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3|回复: 8

浅谈中国西部:"五朵金花"的艺术成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9 1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justify">&nbsp;</p><p align="justify">[古典与时代成功贯通的金铃子]<br/>一,生命哲学与文本的意义<br/>初次邂逅"重庆五朵金花"之一金铃子的诗,即被它那其质朴而玄妙的语言,含蓄抽象的表现手法,在创造了一种唯美动人的意境后,令我就久久不能忘怀。或许是过于喜欢她的<a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u><strong><font color="#009999">作品</font></strong></u></a>的原因,也或许是因为职业的缘故,我想读金铃子的诗更多的是缘自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在无数个静夜里,它那典雅的诗句,总会突然飘来荡涤我的心海,然后散去,犹如一个任性的孩子,在听完一个故事后才肯睡去,这让我在冥冥之中感到似乎有某种未解的情结,等待着,等待着有一天,它会为我以一种缘自灵魂深处而又富有质感的语言,温婉有力地撞击我们内心最为深邃、最为真实的情感。。<br/>其实,读她的好多作品,不光是<a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u><strong><font color="#009999">诗歌</font></strong></u></a>,她的文学作品总给人一种委婉着人为赋予灵魂的含义。常常会以含混不清的偶得之词,感染着诗人在诗歌生命中,保留下来成为一代女性诗风婉约艺术风格的代名词。如果说诗体语言抽象和不确定性是人类凭借灵魂触摸,进行沟通的一道屏障.那么读金铃子的诗你便会感到诚如语言哲学所认为的那样,诗体语言在游走于生命本题活动的一部分,或是一种“生命界定形式”的一部分。她的作品如悬崖上的花朵,在一轮新月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包含中国特有古典文化的优秀传统,和融入世界语言观的群体活动的精髓.它是我们在今后和未来语言活动的大致方向。这种诗风与众多诗学不同,它则代表了诗人对世界观里生活形式的不同,在这样的不同里,她在向我们表明第四代诗体语言和先前90前后的不同,或是决定了诗体语言游戏的不同。我想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出,任何诗体语言只能在诗人更广阔的那个生活形式中去理解。这就说明了诗人不是一种对人类普遍精神的困惑,它是孤独的超越。在向我们表明了诗人在这个时代“孤独的,或许孤独得还不够,在为了来到你的面前,我在心灵深处的长廊开放,时而象把玩一件心爱的艺术品一样顶礼膜拜,时而在灯火阑珊的清夜里回味心灵曾经颤动的声音。"如她在《欲》中 ,这样写道;<br/>这不好,我对春天的期望过高了<br/>我喜欢红色,足够的多<br/>太阳下山了,苍茫降临<br/>它们必须是一场冲天的大火,烧红那些小山顶<br/>它们开花的姿势,也必须是向上的<br/>两眼照着天空,好似照着我的未来<br/>黄昏和暗影<br/>读这样的诗句,你会感受到在生命中与其费太多的心思去追求完美镜中的自己,不如静下心来,让自己拥有除了美貌以外更多的自信和理由。承认无限接近而永不可得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美的面前,不如不停地将灵魂放在希望的镜中转来转去,或者久久挑剔地审视镜中自己,然后在不同认识的世界观里解决不存在于普遍性的判断标准与其方法来解决它们的冲突。再如她在《桃花》里这样写道<br/>可是,夜很黑。现在我叫什么名字?<br/>随夜的到来,我丧失了我的姓氏<br/>牧草。树木。牛羊。水。我更像它们<br/>我被烧烤。被祭奠。被隐身衣窒息<br/>我要问谁“见”到我了,他们经常见物不见人<br/>好吧,是这么回事,这算什么事呢<br/>几枝桃花屠杀我狂热的词语<br/>哦,不许叫喊,不许说话,只许往下面飞<br/>我想将它火化,收集骨灰,保存起来<br/>在倦怠的季节中,回忆我的名字<br/>这完全是一种倾诉式的批判,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或是表明在诗体与灵魂的认识中,它在艺术中的形式,指向诗歌深处的触摸。正如现代主义所说的探索形式,诗歌的批判与灵魂接触,是艺术内部的构成因素,如她在作品里这样写道:可是,夜很黑。现在我叫什么名字? /随夜的到来,我丧失了我的姓氏 /牧草。树木。牛羊。水。我想这更像诗人在审视她与这个时代,以及他们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在现代主义之后,这正如当代哲学观念所说的一样, 艺术是孤独的,伤感的,是灵魂的痛楚与呼唤。而人生却是无奈的,没有一个纯粹的人能真正意义的为自己而活,只有那些形尸走肉才对自己物欲的满足而窃喜。脆弱的孤独者会祈求上帝恩赐片刻的宁静,那些真正的精灵会在艺术的觅踪中沉醉于美丽的灵与肉归宿。在功利的无奈和灵魂的孤寂中不断的转换,如果说世俗是媚气的金色,如果说灵魂是猩红的血色,那么那种矛盾的扭曲就是一种灰色,其实灰色是很美丽的,那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灵与肉的完美.....而金铃子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后现代艺术范围的内部因素,她的作品在张力拓展中,覆盖面更广,更精辟.这就无疑表明了她的很多作品都在通过比较新锐的视角,来审视这个时代的艺术生命本题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艺术的存在环境。在她这样自信的诗人中,她把作品的探索意义首先放在了真正有自知之明,在此基础上相信自己生命的理解与时代外貌重构,可以更远的审视使自己生命特征在清醒认识中,把作品中的内涵在一个社会的存在里,放任与仅仅将视野放在自己作品的外型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我读很多金铃子的诗时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诗人在透过有形的外在形象去把握自己一些内在无形的特征,而正是这样内在无形的特征才是一个时代生命本题构成自信的真正源泉。当然在她的诗歌里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样.比如:她在诗里这样写道:花开时,蜜蜂大批死去,我知道几处伤的名字 /我听到它们一致的请求:请受几处真伤 /难道,都是假的?// 在多花的季节 /它们可能受了一点,轻伤 /那道真正的伤,在我身上 .<br/>我在想诗人在这个话题上,真正的优势在哪里呢,她在淡淡忧伤的诗句里,表明自己想弥补的又是哪方面呢?一个真正有爱的人、追求生命本题忧伤的执着,往往决不能容忍在自我认识上的“难得糊涂”,她会尽一切可能地去寻找答案,给自己一个全面负责的估价,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恰当地标定自己在爱情中的位置,为自己在生活中“有理、有利、有节”的行为方式而提供历史引以为戒的意义。这方面读金铃子的诗无疑她是成功的,她在诗歌中总是树立自己是一个自信的人,读她的作品感觉她还在生命哲学与文本的意义上的重构,不断的还在以自我提高中坚定信心。所以,读她的诗可以感受到一个真正追求自信的人,不会任自己的人生随波逐流,她们会紧扼命运的咽喉,成为生命的主宰。<br/>二,走进一座诗歌的圣殿<br/><br/>《梅》<br/><br/>1<br/>是我在说:“我回来了。”