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31|回复: 16

[原创]走在苗寨屋檐下(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0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39 编辑

&nbsp;&nbsp;&nbsp;<br/>&nbsp;<br/>  二零零四年九月份,我奔赴赣西求学而离开了家乡,刚进校的那段时间,正是难受与难忘的日子,那就是军训。那时候我很少与同学交流,同学偶尔问我来自何地,我只是对他们直言说一句:“从贵州黔南过来的。”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这句话是怎样使他们有兴趣地与我攀谈起来,于是接连地给他们介绍关于我们苗族的风情与习俗。还记得有一次开专业会议的时候,也就是来学校所开的第一次会议,当时因为戴了有点像整个专业负责人的帽子而被班主任提上讲台,要求我给大家自我介绍。那刻,我借那机会给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少数民族(苗族),并且说出出生在全国唯一的一个水族自治县,从而使得他们更加产生怪异,于是被人“勒令”我说少数民族的语言。只记得当时给老师和同学们说了“苗语”“水语”“布衣语”,因为苗语是我的祖语,说起来十分流利而受大家一阵阵的热烈掌声。大学的友谊,就在那一刻就奠定了基础。<br/><br/>              一、苗房的舒适<br/><br/>  每当提起舒适的感觉,我只留恋我家乡的苗房,虽然是那般的简陋,但是拥有春暖夏凉的舒适。家乡的苗房构造与本地水族房子构造基本相同,但还是有一点构造上的各异。据我三叔(我们那一带有名的“鲁班”)介绍,水房与苗房主要区别在房子两边多加比主房矮一点的角楼(谓:八角楼),这点差异苗房虽然有,但相对水房就会少一些。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用木柱通过鲁班打墨(一种记号)后,由徒弟或家族人用凿子随着记号凿开后,再把零散的柱子串在一起,同样是春暖夏凉。<br/><br/>  为什么木房会有春暖夏凉的舒适感觉呢?不言大家可知,木房是全木建造的,除了房顶上的瓦片外,一切都是用木建造。以我所在苗房为例,苗房主要分为三层,上层是储藏粮食,中间一层是人住,下一层是畜生的卧室。上面两层的四面全用1·5~2CM(有些是2·5CM左右)的木板通过鲁班的手艺加工后再与大柱头紧连在一起,技术优秀并且木板质量良好的情况下,木板之间紧密可以说是风无路可入,卧房也是同样的技术构建,所以到冬季的时候就会很温暖。夏季的时候,特别是白天,苗房的走廊就会出现一群一群人坐在走廊上聊天或做什么。因为夏季的时候,尽管外面小草都埋头不语,只要你坐在走廊上都会出现一阵阵小风通过。<br/><br/>  炎热的夏季,在家里,你完全可以脱掉你最可爱的鞋子,赤着双脚徘徊在木地板上,那种似乎带有泉水泡脚的凉意会从你的脚底传着上来。使你感受到乡村的木房与都市的楼房有特大区别。<br/><br/>              二、苗寨风情<br/><br/>  谈到酒,我们那一带苗族的酒虽然没有黔东南苗族的酒浓烈,但是相对单纯和可口,这两点我想必是相同的。<br/><br/>  从名称上看,黔东南是苗族侗族自治州,而黔南却是布衣族苗族自治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黔东南的苗族会比黔南的苗族更多,可以猜测黔东南的苗族比黔南的苗族历史更有悠久的历史(对于这点,我并没有去研究,只是作为一种猜想),比如黔东南有名的苗寨——西江,那里的苗族习俗会比黔南的更为传统,比如赫赫有名的台江龙舟故乡施洞苗寨,黔东南的苗寨最诱人的莫过于台江方白苗寨奇特的婚恋形式,还有可以被称为“世界超短裙故乡”的榕江县空申苗寨,雷山县还有以制作芦笙著名的排卡苗寨、短裙苗的掌批苗寨。这些种种类似的特点相比,黔南苗寨欠于黔东南苗寨更胜风味。<br/><br/>  苗寨的建筑多半坐落于半山腰以上的海拔,比如我的家乡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那一带的苗族,主要分布与黔东南接近的都江镇、交梨乡和普安镇,三个地区的苗寨建筑都是坐落在半山腰以上。半山的空气新鲜,泉水清细流,在种植方面更是方便,这也许是苗族祖先选择风水的缘故,但是有些古言传,坐落在半山腰的缘故是古时候苗族被其它部落追杀时,为了更能安全地生活而坐落在半山之中。<br/><br/>  说起苗寨的风情,就我出生的地方而言,那里生活带有民族性意义可能会比黔东南的苗寨略为单薄。那里拥有的习俗一般黔东南也有,比如农历九月就会举行一个隆重的节日,在那段时间里,假如某个村寨举行活动,周围的寨子一定会如潮涌入地观看,节日里所举行的节目一般都是百姓所喜爱的,但是现在县城里的领导似乎也很关心,每次所举行的活动,县里、乡里的领导都会到现场观看。举行的活动一般不外乎就是牛斗脚(口语:牛打架)、斗画眉、跳芦笙、赛马。假如是春节时期,就会增加篮球、长跑、打毽、登山、捉鸭等(只要能加强青年的身体素质的项目,一般都会举行)在以上的活动中,最为值得细品的就是芦笙舞,芦笙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苗族风情之一。随着生活的改变,以前流传的山歌对唱逐渐消失,到现在已经不见。可是芦笙舞一直流传下来。