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4|回复: 11

[散文诗] 中国散文诗的理论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3 07: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心蝶 于 2016-9-23 08:54 编辑




中国散文诗的理论探索

文/心蝶


        实践到理论的上升,是散文诗创作的分散与组合,代表无数个性汇聚成共性的关系,完成了认识过程的飞跃。散文诗理论作为触摸、开拓散文诗创作的指导工具,是自然与理性的呈现,具有实践性、纵深性的特点,是对创作的启示和救赎。反行其道批判发展了散文诗精神。
        但中国散文诗理论落后于散文诗的发展。散文诗自1918年形成以来,与很多文体一样,尽管经历过曲折,却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究其主要原因,反映了时代社会,以及人类在环境中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受制于环境,又反过来以瞬间永远、细腻粗犷、开阔狭窄等,与环境中的万事万物对话,影响改变环境。其灵活的内容形式,与理论的呆板凝固不同,自身特点决定了散文诗理论的滞后。这是内在原因。喜欢从色彩行动出发的作家,不能为散文诗理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外在的原因。

       散文诗理论发展阶段
       二十年代是散文诗形成初期,在创作比较活跃的前提下,作家对于散文诗理论的研究也很重视。一是作家翻译作品时,通过译介的叙述评论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对创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主要有刘半农翻译印度诗人的《我行雪中》,还有郭沫若、张闻天、鲁迅等作家翻译评介的作品。二是加强了理论指导,使散文诗创作活动越来越活跃。这些实践又反过来推动了理论研究的发展。如报刊杂志纷纷刊登有关评论文章。三是1922年初《文学旬刊》进行了散文诗专题讨论,对散文诗进行了历史性总结。另外,散文诗创作除了要求作家投入情感外,还要保持出世入世的超脱之心,在理性回归中审视思想情感、艺术形式,沉淀、过滤其中的杂质,进入更高的境界。三十、四十年,散文诗理论被称为“休眠期。”处于战乱时的中国,作家走出自我直抒胸臆,散文诗趋向于抒情散文。散文诗理论更属于薄弱环节。孙仰周的《论散文诗》发表在19354月号杂志,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译注继续成为理论探讨部分。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是散文诗理论的低潮期。最早引领散文诗创作的郭风,文革期间敢于面对恶风,出版了散文诗集《蒲公英和虹》,是建国后的第一部散文诗集。写下了《你是普通的花》第五辑草稿。柯蓝作为领军人物,出版了散文诗集《早霞短笛》,在一九五九年文艺报上刊登了《我和早霞短笛》。八十年是散文诗建设的繁荣期。郭风在《人民文学》一九八一年一月号发表了《我和散文诗》,为散文诗理伦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所涉猎的散文诗理论方面的探讨,以及叙、跋等,由方航仙整理为《诗论郭风的散文诗观》,填补了散文诗理论的空白。王光明的《散文诗世界》、王幅明的《中外散文诗欣赏》、徐成淼的《散文诗的精灵》,严炎的《散文诗理轮探索》、章闻哲的《散文诗社会》,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一九八五年成立的中国散文诗学会。一九八九年成立中国散文诗研究会。标志散文诗创作和研究进入了全盛期。同期涌现了大量的散文诗理论作品,发表在《诗刊》、《人民文学》、《文艺报》、《散文诗选萃》等刊物。专业学术理论研究团体有“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中国散文诗学术研究会”、“中国好散文诗”、“野草散文诗群”等。

        散文诗文体形式探讨
        研究中国散文诗理论,离不开对于散文诗文体的探索。散文诗起源初期,概念比较模糊。如鲁迅的《野草》中部分作品属于散文。从某种意义说,作品是对意识形态、理论知识的反省、体现,也是对新观念的认知。文学形式与内容分不开,内容是构成作品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以及表现形态。是作品内容存在的具体方式。二者统一是广泛而具体的概念。不同时期,作家的理想、审美不一致,也是作品形式变化的重要原因。三十年代散文诗靠向散文证明,散文诗形式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形式不是纯自然的,带着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是经过审视、选择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制约的关系,离开社会背景无从谈起。但内容决定形式。鲁迅的《野草》开始是随笔,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变化,随着不断深入写作形成了散文诗的文体。佐证了形式适应内容,在特殊的方式中呈现统一性。