<br/>我远涉风尘而归,请洒扫驿庭,以待歇息<br/>请和我一起沉默地走完,这夜<br/>我需要再次步入月光、梅园和麦田<br/>那些单纯的温暖,那些梅<br/>第一朵、第一朵、第一朵,那些浩瀚的忠诚<br/>2<br/>我在跪着向前倾身<br/>举起我的爱,我的恐惧,我的哀愁<br/>举起我腐败的骨头,那些堕落<br/>这不够,这还是不够。这些祭品<br/>我得把锁着、藏着在心墙里的我,献出来<br/>3<br/>看吧,你们看吧<br/>那些梅,那些梅,那些梅<br/>不要触摸。它们不开花<br/>它们不从冬季步如春季<br/>它们只在我长茧的心中,苍翠繁茂<br/>它们在和我一起说:“宁静而美好!”<br/>2006-12-26晚<br/><br/>读带有古典韵味的作品,仿佛在精神只住在一个家园里,那就是万物的意义。 我读金的这篇作品总感觉因为她那像泉水一样潺潺的歌声,就把泉水灌进瓦罐,藏在我那内心的柜子里。我常常和这个诗人一样感觉。把自己栏在屋子里,以为占有了所有的美,我们希望把一切美好事物据为己有,便占有了它的意义 但这正是这样一个爱的前提,金铃子的作品在好多地方中,都以伤感的笔锋告诉我们爱是耐心,是等待意义在时间中慢慢生成。那会是一棵小树,它就渐渐在我们的心中扎根。有一天当一个人猎到一头小沙狐,来到了这棵小树下定居,我便和他生活在一起.我们一起精心的喂养这头受伤的小沙狐,可是后来它还是逃回了沙漠,我们会为此伤心,猎人劝我再捉一头,我回答说:“捕捉不难,难的是爱,太需要耐心了”。而金铃子的诗好多地方正如这小沙狐,读她的作品总是令我莫名其妙的感动着.正是因为她的作品这种独特的魅力,使我常在粉色中痛苦的死去,心却已经没有了感觉痛苦的能力。正是她这种 以与生俱来的语言表达,使她的作品呈现出普遍生活中感觉意义上的绝对的审美意识.她创造的语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了审美实践的范畴。像她这类作品不在于强调发生的情景而在于强调发生的内涵——生命哲学的精义是见证真实的神性和人性世界,两个适应于不同的中西文化,特殊结合下的可以阅读出明确的内涵——这也可以表明诗人把握了时代声音的内涵,我想读她的作品无论人们以西方的现代艺术模式表达时代的认识和体验,更最重要的,她把艺术的第一要素溶解和掺和,来确定出借助寓意的方式表达,无论是在西方的艺术中以象征的符号引用。还是中国自然擅长喻意的手法,在传统的艺术形式中融合也可以产生另一种美感。再如她在《大绝望2。呓语》中在有写道<br/><br/>1<br/>我站在夜色里<br/>冰雪照耀的道路上,谁在说:<br/>“遇我的人必杀我。”<br/><br/>孤独在我体内窜升<br/>我多像一只,缩进壳里的蜗牛<br/>任何声音都会令我,胆怯<br/>2<br/>你不可以这样的来<br/>这样的涌来,亲爱的<br/>我要独自在结冰的小路上,走来走去<br/><br/>晦暗的夜,深沉的夜<br/>只有我的意志在那里站直和前行<br/>我多像寒风吹起的枯叶般飘离<br/>那潮湿的叶面<br/>湿透了,无法告退<br/><br/>3<br/>我在永无止境的朗诵: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br/>我在我的孤独中狩猎,这茂密的森林哦<br/>我必须费尽全身的力量,才能猎杀自己<br/><br/>4<br/>你们不要看我,不要看我身上的伤痕<br/>这是我殉道者破碎的骨头,为上帝而生<br/>高扬苍白的下巴,像水面的阳光<br/>全部碎裂而去。<br/><br/>那些姹紫嫣红,那些姹紫嫣红,姹紫嫣红<br/>凋谢了!凋谢了!<br/><br/>5<br/>死亡之茧啊<br/><br/>6<br/>我就葬在那里,葬在那里<br/>一片广袤无垠而又偏远的地方<br/>开卑微之花 ,阿谀上帝或魔鬼<br/><br/><br/>2006-12-18-17:42<br/>在这样以深情反复吟唱的诗歌的旋律里,你可以感受到来自生命的自然转化为灵性的呓语,她在该遍地域里转化为神性的国度。信仰为本,不是死亡而生的告白,是以爱情的理想的追求为本。再以本土古典语境的要求,在她的作品里你可以完全可以看作是本土化的表现、但是她更是把自身处境语言的放在枝条上连接旁支的表现,那不再是一味的表现本土、表现自身,占利己有,挺己损人的诗句。“尽管她作品的风格和语境,在一定本土化的意境里再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再现的情景,如果您这样看待金铃子的诗,可就真实的信息有可能被遮掩,舍本事末。我们这些读者改头换面的理解诗人特情特色的兴趣,也许过于对奥义真实的解读,在我认为中国诗歌艺术不是表现自然,而是追求自然的和谐。所以,金铃子的诗更看重语境事物的动态,而非静态的模式,不像西方艺术家那样主要依靠诗句身体的表现,或是依靠语言的张力。我想无论是诗歌的浅显的平面,还是刻意的雕凿,或者是语言旁支的隐语来出现美术一样的绢画形式.金铃子的诗告诉我们一切情感在语言的线条里本身就是美丽的全部体现,古典意境的成功营造意味着自然万物的运动和生长。这正如绘画一样在许多优美的画面上,线条动人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的,气贯通灵,出神入化的”<br/>当然,金铃子的诗原非如此简单,因为时间的关系 ,我今天就先浅显的谈论这些,等有时间了再深入的研究,她的作品在解体与重构艺术与流行文化景观等 ,希望大家等待,谢谢<br/><br/></p><p align="justify">[成功使用象喻手法拓展张力的梅依然]</p><p align="justify">[一]当代诗歌的自然成熟</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关于现代诗歌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自海子和顾城 舒婷 等一批代表性的诗人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诗歌在某种意义上进入全面的崩溃边沿,期间群雄并立,当然也曾经好戏连连,而能够把现代诗歌其代表性的进步标志:如诗歌的个人性得到了确认并强化的并不多见。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现实问题。同过这段时间我接触网络诗歌,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如西部诗人的乡土情结,通过认识梅依然老师,让我感觉到现代诗歌是在一处悬崖上,迎风开花,并接受了阳光明媚!通过学习她的作品,使我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把诗歌的个人性,在作品里不可<br/>以再简单地归结为一个诗人的私密性。&nbsp;她的诗风,向我们充分的展示了一个80后到90的自我年代,个人性写作不再只相对于单性的自我标榜写作,像她这种个人的风格化或者比风格化还要大一点的东西的确立。正是区别了此前90前朦胧探索诗林中国诗歌的那种探索类型体开始成熟。如梅老师的作品里,视野和触角通过语形的变裂和断谷,把具像词和抽象词在诗本中得以巧妙的嵌合,给读者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我们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如《爱后,仍将爱》</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母亲。现在,你是一朵迟暮的玫瑰</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而我是一只甜美的蜜蜂。你越来越衰老</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而我愈发娇艳!