// 走 //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br/>——这首题为《鸟笼》的诗仅有17个字,精炼得不能再精炼了,亦更深邃得可以。诗人关注自由的眼界没有停留在“鸟”一个方面,而是让人意想不到的达于“笼”。这让我想起名人说的“只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世界的矛盾都是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给别人制造不自由的人,其实他们自己也不自由,何必都这么累的慌呢?君不见美国的“反恐”累成什么样子了吗?本·拉登这只鸟若是早被放飞到宗教文化的林子里去,笼子不也会很轻闲起来吗?<br/>在《猎小海豹图》一诗里,诗人的目光又落到了动物世界里。这既是对环境的关注,也是对生命的关注。“短促的生命/&nbsp; 还来不及变色/&nbsp; 来不及学会/ 一首好听的儿歌” 纯白的小海豹就死于罪恶的棍棒之下了。那仅仅是一只小海豹么?是不是一个蓓蕾未绽的儿童呢?这或许可在诗人80年代的一首《非洲小孩》里得到认证吧?“吸走了/ 犹未绽开的笑容/ 吸走了/ 滋润母亲心灵的泪水/ 吸走了/ 干皱皮下仅有的一点点肉” 读这样的句子,谁能无动于衷呢?是谁在非洲的上空挥舞大棒来的呢?<br/>良知,良知!没有良知印出多少分行排列的东西,也不是诗人。不论如何用怪异的名词标榜自己,如何搞一个营垒加强自己,如何制作一套行头粉饰自己,依然无济于事,无济于诗,无济于世的。</p><p>自然良知本身不是诗的文本,给诗生长翅膀的是修辞。修辞的流转是一种飞翔的技巧和机能。无疑是中国古代灿烂的诗文化乃至世界灿烂的诗文化给非马先生以深刻的影响,以至他的诗首首都如行云流水一样畅达畅快畅意,复沓的意象,承递的意趣,回环的意绪,引人从明朗渐入深邃。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在于诗人娴熟的大量的排比、排偶、反复、复踏、回环等传统修辞格的运用。<br/>“燃过中东/ 燃过越南/ 燃过每一张/ 焦灼的脸”(《电视》)“让它浑浊/ 让它泛滥/ 让它在午夜与黎明间” (《黄河》)——这样的排比,随处可见;<br/>“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醉汉》)“牠不知木棍举上去是干什么的/ 牠不知木棍落下来是干什么的”“纯白的头仰起/ 纯白的头垂下”(《猎小海豹图》)——这样的排偶,流畅而美丽;<br/>“改道又改道/ 改道又改道”(《黄河》)“只要我长大/ 只要我长大” (《猎小海豹图》)——这样的零距离反复,无限地加强了诗意;<br/>“一个苦难/ 两个苦难/ 百十个苦难/ 亿万个苦难” (《黄河》)“冉冉升起又冉冉沉下/ 海鸥飞起又悠悠降下/ 波浪涌起又匆匆退下” (《猎小海豹图》)——这样的连续复沓和连环复沓,流转而深入;<br/>“轻轻便能关掉的/ 世界// 却关不掉”(《电视》)“亿万年的轨道/ 还得亿万年地/ 走下去” (《日》)——这样的回环,意味深长,流转自如。<br/>应当说,没有这些传统修辞格的浑然天成的运用,良知就没有漂亮的载体,简明深邃的风格也就难以凸显出来。</p><p>良知是底气,愈坚持底气愈足;修辞是服饰,透露的是气质与风韵;风格是行走的姿势,越是明朗敏捷就越是优美,越是庄重沉稳就越有思想。<br/>70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了,但我看到非马正从那里径直向我走来,自是比现在年轻得多,光彩逼人哩!<br/>——谢谢非马先生和“酷我”网站,使我有机会美美地学习了一回。</p><p>——2006-9-23夜于家</p><p><br/>56、心情快乐诗快乐——评介和平岛君两首快乐诗</p><p>我想,诗人们也不能老是在痛苦、悲凉、愤怒、无奈和怅惘中挣扎,那样太伤身伤神。李白还有“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老杜也有“且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高兴事入诗。</p><p>李白的那首诗写在赴京应皇帝召见离家之时,天天撞他心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恍然来了机会,他如何不高兴呢?这时不是长歌当哭,而是长歌当笑了。<br/>和平岛君于2005-10-16在加拿大维多利亚花果园住所打开网络一看,呀!我们的“酷我 北美枫”网站的会员已经有888位了。呵呵呵!发发发呀!一心把中西文化的交流、交汇、交融工作扛在肩上的他如何不高兴呢?那名字也有诗意哩!叫张鹤鸣!“祝贺你,带来吉祥数字888的朋友:张鹤鸣!”他是从心里喊出来的。喊出来,欣喜快乐之情就扶摇直上了。像潍坊风筝节老风筝王放飞的巨龙。那句冲出口的祝贺是龙头,下面的龙身就是一行行诗了。“而你不仅仅是数字/ 比数学更吉祥的/ 是鹤鸣于九皋/ 而声闻于野的,不仅仅在于丹顶/…”灵感翩然而至,一头扎于两千年前的灿烂典籍中,左右驰骋,上下钩链,揽天入地,浩浩之情精压于短句“是酒,是歌,是深秋的豪情/ 是炎黄子孙的一脉相承”最后落脚到“北美枫情”,信心强烈地说“只要高举/ 我们就能够是一面红旗”。都来读读这首诗吧!读了你就知道什么叫“一气呵成”,什么叫“直抒胸臆”,什么叫“声情并茂”了。我读了直觉得一股快乐向上的精神鼓涨着我,激发着我,引领着我,无论如何也得为“酷我”这面红旗不停顿地添颜染色、呼风抖采了。</p><p>老杜那首诗是“忽闻官军收蓟南蓟北”,郁结于心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结,一下子烟消云散,喜出望外了。如何不以诗唱出来呢?<br/>说“什么不单行,什么不双降”,那是没有根据的主观唯心。看看和平岛君这天的开心事不是联袂而来了吗?可能是刚刚呵成了上一首诗,快乐的心情还在天上飘着呢,就通过阿9的短消息,他“忽闻”了祖国的“神6”上天了。这正好与他的心情会合,激动的程度一定不亚于彼时的老杜了。人在高兴的时候,特别是诗人在高兴的时候,灵感是须臾也不肯离身的。上一首是从名字写起的,这一首偏偏“阿9”这个名字中的“9”,竟与“神6”中的“6”这样巧合默契,诗人能不信手拈来吗?捻来就直接作了标题。不仅作标题,而且还要俏皮地入诗。请看:“说神6上天,有漂亮极了的/ 一条拖长的尾巴,这让我想象/ 阿9倒立的姿态,是不是很像神6”——我不能不击节叫好,不能不哑然失笑,不能不拍案叫绝了。可以想见和平岛君在键盘上敲出这样的句子时,心里是多么美呀乐呀笑呀!所以美,所以乐,所以笑,是因为那“神6”就是强大起来的祖国呀,就是扬眉吐气呀,就是没谁敢再用核弹头来威胁我们呀!<br/>我一行行地读下来,就复习那些日子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欢乐心情。但我找不到欢乐的突破口,只写了一首干巴巴的旧体诗。而现在欣赏着和平岛君的这首诗,足以弥补我的遗憾了。想象浑然天成。“那么,我便是夸父,追赶一只太阳鸟/ 而阿9在天上飞,我就说他是大鹏”。这是对快乐的何等智慧的渲染呀!消息是阿9传来的,他就拉住阿9不放比翼齐飞于天上。一圈又一圈地飞,“多神奇呀,整整5天,76圈/ 世界的脖子歪倒一片,才记住了两颗/ 和阿9无关的新星:费俊龙、聂海胜!”叹服!叹服!叹服!就这样巧妙地落下了两位英雄的名字。诗就洋溢着快乐,渗透着庄严,永久地站立起来了!<br/>&nbsp;&nbsp;&nbsp; <br/>事实上,唐诗的取材是相当宽泛的,可以说是无事不可以入诗,无情不可以入诗,无人不可以入诗。和平岛君的这两首快乐诗,从事、从情、从人,无疑也是宽泛取材的典型例证。就让我们“酷我”的诗路越走越宽吧!<br/>2006-9-3夜</p><p>附:</p><p>《祝贺你, 带来吉祥数字888的朋友: 张鹤鸣》</p><p>而你不仅仅是数字<br/>比数学更吉祥的<br/>是鹤鸣于九皋<br/>而声闻于野的,不仅仅在于丹顶<br/>我们从诗经的渊里<br/>求潜在的鱼,或求于渚<br/>掘取火、精血和翅膀<br/>我们就学会了飞翔,一片叶子<br/>于晴朗的天空,滚动的大地<br/>火热的乡村啊,朋友,绿意的芬芳<br/>是酒,是歌,是深秋的豪情<br/>是炎黄子孙的一脉相承<br/>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是背负的<br/>亚洲铜之厚重,是长江的一腔热血<br/>是大鹏,诗歌的翅膀,只要高举<br/>我们就能够是一面红旗<br/>是血浓于水的北美枫情</p><p>2005-10-16<br/>加拿大维多利亚花果园</p><p>注:<br/>北美枫论坛<br/><a href="http://www.coviews.com/index.php">http://www.coviews.com/index.php</a><br/>共有 43466 个帖子<br/>论坛共有 888 位注册成员<br/>最新注册的成员是 张鹤鸣</p><p><br/>《阿9和神6》</p><p>隐居经年,不闻天外之事<br/>而温哥华的阿9,忽然发来短消息<br/>说神6上天,有漂亮极了的<br/>一条拖长的尾巴,这让我想象<br/>阿9倒立的姿态,是不是很像神6<br/>或者说,如果我抓住他的小尾巴<br/>是不是也能上太空遨游一番<br/>当然,更切实际的做法,是<br/>我手拉一跟绳子,跟太阳赛跑吧<br/>那么,我便是夸父,追赶一只太阳鸟<br/>而阿9在天上飞,我就说他是大鹏<br/>其实,谁也没见过鹏,想必<br/>也就是把阿9倒着写,或者把尾巴翘上天<br/>能飞就飞吧,不仅仅要冲出亚洲<br/>现在,全世界都仰望着,神气的太阳鸟啊<br/>展翅的大鹏,正如阿9所说<br/>有漂亮极了的一条尾巴,只要轻轻一抓<br/>地球就跟着跑了起来,一圈,又一圈<br/>多神奇呀,整整5天,76圈<br/>世界的脖子歪倒一片,才记住了两颗<br/>和阿9无关的新星:费俊龙、聂海胜!</p><p>2005-10-16</p><p><br/>57、走进新语言造型艺术的圣殿——读周承强边防诗选《宁静时刻》-序言:</p><p>如果你是一位诗旅爱好者,已经遍访祖国名山大川,人文古迹,田园风光,边塞意蕴,又涉洋抵足金字塔、神庙、罗浮宫,漫步莫斯科的郊外、密西西比河畔,饱览了一切符号的艺术,正踌躇于下一站的行程,我告诉你赶紧回来,到桂西边塞,参观一回新语言造型艺术的圣殿吧!</p><p>在黔中小屋里,我静坐椅子上,阅读周承强给我寄来的他的边防诗选《宁静时刻》(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读着读着就宁静不下来了,就坐不住了——兴奋如钻入密林拣拾蘑菇的小儿,但见一堆堆、一簇簇的鲜嫩茁壮亮于草间、树上、石上,太美了!舍不得采摘,就一处处注视,变着角度盯赏,咋可以长成这样子?是如何长成这样子的呢?</p><p>语言进入审美视野,莫过于诗;汉语言进入审美视野,莫过于汉诗。汉诗分布在汉民族生息繁衍的过程中一次次出现了语言造型各异的审美高峰——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建安四言、唐诗、宋词、元曲,直到现代诗。——诚然,现代诗还处于崛起期,未来高度莫测。但从“后现代语境与前现代语境相遇时产生巨大共鸣”(寒子语)中,已见曦光了。这其中的最亮点之一,就是周承强的“新语言造型艺术”。尽管是个人感觉——赏读《宁静时刻》,就像走进了一座前所未见的全新的语言艺术殿堂了。</p><p>无意割裂形式与内容、内存与载体、花香与花颜的统一。我想说符号的形式、审美的载体、视野的花颜,仅是语言本身,并非语言造型。语言造型已经融入了内容、内存与花香了,因而是两方面的统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承强的边防诗是一座新语言造型艺术的圣殿。</p><p>诗人所以为诗人,是以语言为介质反映客观世界的艺术家。介质在手,孰优孰劣,就在于用什么技巧造型了。一如同用泥土,顽童手中只能搓出泥丸,艺术家指尖到处,古今人物就栩栩如生了;同样的建材,出于不同的建筑家之设计,其艺术价值也有天壤之别。旅游诗界,谁能在语言造型上出新出美,诗人桂冠就自然落到谁头上了。周承强是戴了桂冠的,因而解读他的语言造型艺术的技巧,至少对初入诗门如我者,是有积极的启发与示范乃至激活作用的。</p><p>58、技巧之一:“揉入”法。</p><p>这个应当属于积极修辞方法,通常称为修辞格的。但我们从修辞学上并没有见过,因为它是周承强新创出来的。现在我来为其拟名定义(周承强不会介意吧)。定义为:揉入格是指将主观情感揉入客观事物使两者浑然一体的修辞方法。<br/>请看:<br/>“日落日出在不经意中重叠峰巅/ 阳光血酒一样雄壮”(《巡逻:残阳如血》)<br/>——主观情感是“不经意”和“雄壮”。这是表现巡边战士对天天所见景物司空见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中油然升起戍边的豪迈之情的。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情感单独直叙出来,而是揉入了边关重叠峰巅和血色落日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从而张显了景物的神韵与气势,也暗含了主体意象的豪情壮志。<br/>诚然,情景交融古已有之。但那仅是写作的表现手法,并未深入到修辞的层面。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前景后情,是前后交融,而非揉入为一体的。即或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也只能入“互文”格,并没有实现“揉入”,感恨是感恨,花鸟是花鸟,国破之恨在心,见花亦痛,闻鸟亦痛罢了。未若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深入到了修辞的层面。看看他诗文本中这些随处可见的形成了新修辞格的创新吧:</p><p>“和星星一块吞吐林中凉气/ 轻轻呵出时明时暗的巡逻道”(《巡逻在午夜》)<br/>“碎叶在漩涡中心旋出许多悬念”(《营区边的一条河》)<br/>“年年今夜月光比水草缠绵”(《中秋夜》)<br/>“风儿吹过脸庞没有北方来劲/ 小雨莫名其妙缠吻花草”(《十二月》)<br/>“痉挛的石峰逃不出写信人的窗口/ 温润的苦笑私下浸透梦笺”(《宁静时刻》)<br/>从上述这些例句中,不难看出揉入格的特点在于主观情感,是于客观景物描写所呈现的意象里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的。这就像发光物,物是景,光是情,情景不是交融,而是合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p><p>59、技巧之二:“物化”法。</p><p>或许这是拟物格的旁逸斜出吧?我们知道拟物格大都是将人拟作物,或将动物拟为静物而增其表达形象性的修辞方法。总之,拟物是从物到物,而“物化”则是从非物到物的。还是先下定义吧:“物化”格是指将无形的抽象事物,通过相关动词的牵制,使其变化为有形的具体事物的修辞方法。例句如下:</p><p>“美感垂手可得却无法靠前”(《哨所南边的一片丛林》)<br/>“美感”是感觉意识范畴,无形而抽象。但其通过“垂手可得”和“无法靠前”两个动词性短语的牵制,也就像一个美丽的物件一样若隐若现了。无庸置疑,这样的修辞会把无形的抽象意识描摹得生动形象起来,具体实在起来,活泼美丽起来。请从下面的例句体会。</p><p>“捎回一丝丝悲壮与豪迈”(《剑蔴》)<br/>“牵引了弯曲的期待”(《喊山》)<br/>“那些腐蚀钢铁的寂寞与单调”(《倾听远方》)<br/>“不停地丈量士兵的真实和辉煌”(《给养车没入蕉林》)<br/>“列车在城市之间连接希望”(《从军行》)</p><p>以上句子中的“悲壮、豪迈、期待、寂寞、单调、真实、辉煌、希望”都是无形而抽象的形容词和能愿动词,但通过“捎回、牵引、腐蚀、丈量、连接”动作性动词的牵制,就若隐若现出具体有形生动活泼,从而实现了“物化”。