        从散文诗性质看,诗的特点是跳跃,不同场景变换中通过作者的想象制造出差异,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散文注重叙述、议论等。这两种文体的兼容,产生了散文诗,有人称之为混血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散文诗本质是诗,形式是散文的特点,决定了形式灵活,以及对于规范的不断突破。内容的突破很多,有哲理式、游记式、抒情式、嵌合式等。内容带来形式的突破,包括语言的突破,在传统与现代中接轨,甚至在破坏中完成全新的组合。艺术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界定,即从不同的语境出发,揭示作品的内在规律,达到诗在诗外的意境。跨越文本的误读,引导读者抛开形式和内容,在文本之外想象。具体涉及的情况很多,每当新的内容出现,旧的形式在适应与调整中不断完善,或出现更加完美的形式。鲁迅说:“一个新思想(内容),由此而在探索新形式,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揭示了作品变化的规律,历来如此。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决定了散文诗题材的浩瀚。内容的自由,是形式灵活的前提。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作家,都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特长用不同的形式对作品内容承载、处理,是散文诗形式变化的根本原因。进而告诫我们只有自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形式、语言的作品。而文学形式构成的因素结构、语言、体裁等,是创作中谋篇布局的关键。应做到形式结构与内容自始至终的完整统一。为中心思想服务。还要考虑到民族习惯等。散文诗当下的繁荣,用自身反证了传统与现代兼容的魅力。