我用锋利的刺</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痛饮你的芬芳。我酿造毒一样的蜜</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擦亮那些灰色的镜子。那些可贵的宝石!</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而亲爱的雄蜂</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们爱后,仍将爱</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在这里可以看到诗人是怎样的用独特的意象来完成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她的这种写法的成功,在于用意象巧妙的暗喻来辅助诗人在诗中铺下的情感线的流通。而这种成功的写法,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了当代诗人已经有能力可以担负起了建设诗歌文本的重任。从她的更多的作品,我们又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对抒情的警觉和不信任。当然,就这方面也成为了现在许多优秀诗人不言自明的一种潜在的创作意识。由于有梅老师这样一批诗人的站立,在今日的诗歌界,无疑大大遏制了众多利用虚脱的身体从事写作,以伊丽川为代表的这类诗人的青春期抬头。更使部分地使得诗歌这门主管抒情的艺术从强大的抒情传统中突围出来,而艰难地回复到文学的那一种元素式的功能——描述——之中去。如《十一月的重庆》</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第十一面镜子,一团潮湿的火焰。</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这样描述重庆的十一月</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她在这座城市的天空,一直闪烁雨水的词汇</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冰冷。铁锈。灰白的雾。爱上她!爱上她!</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给自己勇气。涂红唇膏,打紫色的眼影</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穿玫瑰的裙子。而十一月却如老妇人一样</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沉默。这面人生不可逆转,矛盾的镜子</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可是厨房中那粒悲伤的盐,那滴幸福的醋?</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重庆,我动用身体这具柔软的器官,制造复数的爱!</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法国梧桐垂着可数的叶,疑惑地站在灰暗的雨雾中</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街道上,永远都充满鱼的味道。</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就充分的体现了这点,所以使我们在梅老师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因为这样的描述加强,使得我们的当代诗歌获得了应有的现场感。我们的时代开始在一行行看似粗糙的诗歌里,蜕变为千遍一律的一己的抒情空洞中转过身来。诗歌开始放大我们的生存空间,放大90前几代诗人修饰的光洁的脸面上的那一块深褐色的雀斑。</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二]写作手法</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1,象喻手法:一个时代的诗歌写作总有一个时代的印记,比如“月亮”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主要的印记。很显然,今天的诗人必须用类似于“地图”这样的印记来替代那种过于古典的诗意。因为在这个语词里,我看到了诗人生活的那个“现场”,在某些情况下,这也是我们的诗歌获得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全诗如下《地图》</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从地图上把我拿掉</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是一粒灰。即使我尖叫</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即使我身体里的血汹涌如河</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没有人听到,看到。</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那些呼啸的河流</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那一匹匹烈马撕咬着我</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奔跑的山脉。祖先的黄。</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列车轰隆隆地飞驰而过</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看吧,铺天盖地的秋色</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无边无际的远方</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一阵风吹来</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必将把我带走</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从这首作品里,我们不难的可以感受到诗人高明的使用意象写法,而就意象写法,她的作品更多的告诉了我们,她已经完全的进入并成熟了以具体意象为点体的象喻化写作。她在作品里把对应论交感论,在主体与万物,内心与外宇宙,[当然这是情感世界的描述]情思与物像之间,已经熟练的穿梭,巧妙打通喻体与情感这两者的契合点,并建立隐喻联系。她的这种模式,就是这样以局部的或整体的暗示为主导,辅之凝重的哲思理念以及精致的超现实成分,完成象征的微言大义:如那些呼啸的河流/那一匹匹烈马撕咬着我/奔跑的山脉。祖先的黄。在这简短的几句诗里就把情感在一个微小的点上,以河流为主题意象,从而带出烈马这个辅助意象。加强了情感的波动性,具体这是怎样的波动性呢,诗人又以一些量词和动词,巧妙的避开了因为形容词的炫耀,不能完成诗语的动感波动性,这方面她是极其成功的。而想这种以一代开拓体的写法,把诗歌中的情感一波又一波的推向了高潮!中间的跳跃手法成功运用,避免了诗歌情感线与诗语的的内在同形裂开;大一统超稳态的诗体结构,在急剧中心情感利用诗语的裂变,找到了诗人情感对一个抽象的“它”这样一个对接物,分外合榫;沉淀成“云母”,得到主体情思涂抹后的变形处理,铸就了某种 “意识”,这样的手法在作品里是那样的沉甸甸而有份量;而诗人作品坚守的“岸”当然此"岸"而非海洋的"岸",它在作品里同过意象的扩展寄寓了同项人格扩展;这是比较成功的!