</p><p>60、技巧之三:“动衔”法。</p><p>真是欣慰!欣慰于诗人的创造,也欣慰于做为学习者的总结。修辞格队伍不仅增添了“揉入”和“物化”,又有了名曰“动衔”的新成员。这名字陌生而别扭,这两个汉字咋可以并肩走到大庭广众面前呢?但考虑再四,还是这两个字联手最为切合。因为这一格是指:以描绘甲事物或它事物的动作,衔接乙事物,而使两事物复合为统一动作意象的修辞方法。例如:</p><p>&nbsp;“一只雄鹰悠然叼着军车飞翔”(《阔叶遮住的军车》)。<br/>甲事物是“雄鹰”,乙事物是“军车”,此句以甲事物的动作“叼”衔接上了乙事物,从而使生活中并不相干的两事物复合为同动体,竟然一起“飞翔”了。其修辞效果顿时生动简洁起来,极力表现出随车绕行山颠之上边防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如若不这样衔接,为这种表达还不知要如何饶舌,也难淋漓尽致呢。<br/>再请从下面的句子体会:</p><p>“一群白鸽时现时没地啄衔脚步白云”(《阔叶遮住的军车》)<br/>“整个黄昏都被摘到腮帮子上了”(《含着木叶吹荡黄昏》)<br/>“鲜花和手臂长满窗口/ 鼓音和掌声推搡阳光潮/ 列车如释重负地甩下隧道河流”(《从军行》)<br/>“秃峰牵引峭壁界碑混合墓园”(《高地有星星争着点灯》)<br/>“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群鸟”(《营区边的一条河》)<br/>——“啄衔”衔接了白鸽、脚步、白云,“摘”衔接了黄昏、腮帮子,“长”衔接了鲜花、手臂、窗口……“喷出”衔接了浊浪、鸟群。有了这样的衔接,诗句立刻简洁、奇瑰、精彩起来。记住,这个修辞方法叫“动衔”。</p><p>61、技巧之四:拓展拟人。</p><p>拟人是传统修辞中常用格。但用到周承强手里立刻极大的膨胀了空间。许许多多前人未涉足的领域部位乃至细微末节的地方,都留下他的睿智与光芒。</p><p>“一团汗腺和沉重脱身而去”、“枯草也会豪情万丈”、“那些乌红肿块来去匆匆”(《六月的山峦》)<br/>——实在令我惊异!花呀草呀被拟是常见的了,却从未见“汗腺”、“肿块”也这般的人格了。不仅此,竟至于抽象的形容“沉重”也闪身现形了。天呀我忖:拟人这个队伍果然如斯发展,将壮大到怎样的规模呢?可想而知。</p><p>“月亮全是怔怔老样”(《中秋夜》)<br/>——月亮自己也知道曾被古今中外拟过数不清的次数,都是妩媚娇羞清醇俊秀青春貌美角色,何曾有过这等模样?但边防战士守卫团圆渴望团圆不得团圆的复杂心绪,也只能委屈一回月亮妹妹才得以表达了。拍案叫绝!<br/>“群山踉踉跄跄扑上来送行”(《巡逻:残阳如血》)</p><p>——平日里千年默立的群山何以这样急切地站不住脚了呢?原来是“或许某天炮弹在队伍中间开花/ 我们被突如其来的流弹击倒”。难怪难怪,若是那样,千万的父母将是怎样地痛不欲生呢?万千的人民能不挥泪送别么?悲壮悲壮!</p><p>“小路在盛夏不够友好”(《哨所小路》)<br/>——桂西的盛夏,太阳直射,小路的沙土烫脚。但为了母亲的安宁,烫脚又算得了什么呢?这种无怨无悔中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只能迁于小路的态度来表现了。别无选择。</p><p>“只有电视机不够意思”(《电视机是一种摆设》)<br/>——电视机是作为主体意象出现在诗中的。它何以“不够意思”了呢?原来作为哨所的设施,它竟“把一场摸不着的大雪下了五年”,以至于使戍边的战士“开始适应/ 一种不说话也能度过的时光”。忍受这样深重的枯燥氛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只化作了一句轻描淡写。其赤子之心,苍天可鉴。</p><p>如果说前面的三例,是扩大队伍,那么这四例则是所拟主观意识的丰富。可以是定格表情,可以是情态动作,更可以是一个直觉。哎哈!怎么说呢,拟人修辞格被周承强掌控后,广派用场,纵横拓展,其功能也出神入化了。</p><p>62、技巧之五:刷新比喻。</p><p>比喻的生命力极强,强在不断出新。焦裕禄有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那就只能自己和面操作恣肆于锅了。周承强锅里的馍形态各异各有个的迷人至微的香气与味道。不妨掀起锅盖饱饱眼福和慰籍一回我们的嗅觉和味觉吧!</p><p>“被篼里塞满了情感润滑剂”(《探家》)<br/>——新奇!情感还有润滑剂。三年一探家呀!总得给亲人选购点什么,情感的需求,见面礼物那都是无声的语言,不是说“无声胜有声” 么? “润滑剂”以有形喻无形,谁知三年积累了多少隐形的磨擦呀?形象贴切。</p><p>“月亮如嘎然而止的车轮”(《巡逻在午夜》)<br/>——月亮被喻为车轮不新,但突然冒出这么一个“嘎然而止”就出奇制胜了。巡逻在夜半,眼盯小路余光里有月伴行,但想起了家乡亲人下意识地一举头定睛,那月亮可不就是立刻不动了吗?当然如无身临其境的经历,冥思苦想一百天也还是不会遭逢的。击掌而赞!</p><p>“山峦倒卧如贪睡的牛群”(《巡逻在午夜》)<br/>——山峦如牛群也就罢了,偏以“贪睡”而喻,神韵顿至。不是仿佛听得到那均匀的呼吸了吗?多么放心的安宁呀!而战士夜半巡逻不就是保卫着这样的安宁么?体会这深意,岂止贴切!</p><p>“亲切如开遍山坡的杜鹃花”(《电视机是一种摆设》)<br/>——“亲切”的抽象,竟被喻得这般的具体热烈。这在全诗中渲染的连电视都看不到的枯燥单调守边生活,平添了一抹鲜亮的色泽。意韵深远!</p><p>“苦汁似乳白的月辉”(《背对月光旅行》)<br/>——“汁”是液态的,但以“月辉”为喻,其苦涩的感觉就无处不在了。其时月就在背后,辉就在眼前,顺手拈来,轻灵自然!</p><p>翻开《宁静时刻》,用喻颇多,所用之处无不被刷新激活。篇幅所限,欲慰视觉、嗅觉、味觉者,还是去欣赏周承强的原著吧。</p><p>63、技巧之六:复合用格。</p><p>复合用格是指在一句话中,同时揉合了两种或多种修辞格,从而使句子更其生动活泼亮丽的修辞技巧。请看下面这些:</p><p>“路边蹦跳的杨柳刻意模仿/ 醉酒的芭蕾舞女”(《机遇》)<br/>——“刻意模仿”是用拟人格,不是拟物,因为动物不会有“刻意”这样的意识;“醉酒的芭蕾舞女”同时是拟人又是比喻。这样一拟一比,战士于车上一路颠簸急速而过的情形就生动在读者的视野里了。</p><p>“现在黄昏血迹已被夜布擦净/ 晨风一缕缕剥离蕉肉香梨”(《哨所南边的一片丛林》)<br/>——“血迹”喻黄昏天色,“布”喻夜色,“擦”为拟人,“剥离”为比拟(人可以剥离,猿类动物也可以剥离——拟人与拟物合称比拟格。)两行诗4次用格,成功地描绘了戍边战士于晨昏景色中枯燥而又欣慰,思念与责任交织的苦乐情怀。</p><p>“滚落一坡的石头默立/ 如迷途羔羊/ 雨雾是一种亲切的爱抚”(《阔叶遮住的军车》)<br/>——“滚落”是将主观感觉揉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揉入格的运用把军车上坡时战士的视觉印象,浑然一体地融进了动态景物,使读者也同坐在车上一样,神来之笔。<br/>“默立”是拟人,使景物动中有静。毛泽东说运动的每一瞬间,事物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这里战士坐在军车上的感觉,也是如此吧?<br/>“如迷途羔羊” 是比喻,也是拟物。从形态上说是比喻,从思态上说是拟物。把战士眼中的景物写活了。<br/>“亲切的爱抚”同时是拟人又是比喻(即以人格化的亲切爱抚做比喻)也还是主观情感的揉入。一路“雨雾”蒙蒙中,哪比艳阳高照心情开朗呢?然而肩负重托的战士,则以苦为乐,竟将湿漉漉的感觉,乐观为亲切的抚摸了。其意韵还埋在更深的层次呢。这里3行诗凡7用其格,极张显了周承强语言造型艺术的魅力与美丽。</p><p>拖穿晚风的裙裾<br/>那群深紫色小精灵翩翩起舞<br/>遮不住的伤口流红长天远地<br/>在剧烈摇摆中<br/>给寂寥的边地哨所带来<br/>一个个奶味黄昏</p><p>上面所录是《深紫色蝴蝶》一诗的第一节。6行诗用格10次,极其艺术地表达了哨所战士热爱边地又思乡,寂寞中又寻找快乐的复杂情怀。<br/>第一行以“裙裾”喻“晚风”,以“拖穿”拟人,战士的热爱哨所边地之情起笔就油然而生。<br/>第二行以“小精灵”喻蝴蝶,以“翩翩起舞”拟人,揉拟人与比喻为一体,写出战士眼中翩然的紫蝴蝶的鲜活灵动可人,透出一种寡淡的快乐之情。<br/>第三行以“伤口”隐喻思乡的内在思绪,以“流红”暗喻伤口的滴血,委婉地渲染思乡情结;以“长天远地”为借代暗指家乡及辽阔的国土,将思乡情结与保卫国土的情怀揉合在了一起。其语言造型奇妙而浑然天成,婉约而又色彩明丽,艺术品一样令人爱不释手。<br/>第四行以“剧烈”夸张蝴蝶的飞舞,略显战士心情的激动。<br/>第五行没有用格。<br/>第六行以“奶味”喻“黄昏”,同时又是视觉与嗅觉或味觉的通感。两格复合得天衣无缝,简洁巧妙,极恰当地展现了战士黄昏站岗时的欣慰心情。</p><p>以上六个方面所列,并未覆盖周承强语言造型艺术的全部技巧,比如他诗文本的用语直接、省简、动态、峻朗,也是值得深究而学习的。事实上,我以上谈及的揉入、物化、动衔的创造,拟人的拓展,比喻的刷新,用格的复合,都是在他用语的直接、省简、动态、峻朗的底色上,构建起美不胜收的语言造型艺术图画来的。从而造就了他诗歌简洁明丽、活泼峭拔的艺术风格。这实在是当下现代诗歌一种鼓舞人心的走向。<br/>来吧!诗旅朋友们,都来桂西边地歇歇脚,领略一回周承强语言造型艺术的大家风采。<br/>2006-10-16/24</p><p></p><p><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0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解读诗的语态——山城子阅诗随笔(第8辑)</p><p>作者:山城子&nbsp; (一个退休的中国中学教师。)</p><p>心语:<br/>山城子03年冬进网学诗至06春,两年半时间不见长进。总结是学的不细。于是决心细学,选好诗认真研读,且记录下来,理成笔记。坚持近一年了,积下60余篇,整理一下,贴于网络,我想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或有用处。<br/>说“或有用处”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习作比以前好起来了,拿些自己的旧稿来读,简直成了“架下菜”似的。而现在为诗,基本知道了如何如何,心中有个谱了。所以贴出来,也请过往的诗人、诗评家、爱诗的朋友们多多指教。<br/>——作者&nbsp; 2007-4-1于文化村</p><p>目录:<br/>64、解读莽汉语态……………………蔡利华…的诗歌语言…关于语态<br/>65、解读莽汉语态……………………蔡利华…的诗歌语言…笔不离格<br/>66、解读莽汉语态……………………蔡利华…的诗歌语言…豪壮大气<br/>67、解读莽汉语态……………………蔡利华…的诗歌语言…丰盈细腻<br/>68、关于诗歌语态的探讨……………蔡利华…先生访谈录…网络对话<br/>69、密集用格,大象硬朗的情诗……唐&nbsp; 夫…的《迷离之忆》<br/>70、超越生命驰骋泥土的吟唱………蔡利华…的《丰收臆想》<br/>71、关于姐姐的叙事…………………秋天的枫叶林…的《那一夜》<br/>72、读月亮的《给母亲》……………月&nbsp; 亮…的《给母亲》<br/>(本辑:14000字)</p><p><br/>《解读莽汉语态 ——初探蔡利华先生的诗歌语言》小序:</p><p>蔡利华先生说:“在诗的天地之中,我追求的是一种语态,一种适应自己生长的语态环境,我觉得大男人的语态适合自己,我就和莽汉们去追求那种语态。”<br/>尽管这还是八十年代他们建构“莽汉主义”时于诗观的表述,但我想其对诗人的牵引力是不会轻易解除的。于是假定我现在于网上读到的《蔡利华诗选》,依然是他主张的这种语态,而我欲从中借鉴,于是就标题为“解读莽汉语态”了——并自以为是地认为蔡利华先生不会介意。</p><p>64、 关于语态<br/>&nbsp;&nbsp;&nbsp; <br/>我喜欢在黔地坐汽车,特别是盘山公路上,九曲十八弯,一会冲入云海,一会跌入雾谷,或穿林而过,或钻隧而行。那时我的眼睛就一直贴在车窗上,意料不到的景致目不暇接,惊喜不断,不舍须臾。若是在中原大地,就只能打瞌睡了,因为窗外流动的太直白。<br/>蔡利华先生对直白语态的观点是:<br/>他说“在过去的岁月中,那种直白的语态影响了整个语言艺术。那种直白的人生态度,也影响了几代艺人。”<br/>见他这样说,我反省自己。尽管我不在他说的艺人(含诗人)之列,但也曾一直以直白的人生态度,写过发表过一些让人打瞌睡的诗——剪辑在柜子里积存了3本。但自从03年冬上网重新学写现代诗,就不以为原来发表的是有发表价值的诗了。欲摆脱原有的步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贴于5460网络文学上的习作,总是被网友们批评说“直白”“太直白了”。这种批评自然是批评我的语态,并非批评语言表达方式。(蔡先生也说“我不反对直白的写作,我只看你写得好不好。有意的曲折,反到会弄巧成拙。”)直到半年后,才渐渐有被加“精”的了。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直到现在也未能脱胎换骨。<br/>不脱胎换骨,总有些不甘,所以要继续学习。近几个月以来,我已经学习了不少诗人的诗作,收益肯定是要潜移默化的。今有幸觅得了蔡利华先生的诗作,自忖他的诗肯定非凡,就想探究一回个中秘密。我一首首、一行行地读,并设想他结构出的意境若是让我写,该是个什么样子?两相对照,总会有些蛛丝马迹,若能顺藤摸瓜,“案子”就好破了。<br/>“不一定就往低处流,掀起性子在夔门之州/ 埋伏自己的往事揭起瞿塘峡的暮霭”(《我不会飞》)<br/>——任意地提起两行,打开他的迂回,让我写可能成为如下的样子:<br/>“不能走下坡路,我昂起头来/ 站在夔门看着瞿塘峡在暮霭中澎湃/ 往事汹涌而来”<br/>——两相比较:“不一定就往低处流”内含了格言,而“不能走下坡路”一点味道也没有;“掀起性子”用异配修辞格新颖而形象,“我昂起头来”已是腐朽了的语言;“埋伏自己的往事揭起瞿塘峡的暮霭”,两个动词“埋伏”和“揭起”的连锁“异配”,立使诗句的走势起伏跌宕起来。而“看着瞿塘峡在暮霭中澎湃/ 往事汹涌而来”尽管汹涌澎湃了,也还是赶不上前者的艺术。<br/>“一些并不深刻的江水打过堤岸和指头上的音符/ 从树枝上掉进很远的往事” (《写给语言后面的你》)<br/>——再提取两行,我会这样写:<br/>“我在堤岸下撩起浅浅的潺潺的流水/ 痴望摇曳的树木想起遥远的往事”。<br/>——比较一回:“一些并不深刻的江水”被拟人了;“打过堤岸和指头上的音符”是流水和撩水和谐的美丽声音。这比用烂了的“浅浅的潺潺的”一类老掉牙的词,新奇多了。“从树枝上掉进很远的往事”中的这个“掉进”,比说“想起”无疑是很提神的,且有突然之意隐含在里边了。<br/>读蔡利华先生的诗,我确信了不论要表达什么思想情感,单从语言上来说,都是我应当借鉴的。</p><p>&nbsp;&nbsp;&nbsp;&nbsp; 65、笔不离格</p><p>好诗、精品诗当然是要有技巧的。蔡利华先生诗的技巧之一是笔不离格。不论是传统的还是新衍生出来的修辞格,只要切合,都会为他的不直白乖乖服务的。比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这些常用格,在他的诗中是俯首既拾的。<br/>“今夜的天空下,不会看明的事物会在树洞里成精” (《写给语言后面的你》)<br/>——这里用“会在树洞里成精”暗喻“不会看明的事物”的阴暗走向。<br/>“水一直都在上涨,野心也在涨/ 到了一些层次谎言比妖精漂亮” (《消失》)<br/>——这里连环用喻。先用“水的上涨”比喻“野心的上涨”,再用漂亮的“妖精”比喻谎言的“美丽”。