        中国散文诗的理论探索,要在传承与发展中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切入:首先,正确处理散文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明社会因素在作品中的反应。其次,上面说过的内容与形式等自身特点与作品的关系。最后,散文诗作品属于大众。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思想、经历等欣赏、批评,因而要更好地发挥独特性,以及社会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3 08: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散文诗自1918年形成以来,与很多文体一样,尽管经历过曲折,却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究其主要原因,是反映了时代社会,以及人类在环境中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受制于环境,又反过来以瞬间永远、细腻粗犷、开阔狭窄等,与环境中的万事万物对话,影响改变环境。其灵活的内容形式,与理论的呆板凝固不同,自身特点决定了散文诗理论的滞后。这是内在原因。喜欢从色彩行动出发的作家,不能为散文诗理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外在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3 08: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践到理论的上升,是散文诗创作的分散与组合,代表无数个性汇聚成共性的关系,完成了认识过程的飞跃。而散文诗理论作为触摸、开拓散文诗创作的指导工具,是自然与理性的呈现,具有实践性、纵深性的特点,是对创作的启示和救赎。反行其道中,批判地发展了散文诗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3 08: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年代是散文诗形成初期,在创作比较活跃的前提下,作家对于散文诗理论的研究也很重视。一是作家翻译作品时,通过译介的叙述评论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对创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主要有刘半农翻译印度诗人的《我行雪中》,还有郭沫若、张闻天、鲁迅等作家翻译评介的作品。二是加强了理论指导,使散文诗创作活动越来越活跃。这些实践又反过来推动了理论研究的发展。如报刊杂志纷纷刊登有关评论文章。三是1922年初《文学旬刊》进行了散文诗专题讨论,对散文诗进行了历史性总结。另外,散文诗创作除了要求作家投入情感外,还要保持出世入世的超脱之心,在理性回归中审视思想情感、艺术形式,沉淀、过滤其中的杂质,进入更高的境界。三十、四十年,散文诗理论被称为“休眠期。”处于战乱时的中国,作家走出自我直抒胸臆,散文诗趋向于抒情散文。散文诗理论更属于薄弱环节。孙仰周的《论散文诗》发表在1935年4月号杂志,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译注继续成为理论探讨部分。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是散文诗理论的低潮期。最早引领散文诗创作的郭风,文革期间敢于面对恶风,出版了散文诗集《蒲公英和虹》,是建国后的第一部散文诗集。写下了《你是普通的花》第五辑草稿。柯蓝作为领军人物,出版了散文诗集《早霞短笛》,在一九五九年文艺报上刊登了《我和早霞短笛》。八十年是散文诗建设的繁荣期。郭风在《人民文学》一九八一年一月号发表了《我和散文诗》,为散文诗理伦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所涉猎的散文诗理论方面的探讨,以及叙、跋等,由方航仙整理为《诗论郭风的散文诗观》,填补了散文诗理论的空白。王光明的《散文诗世界》、王幅明的《中外散文诗欣赏》、徐成淼的《散文诗的精灵》,严炎的《散文诗理轮探索》、章闻哲的《散文诗社会》,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一九八五年成立的中国散文诗学会。一九八九年成立中国散文诗研究会。标志散文诗创作和研究进入了全盛期。同期涌现了大量的散文诗理论作品,发表在《诗刊》、《人民文学》、《文艺报》、《散文诗选萃》等刊物。专业学术理论研究团体有“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中国散文诗学术研究会”、“中国好散文诗”、“野草散文诗群”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3 0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中国散文诗理论,离不开对于散文诗文体的探索。散文诗起源初期,概念比较模糊。如鲁迅的《野草》中部分作品属于散文。从某种意义说,作品是对意识形态、理论知识的反省、体现,也是对新观念的认知。文学形式与内容分不开,内容是构成作品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以及表现形态。是作品内容存在的具体方式。二者统一是广泛而具体的概念。不同时期,作家的理想、审美不一致,也是作品形式变化的重要原因。三十年代散文诗靠向散文证明,散文诗形式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形式不是纯自然的,带着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是经过审视、选择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制约的关系,离开社会背景无从谈起。但内容决定形式。鲁迅的《野草》开始是随笔,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变化,随着不断深入写作形成了散文诗的文体。佐证了形式适应内容,在特殊的方式中呈现统一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3 08: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散文诗性质看,诗的特点是跳跃,不同场景变换中通过作者的想象制造出差异,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散文注重叙述、议论等。这两种文体的兼容,产生了散文诗,有人称之为混血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散文诗本质是诗,形式是散文的特点,决定了形式灵活,以及对于规范的不断突破。内容的突破很多,有哲理式、游记式、抒情式、嵌合式等。内容带来形式的突破,包括语言的突破,在传统与现代中接轨,甚至在破坏中完成全新的组合。艺术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界定,即从不同的语境出发,揭示作品的内在规律,达到诗在诗外的意境。跨越文本的误读,引导读者抛开形式和内容,在文本之外想象。具体涉及的情况很多,每当新的内容出现,旧的形式在适应与调整中不断完善,或出现更加完美的形式。鲁迅说:“一个新思想(内容),由此而在探索新形式,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揭示了作品变化的规律,历来如此。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决定了散文诗题材的浩瀚。内容的自由,是形式灵活的前提。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作家,都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特长用不同的形式对作品内容承载、处理,是散文诗形式变化的根本原因。进而告诫我们只有自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形式、语言的作品。而文学形式构成的因素结构、语言、体裁等,是创作中谋篇布局的关键。应做到形式结构与内容自始至终的完整统一。为中心思想服务。还要考虑到民族习惯等。散文诗当下的繁荣,用自身反证了传统与现代兼容的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3 08: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散文诗的理论探索,要在传承与发展中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切入:首先,正确处理散文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明社会因素在作品中的反应。其次,上面说过的内容与形式等自身特点与作品的关系。最后,散文诗作品属于大众。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思想、经历等欣赏、批评,因而要更好地发挥独特性,以及社会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3 08: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早读学习老师理论研究精华   祝福散文诗   祝福散文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3 08: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老师   辛苦了   阿鹏敬香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09: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朋友  修改稿 欢迎大家批评 共同探讨 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9 08:53 , Processed in 0.10796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