</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2, 时间缩写法:如《迁徙》</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不要难过</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亲爱的,继续向南!</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鼓励自己。</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路上,你不要去敲另外一个灵魂的窗</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这是一只海鸟的命运!</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离开海</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你变成了鸟</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离开树枝</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你就变成了风</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然后,你就可以制造风言风语</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在这辽阔的土地上</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你不要停下来!</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在这首作品里利用一些情感的幻象,如路上,/你不要去敲另外一个灵魂的窗/这是一只海鸟的命运!同样的这整首诗都是在厚重中,诗人又巧妙的打破了一些具体的语法规则,把意象推向及至,给我们一种恍惚迷离的感觉,诗人打通了各个灵感关节,听任想象力纵横驰骋,天马行空,诗境清新、明亮、天真、开阔,极富童趣和幽默感。如把人喻成鸟,而自由飞翔,从这里我们又仿佛看到诗人是在接受了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对诗人微妙的影响。 就时间缩写法方面诗人自己的幻像喻成鸟和飞离的树枝,以及到灵魂的窗这个最终的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诗人是在经受情感的外来内心文化和新兴情感思潮的冲击波。哪怕小小的诗歌中的情感点,也被诗人送发的很广阔,这都是归结于情感寄托在时间的缩写法,其旨义和作用也希望通过一连串的意象形式,摇向青春生命的憧憬。即使单个短语词组,如“路上,/你不要去敲另外一个灵魂的窗。也都涂满厚厚的喻指(明喻、暗喻、博喻、寓言)色彩,落入密密麻麻的象征之网。把像喻写作标准件,通过窗、海鸟、树枝 、风以及辽阔的土地等5个意象串接,传达一代青年事业的追求和追求的理想和成功。她的这种写法的成功更体现在和对应论”发育起来的象喻写作方式,是紧紧抓住主客体的转换关节,解决主体内心世界与外域万物间的胶合难点,刺激诗人走向双向、多向乃至全方位的投射感应的。其这样的好处还在于其基本机制是,主体诗思通过个别或集束意象的萌生、演化,对应交感式地“转嫁”到对象上,最后导致对象变成某种“空框”;受众加入自身的经验体验,产生多重意味的阅读效应。这样,个别的具体物像,在“终端”获得抽象的普遍敞开,表层的感性外观与深层的意蕴有机交融,使有限的人生经验体验,上升到无限的精神领域。</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所以通过梅老师的作品,是否可以这样说,她的这种成功的写作方式是现代诗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它符合人类精神的活动——在生命本质的对象化观照中,显示自身的活力和丰富的表现欲,因为它有久远的集体无意识和图腾文化做坚强后盾,故能充分展示神话思维在当下的“现身”。尽管她的这种写作方式在90前曾经也被尝试过,但是由于诗人的把握方式不成熟,导致写作由早先的“不懂”“艰涩”到后来的广泛模仿,带来种种诟病:如意象过度密集纠结、人工化修辞、精致的语言暴力、贵族匠气,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包括著名的“反神话写作”和“拒绝隐喻”),但经过梅老师这样的一代诗人探索,逐渐由80到90这十年左右惨淡经营——通过意象化途径抵达多重意蕴的写作的成立,标志了时间缩写法和象喻写作在现代诗里并非一种过时的、而是重要的写作范式。<br/>&nbsp;&nbsp;&nbsp; [因为打字太慢,所以评的不够全面,其实梅大姐的作品优点远非如此简单]</p><p align="justify">[以内心的表达方式和语感化写作方式的苏若兮]</p><p align="justify">1, 内心的表达方式:有时,我们读一首诗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精神或心灵上的冲击,但我们会迷恋于诗人的语言的震撼——那种带有忧郁的、迷惘的、和理性的、甚至很彻底的诉说。因为,在这个时间里诗的语言不是朝着哪个目的哪个方向去发展和延伸的,其实它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创作的理性思考,就诗人为什么写诗呢,我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 [也许我还没有资格思考,因为我也不是什么诗人]&nbsp;诗人总是孤独的 从孤独中 诗人挖掘对人性的洞察力 磨尖对语言的敏感性 诗人其实比墙头草还要敏感 其实 没有几个诗人真正是出于热爱诗而去写诗 他们更多地是被诗歌这种可以更加可以含蓄的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所吸引 我个人认为诗人总是生活苦难的受害者 而这些群体又都比较内向的性格 他们不愿意活在朋友的扶持中 而他们更找不到更好的发泄情感的办法 也就选择了写诗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 诗人艰于喘息 难以自持因为写诗的人常常比不写诗的人更容易受伤,所以就诗歌的定位问题我们已经确立了,剩下的就是如何把握诗歌对现实生活的深度问题了,而就如何把握深度问题,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诗歌现实性看作是灵魂的一次洗礼,是回到自我与真实。以及自我问询中的状态中去,当然我们可以选择的表达方式很多,如在诗歌里可以把超现实主义的梦幻糅合进去,从而在诗歌的哲学性方面,把语言无限延伸,以艺术营造成深部的灵魂是猩红的血色,那么那种矛盾的扭曲就是一种灰色,其实灰色是很美丽的,那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灵与肉的完美....所以在诗的写作中,或许对很多人都是个疑虑、是个问题,不用说,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我的意识里,自我的本性定位,首先不是一个虚假问题,这就够了。这就意味着诗歌能够从心灵出发,去寻找它自己的“芳草地”。这方面在西部诗人的作品里是普遍存在的,如苏若兮老师的《别处的天空》</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需要安静</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那些亲切的面孔。