<br/>“迈开走老的脚步,雄关漫道也变得暮气沉沉” (《写给语言后面的你》)“包括风/ 被一堵老墙撞得头破血流/ 再也站不直岁月的风采” (《目击岁月的醉态》)<br/>“一些不愿飞走的阴云低下来压在半山腰/ 一些沉闷的石块跟着水流翻腾滚动”(《雨天的心情》)<br/>——这里的路与风,云与石都有了浓郁的人气。<br/>“许多年前,一个门牌下的夜晚飘荡的心思”(《我不会飞》)“老师的粉笔就画定了今生的路在天空下没有头绪” (《写给语言后面的你》)“你怎么也掏不出灵魂的斤两” (《步行,到去的地方》)<br/>——借用“门牌下”指代屋檐下,借用“老师的粉笔”指代教育,借用“斤两”指代重量。<br/>“如果说飞能离天三尺三/ 我不飞距天空也才三尺三” (《我不会飞》)“要命的定义/ 把岁月的灯油全部熬尽” (《消失》)<br/>——这是两处不动声色的夸张。<br/>&nbsp;&nbsp;&nbsp; 异配修辞格常被不大懂修辞的语文大师们斥为“反语法”,一时间到处呼吁保卫汉语的纯洁性。其实汉语从来没有止步于僵化,他总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异着。异配修辞格古已有之,罕见罢了。北岛舒婷们以后,特别是70后80后们,却将其轻车熟路起来。蔡利华先生的诗里,也不乏巧妙地应用。<br/>“在老姐未形成的笑里回归于你的路上” (《我不会飞》)“我总把心思弄出来翻晒” (《那夜,你写进自己的内心》)<br/>“笑”,一般是“洋溢”或“爆发”出来的,这里配之以“形成”,将情感物化了,就别有味道;同样,“心思”这种情感也被物化了,所以是可以“翻晒”的,具体而直观了。</p><p>66、豪壮大气</p><p>蔡利华先生说:“八十年代,和李亚伟、万夏、胡东几个人一起,整了个莽汉主义。”我想诗界中的“莽汉”毕竟不是江湖上的“莽汉”,他们不会鲁莽得不管不顾的。他们应当是豪壮大气的。这里说的不是为人,自然也不可以不包括为人。但他们追求的是语态,他们的“主义”一定会在诗的语言中表现出来。</p><p>不一定要飞得很高,川藏公路的顶上<br/>你超越天空的血色,用空广吞噬事物<br/>举起有利的武器,与我,心高气傲的雷同<br/>成正比的长着心智在河西边上<br/>黄土地使秦腔羞涩于苍冷的飞翔</p><p>——这是《我不会飞》的第一节诗。给我的印象委实出语不凡。“川藏公路的顶上”,那一定是“危乎高哉”了。“你超越天空的血色”,这又让我想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句子。“用空广吞噬事物”,这是多么豪壮大气的语态呀!莽!莽昆仑一样的莽!</p><p>不下雨的天空很蓝&nbsp; 我说&nbsp; 我真的抓不住&nbsp; 事物都晃若隔世<br/>但你还是让我心软&nbsp; 我还是为你的星空开放了一树冰凌花<br/>我的手握不住天涯&nbsp; 而心总是在午夜时分难以说明<br/>给我翅膀&nbsp; 我足可扶摇九天&nbsp; 你能吗&nbsp; 我自己也是一个幻觉<br/>老房子还在水渠边听抽水机唱着老歌&nbsp; 和水磨房<br/>还在为那只从我钓钩上逃跑的鱼叹息</p><p>——这是《旧片断在新路上的重复》的最后一节。其中“事物都晃若隔世”、“我还是为你的星空开放了一树冰凌花”、“我的手握不住天涯&nbsp; 而心总是在午夜时分难以说明”、“给我翅膀&nbsp; 我足可扶摇九天”是这节诗的骨架,也是全诗豪壮大气的支撑。尽管诗人不直白,但依然可以做到不直白地直抒胸臆。这也是蔡先生诗观的实践。他说:“语态是心态的直白。我们努力把握语言,想要接近的,就是心里的各种状态。”这里,诗人面对“新路上旧片断的重复”痛心疾首,却依然大气地贡献出“一树冰凌花”甚而至于壮志雄心“扶摇九天”,“直挂云帆济沧海”了。赤子之心,良知之意,跃然逸出了诗行。</p><p>夜色里屹立的天桥哦<br/>我对你的借口就是我扶住灯柱<br/>这世界就不会再在风雨中飘摇<br/>这世界就在我的上衣袋成了我爱的理由</p><p>——这是《目击岁月的醉态》的最后一节。岁月醉了,人也醉了。也许岁月醉了岁月清醒不过来,而人醉了却依然清醒。清醒地关注着这个岁月醉了的世界,因为世界的岁月醉了是他的心事,把这样大的心事收在衣袋里,大气的豪壮,豪壮的大气,不仅可以壮怀诗人自己,更可壮怀读者。这样的语态心态不容质疑地树立起了诗人的人格力量,豪壮大气的人格力量。尽管我这里探求的是诗歌的语言,但自然也不可以不包括为人的。</p><p>&nbsp;&nbsp;&nbsp; 67、丰盈细腻</p><p>山再高也有细腻的植被,不然光秃秃成了什么样子?川再长也雕刻着丰盈的浪花,不然谁会在江边心潮起伏呢?读着蔡利华先生的诗,我就是那个站在山下眺望风光,停于堤岸喟叹壮阔的人。想及宋人的《清明上河图》,所以壮美大观千年,在于笔触之丰盈变幻,描摹之细腻有致。而符号的艺术与视觉艺术不是休戚与共,也是同沦天涯了。</p><p>那些从女娲和盘古就与生俱来的存活<br/>那些空酒瓶能装下我<br/>那些天空蓝的透彻,那些树长得好难受<br/>我此时正在去和来的路头上<br/>在你指正过的是非中弹一杯二锅头</p><p>——这是《我不会飞》第4节中的一段。从开天辟地造人引述自身的生存及生存的环境乃至出世与入世心情的矛盾状态。却集合了“女娲和盘古”、“空酒瓶”与“我”、“天空”与“树”、“路头”与“二窝头”,从驳杂的变幻中凸显丰盈的语态。变幻的技巧在于用了与生俱来、存活、装下、蓝、难受、去、来、指正、弹,这些动词(含动词性成语、形容词用如动词)的转接,以及排比句子的贯穿。</p><p>时时看天空飞翔的鸟和云彩,就是没咬住词的最后定义<br/>常在江边磨牙切齿看桃花红了又谢去就是没把尾音弄清<br/>划船成了傍晚的课题,至于岁月会留下什么<br/>没多想,夜空下不变的黑色有时也会为月光灿烂<br/>情绪会在树枝上暴裂伸出多毛的手背,遥指不可知的事物<br/>迈开走老的脚步,雄关漫道也变得暮气沉沉</p><p>——这是《写给语言后面的你》的第2节。如果说上面那节诗,更能展示语态的丰盈变幻,这节诗则更能标识语态的细腻有致。“天空飞翔的鸟和云彩、桃花红了又谢去、划船、夜空下不变的黑色、月光灿烂、在树枝上暴裂伸出多毛的手背、迈开走老的脚步”。有了这些可视的物事,6行诗就是6幅清晰的工笔画,连手背上的汗毛也清清楚楚地进入了读者的眼帘。何其细腻呀!但语态毕竟是心态,那种“没咬住词的最后定义”、“没把尾音弄清” 、“不变的黑色有时也会为月光灿烂”、“ 遥指不可知的事物”、“雄关漫道也变得暮气沉沉”的遗憾、无奈、矛盾的心理,就一以贯之地有致了。</p><p>诚然,我这样拆零的学习,并非不进行组装的。当我强调丰盈的时候,也注意到了引诗中的细腻,当我瞄准细腻有致时也看到了丰盈的变幻。同样,当我崇佩豪壮大气的语势时,也未放弃引诗中丰盈细腻的一面。就好比我没有办法将蔡利华先生分离出几个不同的影像,但完全可以围着他转圈地看,从而获得完整的印象一样。<br/>——谢谢蔡利华先生,让我有机会学习一堂这样好的诗歌语言课。课题为《解读莽汉语态》。<br/>2006-9-25于家</p><p><br/>68、关于诗歌语态的探讨——著名诗人蔡利华先生访谈录<br/>(山城子// 蔡利华)</p><p>山:蔡先生你好!作为一个网上诗歌爱好者和学习者,我读过你不少诗歌,每首诗给我的感受都很深刻。那是一种宏大的震撼的感觉,时而地动山摇,时而雷电交加,时而长虹横天,时而海阔天空。我很想知道这种大气语态的根源,你能详细地谈谈吗?</p><p>蔡:人们习惯于平视或仰视自然和社会,而我习惯于俯视。这就需要一个高度,精神的高度,才能一揽众山小,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融汇,产生强烈的灵魂突围欲望。而博大的心胸,是产生大语气的前提,这与人的品性和性格有关。儿女情长的情调,是写不出来的。</p><p>山:是的!我非常赞成。如鲁迅所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我很好奇,想问问目前,你们当初的“莽汉主义”诗群成员,还有联系吗?作为现代诗歌一种探索过程,你如今回过头来审视,有何感想?我觉得这样的话题会对初入诗歌王国闯荡的青少年是有意义的。</p><p>蔡:还有联系,但还在写作的,就目前来看,就只有李亚伟和我。对我们创作的回顾而言,我以为是那个时代的偶然,偶然遇到了那个刚刚从旧体制走出来,新的体制刚刚开始的历史时期。这只是我们的一个机遇。对目前来说,要达到那种状态很难。写作光靠炒作是不能有大作为的。我一般不介入到无聊的争论中去,原因就是对现在一些诗歌创作靠炒作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我不赞同。写作永远都是个人行为,是自己才能的付出,是自己艺术精神的体现。</p><p>山:很切中时弊——炒作是肥皂泡,也就好看几秒钟。“写作永远都是个人行为,是自己才能的付出,是自己艺术精神的体现。”我切切地记下了。记得你说过“语态是心态的直白。我们努力把握语言,想要接近的,就是心里的各种状态。”这段话无疑是你诗歌创作的宝贵的经验之谈。但我想问的是:如今抒写个人心态的诗歌比比皆是。而诗人们不乏相近的心态乃至相同的心态,比如孤独寂寞、伤春感秋、去国怀乡。但诗文本中的语态却大相径庭,风格迥异。那么,这究竟是诗人们接近心态的深度层次不一样的缘故,还是把握语言的技巧习惯,或者所追求的语言审美氛围不同呢?</p><p>蔡:是的,各自的心情状态不同,层次不同,对问题的感悟也千差万别,对语言的把握也千差万别,所以,就有了不同的文本。语言的组合本来就没有全然相同的地方。</p><p>山:你说过:“就语言而讲,在我所了解的诗歌流派中,莽汉的语言功底是一流的,具有大家风范。”读你贴在网上的诗选,我很认同你这段话。但你还是说出了一个实际存在的“语言功底”问题。那么,有了语言功底,是否就可以抵达某种有标志性的语态——比如大家风范的语态呢?</p><p>蔡:文学是由三大部份组成,缺一不可。一是人的世界观,二是人的人生阅历,三是使用语言的技巧。三者大气,才有可能大气。如果只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远远不够。另外,生命的创造力,在创作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没有创造力,就没有不朽的作品。</p><p>山:看来关键在世界观。世界观里有大气,有创新的理念,就可以渗透到阅历里去,然后就是语言的表达了。我很想请教一下:我贴在网上的许多诗歌,都遭致“直白”“太直白”的批评,有性子急的说“能不能想好了再动笔呀?把好好的题材糟踏了。”于是我就竭力修改,认真学习,自以为不直白了,可还是说我“太直白”。例如我前不久贴的《宣言:虔诚的出发》在第一节这样写道“就像青藏高原承载一步一叩首以身切实丈量/ 集合艰险我宣言:为什么做最虔诚的出发/ 从蜀道从马六甲从好望角从极地或太空/ 尽管布达拉宫的辉煌虚拟在光年之外的遥远”我觉得语言已经有些曲折了,特别是末句。但还是逃不出行家的法眼,照批不误。我究竟该如何在语态上有所突破呢?敬请不吝赐教。</p><p>蔡:少用形容词,多用象征性语言。艺术是有情感的意味,人的思想是潜在语言下面的。我不反对直白的写作,我只看你写得好不好。有意的曲折,反到会弄巧成拙。</p><p>山:好!好!以“象征性语言”创造意象——我领悟了。你说:“在过去的岁月中,那种直白的语态影响了整个语言艺术”,我想问的是这个“语言艺术”的标准是什么呢?</p><p>蔡:语言艺术没有严格的标准,我从不在什么人为的标准下写作。就我而言,我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以我自己在写,和莽汉们有过过密的接触,但实际上,莽汉们是排挤我的。在诗歌的王国里,我只是一个孤独的流浪汉。</p><p>山:说得好!也是先生做得好!就某种意义上说,流浪的诗人最易出精品。屈原被放逐流浪,才有《离骚》;李白游历流浪,才千古大气风流。——我懂你说的不是地域流浪,而是精神流浪,这是诗人的孤独使然。非常地谢谢蔡先生!让我受益匪浅。(嘿嘿!没交辅导费,就听了这样一节精辟令人醒脑明目的课!快哉!!)<br/>&nbsp;</p><p>69、密集用格,大象硬朗的情诗——赏读唐夫先生《迷离之忆》</p><p>古来情诗多缠绵悱恻,现代情诗多湿艳纠缠。这是我的一般印象。一般而已。实际上很不乏特例。我也写过一些情诗,都是自己回忆性的体验,但因婚姻美好,交往清醇,留下的都是美丽,因此自以为写得都很明朗清亮恬静幸福。昨日从唐夫博客载回几首他11月份的大作,欣赏学习。其中的情诗《迷离之忆》,特令我耳目一新——没见过情诗可以写得这样大象硬朗,山川飞动、斗转星移的。高兴!</p><p>何以硬朗而大象?无疑与诗人的性格和诗风有关。但与先生帖上交往方月余,且我上网时间拮据,仅文字上碰了几次面,说了一些话,尚知不深。他何性情何风格说不上来,所以只能说“有关”。但我从学诗探艺的角度来看,是可以试着说清楚的。</p><p>何以硬朗而大象?读了几遍之后,发现这首情诗在写作上实施了密集用格的技法。全诗三节12行而17次用格,依次是:拟人、借代、暗喻、暗喻、夸张、暗喻、借喻、拟人、暗喻、借代、借代、借喻、借喻、异配、比喻、拟人、拟人。</p><p>把你和月儿轻轻抱紧 <br/>直到夜阑灯火热出流星 <br/>从眼眶溅出海洋 <br/>升腾为冉冉的雾气</p><p>——这是第一节。似梦非梦的回忆。所忆之人既所恋之人。与恋人抱紧,“月儿”也被拟人进来,尽管那是表明时间与场景的。“直到夜阑”可见情意之深,“灯火热出流星”可见激情热烈。“灯火”是爱的场景借代,“流星”暗喻激情。以至激动得流泪了“溅出海洋”是通过比喻而夸张,“雾气”暗喻舒畅迷离的情感体验。——4行诗凡6用格。</p><p>冰川和雪原临近而别 <br/>滔滔江河清流涟漪 <br/>看不够鬓云欲渡的寰宇 <br/>携手峰岫 霞光飞回 </p><p>&nbsp;&nbsp;&nbsp; ——这是第二节。回忆分别的情景。冰清玉洁的情感,借“冰川和雪原”作比,比后则有拟人效果。接着继续用“滔滔江河清流涟漪”比喻情感的宏大绵长细腻。再借“鬓云”以代恋人,借“寰宇”以代人间,强调情之执著。有将情感喻为“峰岫”,以示长久;再喻“霞光”,以张明媚。——4行诗凡7用格。</p><p>一串串陆离光怪 <br/>飘拂如群山跌落渊底 <br/>突然一醒 揎动被 <br/>月儿走后 来了黎明 </p><p>——这是第三节。“陆离光怪”,忆中情景,以“一串串”修饰,就有了具体的美丽。这是“异配”格的运用。接下来用“群山”比喻所忆情景,再将“月儿”、“黎明”人格化。之中唯一没用格的一行“突然一醒 揎动被”是说从忆中回到现实,同时也告诉读者,这是梦忆,原来天已经亮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p><p>诚然,我不是说因为用格密,就会产生大象硬朗的文本效果。这要看诗人选用什么样的素材入格。“流星、海洋、雪原、江河、寰宇”——这都是大的物象,自然就有大象的效果;“冰川、群山、霞光、月亮、黎明”——这是挺起硬朗的素材。至于诗人何以要选择这些素材入格,自是诗人个人的偏爱(风格的偏爱),或者说性格使然。</p><p>2006-11-13于家。</p><p><br/>70、超越生命驰骋泥土的吟唱——读蔡利华先生近作《丰收臆想》</p><p>一首当代抒情诗,两千余言,没疑问的宏篇巨制。长长的现代派画廊,徘徊踟蹰半日,我总得将激动、感动、感想和感怀留在留言簿上啊。不然,如何舍得离开呢?</p><p>我常常被无缘无故的撒进地里 <br/>呼吸潮湿的气味</p><p>这是《丰收臆想》的开头两行。文本主体形象以一粒种子拟人化出现,令读者不能不想及农民、农村、农业,想到养活了全世界不论是总统还是富翁,也不论是科学家还是这星那星的最底层最泥土的人们。这样的人们在中国数量之大,比发达国家从事同种职业人数的总和还要多多少倍。关注这么多的生命,无疑就是超越了自己的生命。</p><p>托起城市在银行的黑色大理石上发现自己 <br/>乌鸦般飞掠过纪念碑的宏伟</p><p>农业是国民大厦的地基,粮食是坚实的基石,如果没有农民的辛勤劳作,哪怕富有如彼尔·盖茨,也无法活命。功德无量,托起的岂仅是银行的黑色大理石,是森林般的高楼大厦一座座城市和国都呀!无量功德宏伟得纪念碑承载不了,或许这样的长歌和大片大片的黑土地、黄土地才是无法倒塌的的农民纪念碑吧?