每当置身在芦笙乐声中间,我常于陶醉在它那清脆、变换有律的音调。苗族的芦笙舞变换多端,不同的地方自有不同的跳法,并且所吹响的音调也不相同。<br/><br/>  芦笙歌通常分为四支芦笙共鸣,最小的那支的声音清脆而清晰,长度不会超过1·50米,但它取着带领作用,一般所拿最小的芦笙必定是吹技高超而动作轻巧之人。接下来芦笙的音调依次沉重,并且长度增加,最长可长达4~6米,在黔东南的那一带,有的长达6~7米,甚至更长,一般吹最大号的芦笙往往用绳子套住自己双手,使得它不容易倒下,有的过于长就干脆站在一旁不移动地跟着小号吹着。在迎接贵宾(上级领导)或逢年过节的芦笙舞常见,在这样的场景里,跳芦笙舞的苗妹们就会穿着自己民族的衣服伴随着芦笙歌舞动,除了穿自己民族的衣服外,还要戴着贵重的苗族银饰,这样就会代表对贵宾表示尊敬和欢迎。<br/><br/>  苗族人民遍布湘、黔、滇、云等高山地区,各地的苗族人民都会有着自己的风俗,就黔南和黔东南而言,我们黔南的结婚方式与黔东南有些不相同。黔东南一些地区不需要媒人介绍,只是通过某次活动中偶尔相遇,于是一见钟情或谈得心意就可以去过着一家人的生活。而我们黔南三都交梨这一带的苗人,在结婚之前先通过媒人介绍,然后约时间相识,以后是否有感情还需要双方的努力和争取(现在我们那一带青年也不愿意通过媒人介绍,只有自己去认识和争取婚姻结果),这种婚姻的过程也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br/><br/>  在接近结婚的前一天,男方会派家族人扛着以前订好的肉、酒和钱送到女方家请嫁,到女方家时候,女方会把家门全部锁住,只留一扇门给予男方的人进去,但是在那扇门上摆设一张四方桌,桌上会放着三大土碗的好酒和一些菜等待进去的人喝尽,为了完成任务,每人必须把那三大碗的酒喝尽方能进去(现在有所改变,只要能喝酒就喝,不能喝就在那里耍赖皮,时间久,女方家也会理解,于是就会放人进去)。进去之后还需要与女方家族人交杯表示双方是愿意和睦共处。<br/><br/>  结婚的日子里,女方才跟随着男方所派的人从自己家门一起出发,在出发的时候,男方所派的人自己带好扛嫁妆的工具,把一些重的嫁妆扛出门外,所剩下的花瓶或蚊帐钩,必须要通过对酒歌才能取走,倘若对输后,只好交钱方能把东西取回。出嫁时女方必须躲在红油纸伞下哭泣,哪怕是很高兴也要哭出声音。在回男方家的路途中遇到木桥或河流的时候,必需要有人背着新娘过桥或河流,要不然就要赔钱给新娘。(现在这些条律也改变许多)<br/><br/>  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到了男方家门,但遗憾的是女方并不是直接进入新郎家门,进新郎家门的时候必须通过男方家人换一套贵重服装,并且头上戴银饰方能进去。新郎家人在自家门口要放好一堆小火和一把木制的大梯子让新娘踏过小火堆,然后爬梯子上楼,上楼梯的过程中,女方会从手中放出一个已经煮熟并且染上红色的鸡蛋,让一些小孩子在梯子下等待着抢那个鸡蛋。这样的风俗意思好像就是告诉人们要早生贵子。<br/><br/>  上楼之后,往大厅里坐的那刻,还有着一些奇特的结婚形式(在此略),结婚的过程逐渐达到高潮,当人们都有七八分醉意的时候,此刻,新郎新娘会在伴郎和新郎的家族(比如叔叔等之辈)的陪同下,依次地与亲戚朋友见面,并且给予新娘介绍一些重要人士,这便于以后在路途中相遇,新娘才能给予对方打招呼取于对长辈的礼貌。在问好亲朋好友的过程中,新郎与新娘必须拿一个盘子,盘子上放三个酒杯,每个酒杯必须盛满好酒,依次地一桌一桌给予每个人敬酒。<br/><br/>  当新郎新娘敬酒完毕之后,此刻,热闹才正式开始,家族里的男女青年忙了起来,繁忙之事不过就是给亲朋好友敬酒,但是,此时的敬酒与新娘新郎的敬酒区别就在于牛角与杯子。此刻男女青年用的是牛角敬酒而不是用盘子上的三个杯子。此敬酒方式最独特的是,当男女青年碰到自己满意的异性的时候,他们往往回停留下来灌着对方,倘若对方不愿意喝下去,往往就会遭到拎耳朵的可能(这只是一种习俗,并不是故意)此敬酒方式,俗称:“牛角酒”。也是一种热烈欢迎的方式。<br/>   <br/>             三、苗寨珍藏的艺术<br/><br/>  苗寨所珍藏的艺术作品,比如蜡染,蜡染技术是苗族的服饰美的主要方法。苗族妇女辛勤耕织出来的白布,先通过妇女用铅笔或圆珠笔画出一些花、草、鸟、蝶等图画,然后再用蜡液随着线条再画一次,这样,白布里有线条的白色被蜡紧紧地粘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再通过蜡染工匠的蜡染技术染色,紧贴在白布里的蜡料就自然脱掉,这样就会自然地显现出原来用笔画画的花草。苗族服装使用蜡染十分普遍,衣、裙、围腰以及其他棉织生活用品,几乎都有蜡染制品。其蜡染图案各地不同,比如我所在的家乡蜡染多以变形的花鸟鱼虫为主体,一般显得既抽像而又不失真。但是我所在的家乡还没有发展为彩色蜡染,驰名中外。而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因此而闻名世界。 <br/><br/>  除了以上的蜡染外,苗族的刺绣以细腻清晰、色彩艳丽以及针法多样化而显得高贵夺目,可以说苗族的刺锈以我们苗族的勤劳和智慧独自创造的一门有研究性的艺术。我们苗族刺绣的针法,一般女孩在七八岁时就开始练习这种刺绣法。对我家乡的刺绣而言,一般刺绣的部位多在床单边缘,少女胸前或鞋尖等,他们的构图的大胆和色彩搭配也具有显著特点。