在睡梦中</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一一地抚摸了他们。</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他们是神秘,是永恒,也是孤独。</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总是在更隐秘的地界</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从远处,窥视也亲近着他们</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就像漫长岁月的主宰</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他们鱼贯地进入我摇摆的镜子</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鸟声之上,田野之上</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他们倍受折磨,成群飞舞</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他们无限地,轻盈地旋转。一如星群的闪烁</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而他们仅仅是美</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仅仅是痛苦</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仅仅是身体的光辉</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仅仅是,仿佛的灵魂。</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在这样的一首诗里,现在就我看来,就是真实地对她自身的情感的一次深度解析。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在这篇作品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诗人把细节当成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同时又告诉我们诗歌里的细节其数量又是必要性的,并且,它通过诗人的情感传递,有步步深入到建立在所发生梦幻之美的基础上?时间,奇幻力,意象的延伸以及和人所熟悉或陌生,这都构成了可感而又不妨碍少部分虚构的写作手法,当然诗歌是来自内心世界的情感所处的位置,也就尽可能要求真实的而又具体的抒情事件,苏老师在这点就做的非常成功!她同时也告诉我们一首没有细节的诗显然是没味的,一首没有好细节的诗,显然是味儿一般的。一个还未注重细节的写作者,也许迟早会醒转过来;而近年来的诗歌写作潮流越来越偏离内心最真实的领域,流行所谓的身体写作或者甚至标榜体外的写作方式。诗歌由精神的高峰直接作下降运动,把本属于崇高的精神原野直接改造成心灵的荒地,而且正在成为不断扩大的沼泽地,泛滥成灾。这是我们最为痛恨的事情!</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苏老师的作品,在这方面给我们重新回到内心世界的理由,甚至可以肯定地说,她的诗是对写作和内心世界的双重捍卫,如《面对 》</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的土相公,站在风里</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海洋摇曳。树叶翻涌。</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他一脸醉相</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无条件地,从睡眠里唤我</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窗外有月光,浓雾。有鞋子拍击大地的声音</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哦,我的酒神,有陡峭的呼吸,让你攀登。</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你如此温暖,用藤蔓缠绕了我</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半睡半醒着,困顿在小屋里数你的脚步</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知道</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你的酒坛里,盛有多少的欢娱。</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回到内心世界,总需要给读者一种挚热的情感,同时还包括用“藤蔓缠绕了我”的情感状态。她的这首作品又向我们说明了,诗歌写作虽然必须面对现实,或者说必须面对生活,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在一种虚实铰接的境界里完成,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古人强调“超以象外,得其圜中”,诗的艺术效果就在于抽象与具象的适当调配,好诗都能在这两者之间取得恰到妙处的平衡,而不是从头到尾再来阐述它的重要性,而是诗人在教你在如何面对和感悟生活,如我的土相公,/站在风里/海洋摇曳。树叶翻涌。这样简短的两句话,诗人就把诗歌进入的很有气势。向我们说明了诗的开头的突然性是抓住读者的重要手法。令人不解的是,许多人所标榜的现实和他们热衷的生活,说穿了不过是一个环境,最多也不过只是一个事件的表象,是僵硬的、固定的、死亡的外部现实。当他们津津乐道自己在亲近现实生活时,现实生活不过是远离真实的美好借口,甚至是诋毁他人的武器。在苏老师的作品,这些方面就能很巧妙的避开,力争从等身的高度到高度的消失,来散发作品内部精神的生的光辉到生命消失之后的批判,如:你如此温暖,/用藤蔓缠绕了我/我半睡半醒着,/困顿在小屋里数你的脚步/我知道/你的酒坛里,盛有多少的欢娱。就是这样的语感作为一个重要范畴,业已进入现代诗本体论。其实由语感引发的口语诗写作运动,是第三代最直接最畅销的“下游”产品。然而,不能因为语感走红而降低标准,从而抹去好、坏口语诗的界线。有好语感的口语诗凭借口头语,活脱脱,伴随生命能量自然释放,与生命达成<br/>一种溶解,一旦触发,便水到渠成流涌出来。</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苏老师的作品有些方面又通过极端冷静的表现,又进一步拉大了与现实的距离,从而使诗人同现实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处于紧张。当然,如果没有这一层紧张关系,很难想象会有诗人呈现给我们的那些令人柔肠寸断的生活情景。事实上,这里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苏老师的好多作品在面对蜂拥而至的现实生活时,她最终的写作总是选择从内心的波涛出发,因此,她的诗歌写作几乎是不由自主地放弃了对外部的简单描绘。诗人总是沉湎于内心的想象之中,内心在不断地经历现实生活的追逼和清洗。说实在的,读苏若兮的诗,不仅仅是一次无休无止的历险,更像一场深被感动的战争。而就是这种心灵真正的属于震撼的战争,带给我们概括包含着很深的意图。