</p><p>这样的土地培养我们茁壮成长 <br/>这样的土地在我的大脑中肥沃富庶</p><p>是农民、农村、农业养育了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农民、农村、农业放在心上。诗人说“这样的土地在我的大脑中肥沃富庶”就是不仅放在心上,而且还要想着要农民、农村富庶起来,让农业发展发达起来,哪怕是臆想也要想啊!</p><p>于朦胧中听见自己窸窸窣窣的抽穗 <br/>感觉非凡的吹着风推动太阳</p><p>不论你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时时刻刻想到土地,想到根基,想到“三农”这个爹娘。“自己窸窸窣窣的抽穗/ 感觉非凡的吹着风推动太阳”。这里诗人的情感已经赋予行动,不仅抽穗,且要吹着风推动太阳。<br/>是啊!我们人均耕地才一亩挂点零(美国却是人均三十一亩),且被沙漠、高速、城市日日吞噬,再过几年(加之人口增加)怕是一亩也保不住了。又何况抗灾乏力,科技水平低,科技人才少,广大西部地区还停留在几千年前的牛耕地的生产力水平。如果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大农业,十几亿的人口如何安居乐业?如何高枕无忧呢?</p><p>我飘零了,移步进入季节的变换 <br/>或雪 或雨 或蓝空湛湛,或骄阳似火</p><p>生产力越是低,农民就越是辛苦。雨雪风霜四季更替,没有几个日子不在田里地里流汗、滴心、沥胆、咳血地做呀!你见过头顶丈方大木斗只露出胸以下身体踩着田埂趔趄而行的实景么?你见过奶奶孙女淋雨弓身抢栽菜苗么?你见过雹雨袭来时收割稻谷的农民无处可逃被活活的打死吗?凄凉、凄惨、惨淡之境不是人人都能碰上,也无奈人人都一定放在心上呀!</p><p>被地展开,被机器碾成粉末 <br/>被天空转化为乌有,被哲学深刻研究</p><p>总看到媒体披露富翁的排名,动辄资产多少多少亿,却没看过谁给穷苦农民排排队,毕竟一年收入几十几百人民币,即不够交学费,也不敢得病。“被天空转化为乌有”,纵然哲学家深刻研究也是于事无补。</p><p>人群相继离去,逃避生不如死的重轭 <br/>人群远远的战立,这不是为了等待</p><p>绝不是宏观的产业调整,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养不活年轻人的梦想,他们成群结队的涌入城市,拖着挎着粗糙的力气战战惊惊站立街头或桥下,来为年迈的父母找寻药物,为襁褓的婴儿寻求茁壮,当然不是为了等待。</p><p>大路上汹涌的云层铅一般严肃 <br/>掩盖了逃生者在壮丽的广场踏亮整齐的步伐</p><p>诗人的心情何等沉重!农民工们都看见了什么?“壮丽的广场”埋掉了多少黑土?“踏亮整齐的步伐”绝不是他们自己,一定是一排排华灯照如白昼了。</p><p>认为一切的未来都是原罪的药品在大陆的泛滥 <br/>高大的铁桥是人和鬼彼此偷情的借口</p><p>诗人愤怒了!西方不干净的东西泛滥成灾。严打、狠打、左打、右打、内打、外打、上打、下打,打不完的兽蹄魔爪,打不完的毒手黑心。“人和鬼彼此偷情”各行各业都有了潜也潜不住的潜规则。而遭受伤害最多的无疑就是农民工。</p><p>今日神精衰弱症的强力救生丸 <br/>在飞越的姿势中发现智慧已患白血病</p><p>痛心疾首!道德的沦丧,私欲的疯狂,教育的滞后,……都是显而易见的。</p><p>谁的脚扎进了滚烫的土地 <br/>用渴得发疯的爱提起山峰</p><p>爱农民,爱土地,爱根基,就是热爱祖国!这就是诗人!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呀!</p><p>我来了,提起山林蓬松的语句 <br/>鸟蛋 墙壁,一次次跌到 <br/>混淆飞翔的花蕊,列队跑过农业 <br/>用诗句敲打漂浮的船只 <br/>准备过海,让自己成为泊来品 <br/>在群众的目光里成为玉米地里的山猪</p><p>农业必须发展,产业结构必须加大调整力度,观念必须转变!仅是体育冲出亚洲不行,农业必须走向世界,而维持一小块一小块就连自己的山也走不出去呀!数以千万计的乡镇干部都再做什么呢?只管到月拿国家的钱吗?产业化的路子为什么虚设在那里不见动静呢?把搞政绩工程的劲头转移一下不好吗?</p><p>在四围君临的风度中惨遭洪水的袭击 <br/>在我轻信时一盅酒就换去了我的忠诚 <br/>我来了,以山猪的豪情 <br/>在农业里变态,跟着幻觉滑行</p><p>没有科技为先导,是不行的。事实上美国的农业科技人员,要比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还要多呀!我们是什么比例?千分之一还是万分之一呢?我们只有一个袁隆平,多么孤单呀?是呀,“在农业里变态”,目前也只能“跟着幻觉滑行”——诗人到底无奈呀!</p><p>我在知识和灯影下愁白少年头 <br/>我遇上发芽就立即结果 <br/>我在海上就被波涛缩写 <br/>我看到滚滚麦浪就有被割的欲望 <br/>我涉入土地就癔病在身 </p><p>魂牵梦绕!心系农业!农业的单薄致使诗人有了“久久的悬挂在异地紧张的威胁之上”的不安感觉。所以“我涉入土地就癔病在身”。</p><p>那只果呵,黑黑的脸上表现坚强的决心 <br/>半掩金红的树林摇曳丰收的欲望 <br/>随着冬季的深入山谷里的冰被一只烛点燃 <br/>悬在冰中的意志最后就融解在冬天的末尾</p><p>长歌当哭之后,诗人还是昂扬起来赤子的坚强,结题在“臆想丰收”里。难能可贵!难能可贵!超越生命驰骋泥土的吟唱啊!</p><p>2006-12-9夜于家。</p><p>附:<br/>丰收臆想<br/>文/蔡利华</p><p>一 <br/>我常常被无缘无故的撒进地里 <br/>呼吸潮湿的气味 <br/>聆听水渠潺潺的歌声 <br/>昏头昏脑的从泥里探出头来被阳光暴施热情 <br/>托起城市在银行的黑色大理石上发现自己 <br/>乌鸦般飞掠过纪念碑的宏伟 </p><p>然后我发芽被抽水机吸进历史 <br/>在山头营造印象把额头涂满绿色 <br/>双手捧起叶片虔诚地吸取阳光 <br/>由群众羞涩我的富有 <br/>让他们雀跃于橙黄的地边 <br/>抚摸刺猬般的丰收在晒坪上让机器欢舞 </p><p>这样的土地培养我们茁壮成长 <br/>这样的土地在我的大脑中肥沃富庶 <br/>连接天的尽头 <br/>随我踏雪而归,又于早春之月 <br/>随我浪迹天涯,香恋或痴迷 <br/>在我的芽片上耕耘秋日桔红的思想 </p><p>我们长成几棵庄稼,在旷野里填补悲哀 <br/>蓝天下炎热中的怅惘。我几乎大声哭泣 <br/>我几乎汗水般流着眼泪,在一棵大树下 <br/>草一般成长。期望地提起头 <br/>看雨水是怎样的慈善机构 <br/>提起精神由人民点缀夜晚的悠闲 <br/>于朦胧中听见自己窸窸窣窣的抽穗 <br/>感觉非凡的吹着风推动太阳 <br/>催促雨水及时降临,在方圆几百里的绿色中 <br/>俊逸潇洒,在一枚果子中幻想叶子的飘零 </p><p>我飘零了,移步进入季节的变换 <br/>或雪 或雨 或蓝空湛湛,或骄阳似火 <br/>凭空的驾驱我,被群众深深的淹没 <br/>被土地深深的淹没,说不出一句话,吐不出一口气 <br/>在深巷的尽头悼念秋天,一个初恋的好时光 <br/>一个被爱很好收割的人捆束成团 <br/>被地展开,被机器碾成粉末 <br/>被天空转化为乌有,被哲学深刻研究 </p><p>这样的由土地走向我,成为时代的写照 <br/>向我猛施肥料,开花开朵 <br/>由萧杀的冬天封冻 <br/>长不出我,龟缩的季节下着雪 <br/>保持土地的温情,点亮每一洞窗户 <br/>随雪花旋转在如诗的夜晚 <br/>掩盖你我暴露在眼光上的黑点 </p><p>二 <br/>人群相继离去,逃避生不如死的重轭 <br/>人群远远的战立,这不是为了等待 <br/>天空宁静,下面金灿灿的陆地铺开 <br/>丰饶的淫姿诱惑贪婪的开发发者 <br/>金子般的语言被汽车四处运送 </p><p>沿着河岸年老的人指算为时不多的云彩 <br/>在我情感的缝隙中寻找遗失的关怀 <br/>大路上汹涌的云层铅一般严肃 <br/>掩盖了逃生者在壮丽的广场踏亮整齐的步伐 </p><p>我来到空荡的广场体会艺术的氛围 <br/>让我在君王的群像中惊恐战争的开端 <br/>艰辛的岁月暴露一串无用的泪滴 <br/>哦,年老的人是怎样依赖子孙? </p><p>抓住稍纵即逝的时间 <br/>抓住鲸鱼忧郁的目光 <br/>在恐龙的睡梦中探寻恐惧的源头 <br/>在每一片叶子上发现心肌梗塞和动脉硬化 <br/>用药物拯救欲死不能的虫类 <br/>在急救中心的红十字上再抹一层人性的颜色 </p><p>认为一切的未来都是原罪的药品在大陆的泛滥 <br/>高大的铁桥是人和鬼彼此偷情的借口 <br/>沙漠中举足远行的人群超越了驼峰 <br/>英雄在天边的绿州现出女巫般的面孔 <br/>大海阵阵抽搐幻化人心的蜃楼 <br/>象西部绕过几百年的历史由蒙太奇生产 <br/>今日神精衰弱症的强力救生丸 <br/>在飞越的姿势中发现智慧已患白血病 </p><p>巨长的树木呀,撑起我的命运吧 <br/>在橄榄的绿色中发觉偷生的隐情 <br/>随尸骨的最后一道磷光消逝就走进黎明 </p><p>或许我成功了,在人群远离的时候 <br/>我穿过了宏伟的城门 <br/>在一片一片的工业区做广告 <br/>在大红大绿的水果堆里筛选生命的方案 <br/>在时间的岔路口上奔走相告 </p><p>谁的脚扎进了滚烫的土地 <br/>用渴得发疯的爱提起山峰 <br/>头颅着地踢着宇宙演人性膨胀的杂耍 <br/>在一片树叶上精确的推演艺术的算式 <br/>从我到你,这空旷是沙漠还是 <br/>茵茵的草地 <br/>我看见哲人的模样和他厚得可爱的脸皮 <br/>正度量我的深浅 </p><p>三 <br/>我来了,提起山林蓬松的语句 <br/>鸟蛋 墙壁,一次次跌到 <br/>混淆飞翔的花蕊,列队跑过农业 <br/>用诗句敲打漂浮的船只 <br/>准备过海,让自己成为泊来品 <br/>在群众的目光里成为玉米地里的山猪 </p><p>几年后仍从狗尾草的种粒上谈现代幻觉 <br/>用铁敲挖开焊死的眼皮 <br/>从山上撵走人道的叹息 <br/>从农田和稻草的感觉上发现血的秘密 <br/>我曾是怎样的恸哭 惊悸 <br/>在岩石崩塌的哭喊中相信了科举制 </p><p>是的,我来了,提起一双空手 <br/>一道深不可测的裂谷截开球状的智慧 <br/>认为自己是感情的老弱病残 <br/>认为自己是聪明人的臭皮蛋 <br/>在那些水田上反映星空的落寞 </p><p>这些日子并未说明主题 <br/>一个相信脸相和阴阳的人 <br/>从树上一年一次的开花 <br/>落在一年一次干黄的地上 </p><p>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者的歌声 <br/>一架老水车,一座倾斜的房屋 <br/>在四围君临的风度中惨遭洪水的袭击 <br/>在我轻信时一盅酒就换去了我的忠诚 <br/>我来了,以山猪的豪情 <br/>在农业里变态,跟着幻觉滑行 </p><p>哦,鸟蛋 墙壁 <br/>在我翻越了所有的山峰后发现 <br/>城市上空贴满了猫头鹰 </p><p>四 <br/>但我最终长不出自己,裹紧皮囊自私自利 <br/>由群众培养,泪流满面,瞩目残阳如血 <br/>寥若星辰的果实托住傍晚的雾光 <br/>一双墨黑的眼睛注定我默认同一种东西 <br/>或者砸开果实 <br/>或者捧住脑袋由阳光尽情关注 </p><p>但我长不出自己,在星空里月亮半圆的忧伤 <br/>久久的悬挂在异地紧张的威胁之上 <br/>以荒原为背景,或者面壁而坐 <br/>由哲人念着佛号,在自己的幻想中越境 <br/>站在悬崖的边缘以侠士的披风壮胆 </p><p>但我长不出自己,我害怕 <br/>在我身旁,早晨清新的道路 <br/>经历了无数曲折的溪流和饱尝霜冻的树林 <br/>被折磨得只剩下骨架的木房 <br/>都成了古代历史的寓言 </p><p>我为什么长出来 <br/>在石头上刻记才能的碑文 <br/>我被吃和穿塑造成一个人样 <br/>从时间里出来向阴和阳两方面发展 <br/>我喝酒,穿越湖心和情人 <br/>成为酒文化,被学者实行圈地运动 </p><p>所以,我不长出来,决不冒出地皮 <br/>我飞鹅扑灯,在鱼网里活蹦乱跳 <br/>被同行嫉妒,被才能生吞活剥 <br/>如秋天刻意萧瑟托住山风袭人的橙红 <br/>用热色加重心情 <br/>用陶器盛住自己 </p><p>我在知识和灯影下愁白少年头 <br/>我遇上发芽就立即结果 <br/>我在海上就被波涛缩写 <br/>我看到滚滚麦浪就有被割的欲望 <br/>我涉入土地就癔病在身 </p><p>那只果呵,黑黑的脸上表现坚强的决心 <br/>半掩金红的树林摇曳丰收的欲望 <br/>随着冬季的深入山谷里的冰被一只烛点燃 <br/>悬在冰中的意志最后就融解在冬天的末尾</p><p><br/>71、关于姐姐的叙事——读秋天的枫叶林《那一夜》</p><p>诗,能以势取胜,能以言取胜,能以技取胜,能以情取胜。各有千秋。秋天的枫叶林的《那一夜》,是以亲情取胜。<br/>这是一首朴素无饰直陈亲情的诗。开头就交待了时代背景和姐姐的泼辣性格,给读者一个轮廓印象。她的姐姐比她大十七八岁。</p><p>姐姐比三哥大八、九岁 <br/>三哥大我八、九岁 <br/>当我降临人间 <br/>姐姐已是豆蔻年华 </p><p>——这不由不让我想起我的姐姐。我姐姐比我大十九岁,因我母亲身体不好,我的幼年是我的姐姐手托着长大的。我都有记忆了,还用胳膊夹着我用温水给我洗脚丫。民谚说“老嫂比母”,其实“大姐比母”更切、更甚、更亲。</p><p>那个低矮的茅庵里 <br/>有着说不尽的温馨</p><p>——76年他们那里防震,所以住在茅庵里。境况简陋,亲情温馨。</p><p>一个秋暮冬初之夜 <br/>排雁从天空飞过 <br/>丢下一串萦人心头的鸣叫 <br/>我体会着被窝里的温暖 <br/>寂静的村庄里 <br/>只有偶传的犬吠 <br/>也许饥饿让家家户户的老少 <br/>尽早趴窝 </p><p>——瑟瑟发抖的村庄。那时我家也经历饥饿——是第二次经历饥饿,在贵州。却没有起齿去求助姐姐,怕姐姐惦记。第一次经历饥饿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辽西。生产队一天供应7两毛粮,野菜榆树皮度命。姐姐家惨,2-7岁三个孩子因饥饿在家烧豆吃,引起火灾,可怜我的三个外甥外女,都明明白白地从医院走了。得知消息已是一年之后,我从就读的沈阳赶往叶百寿探视,姐姐已经傻了。却将我当孩子似的买高价零食给我吃。</p><p>那一夜 <br/>昏暗的油灯下 <br/>看到姐姐一身霜露地进来 <br/>从怀里掏出一个黑馍馍 <br/>递给我 <br/>围巾里露出的笑脸 <br/>象一只红苹果 <br/>额前的发梢染得白茫 </p><p>——大姐对小妹的爱,已在白描中坦露得清清楚楚。如何不是女性一种天然母爱的生命张显呢?我的姐姐是张显在最小的弟弟身上了。小时候每要剃头,都是姐姐张罗在火盆烧个鸡蛋哄着我,并亲自轻轻执刀。为那个宝贵的鸡蛋,我挺着头皮的疼痛不哭。</p><p>接过那个黑东西 <br/>我如获至宝 缩进被窝 <br/>啃起来 </p><p>——俗语有言“饿了甜如蜜,饱了蜜不甜”。如今的孩子们是无从体验蜜了。我的外孙子自小就与吃有仇,吃饭了喊一遍等于没喊,喊两遍没听见,喊三遍应一声还是不见人影。我小时候可是青蔴菜团子甜如蜜的。</p><p>那应是个霜冷夜寒的时节 <br/>要不 那一夜的被窝 <br/>不会那般深深地 <br/>温暖我一生的记忆 <br/>还有那个黑馍馍 <br/>味道如此地香甜一生 <br/>不 <br/>曾 <br/>忘 <br/>记 </p><p>——这是诗的结尾。诗人用单字成行强调姐妹亲情至深至重。是的,一辈子忘不掉的亲情,无法割舍,却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一种孤独的慰籍。我也写过一些亲情的诗,每次写都是两眼不断地模糊,再模糊。