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2|回复: 3

心灵的背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3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6 编辑

心灵的背影
                                        吴学良
人的生活情形是多种多样的。
    依存于天地间的人在其生活表面现象之外,总是有不为他人所知的心灵的背影。走近修文的龙冈山麓,体味一代哲学大师王阳明的道德、学问,更坚定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龙冈山虽然是一座小山,然而,其上古木参天,藤萝蔓布,葱茏的树木把这里装点得如诗如画,使它充满智慧、灵气;山下是一垄垄稻田,正逢扬花抽穗时节,微风轻拂中稻香一阵阵袭来,沁人心脾。
此刻,我的心却因为这座小山造就的伟人莫名地悸动……
明洪武十七年(1384),水西彝族女杰奢香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忍辱负重中开通了龙场九驿,龙场驿成了连接水西地区和中原交通要道上的起点。从此,这条驿道就像黔山峻岭中的一条飘带,在明正德三年(1508)时,它迎接着一个身负旷世绝学的思想家——王阳明的到来。
初来龙场驿的王阳明,在这里的境遇是十分凄凉:一间简易茅草房,便成了他的安身之所;而生活也常常处在饥寒交迫之中。“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还乡兮不知西东。”他在这里可谓绝望一时。
以后,在与朴实乡民相处时,这位思想家在忧愤、寂寞、凄清、无奈中,把自己的身心融汇在这里的山水里,融汇在哪些帮助他结庐而居善良的民情民风中;继而,乡民们再次帮他搬迁到修文龙场驿站南面不远处龙冈山上一个天然洞穴时,第二次为他盖了一个非常简陋的草庵。王阳明作诗记录并自慰说: “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满无级。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辑……”
此洞虽然简陋,然而它是一个充满文化和思想的石窟。在践行孟子“苦其心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圣言中,王阳明在此研读《易经》,并把它命名为“玩易窝”。这时的他整天坐在洞里,在克服生死杂念、摆脱外在物质生活带来的心理困顿后,潜心研究心性本体,任天地日月在大脑中旋转,人间烟火在心中已经隐去;当“日夜端坐澄默,以求静一”的他大脑里只剩一片空明时,他就如同一尊枯瘦塑像。 “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时,从 “一宵顿悟”中创立了“知行合一”这种“心即理”的学问。至此,他开始用“天人一体,知行合一”的思想聚众讲学,使道德的教化作用从修文开始普照天下众生,在贵州开创了文化传播先河。
到修文不到阳明洞,就好似“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是在悲欣交集中来到这里感悟前贤道德文章的。
我来到这里时,山上那个两百多平米的洞厅石窝里刻满了一些古代官吏或近现代外国名人所题的文字。悉心观察,该洞三面皆可通里,钟乳石依壁而立;最神奇的是洞顶,上面是一个又一个小簸箕般的石窝,石窝里面光滑如玉,它们像天上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把阳明洞装点得星光灿烂,如同智慧之光普照一般。在东洞众多的岩壁题词中,我最留意民国四年印江蒋峻的题诗:
錾开古洞自何年,真境无边别有天。
惟爱阳明遗胜迹,长留道范至今传。
洞檐是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在明万历十七年手书的“阳明先生遗爱处”七个大字,洞口左壁是修文知县庞霖在清道光十年手书的“奇境”石刻。
行走在此间的林下小路上,徘徊在先贤讲经悟道的洞穴里,我仿佛听到有吟哦声从林梢间飘荡过来,仿佛看到一位面容清瘦的长者端坐着沉思,他的额头、面容上都长满智慧,长长的几绺髯须垂在胸前 ……可在仔细观察中,我发现了这位先贤眉间不轻易让人发现微锁的“川”字,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还是“才下心头却上眉头”,此刻我真的没法说清……
山下“王阳明纪念馆”陈列着阳明先生生平事迹和有关研究资料,复原着当年他在这里悟道讲学的情形。
我相信是阳明先生给这如今的龙冈山上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洞台楼阁带来了灵气和智慧……
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他在龙场所作的《象祠记》、《 瘗旅文》得到印证。在这两篇文章中,王阳明通过“象”从“恶”向“善”最终成为圣人受人供奉的事实,通过埋葬过路死者随从的思想变化这些事,阐述了“人性至善,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的思想观念,这比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更加深入了一层。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王阳明很重视教育的作用,这就是他为什么要聚众讲学,办龙冈书院的原因。
明朝时的龙冈山,环境没有现在这般空旷;当年这里四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参天的林木把这里衬托得阴森袭人。然而这一切都淹埋不住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慕名而来者如蚁般穿行于羊肠小道和森林之间,知识打动心灵,让求学者情绪波动,思想的光芒弥漫开来穿过林梢,在黔山峻岭间回荡……
有资料记载,王阳明在龙冈书院开坛讲学期间,“士类感慕者云集听讲,居民环聚而观如堵焉”,“先生与群弟子日讲良知之旨,听者勃勃感触。”其间,他为书院立的院规是:“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教条示龙场诸生》),这种“知行合一”的其中甘苦,其中辛酸,是我辈所无法体会到的。
如今,位于洞顶的王文成公祠内,安放着王阳明的铜像。作为一代大思想家的王阳明对贵州文化的贡献,在许多匾联中都体现出人们的敬仰之情,从“象山并峙”、“派起姚江”、“化启遐陬”、“化启西南”、“达人大道”等题词,我们可知这种崇敬并非溢美之词,绝非空穴来风!      
在龙冈山,我特别留意“培养元气”这块匾联。凝视这块匾联时,我心潮澎拜。的确,要“培养元气”,必须经历生命情感的体验,而这又是一个极其艰难的静心修炼过程。
三载栖迟,洞古山深含至乐;
一宵觉悟,文经武纬是全才。
当年,这个不把“读书登第”当做第一等事,而把读书目的看作是“读书学圣贤”的人, 从修文龙场走出之后,完成了立德、立言,继而又在战争中完成了立功,“兼三不朽”融汇在他的身上,相伴一个有理想抱负的封建文人走过一生生命历程,使他成为了一个千载不朽的圣者!
面对王阳明在修文龙场的悟道,我更多地想起孟子说过的那句话:“天降大命于斯人矣,必将苦其筋骨,劳其心知。”试想:如若没有宦官刘谨的政治迫害,如若没有身受四十大杖贬为龙场驿丞的人生际遇,如若没有身处蛮荒之地的忧思孤寂……王阳明也不可能有机会臆说圣贤之书,更不会在“东洞”中冥想道德学问,或许,他也不一定能成为光耀古今的思想家。人生际遇是有很多说不清楚的,许多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在人生失意时才迸发出火花。屈原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宫刑而著《史记》,范仲淹谪守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失意或许就是生命走向完美的又一次际遇!
心有很多影子,关键是要以爱心对待一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场,一个充满着传奇的地方,就因为一个女人在这里开凿了驿站,使她便被记入了民族团结的历史;就因为一个受贬的人在这里悟道,创立“心学”,便使这里成为一代思想的中心、文化的圣地。
走过阳明祠,回首龙冈山上的那一轮明月,在悠悠光芒中,我心同样在呼唤“良知千古光”的永恒与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3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心灵的背影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6 编辑

走过阳明祠,回首龙冈山上的那一轮明月,在悠悠光芒中,我心同样在呼唤“良知千古光”的永恒与不朽!
拜读!握手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5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心灵的背影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6 编辑

回首龙冈山上的那一轮明月,在悠悠光芒中,我心同样在呼唤“良知千古光”的永恒与不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5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心灵的背影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6 编辑

学习了,我也很敬佩王阳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12 11:08 , Processed in 0.0971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