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心灵真正战争震撼的”的表达方式,加大了诗歌写作和诗歌阅读的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使得诗歌的写作走出了常规语言的限定性。换一种方式说,诗人在写作的过程中,始终处在种种尖锐的对抗之中,亲密与疏远、柔软与锋利、自渎与揭露、平静与骚动,诗人一直忍受着连绵不断的体验与痛苦,这种痛苦往往凭借诗人柔和的表达方式给以掩盖,使内心的波涛向外涌现,因此,这种尖锐的对抗也同时表现在诗歌语言和内心状态的困境之中。</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2,语感化的综合写作:一般来讲与语感写作逆向的是综合写作,“综合”是朦胧诗遗留下来的某种“基因”变种与膨胀。,80年代的朦胧诗总是通过人为暴力修辞,获取张力,进而抵达惊鄂效应。但自90后期朦胧诗以苏老师这代诗人的成熟,她在探索中发现前辈的那些“对应”论、“交感”论、“高层建筑”论,只是一厢情愿的“幻觉”,远远无法逼近真实的对象,她的作品告诉了我,不再满足诗的单纯、线性推进、隐喻结构,她已经很主观的意识到,世界与万物永远处于一种多维时空动态的混沌关系,面对如此复杂的存在,只有祭起“综合”的法宝,才可能勉强应对说不清的世界。在经历优美单纯和谐的80前的写作模态后,诗人一下子被抛在都市生硬的物象面前,似乎也只有投靠“综合”,才能超越新一轮的艺术标高。于是,她的作品在谱系上就出现了:对万千细小事物的亲和、异质材料的含纳、不同语境的渗透、相互间的映照、对话,在“互文”框架上,应对着事物、文化,开始各种复杂思绪与体悟的叙说策略。由早先高度激化、提炼、升华“转业”到了──使用“观察”──“解剖”──“考古“──的过程,与<br/>正统现代主义相对单纯的像喻路径迥然不同,它导致诗歌变得异常细屑、包缠、相互析释,盘绕,并且形成“叙说”与“混沌”互为表征的一路诗风。这就是苏若兮比较独到的艺术特点,而这些艺术特点在她的作品里是比较隐性的出现着,可以肯定的是苏老师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全的走出朦胧诗的路子。我想这肯定和她的生活个人化的因素有关吧,诗人在她的生活圈内应该并不算坏,她的作品涌现自己独特的诗意化情绪。这就使许多十分细致化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都保留了意外的甜蜜和亲切。因而诗人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不愿意经过简单的涂改或者修饰与升华,让最真实的感受因此而丢失,并因此而碰伤诗人内心的秘密瓷瓶。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诗人在很多作品里,都在表述回忆这段生活时,诗人的内心就不可能那么单纯的局限于某种格式内,由此引发的写作对生活的理性批判也就不可能避免。事实上,我们从《爱人住在石头里》</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他住在石头里</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那石头,是透明的</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一只蝴蝶飞出来,又飞回去</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石头里,有桃花开着</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他沾着烟酒,沾着往事,就是不能挪身。</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露珠守了一冬</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望了一冬</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祈盼他不要从叽叽喳喳的鸟声中脱离</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已向他倾过我的身子</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这,就是我珍爱的生活。</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现在,什么都没有发生</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石头,在长高,而我和他都似乎动弹不得</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我用空空的眼神</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用上他热爱的锤子,不想别的,我开凿了。</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很多像这首诗里完全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状态,那些看似顽固并深埋诗歌体内的非诗因素,一旦经过生活的灵魂洗礼,便由此上升到了诗意的高度。</p><p align="justify">&nbsp;&nbsp;&nbsp; 当然 ,苏老师的作品远非如此简单,如她的作品意象成功糅合了超现实主义的某些因素,把人的本能、梦幻、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开阔了自由的释放空间,给我们打开了另一片视野。在幻觉、情绪?在梦与醒、意识与无意识、现实与超现实之间 ,她的作品多利用反向思维,自由拼合想象的画面,对以往经验的倒置和回放,构建出一个意象新奇、拟人化陌生化的超现实主义场景。衍生一种意意义之外的另一种有意义的美!因为,我本人打字太慢的关系,对于苏若兮老师的作品只能浅显的解读这极其微小的一少部分,希望在以后关注她的创作中可以欣赏到她更成功的作品。</p><p align="justify"> [在哲学里利用超现实和古典的融合手法写诗的西叶]</p><p align="justify">一 ,哲学与诗体的美感<br/>自接触网络新诗以来,感觉很多的诗人,他们总是喜欢为写作而写作,有时候读他们的作品时,还有一种感觉,就是<br/>他们甚至什么也不为地写作。我个人认为诗人在写作时应该寻找一个新的本体,它不是语言,也不是我们自己,甚至不是我们对语言和写作的态度,成文本和语境中将文学和文本重构为历史客体的消解行为,有时候我们可以认定为它难以呈现意义(意义能否被呈现?),但我认为在最起码的方面,它呈现了我们朝向意义的努力以及接近或疏远这个意义的过程.而在这样的过程中诗人应该在作品里生发存在的连绵而含混、孤绝而辉煌的美感和诗意。这就好比诗人把就诗歌的本题内涵,延伸向一种哲学方法来舒展我们目前的美学源泉,在哲学里显示最新的(或我们认为是最新的),即西方哲学思想的变形中文版。。但这样的写作有什么好处呢?我认为这样的写作方法,不仅可以证明诗人也浮光掠影地读过《存在与时间》,并留下了似是而非的印象,最重要的还是可以证明这些年兴盛的海德格尔美学著作和德里达美学著作让人误以为文学研究就应该那么写,虽然,这种写作方式尽管在我国的文科论文的评价机制中是有效的,但这里<br/>其实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风险——对艺术作品的哲学方式读解未必能得到作家或哲学家的认可等!当然,要谈现代诗歌,我们不得不谈到人之视听、行处动静之际所生发、投射而营构成的那种整体氛围给读者的阅读性所存在.