也写过姐姐的诗,就录下一首吧:</p><p>那年,我六岁半</p><p>六岁半<br/>还没生长想念的概念<br/>也许刚刚萌芽<br/>还不懂内涵与外延<br/>但那天,我的心<br/>头一回浸入一种莫名的迟滞<br/>干涩与难耐</p><p>热闹那会儿还不觉得<br/>那时只有妈妈痴坐于炕<br/>支撑起长杆<br/>吸烟,又不像吸烟<br/>年龄四倍于我的姐姐<br/>启程了<br/>坐马车<br/>又坐火车,去了遥远</p><p>还不懂出嫁的含义<br/>很长一段时间<br/>满屋子都是姐姐,姐姐<br/>姐姐亲亲的笑<br/>姐姐亲亲的语<br/>但我很想大哭一场<br/>又怕妈妈看见<br/>(2004-12-17)</p><p>——补充一点,从诗歌的精炼要素来说,秋天的枫叶林这首《那一夜》,很有精练的尺幅。比如提及哥哥的一节,就使全诗不够紧凑了。语言也可再精炼。<br/>——问候秋天的枫叶林和她尊敬的姐姐!</p><p>2006-11-20下午于家</p><p><br/>72、读月亮的《给母亲》  </p><p>《给母亲》这首诗好。好在诗人月亮运用传统的比喻格,将母亲喻为伞、线、网、树。每喻一节,一节6行,很整齐。每节都以“您是……”开头,形成诗经一样的段落排比。这样的艺术结构是一种规则美,同时也主流成传统气息浓厚的现代诗。</p><p>传统也好,荒诞也好,只要诗性好,就是好诗。——诚然,诗性是由结构、修辞、语言、意象和情感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规则美或者建筑美当然就是诗性美,尽管在荒诞者眼中是古板,是不自由。</p><p>从比喻上看《给母亲》的诗性,一喻伞遮童年凄风苦雨,二喻线牵离别苦苦思念,三喻网网住网不住相期相盼,四喻树远眺女儿回到从前。整体看都是比较贴切的,所以我说好。只是二、三、四节喻换思未换,而递进幅度不是很大,多少削弱了些诗性。</p><p>从语言上看《给母亲》的诗性,直陈的句子比例大了些。而“将自己撑开”、“伞内是盛开的童年”、 “一端连着您的望眼欲穿”、“ 把往事张开”、“在您的枝头上回到遥远的从前”这样有现代气质的句子,比例小了些。毕竟,诗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直陈句子的艺术含量毕竟不高,因此诗性就会受到影响。</p><p>那么,从意象上看如何呢?应当说还不错。第一节的“伞内…伞外…”,第二节的“一端…一端…”,第三节的“网不住…网住…”,第四节的“踮起脚”都很好地表达了母思女,女念母的情深意长。但我觉得这首诗还可以写得更好些。</p><p>如何可以写得更好些呢?<br/>其一,直陈的句子再变少些。咋个变呢?最好是把形容词变成意象,例如首句的“牢不可破”,换成“岁月瘦弱”,第三行的“您艰难地”变化为“收紧每一束神经”,再理顺。这样第一节可如下:</p><p>您是一把岁月瘦弱的伞 <br/>凄风苦雨根根伞骨 <br/>收紧每一束神经<br/>您将自己撑开 <br/>伞外,雨瀑肆虐风狂<br/>伞内,盛开我的童年 </p><p>其二,意象再情景些。咋个情景呢?就是化叙述为描绘。例如第二节的“是您用母爱/ 和她日日相牵”,虽然叙述得简洁,但意象淡薄,几乎构不成意象。若是描绘为“手把照片,您呀/ 日日痴痴目光缠绕”。然后相应调整句子,第二节则成为:</p><p>您是一根浸透慈爱的线 <br/>牵燕子一样南飞女儿 <br/>手把照片,您呀 <br/>日日痴痴目光缠绕 <br/>一端绕着我沉甸甸乡愁 <br/>一端缠着您的望眼欲穿 </p><p>没有其三了。伴着读的感觉,我是很认真的,谁让我们是同行,同行千里应相知。知你不介意,我才敢说“好”和“更好”云云。</p><p>2006-12-23夜于家</p><p><br/>附:<br/>《给母亲》<br/>文/ 月亮</p><p>您是一把牢不可破的伞 <br/>在岁月的凄风苦雨里 <br/>您艰难地 <br/>将自己撑开 <br/>伞外是风霜雨雪 <br/>伞内是盛开的童年 </p><p><br/>您是一根温柔慈爱的线 <br/>燕子一样南飞的女儿 <br/>是您用母爱 <br/>和她日日相牵 <br/>一端系着沉甸甸的乡愁 <br/>一端连着您的望眼欲穿 </p><p><br/>您是一张苦涩无奈的网 <br/>在回忆的甜蜜温馨中 <br/>您幸福地 <br/>把往事张开 <br/>网不住女儿的归期 <br/>网住了游子对母亲的思恋 </p><p><br/>如今您是一棵沧桑的老树 <br/>在黄昏的朦胧里 <br/>您踮起脚 <br/>站在孤独的老屋边 <br/>等待女儿收住疲惫的双翅 <br/>在您的枝头上回到遥远的从前<br/>_________________<br/>我的月亮湾:<a href="http://jianaidiyi.16789.net/">http://jianaidiyi.16789.net/</a><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0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选读七人选——山城子阅诗随笔(第9辑)</p><p>作者:山城子&nbsp; (一个退休的中国中学教师。)</p><p>心语:<br/>山城子03年冬进网学诗至06春,两年半时间不见长进。总结是学的不细。于是决心细学,选好诗认真研读,且记录下来,理成笔记。坚持近一年了,积下60余篇,整理一下,贴于网络,我想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或有用处。<br/>说“或有用处”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习作比以前好起来了,拿些自己的旧稿来读,简直成了“架下菜”似的。而现在为诗,基本知道了如何如何,心中有个谱了。所以贴出来,也请过往的诗人、诗评家、爱诗的朋友们多多指教。<br/>——作者&nbsp; 2007-4-1于文化村</p><p>《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选读随笔(七篇)<br/>目录: <br/>73、深深的“篱笆门”情结………………老&nbsp;&nbsp;&nbsp; 秋…的《西红柿》<br/>74、是什么碰坏了我们的感觉?…………木雨梨香…的《找雪》<br/>75、端坐尘世,打开自己…………………临荷听雨…的《裙裾飞扬》<br/>76、掷给当代小人的写意画………………黑 土 地…的《变脸儿》<br/>77、丑陋能维系多久?……………………杜 冷 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br/>78、自我意识的觉醒………………………洁白精灵…的《点燃自己》<br/>79、浓浓的热爱之情………………………南海之湄…的《约你相爱》<br/>(本辑:9000字)</p><p>73、深深的“篱笆门”情结——读老秋短诗《西红柿》</p><p>妻刚从场上买回一袋儿西红柿,足有四、五斤,个个都红得鲜亮,红的可爱,红得迷人。退回去6年,我们就不必买,那时我们还种着园子(山沟子企业,老住宅区楼后可以开荒的),而西红柿是必种品类。记得一年夏天,妻带着两个女儿回辽西去,我同儿子在家,每天都要摘下一篮子西红柿,就当水果吃。吃不赢就切开加糖,当晚餐用。我们的园子是树篱笆,门是木条子门。真正意义上的“篱笆门”,在我们故乡是用秫(高粱)秸做的,读小学的时候,我就能夹秫秸障子,围成一个自己的小园地,而最喜欢的就是种植西红柿。由是,看到老秋写的短诗《西红柿》(载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268页),就感到格外地亲切,且要认真地学习一回了。先把原诗录进来:</p><p>当我推开乡下这篱笆的门/ 我有幸认识它们/ 像一只只小灯笼/ 从老茧和汗水中走出/ 为我们带来幸福/ 这静谧且高贵的使者//<br/>可我怎能保持从容/ 西红柿,你的容颜/ 超过任何简单的祝福/ 笑脸一羞/红了一个成熟的夏天/ 亮了一双清澈的目光//<br/>妹妹,那是你踩过露水的声音/ 像一对耳环左右摇摆/ 在我们母亲的心口/把未知的事物/ 植入我们几行诗歌/ 被西红柿抚照/ 凝重、微妙和无懈可击</p><p>第1节写对西红柿的认识。最重要的认识不是“一只只小灯笼”,而是“从老茧和汗水中走出”,是农民的辛勤劳作,“为我们带来幸福”呀!“这静谧且高贵的使者”,表现了作者对农民深深的敬意,对“篱笆门”深深的情结。这节诗的美,在于比喻、借代、拟人的依次使用。<br/>第2节写西红柿给人带来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不论什么事物引起你的快乐、兴奋、欣喜,都是一种幸福。比如现在我快乐地敲击着键盘,兴奋地走进老秋的这首诗歌,直到欣喜地完成一次学习,就是个幸福的过程。这时,这首诗何尝不是“静谧且高贵的使者”呢?这节诗直接用“你”字拟人,西红柿就成了一位美丽的乡村红衣女郎了。“笑脸一羞”,最为动情,难怪诗中的“我”几乎不能自持了。(这时妻把一个比苹果大的西红柿洗得干干净净,递到我手上,我如何舍得…呢?)成熟的夏天是火热的,令人想起爱的成熟,什么混浊的事物都淡出,只剩下“清澈”了。这是何等的幸福感觉呀?“红了”“亮了”是古已有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诗句显得格外生动美丽。<br/>第3节从明丽渗入几许朦胧。明丽的是语言,朦胧的是意象。承第2节的“你”,这一节直接唤作“妹妹”了,更为亲切、亲情、亲昵。读者总是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寻找与作者共鸣的。“踩过露水的声音/ 像一对耳环左右摇摆”,所建构的意象,使我想起一个镜头,我曾写在一组诗中,叫《担肥》“两担湿黑的农家肥/ <br/>向路旁田里趔趄地走/ 走者梨花初绽/ 汗珠如露// 悠忽擦过我的痛楚/ 应是读中学的时候/ 姐妹俩没读/ 默默于另一种重负”,辍学的两个女孩儿,肩上的担子,多像一对耳环左右摇摆呀?“母亲的心口”就是农民耕耘的土地吗?“未知的事物”是前路的命运吗?也许会遭遇台风、水涝等自然灾害,农民基本是靠天吃饭呀!但谁能离得开农民的养育呢?“抚照”一词当是抚育和照料的缩写吧?“抚育和照料”不就是养育吗?对于养育了全世界人的农民,我们不仅要从感情上尊敬,还要从理性上尊敬。这就是“凝重”一词的含义吧?在一个农业大国里,每个非农人都与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当是“微妙”的注释吧?“无懈可击”,除了尊敬,还有什么可说呢?<br/>&nbsp;&nbsp; 深深的“篱笆门”情结,就这样凝于老秋的诗情里了。不是吗?<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2006-7-11)</p><p><br/>74、是什么碰坏了我们的感觉?——读木雨梨香的《找雪》<br/>&nbsp; <br/>短诗《找雪》,载于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10页。</p><p>始终想寻找一种感觉/ 像冬天的雪/ 飘逸 纯洁//</p><p>不论南国的雪,还是北国的雪,都一样纤尘不染,洁白干净,在雪的世界里,感觉自然是轻松愉悦而飘逸了。但“寻找”,就暗示我们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没有了的显然不是自然界的雪,而是雪一样纯洁、飘逸的精神氛围。这个,能寻找得到吗?</p><p>当你悬浮在空中/ 已接近真实/ 可你毕竟摆脱不了/&nbsp;&nbsp; 地球的引力/ 终于滑落//</p><p>雪花在未飘落时是悬浮于空中的。寻到空中仿佛接近了,却“飘逸”不得,因为无法摆脱“地球的引力”。表面也合自然规律,但与“感觉”,与“精神氛围”这种纯意识对应的应当是物质,而地球就是物质的,就不妨借来暗喻了。毕竟生存离不开物质,发展也离不开物质,如何不陷入奔波而“滑落”呢?</p><p>我在你奇异的世界畅游/ 好想融合/ 谁知你最先的残缺/ 正是由于我任性的足迹//</p><p>这个“奇异的世界”,无疑是以雪为喻的精神世界。“好想融合”——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社会人的生活当中,就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与寄托。没有精神追求与寄托的人生,就像一株枯死的树,了无生趣。谁能不“好想”呢?但这种融合的代价则是以“破坏”为前提的。“我任性的足迹”,是指整个的人类活动吧?为生存、发展已经无所顾忌,于大自然造成的是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于社会造成的是精神的破坏和污染。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又是万万不能的。毕竟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意识,既然人类社会前进到了一个特别强调金钱的时代,拜金主义的横流咋可以避免呢?这就是一种“残缺”,一种遗憾,一种无法绕过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阶段,欲建设一个让人人都心情舒畅而不产生罪恶的社会,是不大可能的。哪里去寻找呢?要寻找“飘逸”“纯洁”,也只能是具备文化底蕴又能自食其力的人群当中的个体行为。比如我们这些坚守高雅孤岛的人们,大体就是吧?</p><p>于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 深沉地站立/ 对着满目的斑驳/ 怀疑起自己的丑恶//<br/>否则她怎会伤心地/&nbsp;&nbsp;&nbsp; 全化作泪水呢</p><p>最后这两节诗,是理智的反省。“深沉地站立”很形象,“满目的斑驳”,会令读者产生“惨不忍睹”的共鸣。但让谁停下来脚步呢?拜金主义者不落入法网不会回头,有的落入一次,还想落入第二次呢。一些既得利益主义者占着位子谋票子,攥紧“霸王条款”不撒手。至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者的疯狂,依然没有逃出马克思那段精彩而入木三分的描述。“她”暂时只能“全化作泪水”了。<br/>是谁碰坏了我们的感觉?这个“我们”,若是指如今的人类社会,那就是我们自己碰坏了我们的感觉了。毕竟科学合理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人类理想,还很遥远。那么,我们这些追求精神境界的守望者,也只能好自为之了。<br/>(2006-7-11)</p><p><br/>75、端坐尘世,打开自己——读临荷听雨《裙裾飞扬》</p><p>临荷听雨的《裙裾飞扬》载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诗集《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75页。<br/>这是一个敦煌壁画飞天般形象的标题,自然就透露出意象的主体是女性。一个裙裾飞扬的女性,“穿过月光的小径”,在做什么呢?请看:</p><p>采摘自己&nbsp; 于成熟的季节<br/>在每一个清晨与黄昏<br/>携露珠一同醒来&nbsp; 轻扣远山<br/>放歌于夕阳的余辉</p><p>哈!是在“采摘自己”。自己是可以采摘的么?当然可以。比如在自己思绪的藤蔓上,已经结下了一串串像云豆角一样的诗行,就可以用灵感把它们采摘下来。这样一个比喻的意思,只用“采摘自己”,就表达出来了,何其简洁,且又朦胧。这就叫诗歌的语言。这种被称作“异配” 的修辞格,实际上是省略喻体只保留一个动作与本体搭配的修辞方法。省略的效果在于语言的简洁精炼,异样的搭配在于语言的新鲜和意象的朦胧。所以朦胧,是因为所使用的动词,可以有多种喻体供读者自行想象。上面我想象的是云豆角,别人可以想象是西红柿,是野花,是枫叶等等。<br/>“携露珠一同醒来”,暗示自己的清醇,没有任何杂质。“轻叩”,使我想到那就是轻扣键盘的动作,则“远山”就是网上的风光了。