苗绣的图案内容十分丰富,有动物、植物等,老练的苗族妇女在服饰图案的构思中,往往会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作画,比如她们把蝴蝶的翅膀设置在鸟的身上等,但是,在苗族的刺绣图里,我从未见断枝或败叶之画,他们所画所锈的图案都带有生命性,而且是活生生的生命,看起来是非常活跃的锈图。那些图案好像是从各种不同画家的艺术思维吸取,所以她们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各种不合理但又合乎于情感的艺术形像。 <br/><br/>  苗寨所珍藏的艺术品还有一种更为欣赏,它就是银饰。在中国少数民族的装饰品当中,苗族以一种状如水牛的牛角银饰而得名,它是一种极有民族持色的头饰。<br/>  <br/>  苗族的银饰在中国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在隆重节日或欢迎外宾时,苗族姑娘着盛装时必佩银饰,那些银饰昂贵、繁多。如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项圈、银耳环、银腰链、银衣泡、银铃、银手镯和银戒指等等。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br/><br/>             四、最后的语言<br/><br/>  每当同学请求我用苗语翻译汉语或说起苗族的风俗时候,我总爱以“我虽然生长在苗寨,身为苗族,但是我还是走在苗寨的屋檐下”为最后的结束语言。  &nbsp;<br/>&nbsp;<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0 1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39 编辑

<p>欣赏了,谢谢你的介绍.<br/><br/>&nbsp;&nbsp; 浙江、叶英儿</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0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39 编辑

欣赏了,很向往那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0 2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39 编辑

向往,结婚挺复杂的,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0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39 编辑

不错,神秘却向往.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0 2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39 编辑

<p>长了见识,少数民族的风俗是很具有特色魅力的,用心了,欢迎多来。</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1 0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39 编辑

再品,写的详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1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39 编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wzyye</i>在2007-4-10 16:32:00的发言:</b><br/><p>欣赏了,谢谢你的介绍.<br/><br/>&nbsp;&nbsp; 浙江、叶英儿</p></div><p>呵呵!!记得在一个地方见过!是研究生吧!拥抱!!</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1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39 编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康桥水波</i>在2007-4-10 20:04:00的发言:</b><br/>欣赏了,很向往那地方</div><p>有机会来黔南三都找我!就毕业回家了!问好“康桥水波”</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1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39 编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张书营</i>在2007-4-10 20:48:00的发言:</b><br/>向往,结婚挺复杂的,有趣</div><p>呵呵!!文笔不好!描绘不全!还有很多哩!!欢迎来我家乡!</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4 14:34 , Processed in 0.08316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