而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我认为&lt;&lt;女子诗报&gt;&gt;的代表诗人西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一种广义的解读生命的界限,在她的作品里我们不难看到,她由作品带给我们形制化的思想、文学和艺术,指向生命本题的内在探索的生存空间、在她的作品里,她以犀利的笔锋在处处皆是的生活文字与图画的构想,从而把读者引向深广的社会河流及人在其中的命运起伏,并以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的张力完成隐微的绪念,指向生命的哲学在情绪心声里,完成与生命本位思考密切相关的人情、人事、人心,在一种诗的梦境里、通过象征裂变还有闇默深沉的潜意识域……。这一切一切,在她的作品里都得到完美的体现出诗人深深地带有生命的感受与痕迹;甚至读她的作品我们会在不经意间,置身与诗人的诗性生活漩流中那不经意的惊鸿瞥,在某个瞬间的突然绽放在心底留下或欣悦或怅伤的印痕,在她的诗里你会被她某个词,一个意象所体现出来的笑靥,或者她以某种诗性风格让你的精神,会唤起某种难喻的情绪,惘然久久难去……如斯等等,当然,西叶作品的成功,应该和她对生命深度的思考,都无不与身体的切身感念、生命伏流息息相关等。这就构成了诗人作品的风格是在生命本题随着这些生命的蛛丝马迹不期而至的怀想和追忆,变得更加真实和美好,也更加丰盈和完整。这就形成了她的作品,其美学价值在于生命之永不复来的过往,缘于流逝时光之“点”与人生经历之“感”等,其意义即得以建立和充实,其情致乃显得恒久动人,清晰、鲜活、绵长。如她的&lt;&lt;圆月,纪念 &gt;&gt;  <br/>开始以为是美色的岩石,把夜托起<br/>纱窗。桌台。<br/>人们想象<br/>秋天的沉默,幽远而辽阔<br/>  那么我的手<br/>一定换种方式<br/>不说童年、故乡、团圆<br/>甚至月月困绕我的乏味的思念<br/>  不说城市<br/>整容来越变越高<br/>不说亲朋<br/>成年后越减越少<br/>  不会说到生命<br/>血性的歌唱<br/>我还一定<br/>一定不会说起这次<br/>关于三二年的<br/>潮湿的阅读——<br/>  <br/>2005/09/18 中秋<br/>  她的作品在这方面就有很好的体现,她是以生命的整全展演来盘活人、情、事、物之大关系网络,作为生命/环境/人生之体验的追忆活动所展示生命意义更其鲜活和焕发的枢纽性活动,其本身就是生命之树的花苞萌发、生机展露,是生命之河的蓄敛涵汇、绵聚奔涌等.</p><p align="justify">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br/>  就西叶作品的艺术性来讲,在她的作品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超现实主义对诗人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她的作品里即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纯精神的无意识行动,这就使得诗人的作品摆脱了理性的控制和审美上或道德上的偏见.给读者一种在诗人思想的梦幻里自由翱翔的快感.如她的&lt;&lt;微笑的村庄(外二首)&gt;&gt;<br/>叶子醒来时,泥土已解开纽扣<br/>你嘶哑着嗓音歌唱<br/>步伐<br/>集成经典的书<br/>  雾蔼蒙住村庄的眼<br/>一个很自然的春天,阳光便暖和了<br/>  <br/>■我和我的油画<br/>  叶子住在油画里<br/>我站在画外<br/>分不清哪个是我<br/>哪个象我<br/>  就连那曾经轻吐笛音的唇<br/>一下子离我那么远<br/>又<br/>是这么近……<br/>  <br/>■往事<br/>  吻一杯咖啡<br/>记忆就滋生了……<br/>  井温柔地眨着眼<br/>一半是童年<br/>一半是父亲的脸<br/>  <br/>2003/03/02<br/>  这首作品就很好的体现了 ,朝现实主义打破了合乎生活的逻辑,在一种无理而妙”的审美效果中,通过“反常”出新,出了诗人作品的奇趣,给人一种新异的感觉。再如&lt;&lt;二月的冰河&gt;&gt;<br/> 1<br/>  舞蹈。一条通往天堂的冰河<br/>我们手无寸铁 在美丽的幻想里滑向<br/>深渊<br/>远离城市 远离火光箭影的家园<br/>在绝望的边缘<br/>听山风娇唤……<br/>我的悲不是你啊,麦地里沉睡的孩子<br/>  我的马驮着冬天远去了<br/>二月的冰河 某种旧事的回忆<br/>我看见城墙的倒影 野兽般撕杀<br/>我躲在遥远的冰河<br/>我把自己抛出记忆<br/>  天空在泪水中熟睡了<br/>苍白的眼啊 你还在张望么<br/>我命运折回的麦芽<br/>无法在冰河里滋长<br/>  <br/>     2<br/>  我背着重重的琴声,敲一扇门<br/>是谁?隔着这浅浅的天河<br/>铜质的嗓音无法飘渡<br/>你啊,怎样才能靠近我的呼吸<br/>  守望。我孤独地读一座古老的城<br/>梦里我<a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u><strong><font color="#009999">走过</font></strong></u></a>那遥遥的街巷<br/>驴般地长嚎 那<br/>不是我的马<br/>  我居然清醒,虽然这不是白昼<br/>我听见血液断裂的声息<br/>我体会了<br/>这是一种分割<br/>  <br/>     3<br/>  我知道我活着。与火焰为伴<br/>一匹马侵袭溶化的冰河<br/>一座城被遗弃了,躺在荒凉里<br/>请告诉我,那落下的树叶<br/>唏嗦的是什么?<br/>  一切终将是流浪,无法停泊<br/>目光啊,比箭更利地划出血痕<br/>无人的深夜 添着湿湿的<br/>咸咸的伤口……<br/>  二月的冰河,其实无法舞蹈<br/>旋转的身影在幻梦中<br/>其实<br/>与爱无关…… <br/>  <br/>2003/02/19</p><p align="justify"><br/>读这首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在第一节里,诗人以舞蹈这个意象来延伸一个游子对家乡挚热的情感,她是在用新奇的想象,通过跳跃一系列的联想环节来完成诗歌的意境方面的隐喻.这首诗写得浑然天成,不见刀斧痕迹,句法伸缩自如,语气从容不迫,意境由实而虚,结尾联想无穷。其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亦十分娴熟。我惊叹:西叶真乃诗坛高手矣!<br/>  三,古典文学造就诗人的作品的意境<br/>我们在读她的作品时,不难看出中国古典文学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如此之深,读西叶的作品,可以感受出她的诗作时刻在透露出山野的灵气。阅读她的诗作,我们仿佛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她的诗作同中国的山水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从她的诗作中可以看到中国山水诗中特有的宁静、深远、典雅和飘逸。如她的&lt;&lt;寄情红枫&gt;&gt;<br/>  我把身体连同呼吸一起寄出<br/>沿着长长的街道穿过纵横的阡陌向你狂奔<br/>只想让清寂寒冬里<br/>你周围弥漫的 是我<br/>火热的气息<br/>可远方的你 在哪儿?<br/>这没有月亮的夜晚<br/>竟如此难觅<br/>  你温情的话语划过暗空<br/>象我节日的礼花<br/>灿烂<br/>却又随即消逝<br/>血液似山涧忧郁的泉水<br/>有意无意轻触静藏心底的爱河<br/>刺痛 然<br/>何以能断弃?<br/>  我的叶笺啊<br/>是一枚带泪的船票<br/>每思念一回<br/>便 起航一次……<br/>  <br/>2001/12/04</p><p align="justify"><br/>诗人诗人借新奇的想象力来完成一些的自然景象以及月亮、泉水这些中国古典文学固有意象的特点向读者暗示出情感的寄托,这首诗中以没有月亮的夜晚,阴沉沉的夜空反衬出主人公忧郁的心境。