“放歌于夕阳的余辉”,原来是不舍晨昏地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呢!选择诗歌作为人生的精神家园,人生必然是高雅的,因而也是令人敬佩的人生。</p><p>羽翼翕动&nbsp; 水的面容影影绰绰<br/>穿过月光的小径&nbsp; 有裙裾飞扬<br/>蔷薇花开&nbsp; 流失的岁月重归鲜活<br/>是谁果决的手&nbsp; 绕过那些荆棘<br/>撷取怀中安静的火焰</p><p>&nbsp;&nbsp;&nbsp; 如果说第一节诗,是巧妙地介绍了女诗人的爱诗,并不舍晨昏地从事创作,发贴于网上,那末第二节诗,就是诗人对诗生活的美丽感觉的诗意抒发了。“羽翼翕动”——好像是一只自由自在的云雀“一夜飞渡镜湖月”了,所以水里的照影是“面容影影绰绰”。穿越小径时,“有裙裾飞扬”,又是美丽飞天的感觉了。写出的一首首小诗,就像密密麻麻的一朵朵蔷薇花开,先前一度流失的枯燥岁月,至此因诗而鲜活起来。“是谁果决的手”,当然是自己。(别笑话我最近才学会了在诗中以“谁”代自己的方法。这应当是借代格的一种扩展吧?)“荆棘”用的是暗喻,喻的是先前的迷茫、困惑、彷徨,或者是社会物质的冲击吧?。反正是因为选择了诗的生活,就都“绕过”了。然后从容地将如火的诗情,“撷取”出来。这是何其美好的精神生活呀!</p><p>端坐尘世&nbsp; 打开自己<br/>我看到古老的莲台&nbsp; 不枝不蔓<br/>光线晕暗&nbsp; 而表情纯粹<br/>我听到启程的脚步&nbsp; 临近梦的草叶<br/>风声四起&nbsp; 位置不偏不倚</p><p>&nbsp;&nbsp; 最后这节诗,我看到了诗人从容地进入境界,并展开了理想的目标。“古老的莲台”,那应是菩萨端坐的位置。但那是佛家的事情,我们诗家借来,取的是寂静的氛围,淡定的心态,神圣的感觉。不必说诗人,就是我这样的诗爱者,读这样的诗句,也仿佛端坐在了莲台之上,俨然不食人间烟火了(尽管此时妻已经到厨房备中餐去了)。不论尘世光线如何,但“表情纯粹”。这是诗人的美德,不粉饰,不矫情,光明磊落,通体透明。“启程”而“临近梦的草叶”。那就是到达诗的国土,诗的故乡,诗的家园,理想的境界了。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草是什么呢?我猜想它必是我的意象的旗帜,由代表希望的碧绿色的物质所织成。…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一切都向前和向外发展,没有什么东西会消灭。”(引自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外国文学史》482页)于是乎“风声四起”,是飞翔起来的感觉,且选对了方向,找准了位置。诗作者一定想象着东方诗国的“草叶集”也将一次次地出版发行了吧?我很尊敬地期待着临荷听雨,以及广大的网上诗友们。<br/>(2006-7-12)</p><p><br/>76、掷给当代小人的写意画——读黑土地短诗《变脸儿》</p><p>看见这个标题,以为写的是川戏中的传统特技表演呢。那种表演,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在电视上看,就叹为观止,只是还没缘到现场欣赏。黑土地的《变脸儿》(载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诗集《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120页。)却是一幅掷给当代小人的写意画。我为什么不说是漫画呢?因为漫画是要变形夸张的,而这首诗是如实写来,直叙如泼墨,淋淋漓漓地画出了当代小人的丑陋形象。<br/>俗言说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诗人所以用第一人称,意义就在于此。“你可以叫我混蛋/ 但不能说我无能/ 我审时度势,我扑风捉影/ 我会变”。这是第1节诗。小人首先不以为耻地肯定自己是“混蛋”(岂止呢?)但却觉得自己很有能力——“会变”。其凭借的所谓“审时度势”,不过是“看上司眼色行事,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而“扑风捉影”之能事,则是丧尽天良的实际伎俩。<br/>“我读的懂领导的喜怒哀乐/ 及时贴上补丁/ 并接受恩赐的安全”。这是第2节。一副叭儿狗的形象跃然纸上,心迹也剖白的很明确,得到骨头是目的。<br/>“我会敷衍同事不屑的眼神儿/ 换上另一个面孔/ 夹起尾巴做人,仰起脑袋当犬”。小人也知道自己是人见人烦的主儿,但很会敷衍“不屑”。后两句是一个对仗很工的联。“夹起尾巴做人”,记得是毛泽东说过的话,曾一度很流行,意在戒骄戒躁,要谦虚谨慎。用到小人这里,自然没了谦虚,只剩下谨慎了。不谨慎马屁拍到马腿上,就前“功”尽弃了不是?所以最有把握的是“仰起脑袋当犬”,看“主人”的阴晴圆缺,好决定尾巴该如何摇。这副联妙极,最好给小人当耳坠,招摇过市,也好让憎恶的人们,稍事开心一回。<br/>“我厌倦了人情的原本/ 失去儿时的天真灿烂/ 从此脸部患了痴呆/ 却心甘情愿”。良心游走了,还讲什么人情道理,人性也已泯灭了,谈何儿时的纯净?“脸部患了痴呆”,说的是一张脸已经病态了。或者说那不是他自己的脸了,而是一个溜须拍马的硬件,随时都要调出来使用的。<br/>“我会傻笑,阴笑,奸笑/ 会献媚的笑,似笑非笑,皮笑肉不笑/ 根据需要自动调整/ 我要统治人/ 然后/ 剥掉人的尊严”诗到最后,进入了本质的揭露与讽喻。看这“笑”的一串排比和承递,一层层地剥开了小人的画皮。傻笑——自然是情势需要装傻;阴笑——最能体现小人的阴暗心理;奸笑——是阴险、阴毒而狡诈的写照; 献媚的笑——那简直是他们的专利了;似笑非笑——这时已经爬上低一些的台阶,虚伪地面对下面了;皮笑肉不笑——爬到较高的位子,就扭曲完了人性,眼睛里还有谁呢?图穷匕见,原来是要“统治人”了。这时,哪还管自己是不是人了?<br/>第一人称的使用,达到了“现身说法”的突出效果。只是可惜这种人没有时间来读诗,对他们也只好嗤之以鼻了。<br/>(2006-7-12)</p><p><br/>77、丑陋能维系多久?——读杜冷町《问君能有几多愁》<br/>&nbsp;&nbsp;&nbsp; <br/>《问君能有几多愁》这首诗,载于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诗集《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136页。标题是谁都知道的一句古诗。现将全诗照录如下:</p><p>一把锋利无比的刀片<br/>一只移花接木之巧手<br/>只要是同科目,就可嫁接<br/>随心所欲,再织春秋</p><p>让甜梨蔓长在酸枣枝上<br/>让苦杏挂在桃子枝头<br/>让钩棘改姓李子黄<br/>让核桃嫁枝与山楸</p><p>阴阳错位,相互弥补<br/>流血的伤口相互接口<br/>不计算年轮的时差<br/>必要的结合只是皮肉</p><p>开花结果,营养需求<br/>到死也不曾同心,无尽地承受<br/>生与死的残忍,又怎盼能天长地久<br/>片片飞花都是怨,问君能有几多愁?</p><p>共有16行,分为4节。坦诚地说只读前两节诗,我还确定不了诗中隐喻的是什么事物?第1节出现的刀片和巧手,说的是权力与金钱么?很像呢。在我国,权力自然是人民给的,但“锋利无比”却是它固有的属性。商品社会了,金钱开路的事屡试不爽,那还不是巧手呀?这两个东西配合默契起来,什么怪事不可以发生呢?于是就发生了不科学的“嫁接”现象,让一些事物暴露出它的丑陋来。<br/>忽然就想到媒体披露的许多事件,例如“官煤勾结” 了,“行长携款逃跑”了,“书记卖官”了等等不一而足。那官、那长、那书记,毕竟是“苦杏”还是“钩棘”呢?反正是被“随心所欲”地嫁接在不该嫁接的位置上了。<br/>国企里的这种错位也不鲜见,素质挺凹的二混子三晃两晃,就被任命为车间主任了;素质高的正直者,就被狠狠地压着头干活。至于不学无术的叭儿狗“领衔”一个单位,对上还是叭儿狗,对下则比野狼也不逊色了。这就如同将“甜梨蔓”交给了“酸枣枝”管理,把“核桃”命运交给“山楸”了一样荒唐。这些荒唐的背后,难道不是刀片与巧手交易所生长的丑陋么?<br/>读了3、4节,一些定向暗示的句子出现了。特别是“不计算年轮的时差/必要的结合只是皮肉……/到死也不曾同心,无尽地承受”。觉得我上面的理解是有些离题了(这与我长期任教中学政治有关吧)。诗作者分明是在同情那些错位的婚姻。这方面媒体的披露也是不乏其例的。女大学生当了“金丝鸟”呀,富婆找了个穷小伙呀,到头来难免“片片飞花都是怨”。这是社会的别一种丑陋状态。<br/>“问君能有几多愁?”问的是他们,还是自问呢?无论如何正直的同情之心已经明显地在了。但是否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呢?或者说这种由社会大变革夹带而来的混浊与丑陋能维系多久呢?这个问题真是不好计算,但我以为伴随着社会向前向上发展的脚步,混浊的丑陋的事情只能越来越少,不论是人事还是经济,也不论是婚姻还是家庭。<br/>(2006-7-13)</p><p><br/>78、自我意识的觉醒——读洁白精灵短诗《点燃自己》</p><p>40年前,就是“文革”之前,当是我“自我意识”萌芽的时候。只能算作萌芽,还不是觉醒。可以算作萌芽的事有几件,这里说一件吧。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做车工,仅2级,但已经干6级的活了。6级工月工资是82元人民币,2级工仅41元。整整的一个倍数关系。可是,同样的6级工活我一天做4件,那位6级工人做3件,月末拿计时奖金(完成180个工时以上,超额部分1个工时2毛钱),我也只多出几元来。于是我就在小组议论,说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底)都八、九年了,可“按劳分配”的原则还不贯彻,这不合理呀!说“多劳多得”,却不体现在工资上,仅仅体现在2毛钱上了。好家伙!那年支部要发展我入党(工作需要,我任职了车间脱产团书记),有人在会上就抛出了炸弹,说李德贵对党的工资制度不满,在工段里散布,影响极坏。完了,审查大会只好不定期地休会了。事实上一年后的文革初期,毛泽东就说了“我们还有资产阶级法权,比如八级工资制……”那就是“工资制度改革”的毛毛雨吧?我哪里有什么不满。只是对切身利益的公平性,有了一些独立的思考。但那时中国还没有独立思考的土壤,我是无法“点燃自己”的。<br/>能够点燃自己的时代,始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能够“点燃自己”,是件幸福的事。看看洁白精灵写的短诗《点燃自己》(载《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192页)吧:</p><p>太阳走失的日子里/ 天空黯然失色/ 覆盖着整个大地的/ 是一种深沉一种苍茫/ 我祈求月光的怜悯/ 而月的眼神忧郁/ 惨淡的微光难抵夜的终点/ 最终月亮也走失了//<br/>太阳与月亮都走失的日子里/ 我开始点燃我自己/ 将生命中最热最强的火光/ 投射向苍茫的夜空/ 我没有太多的渴望/ 只求终此一生的火光/ 能将前程照亮/ 能让迷失的心寻回来时的路</p><p>全诗两节16行。第1节写的是青年人初入社会的那种迷茫心理。看不清自己的前路,也不知精神支柱在哪里?这与我的青年时代完全不同,那时是计划经济,为适应计划经济我们的教育就是“听话教育”,在家听父母话,在校听老师话,在单位听领导话,全国都听党的话。什么也不必思考,工厂按计划生产,工人按规定干活,都是机器上的螺丝钉,完成你的固定任务就行了。说你这个螺丝钉,要从东北的机器上卸下来,然后拧到大西南的一台机器上去。你也不会不服从,因为你满身都长着听话的细胞。那种“只管听话而吃粮不管事”的感觉也不错,是“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倘若腰包能鼓起来,房子给的大一些,假期长一些,都能轮番地公费旅游一回,少来些运动,其实那也是很美好的生活哩!尽管所有的“自我”都融入一个“大我”里了。也许现在迷茫的青年人觉得不幸,甚至欲“祈求月光的怜悯”。何必呢?毛泽东时代常常激励青年人的一句话叫“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忘了大家都是螺丝钉,而螺丝钉只能生锈,却很难生出翅膀来。现在不同了,现在是市场经济,是商品的天空,商品的海洋,想当鸟你就飞,欲当鱼你就跃,就看你“自我”到什么程度了。<br/>&nbsp;&nbsp;&nbsp; 第2节“我开始点燃我自己”,这是迷茫之后的觉醒。觉醒了你才能真正理解鲍迪埃说的“从来没有什么神仙皇帝”,进而理解为什么要“全靠自己”。因为已经没有人给你计划具体的工作岗位了,因为人才已经形成市场了,因为我们回归到了“优胜劣汰”的大自然规律了。这时需要的,而且必须的是要发现自己‘生命中最热最强的火”然后让生命闪闪发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把这个世界照得明明亮亮,看得真自己的路,也看得清别人的路,看得切哪里的空气好,看得准哪里还有陷阱。这样,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来时的路”,“明明白白地“终此一生”了。<br/>点燃自己!点燃自己!!点燃自己真好!!!<br/>(2006-7-13)</p><p>&nbsp;&nbsp;&nbsp; 79、浓浓的热爱之情——读南海之湄的《约你相爱》</p><p>《约你相爱》载于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诗集《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218页。初看标题,好美——以为是一首爱情诗,“约你”哩!进入诗行,方知这是个大爱情诗,浓浓的热爱之情是献给家乡海南的,再放大就是献给祖国母亲的了。<br/>我是2002年7月中旬“双飞”去海南的,整整玩了一个星期,印象深刻,记得回来还写了一篇散文,发在《黎阳报》上。主要是写海南的清、绿、阔。<br/>我们从海口一路向南,走走停停,直到天涯海角,感觉是哪里也比不了海南空气的清新。就是走在三亚的街上,也没有一丝灰尘,就不必说乡野了。正如诗人写的那样“美丽的如同瑶池在世/ 清澈的如同孩子的眼”。绝对的纤尘不染。<br/>从乡野到城市,目所能及处,没有哪里露出一块红的或黄的土壤来,满眼都是碧绿碧绿的。碧绿的田野,碧绿的山谷,碧绿的河流,碧绿的森林,碧绿的椰子树,碧绿的风。诗人笔下的家乡美呀!“绿色的就如同翡翠落盘/ 娇媚的如同仙女下凡”,那绿色经雨细细的洗涤和滋润,真是娇媚无比。<br/>最忘怀不了的是徜徉海滩。那是大东海的海滩,与我们下榻的度假村只一路相隔,滩宽而海阔。脚丫踩在细细的沙面上麻酥酥的好受,刚刚留下的丫印很快被新一波的浪头抹平,而被海水带上来的长长的花纹螺丝和圆圆的小贝壳儿,在水退下去时,就美丽地留在了平平的沙滩上了。我们弯腰拾呀拣呀,直起腰来望呀眺呀,海风轻轻吹,心胸从来未有地开阔起来。诗人说“你是否还决定离开?”<br/>真是不想离开呀!<br/>任何事物的形式都是由内容决定的。诗的形式也不例外。这样美的海南,需要一个美的形式来承载。于是诗人选择了段落排比的形式,形成反复吟唱,一唱三叹的抒情格局,读起来就如同听一首歌。是的,我一边读一边仿佛听到卓依婷唱的那首《绿岛的夜》了。如果有人肯谱曲,南海之湄的这首诗,当然也是可以深情地唱响的。请看:<br/>约你来/ …你带着…/ 这是…/……/ 只要你……/ 用心去感受……/ 就知道这是海南/… 如同(般)…/…如同(般)…/ 你是否还决定离开?<br/>这样多的字词句的反复排比,让人想起“三月不知肉味”的美丽《诗经》,这是现代诗歌中很少见的一种民歌式的好诗。<br/>第1节写出“天涯”自然环境的美丽,第2节写出“海角”人文历史的厚重,第3节则讴歌了“暖巢”的沧桑巨变。天涯、海角、暖巢三个词,是段落间的“互文”修辞格的运用,也是“借代格”的变换。三个词都是代表海南的。