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蝶 于 2016-3-27 13:27 编辑
关于《中国散文诗百年史记》的启事
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波德莱尔说过:“当我们人类野心滋长的时候,谁没有梦想到那散文诗的神秘,--声律和谐,而没有节奏,那立意的精辟辞章的跌宕,足以应付那心灵的情绪、思想的起伏和知觉的变幻。”2018年中国散文诗诞生百年。从鲁迅的《野草》到当代文坛,散文诗历经风雨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它的边缘化、身份认证、风格等至今存在很多争议。很长时间就在思考这些问题,终于找到突破口决定形成著作时,感觉轻松了很多。是的,《中国散文诗百年史记》,将与《史记》一样,形成散文诗的史记。以散文诗起源发展传承为线索,具体分为:正史(即以散文诗起源发展为脉络)、分支(有代表性的流派人物)、编年史(散文诗年选丛书等)、大事记等。这是一个大概的框架,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体裁以文学理论与评论为主。
同时决定收录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视角高远、文本精湛、具有前瞻性和透视性。
以前为大家写过的评论将作为首选,以后还会不定期收录写作。有符合条件的评论或理论也会收录,面向散文诗界。
投稿邮箱:邮箱:xindie1@sina.cn
附作品:
中国散文诗展望/心蝶
起源与发展
起源于1918年的散文诗,是中国新文学引进的一个品种,有散文的形式,诗的本质。如果说新诗是新文化的副产品,被当作工具边缘化的发展着,那么散文诗就是边缘的边缘,存在身份认证的危机。由于新文化运动是以文化为旗帜,追求政治、社会革命。如沈尹默的《人力车夫》、刘半农的《卖萝卜的人》,以及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等,这些有良知的中国人用笔作为匕首,投向黑暗,是基于历史责任和民族危机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战争中的英雄、文化战线的英雄等。而随着新时期译诗的大量出现,散文诗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繁荣与局限
散文诗空前繁荣的今天,什么是真正的佳作,成为关注的焦点。商品社会流行实用主义,精神的麻木窒息了人们的想象。很多诗人依然坚守灵魂的阵地,以真善美书写光明正大,以自信、自在、自由的姿态探索世界。作品的成功与否,有人归结为获奖、发表作品,甚至点击率,这些都是相对的。真正的佳作经得起时间实践检验的,有当时认为是一流的,也有默默无闻的。而诗人所能做到的只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毋庸置疑国家的强盛是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无怪乎唐诗的宏大、挺拔,那种超越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书写,是民族的最高语言。今天同样处于盛世,文化艺术也是空前发展的时期,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家全面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涌进,散文诗逐步走出了传统写作中的单一和题材狭窄的路子,以其思维的复杂性、选材的多样性,与现代文明逐渐接轨。二、在审美追求上倾向于民族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借鉴西方的表达方式。三、由此引发的一些现象反映了散文诗发展的局限。比如形式主义、片面化的问题。对于生命的终极思考,是创作的最高境界。演绎的方法有很多,具体到分类:接近散文的散文诗,如叙事体、寓言体等。接近诗歌的散文诗,主要是抒情的散文诗。俗话说:通向罗马的道路有千万条,没有好坏之分。如果迷信于纯粹的传统,抑或现代就是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最好的方式是互溶,即扬弃的吸收。郭沫若是这方面的倡导者,也是实践着。
除此之外,还有无招胜有招的神性写作。“天地无形,故诗无形,随思赋形,随形赋体。”当很多人还在穷追作品的方法时,一些有识之士从最古老的大道出发,找到了中国诗歌的宝藏——神性写作。这种具有浓郁历史责任感,沉淀了文人品格的作品,是万物归一于我,我归一于万物的辨识。无形无法,有形有法,又超越了任何形式的章法;是最单纯的语言;是诗的本性剥离了尘世的躯壳,走进浩瀚的宇宙。神是内心自然的声音,游离于声色犬马之外。传统的恢复也是对现代生活缺憾的填补,代表自然的神成为逃离生活中精神肉体的捷径;成为回归田园、把握命运的审美期待。还有的人认为,诗的起源原本就是从祭祀开始,祭司也是诗人。屈原的《九章》就是穿梭于人与神之间圣洁、美好的形象。成功的作者能与自然、神灵达成默契。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海子、扬炼等。为探索、深化中国的诗学思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此类推,作者需要做到:一是深层次的沉潜与思考。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到事物的骨髓。这是传统的写作方法。二是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积淀。俗话说走万里路读万卷书,是讲厚积薄发时质的飞跃。作者必须以虚待实,把现实生活中的万象,通过人生的妙悟、禅理、佛理等九九归一,切入事物的内核,完成思想的升华。与此相反,任何主观、片面否定一切的做法,是唯心主义的。三是超验主义写作。以意取象的方法,是跟着感觉走,扩展了作品的范围,构成了神奇、玄妙、唯美的艺术视觉与感受,起到了创造性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多用意象的多角度叠加,镜头的推拉等意识流手法,让读者感受到距离感,又有适度的现场感。形成了若即若离的意境,有着朦胧美的神韵。代表人物有顾城、舒婷等。生生之美,是保持艺术生命的生机活力,只存在于永不停止的探索,永无止境的创造再创造的过程中。
展望未来
散文诗是心灵之树无限释放的成果。不能脱离土地、社会、以及时代,这是共性。它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自己的语言,是个性。优秀的作者要深入生活,听从时代的召唤,又要沉入水底,寻找自己真实的感受,以及生命的起源与终极思考。至于城市、乡村、浪漫、现实都是可以突破或兼容的。诗人的精神就是在有限的时代、有限的生命里,挖掘事物的无数可能性。
一、解决地域、流派的问题。地域与流派在今天的整个诗歌界似乎有着明确的划分。在未来诗歌的旗帜下,散文诗也会出现地域与地域、流派与流派、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方法的写作与自然写作互溶。这种穿透力来源于时间、空间,也来源于社会的进步,以及文明深入内心的高度发展。二、语言的回归。在游历了无数方法和色彩之后,语言回归简单、朴实、互溶,以及与情感等契合。那种单纯、复杂、侧面、正面的句式,仿佛歌唱中民族、美声、流行、原生态的交响,以高、低、直、曲反复敲打形而上的美,形而下的美,就是一个美。美的婉约、美的豪放、美的高超、美的贴近脚下的土地。三、诗与自然的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的“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也是最东方的、民族的。这种精神深而又深、远而又远、大而又大,将在未来的诗界与作者的灵魂一起抵达多维、多元空间。在那里一块石头、一粒种子、一颗星星都会成为起源与终极的探索,给与生命最深厚、广阔的关怀。在那里作者就是道、神、自然,就是万事万物的载体,又被万事万物养育,最终在无穷远的地方交合。天地人合一。
附件:
关于《中国散文诗百年史记》的启事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 ... 1&fromuid=25801
(出处: 中国诗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