这首诗中,月亮的出现,并没有给整个画面增添任何明朗的色调。温情的话语划过暗空的瞬间是一生之中最为寒冷的时刻,此时的月亮不仅没有令人悦目的效果,反而加强了画面凄清、寒冷的气氛。在这样一个安静、寒冷的夜晚,节日的礼花和泉水更加突出地得以现。它们在寂静的夜晚更显得悲哀、惆怅、伤感、痛苦。诗人借助这些自然景象很好地表达了主观的情绪。于是爱得一延伸。像她这种带有淡淡伤感情绪的诗在中国古诗中可谓比比皆是。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主观情绪,让读者同大自然作直接的交流和接触,而不在诗歌作品中直接宣泄主观的感受,这就是艾略特提倡的寻找"可观对应物"的创作方法。<br/>其实,在中国古典诗歌表面上一目了然,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境。中国古典的诗人往往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怀,而是借助于自然景观暗示自己的主观情绪。所以中国古诗虽然表面看来很简单,但却十分含蓄,寓意深刻。而西叶的诗在多方面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诗的特点她的作品在多处都是通过一些比较古典的意象 ,如描写自然,在大自然中找她所需要的意象,来完成这种追求总是被诗人作为一个人生命本题思考的责任所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她在作品里告诉我们,通过古典的意象来说明一个人的写作取材比一棵梨树开花要复杂得多,它充满了优越性。" 她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把超现实和中国的古典文学融合的很好,如她的作品告诉我们深层意象诗是在意象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同意象诗有着类似的地方,它们都强调意象的并置和罗列,主张发挥诗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独特的感<br/>受。但深层意象诗更加重视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因而它描写的感受在表面看来常常是荒谬的。布莱曾说,"深层意象诗是通过对无意识的开掘,使得想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成为可能,使意象从心灵深处跃起。"也许我们可说,深层意象诗人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直觉感受、又对这一感受做了主观的理性加工之后而成的作品。各个层次的知觉能够静悄悄地混合起来。它们不是像冬天湖水那样分成一层又一层,而是不知怎的都流在一起了。我认为古代中国诗仍然是人类曾经写过的最伟大的诗。" 而西叶的作品正好继承了我们古典诗歌的很多的特点,并且她的作品在多方面,从意象审美心理、意象思维特征和意象审美旨趣3个方面来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意象艺术方面对现代诗歌的影响,以及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在传承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现代性发展。这不得不让我感叹,和由衷对她的佩服!<br/>当然,西叶老师的作品原非如此简单,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先简要的学习这些,等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再仔细的研究她的作品,在此并祝西叶老师多出好作品!<br/> <br/></p><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30 2:25:4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9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9 编辑

应该说西部诗歌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创造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0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9 编辑

这样整体介绍一个群体,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0 1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9 编辑

诗歌里流露着对生命本质的寻求,评得细腻,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 0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9 编辑

越来越喜欢你!还在群里自谦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 1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9 编辑

&nbsp;关于现代诗歌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自海子和顾城 舒婷 等一批代表性的诗人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诗歌在某种意义上进入全面的崩溃边沿,期间群雄并立,当然也曾经好戏连连,而能够把现代诗歌其代表性的进步标志:如诗歌的个人性得到了确认并强化的并不多见。<br/><br/><br/><br/>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赞同,现代诗歌的时代性往往也会在续接过程中产生断裂,但是其鲜明性一直存在和张扬。比如于坚,雷平阳……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9 编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拂晓</i>在2007-5-29 23:07:00的发言:</b><br/>应该说西部诗歌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创造力的</div><p>谢谢&nbsp; 嘿嘿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2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9 编辑

<p>很好!推荐!</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6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20 编辑

评得细腻,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3 20:21 , Processed in 0.10553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