我也注意到了行文中诗人不断交替地运用了比喻、拟人,遂使这首诗歌不仅情深,而且美丽。我真的不想离开了,至少是这首充满魅力的《约你相爱》文本。就附于后吧。 <br/>(2006-7-14)<br/>附:<br/>约你相爱<br/>文/ 南海之湄</p><p>约你来<br/>冬季的你带着一身风寒<br/>这是天涯<br/>终极的地方一切都那么简单<br/>只要你尝尝海水的味道<br/>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咸淡<br/>就知道这是海南<br/>美丽的如同瑶池在世<br/>清澈的如同孩子的眼<br/>你是否还决定离开?</p><p>约你来<br/>疲惫的你带着岁月的不堪<br/>这是海角<br/>人生至高境界追求着平凡<br/>只要你看看流放的脚步<br/>用心去感受海浪的感叹<br/>就知道这是海南<br/>绿色的就如同翡翠落盘<br/>娇媚的如同仙女下凡<br/>你是否还决定离开?</p><p>约你来<br/>心爱的你带着生活的艰难<br/>这是暖巢<br/>真挚的爱会把你的激情点燃<br/>只要你拥海入怀聆听他不屑的宣言<br/>用心去感受大海的脉搏沧海桑田<br/>就知道你来到了海南<br/>温暖的天空蓝宝石般的璀璨<br/>和煦的风像女儿般爱怜<br/>你是否还决定离开?</p><p></p><p></p><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0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喜读与好玩——山城子阅诗随笔(第10辑)</p><p>作者:山城子&nbsp; (一个退休的中国中学教师。)</p><p>心语:<br/>山城子03年冬进网学诗至06春,两年半时间不见长进。总结是学的不细。于是决心细学,选好诗认真研读,且记录下来,理成笔记。坚持近一年了,积下60余篇,整理一下,贴于网络,我想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或有用处。<br/>说“或有用处”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习作比以前好起来了,拿些自己的旧稿来读,简直成了“架下菜”似的。而现在为诗,基本知道了如何如何,心中有个谱了。所以贴出来,也请过往的诗人、诗评家、爱诗的朋友们多多指教。<br/>——作者&nbsp; 2007-4-1于文化村</p><p>目录:<br/>80、喜读外交部长诗人两首外交现代诗……李肇星…的《咱们像老乡》<br/>…………………………………………………李肇星…的《永恒的记忆便是现实》<br/>81、喜欢诗魔洛夫的《母亲的棉袄》………洛&nbsp; 夫…的《母亲的棉袄》<br/>82、说读司马策风诗作——《吻》…………司马策风的《吻》<br/>83、寒露枯槁霜降读…………………………肖&nbsp; 今…的《情缘如水》<br/>…………………………………………………肖&nbsp; 今…的《谁把寒露挂满了秋枝》<br/>84、好玩!听水九念咒语……………………水&nbsp; 九…的《弧行为》<br/>85、白花不白说………………………………七小姐…的组诗《白花白说》<br/>86、一个下午,触摸温东华先生的两首诗…温东华…的《致1962年的一位教师》<br/>…………………………………………………温东华…的《书桌》<br/>(本辑:9100字)</p><p>80、喜读外交部长诗人李肇星两首外交现代诗</p><p>翻开北美华人文学社主办的《北美枫》(2006第2期)最先入目的两首双语(英汉)诗,就是中国现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咱们像老乡——告别加拿大》(以下称第一首)和《永恒的记忆便是现实——随温家宝总理成功访美偶感》(以下称第2首)。</p><p>借用部长的诗句说,“我惊叹/ 历史的车轮/ 如此迅猛地旋转”(第2首)新中国政界原不乏诗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但,他们的诗都不现代。历史的车轮滚到李肇星这里,其诗竟然现代起来,于是我惊叹。“惊”, 是以他的身份与年龄没有料到;“叹”,是比较我未入坛的水平而叹服。</p><p>叹服之一:是诗人简洁的诗性历史叙事。<br/>“粤闽兄弟帮你修铁路,/ 白求恩们助我求解放。”(第1首)仅两句,就把中加人民传统友谊概括得很具体了。<br/>“1971年/ 基辛格佯装肚子痛/ 偷偷飞越喜玛拉亚/ 决定允许每位随员/ 购买中国货一百美元”(第1首)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李外长只择传奇性的“佯装肚子痛”和隐秘性的“购买中国货”轻捷切入。这样的历史叙事,因为简洁、传奇、隐秘、幽默,就张显了诗性。诗性叙事,是现代诗的一种语言表达风格。</p><p>叹服之二:是诗人现代诗技法的娴熟应用。<br/>“太平洋潮汐连结,/洗礼着相似的沧桑。”(第1首) “一个理所当然的提法/竟成为智慧的高度凝练。”(第2首)“香山和温哥华的枫叶之焰,/ 大笔涂抹/ 同一个黎明的曙光……”(第1首)以上的“洗礼…沧桑”、 “成为…凝练”、“涂抹…曙光”,都是现代修辞意义上的词类活用(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和异配。这是现代诗所以闪射现代语言艺术光芒的常用技法。部长诗人在这里用得很娴熟,论其实力,是为坛里之人了。</p><p>叹服之三:是诗人作为外交家外交辞令的诗化。<br/>“文明人类已走过多少世纪,/ 还在为确认中学教科书上/ 主权不可分割定律磋商、会谈,/ 花着本来可以上网、歌咏、打高尔夫/ 的时间。”(第2首)“强大而可怜的历史哟/ 你有时很勤奋,/有时很懒散。”(第2首)这两处,显然都是对不循历史规律而动的势力的委婉责备。前者理直而话曲,语重心长,后者一分为二,即赞扬又批评,显示了外交艺术的诗化升华。</p><p>叹服之四:是诗人剪裁驾驭历史的大手笔能力。<br/>一部中美现代外交史,可能是一卷百万字的大部头巨著,而在诗人笔下,粗线条涂抹,竟化为43行的短句诗歌。诗从中美解冻起笔,纵跨三十多年,既写出了两国经济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暗示了政治原则的曲折斗争,并寄未来以希望。非大手笔如何驾驭得了?</p><p>其实,能为外交家者,必敏而睿智而豁达;能为诗人者,则须慧而灵感而性情。李肇星外长诗人两者集于一身,这本来就是令人叹服的理由。</p><p>2006-12-14上午于毛栗坡</p><p>81、喜欢诗魔洛夫的《母亲的棉袄》</p><p>作为一种寄生动物的虱子们,是旧中国,乃至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农村司空见惯的东西。翻开谁的棉袄里子缝隙,都成串成阵。诗魔洛夫顺手拈来,化腐朽为神奇,将一首入木三分的现实主义诗作,不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p><p>我喜欢,是因诗人从最普通的事物——虱子的习性切入,轻灵而自然。请看“虱子们/ 喜欢群居于/ 母亲的棉袄内/ 那暖暖的深处”。至此,你还不知道诗人是否真的就要写这东西了——写这东西干什么?往下看,方知是要牵引读者到文本主旨上去。看“不,还要深/ 在肉的里面/ 繁殖着/ 一个世代的骚动”(以上第一节)。立刻就入木了,就从自然物跃向社会了。</p><p>我喜欢,是从读到“在肉的里面/ 繁殖着”开始的。心里一亮,是写社会上的寄生物呀!妙!想到洛夫推崇古诗中的“无理而妙”“反常合道”。虱子本不生在人的肉里,是“无理”,是“反常”,但鱼肉百姓的社会寄生物可不就是生在人们的肉里,这符合事实呀!</p><p>我喜欢,诗人不停留在这“妙”上,进而深挖:“千个补丁/亦如千扇紧闭的大门/ 一群虱子在开会/ 研讨/ 血吸干了之后/ 要不要/ 进驻骨髓”。(第二节,落笔)呜呼!敲鼓吸髓的卑劣从容轰然而出,淋漓带血呀!惊心动魄呀!无耻之极呀!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后,几曾见得如斯力度的现实主义之歌?恕我孤陋,怕是仅此吧?</p><p>我喜欢,喜欢诗人总是在你意料之外续笔,而又让你立刻省悟“情理(实事)”之中。世上新生或不断衍生出来的社会寄生物,心黑手狠之兽性,不仅吸血,更要吸髓,历史不停地证明着,还要证明下去的呀!</p><p>我喜欢,喜欢诗人用极通俗又极简洁的诗性语言,或者说仅用了语法意义上的<br/>四个单句,就完成了这样普遍于世的重大题旨的鞭挞。而如果把“母亲”的象征意义考虑进来(当然要考虑进来),其忧国忧民的诗人品格,亦从诗的背后矗立起来了。如何不喜欢?</p><p>2006-12-15下午于毛栗坡</p><p><br/>82、说读司马策风诗作——《吻》</p><p>吻,之于我恍如隔世。如命我以其为题为诗,必若粗手绣花,笨脚涂墨,而不堪入目。今见司马君之《吻》,顿觉光电一亮,风月漫拂,欣欣然觉出初恋滋味。</p><p>眼睛 <br/>以水晶棍轻敲我的鼻子 <br/>那清凉的神奇 <br/>刹那间令我停止呼吸 </p><p>眼为心窗,开启处脉脉如水,滢滢汪情,温柔妩媚扑面而来,如何抵挡?遂以唇相接。刹那间清凉神奇窒息之体验,知是初恋。 </p><p>微笑 <br/>&nbsp;&nbsp;&nbsp; 以草莓作死亡诱惑的磁极 <br/>无论是鸟类无论是鬼神 <br/>都逃不出你的巨网天衣 </p><p>容为心声。笑而微,声必柔,息必软,其诱惑至极鬼神难当,何况人,何况处子?经历之实之确,信焉。</p><p>万象悄悄的谢幕隐去 <br/>那朵红霞是风暴逼近的暗示 <br/>积雨云骤然在狂风中相聚 <br/>晴空炸响了温柔的霹雳 </p><p>实则万象聚在。盖清凉让位灼热,开启让位闭合,故为谢幕隐去。唯唇红烫心以示,忘乎一切,激情鼓涨,如风之狂、潮之涌亦。</p><p>酝酿了百年的火山 <br/>从心底喷出了千言万语 <br/>游龙 <br/>缠绕着水与火的华尔兹 <br/>&nbsp; <br/>&nbsp;&nbsp;&nbsp; 自是倾心已久,柴干火烈,情助风煽,如何镇静得住?控制得了?唯箍紧而不扭动如华尔兹剧烈不足以尽意也。</p><p>心的蒲公英 <br/>层层剥离为风中白絮 <br/>从旋转的万花筒 <br/>飘进了时光隧道里 </p><p>层层剥离为风中白絮之蒲公英,旋转如万花筒,轻松绵绵,欣慰悠悠,回味往复于时光,乃可快乐终生矣。</p><p>噫!不可再流连字里行间。但恐生嫉妒之心,艳慕之意,倘若陷入自折自磨,自寻自觅,如何了得?何如得了?</p><p>哈哈!还望司马君见谅老头儿酸文而行,就此打住。——这首诗成功在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格,以生动、形象、贴切的物象,如实地表达了青年男女初恋初吻的爱情体验。这样的诗读起来让人高兴,让人回想,年过花甲的人读起来立刻就年轻了。</p><p>2006-12-11夜于家</p><p><br/>83、寒露枯槁霜降读——肖今《情缘如水》赏析</p><p>(其实还有《是谁把寒露挂满了秋枝》——当时下载两首连在一起,我误为是一首诗,竟没看出是两首诗,就一气呵成了。我想,就保持原貌吧!这样挺逗乐子的。——作者2007-4-9)</p><p>读过肖今的一些小诗,都是配了画的。都画意诗情,简洁明快,韵味隽永,珠玑般让人爱不释手。旬日之前在百度汉字引导下,掀开她的网帘,悄悄地参观了一回。因在网吧,时间窘迫,未敢久留,离开时未通知主人就盗仙草般的载来这首《情缘如水》,意在学习。好在古有凿壁偷光美谈,鲁迅笔下孔乙己也说读书人窃书不算窃的。类推一下学诗的人偷诗来学,想来诗人是不会太怪罪的吧?<br/>情诗是个永恒的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古今一以贯之。无论百姓、才女,还是领袖,缘境各异,路殊而同归。今读肖今之“情缘”,凄凉痛楚裹寒露而至,鱼水之挚挟霜降而来。斯境斯诗,不由然深叹人间总有不美满处,就跟着主体意象领略一回罢。</p><p>穿过你缤纷的阡陌诗路<br/>深秋的池塘烟雨如花<br/>离人无影落英飞扬</p><p>——诗的第一节,就交待了这是诗人之间的情缘,肯定会高雅、深挚、炽烈、悠远自不必说,却平静地从读“离人”之诗自然地切入。切入即进入“落英飞扬” 的深秋季节,来为悲凉铺垫氛围了。</p><p>诗人呵,你迷失了快乐 <br/>还有高山深远的回音 <br/>和溪涧淙淙的铃铛</p><p>你仿佛是那连绵的青山 <br/>四季开遍画中的杜鹃 <br/>胭脂虽红心潮徜徉<br/>&nbsp;&nbsp;&nbsp; <br/>——这是第二、三节。读着“离人”的诗,就对着诗切切自语,一如怀抱琵琶絮絮而弹一般。“迷失”一词准确地暗透嗔怨,却不怪罪,毕竟是诗人气质嘛。却又替他宽慰,尽管失了昔日快乐,但还有如“回音”、“铃铛”、“杜鹃” 般深远美丽的诗创作陪伴——尽管未免心儿难以淡定。应当说这两节笔触心绪细腻而不乏涟漪。</p><p>&nbsp;&nbsp;&nbsp; 月下听雨何人怜同枯荷 <br/>娓娓絮语飘荡芦苇丛 <br/>欲近香隅梦已退浪</p><p>——第四节为前两节一收。以“何人”相问,如说你知不知道爱情已如“枯荷”的我,正坐在月下如凄雨般诉说,想及先前的美满,像梦一般的不可追回了。意境凄清而苦。</p><p>偶尔有风吹起陈词往诗 <br/>一如石子,一如蜻蜓 <br/>水漾波澜人自情狂 <br/>谁把寒露挂满了秋枝 </p><p>——第五节还是禁不住念及先前吟诗赋词的情节,石子入水一样波澜顿起,快乐如蜻蜓畅徊水面呀!却突然回到现实——“谁把寒露挂满了秋枝”?文本意境又痛楚一个漩涡,不由人不为之一酸呀!</p><p>手里突然有种握镰刀的感觉 <br/>不收割,而在割舍 <br/>没有喜悦,而是绞痛 <br/>痛得整个夜都醒了 </p><p>&nbsp;&nbsp;&nbsp; ——第六节顿起高潮。感觉用的是比喻。这情呀!欲割断却难以割舍——“痛得整个夜都醒了”揉夸张与拟人于一炉,意象新颖而切合生活本身,感人至深的佳句。</p><p>那个曾经给过你温暖的火炉 <br/>已封冻,爱的标签被撕去 <br/>你怀抱来的柴草散落一地 <br/>打碎了月光 </p><p>呵!你无可奈何地取笑自己 <br/>你取笑自己光会取暖 <br/>你取笑自己只会寻欢 <br/>你取笑自己总是走在半路上 <br/>呵呵!你取笑自己的时候 <br/>谁把寒露挂满了秋枝<br/>——这第七、八两节诗在高潮上突然加快了速度,一如指上的拨子剧烈而动。可以理解诗人情绪的不可抑制,以至于用了急切的排比句式来抒发不可挽回的无奈与剧痛,为后面的绝望大势铺垫。我个人理解这里的“你”已经是指代作者另外一个自己,而非前几节诗中的指代“离人”的“你”了。这也是诗中没有出现“我”的疑问的解答吧?</p><p>这个恼人的夜晚 <br/>月亮升上来落下去又爬起来 <br/>你坐在月亮背面叹息 <br/>如果岁月是一件手织毛衣 <br/>那么此刻你只想拆掉它 <br/>受冻的照样受冻 <br/>形单影只,如同枯槁 </p><p>这一份温情抵达不了那块寒地 <br/>这一脉秋水涌流不入那片旱田 <br/>这一根红肠救不活那牛的饥渴 <br/>登得高高在上 <br/>又望不见那朵彤云 <br/>把天空都点燃 <br/>也烘不干那阵冷风 </p><p>——九、十节情绪继续一浪高过一浪。依然用那枚月亮折腾自己,并连续用比,比“受冻”、比“寒地”、比“旱田”、比“饥渴”、比“冷风”,无奈痛楚之至。“形单影只,如同枯槁”,如何是好呢?纵然“把天空都点燃 /也烘不干那阵冷风”了。诗势已经蓄到了足够的高度,如黑云汹涌,只待一倾了。</p><p>你仰天一笑,滚下山坡 <br/>万丈。千米。 <br/>只想完成一种速度 <br/>比死更快,比活更爽 </p><p>——这最后一节,已经无法“悬崖勒马”。“仰天一笑”,何等的绝望!“滚下山坡”,欲滚落什么?什么也滚落不掉。“速度”可以解脱一切吗?也许。现实生活中不乏以疯狂的工作来寻求解脱的例子。——至此,“大弦小弦错杂弹”,突然弦断,嘎然而止。意象之峭凸,让读者伏案不起了。</p><p>诗毕竟是一种主观双向活动的语言艺术,因此不论我解读学习如何,也逃不出我个人的局限。不当之处,还请诗人肖今宽弘担待则个。</p><p>2006-10-27夜于红湖</p><p><br/>84、好玩_听水九念咒语_语名《弧行为》</p><p>——好玩!“弧行为”是什么行为呀?“弧”是很美丽的呀比如虹、比如拱形桥、比如时尚或不时尚的腰身!但不知咒语里的“弧”是否美丽?</p><p>贯穿他们部落时 <br/>他们眨眼看见我美丽! <br/>没一个敢惊叫。我cei。 <br/>最帅的最蠢,跟平时的跋扈不相当 <br/>嘿嘿。 </p><p>——谁们的“部落”呀?看见你美丽不敢惊叫?才不哩!——人家含蓄,在心里惊叫,叫的地动山摇。<br/>——“我cei”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外文…但,且慢!好像不是外文。不是外文。是不屑的口头语。好玩!李敖就不会这样文雅的幽默,他一定摆出字典来告诉你那个汉字如何写,还得让凤凰台弄个特写播出来。<br/>——“最帅的最蠢”。哈哈!赵本山版本叫“帅呆了”。“嘿嘿。”是换一种语言方式的“我cei”。</p><p>我cei这一大堆们,老爷哥儿 <br/>什么价儿你们? <br/>镀金的黄历隔世的新旧人 <br/>统统香了起来,有多不情愿 <br/>就有多大几率 <br/>古今中外相逢在北京 <br/>在北京在北京你问我从哪里来 <br/>从哪儿来关你p4呀哪来回哪去 <br/>鬼佬心虚,尽编派藕祖国落后 <br/>人民唱戏不压韵 BS=不是it! </p><p>——原来cei是“一大堆们,老爷哥儿”。 说他们是“镀金的黄历隔世的新旧人”没法再准确恰当了!不知都谁弄翻了茅坑,就gu yang.gu yang都爬出来了。Mad! <br/>——“一大堆”这个我儿时常说的词儿,无比准确、生动、形象。<br/>——咋就走近了他们?与你搭讪了,看得起你,换我人家还不理呢。看你:“从哪儿来关你p4呀”。还P6得了。好玩!特写镜头一样。<br/>——“藕祖国落后”的具体形态或丑态,都被他们占尽了,所以“鬼佬心虚”。呵呵!“BS=不是it!”这个等式老师没教过。不过既然是咒语,就应当有听不懂的地方。</p><p>顶谁的肺呀顶你mlg个B <br/>让世界弧睡个好觉吧 <br/>我弯就弯在、我弯就 <br/>弯在,想入非非的tmd、ctmd <br/>丫们眼88瞅着、 <br/>活生生跑了、 <br/>不姓麦告德、也不姓赵钱孙李的 <br/>大神仙胚子……挤耷拉了的 <br/>含氟牙膏里。 <br/>藕洗脸刷牙念咒语 <br/>弯在牙膏里 :)</p><p>——主体形象发脾气了,吼道“顶谁的肺呀顶你mlg个B”。这肯定是急就的文本,不然这个“你mlg个B”中的“个”字本可以不与g(汉语拉丁化拼音)相重复的。骂的好开心——我的故乡辽西就是这样骂人的。“去你mlgBd!”骂过去,“去你mlgBd!”骂过来。乡音哩!<br/>——“让世界弧睡个好觉吧”,不要再破坏世界的美丽了!是这个意思吗?<br/>——“我弯就弯在、我弯就/ 弯在”,是不是就是“弧”呢?谁在“想入非非”,气得你“tmd、ctmd”的骂。我也帮你骂:tmd、ctmd这群东西!<br/>——“丫们眼88瞅着、/ 活生生跑了”丫们没见过这个很个性的阵势吧?<br/>——“不姓麦告德、也不姓赵钱孙李的/ 大神仙胚子……”土不土,洋不洋,找不到祖宗了的丑类们呀!<br/>——哈哈哈!你一边刷牙一边念咒语呀!我没刷牙,我也念吧tmd、ctmd这群东西!tmd、ctmd这群东西!tmd、ctmd这群东西!tmd、ctmd这群东西……一些什么鸟呢?<br/>——呵呵呵!好开心了,今天下午。</p><p>2006-12-4下午于家</p><p><br/>85、白花不白说——读七小姐的一组小诗</p><p>从网上载下七小姐2006-10-30写的一组小诗,标为《白花白说》。这标题令我捉摸——“白花”咋就“白说”呢? 都说了些什么?</p><p>噢!第一首说《芳香,阴影》。总共才6行。</p><p>芳香,阴影 <br/>马鞭草清淡的柠檬味 </p><p>——看见前两行我就想:是草地?是林子?若不咋有“芳香”和“阴影”呢?马鞭草我见过吗?也许见过,但我们不叫马鞭草,但也不知道叫什么草。我就努力回忆什么草有“清淡的柠檬味”呢?北方田里的抓根草牵连地拔起来长长的,很有些象马鞭,可清淡的不是柠檬味,而是甜杆秸味。读小学时生产队收购这种草喂马,十斤一角钱。我在暑热的高粱地里淋漓着汗水,大半天可以赚到一本小人书。</p><p>催促我的鼻子愉快起来 <br/>我浅吸,深吸</p><p>——七小姐能逗。她愉快不说她愉快,说她的“鼻子愉快起来”。这让我仿佛看到了她鼻翼绽开来精细的笑纹了。同时也觉得她俨然是一个生命机构,而鼻子是她的下属单位或成员。有意思,享受不属于鼻子,属于她,由她来“浅吸”又“深吸”。我在贵阳二女儿家,外孙子拿出柠檬果,削成片片给我泡开水。我就吸那开水冒出来的热气。当然是柠檬味!吸够了才慢慢地品尝那开胃的汁味。</p><p>几乎以为,是我 <br/>在领着世界的香气向前飞跑了</p><p>——好调皮好浪漫的想法!“世界的香气”都是什么样的香气呢?兰香?桂香?檀香?松香?槐香?菊香?蔷薇香?玫瑰香?……不可胜数。但七小姐是领跑的呀!多美的事呀!不知我是什么香?就跟着跑吧,任凭跑到哪里去,跑就是目的。实际上世上事有许多过程就是目的,比如写诗就是。</p><p><br/>第二首叫《鞭子涉及到雏菊的时候》,仅4行。 </p><p>鞭子涉及到雏菊的时候 <br/>肯定是打错了地方 <br/>那时候,雏菊能有一身破衣烂衫蔽体 <br/>其灵魂当略感安稳、欣慰 </p><p>——嘿嘿!“肯定是打错了地方”,“雏菊”够有多么柔弱呀!谁会忍心故意“涉及”呢?一句“那时候”透漏了是回忆。“雏菊能有一身破衣烂衫蔽体”,听这口气怕是没有。没有就是窘困得衣不遮体了。说的是谁家的小女孩呀?生长在穷乡僻壤么?没有“安稳”没有“欣慰”的童年是幸,还是不幸呢?不幸亦幸。我仿佛看到经霜后的雏菊已是迎风怒放的鹰菊了。</p><p><br/>第三首标为《衣服是礼拜天的》,共5行。</p><p>衣服是礼拜天的 <br/>穿着方式是礼拜一的 <br/>欣赏的眼睛是礼拜二的 <br/>星期三以后,衣服就有些脏了 <br/>越来越不精细的对待总是使衣服越来越难看 </p><p>——衣服都是包装人体的,也包装石膏体,但归根结蒂还是包装人体的。可咋就属于时间了呢?而且是七天一轮回的“礼拜天”。怪哉!看到标题就想看文本了。<br/>——嗬嗬!一看文本还有了次第。礼拜一抢占了“穿着方式”,礼拜二拿走了“欣赏的眼睛”,礼拜三以下就只剩下“脏”和“难看”了。顺理成章哩!<br/>——女人爱衣服,男人爱女人。是把“衣服”借过来当女人么?于是标题和第一行就有了归宿。第二行是上班去了,第三行是男同事们了。而后怎么就“有些脏了”呢?“不精细”对待什么了呢?“越来越难看”的是形体?还是气质?抑或是品性呢?<br/>——反正我想象不出了,因为我不是女人。若不,就问问七小姐?七小姐是用象征性的语言说话的,若继续用象征性语言来回答,不是白问她呀!</p><p>——不过“白花不白说”,至少说了26天后,有人听得津津有味。好恣意的一个晚上了,那个叫山城子的老头儿。<br/>2006-11-25夜于家</p><p></p><p>86、一个下午,触摸温东华先生的两首诗</p><p><br/>上午从网吧复制了温东华先生的两首诗,下午在家我就有事做了。</p><p>这两首诗是标题抓住我的。一个是《致1962年的一位教师》,一个是《书桌》。</p><p>见到1962年,就像见到了老朋友。那年我读的中专学校下马(就是解散了),我从学生变成了一个学徒工,然而也是光荣地参加了革命工作。正是从那儿算起,我从东北到西南一直为中国的航空工业贡献了43年的生命历程。个中事体千种滋味不必说了,几本书是写不完的。</p><p>“教师”这个职业我是喜欢的,遗憾是从业太晚,到子弟学校任教已经35岁了。就是加上返聘的时间,也没有凑够那个有5%待遇的30年教龄。但我欣然这个岗位,似乎我的生命本来是给教室和教室的主人们预备的。先前15年或16年的时光,尽管我的劳动飞过了天安门广场的上空,也还是觉得浪费掉了。但我不是1962年的教师。而一个1978年——2006年的教师,非常想知道1962年的一位教师是个什么样子。</p><p>一看就是一位教语文的教师,因为他的世界里“有着短语、句子、修辞法则”。——我开始就是教语文的(后来改教政治),那时其实管“短语”叫“词组”。一般教语文的老师,都是班主任(我也当过几届学生的班主任)。“可以让你把羊群赶往大海”——看来这位教师确实是位班主任,不然他不会举着这样有眼光的鞭子。我后来没当班主任,就不太想把羊群往哪里赶的事情。</p><p>看来这位教师是中文本科毕业。后来我40多岁了也中文本科了一回,所以知道《荷马史诗》和欧洲文艺复兴什么的。也可免强算作是“阅读过大西洋的波涛”,那里的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一位文学不死的灵魂。但南美我就陌生了,所以无论如何走不进“落日的鲜血涂抹上老虎的黄金” 和“阿兹特克人会说话的石头”所构成的意象了。但我也因此知道1962年的这位教师的博学多闻了。做个教师这是个够不够素质的问题了。当下的教师博学多闻者甚少,而40多年前的这位教师实在难能可贵,如何不引起诗人的回忆和赞颂呢?</p><p>因为“你来到迷羊期待着的绿草、鲜花、阳光、海水的 /上午,一间教室里”那时单纯的求知的学子,远比现在这些“独生子”怀有渴望呀!而这位教师就满足他们的渴望。请看——<br/>你在这个世界里展现另外的世界: <br/>一个有着短语、句子、修辞法则──让一只鸟 <br/>在词语与白雪之间鸣叫的世界 <br/>一个柏拉图的木匠和黑格尔的上帝 <br/>达成共识的世界 <br/>一个爱因斯坦和霍金描述的用光年来计算的世界 <br/>一个我们顺着你手指方向看到的大地 <br/>和大地尽头露出点点白帆的世界—— <br/>和教室一样 <br/>这是一个有着实体的世界: <br/>可以让你把羊群赶往大海<br/>如何不引起回忆和赞颂呢?这是一位真正的灵魂的工程师,人生理想和理想人生的大策划家呀!他不仅有知识的浇灌,哲思的启迪,科学的激励,憧憬的阐释,还有睿智的引导和鸟瞰世界的目光与良方呀!比之时下某些眼睛只盯着学生家长腰包的中小学教师来,岂止是不可同日而语呢?但那些应当无地自容的“挣钱匠们”(连“教书匠”也不是)却不可能看到这首诗,因为他们没有这个层次的素质。</p><p>触摸几遍之后,就想起蔡利华先生说的“用象征性的语言”——是的。温东华的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用一系列的象征性语言进行稳健地叙述。他不说这位1962年的教师如何的汪洋了知识,如何的呕心沥血夜以继日枯萎了自己的青春,如何的真正不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何的崇高伟大博大……但我做为一个依然天天走进教室的教师,却肃然起敬了。</p><p>用象征性的语言,无疑是最具含蓄性的诗歌语言及由此语言构成的最具含蓄性的意象的生成。那末这张“诞生于乾隆三十九年”的“书桌”的系列意象,究竟是象征了什么呢?——竟是这样的有来历、有质地、有故事,又是那样的书香、高贵、庄重、典雅。以至我的思维只能指头般触摸,咋也进不去。</p><p>又不甘心就这样望字兴叹一个下午。但我的孤漏实在不知诗人笔下是在推介哪位学者,又不好猜测这张书桌何以被诗人拥有了?</p><p>我只朦胧的觉得这13行诗中,第一行的“物性名实之存在必得依赖自身的坚毅。”是诗眼,是对这位学者品质素养的概括。中间的10行诗,是诗眼的系列意象注释,最后的两行诗,说的是诗人的继承。“我思想着。瞧吧,一面镜子/ 囊括着窗外十万青山的妩媚。”这样开阔而欣然的意象,是诗人踌躇满志主观意态的扩大抒情。</p><p>我就这样兴味的猜着,因为这实在是有猜头的好诗。结果就把天给猜黑了。</p><p>200611-6于家</p><p>&nbsp;附:温东华的两首诗</p><p>《致1962年的一位教师》 </p><p>你阅读过大西洋的波涛。 <br/>荷马竖琴上一只天鹅的冷酷的想象。 <br/>当夜晚来临,城市的挥霍亮起的路灯 <br/>怎么也不相信:你到过希腊、意大利 <br/>到过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 <br/>你到过阿根廷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看着 <br/>落日的鲜血涂抹上老虎的黄金 <br/>你到过马尔克斯和帕斯的迦勒比 <br/>你抚摸着阿兹特克人会说话的石头 <br/>你向黎明进发。黎明沉默不语,是昨夜 <br/>被啤酒泡沫出卖的一片冰凉,是有着 <br/>黑板、课本、粉笔、桌椅的教室的命运 <br/>你来到迷羊期待着的绿草、鲜花、阳光、海水的 <br/>上午,一间教室里——教室就是一个世界。 <br/>你在这个世界里展现另外的世界: <br/>一个有着短语、句子、修辞法则──让一只鸟 <br/>在词语与白雪之间鸣叫的世界 <br/>一个柏拉图的木匠和黑格尔的上帝 <br/>达成共识的世界 <br/>一个爱因斯坦和霍金描述的用光年来计算的世界 <br/>一个我们顺着你手指方向看到的大地 <br/>和大地尽头露出点点白帆的世界—— <br/>和教室一样 <br/>这是一个有着实体的世界: <br/>可以让你把羊群赶往大海 <br/>可以让你啃食1962年的某一个上午包含着 <br/>所有高山上的上午的永恒的孤独。 <br/>&nbsp;</p><p>《书 桌》 </p><p>物性名实之存在必得依赖自身的坚毅。 <br/>我有一张书桌,桃花心木的四只脚对抗 <br/>时间之虫的咬啮。它诞生于乾隆三十九年 <br/>它完好如一个在上帝面前许下的祝愿 <br/>午后的阳光偏窗而入,女佣早早走来 <br/>她把它收拾得一尘不染和一面镜子 <br/>和墨水瓶、钢笔、寂寞的书页 <br/>和冒着热气让你啜饮过的茶杯 <br/>拉丁文史诗中永不凋谢的玫瑰 <br/>散发出清香,愉悦与秩序与情感的 <br/>全部纯洁的重量。这一切依畀着它 <br/>而被我拥有。我思想着。瞧吧,一面镜子 <br/>囊括着窗外十万青山的妩媚。 <br/>&nbsp;</p><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6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6]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8 0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潜心修学,评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解诗人,除非你在他之上,而心理的了解也相当的难.<br/><br/>长篙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8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这份工作于今天着实不容易!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5 0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再提!一直拜读您的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9 0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各位!谢谢大家的鼓励!<br/><br/>——再贴最后一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8 12:54 , Processed in 0.11099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