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蝶 于 2016-10-15 11:17 编辑
《中国散文诗百年史论》 第二章:中国散文诗的发展
目录
绪论
第一节:中国散文诗展望
第二节:《中国散文诗百年史论》研究的思路、文体及相关学科
第三节:散文诗与新诗的辩证
第四节:中国散文诗写作方法的探索
第五节:现代散文诗与当代散文诗的形式结构
第六节:规范概念:是中国散文诗理论研究的基础
第七节:中国散文诗的理论探索
第八节:散文诗体裁的形成
第九节:长篇系列诗,大诗中的大诗
第十节:散文诗剧是散文诗的立体呈现
第一章:中国散文诗的起源
第一节:中国散文诗起源说
第二节:《野草》引发的文学裂变
第三节:《野草》中神性写作的探索
第四节:巴金散文诗的春秋笔法
第五节:三十年代散文诗与散文的互生
第六节:从郭沫若的《银杏》看四十年代散文诗
第七节:新概念散文诗
第二章:中国散文诗的发展
第一节:五十年代散文诗的古典美
——论郭风散文诗
第二节:五十年代散文诗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节:《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对于散文诗理论的深度补白
第四节:柯蓝与中国当代散文诗
第三章:中国散文诗的繁荣
第一节:耿林莽的散文诗
第二节: 当代中国散文诗的高峰(引邹岳汉文)
第三节: 耿林莽:写散文诗是天命(引王幅明文)
第四章:中国散文诗大事记
第五章:中国散文诗专业团体,以及重要活动表
第二章:中国散文诗的发展
五十年代散文诗的古典诗学美 ——论郭风散文诗
五十年代是中国散文诗发展的又一个高潮。建国后,作家队伍不断壮大,作品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以郭风为代表的传统风格派,注重意与象的交融,散文诗呈现出古典诗学美。由于把握了美的本质,以及艺术和现实的关系,作品更加贴近人的心灵。与灵魂合二为一的抒写,突出了与民族性接轨的中国风,精彩演绎了“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传统美。
古典意象置换以现代性的内核 郭风的《叶笛》、《麦笛》中,绿叶、民歌、青草、太阳、麦穗等意象极富古典意蕴,高明之处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通过现代思想的表达,置换了内核,使古典美获得了新生。叶笛不再是两片绿叶,代表了“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太阳的光明。”借用古典情怀余韵,抒写内心的乡愁,于万物之上完成对此岸世界的超越。这种意象染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凭借主观存在于传统审美创造出意境。这些意象的排列组合,又派生出新的意境,呈现出多样性与一致性。“吹出了劳动的胜利的激情,吹出了万人的喜悦和对于太阳的赞歌。”民族形式的民族风格,体现了民族情趣,读者更易接受。郭风自四十年代左右开始创作散文诗,作品中涌动的生命意识,以及关注现实、思考现实、热爱现实的精神,使作品渗透着历史与现实的使命感。同期代表柯蓝的作品则倾向于鲁迅、波德莱尔的风格。二者所代表的两种审美,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情趣、积淀、张力的表现。这些因素越强烈,艺术风格越鲜明,生命力越强。失去了这些个性因素,作品就平庸、平凡,甚至死亡。
凝聚的诗意在流畅的表达之外 流畅性与音乐性是散文诗的物境,与情景、意境构成三境,是王昌龄提出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核心。如何使三境虚实得当,巧妙融合,在悠闲文字中表达无限情感,为判断作品成败的关键。《麦笛》由四个自然段组成,其中三个结尾都有音乐二字:“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阳光一般的音乐”,“吹出南方的阳光一般明媚的音乐。”排比中递进,音乐性与流畅性的集中体现。这种描述句式紧张,诗意盎然。来自作家情感的凝聚、爆发,使美有了心灵动力,这种动力源泉是生生不息的艺术创造力。超越了对人物事物的淡薄摹写,符合古典哲学美的天人合一,深度彰显了散文诗物理与精神世界的三景。
奔放的情感收于节制的再现 情感联想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再造,适度收敛是留白、想象的补充,增加了画面、形态感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无声胜有声的韵味。“故乡的歌手呵,四月来了。果园象一顶花冠,龙眼树开放着米黄色的小花,橙花散发着醇酒一般的浓香。故乡的歌手呵,四月来了。麦田象一座天空,里面注满阳光和流动的风。呵,故乡的歌手,我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阳光一般的音乐。”通过古典意象花冠、麦田、音乐等,增强了作品形象性,淋漓尽致的表达中留下了想象空间。看到果园像一顶花冠,闻到橙花散发着香味,黄色的小花,听到麦笛的音乐,以及身心沐浴阳光,一个小结、几十个字,包括了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的体验。语言驾驭能力可见一斑。美的形象思维,是由文化底蕴、先天气质决定的,笔随心动,可以无中生有,腕下有鬼,化腐朽为神奇。美源自古典,情源自内心,成就水到渠成了。在文学海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用不同器具获取的方法,这些水含着作家的灵性、智慧。如徐淇的散文诗,从城市到草原,古典意象中闪耀动感美,有自己的气韵和独特的精神维度,是把散文诗的美,从现实中转身呈现。
每个时代都有黄钟大吕的震撼。这些声音是疾呼,散发作家良知,体现人文关怀。是传统与现代,个性与共性的接轨。苍茫中走来的作家,朴实厚重,尖锐深刻,与悠远的中华文明关联,在深度意义中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抒情言志。与此同时,保留言有尽意无尽的境界。倾尽毕生向着的源头方向,也是无数后来者的方向。
五十年代散文诗的传承与发展
当今散文诗的繁荣局面,经历了很多年代、很多人的努力。五十年代散文诗最重要的意义是承前启后,延续与发展了这种文体。那种或蜿蜒、或明朗的叙述抒情,是在汉字海洋中打捞散文诗精神。在肯定、否定、肯定中,牵引小诗、大诗一路走来。
文体的传承 散文诗是诗的散文,散文的诗。有内部韵律、文字精美等特点,本质属于诗,形式有散文的外观。注重客观事物中主观情感的宣泄(中国散文诗起源说前面已经论述)。其发展脉路:自1918年《新青年》杂志发表的刘半年的散文诗之后,20年代鲁迅的《野草》宣布中国散文诗的成熟;30年代后期国统区散文诗高潮中,以巴金、冰心等为代表;40年代的作家走出自我,坚守在大时代,郭沫若的《银杏》、陈敬容的《星雨集》,标志这个时期散文诗的散文化;50年代柯蓝的《早霞短笛》、郭风的《叶笛集》等,是对散文诗的传承与发展。至此,散文诗经历了现代、当代,从无到有的历程。
写作方法的传承与发展 散文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两种:抒情式、叙述式。 抒情式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分为春秋笔法式的传统形式,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式。情、景、物是散文诗的重要因素。情与景交融,物与理相通,是散文诗的美学特征。巴金、郭沫若、冰心等作家的作品,是自然的、高尚的、美的,是生态型的写作方法,诠释人性中纯自然、野性的回归。揭示了艺术思维向度的拓宽在于人性、智性,非概念化、抽象化,远离社会公正议题的审视。这种直面现实的写作,从人类本源出发寻找与景、物的对话,体现了作家自强、自立、自尊的个性,以及传统文化深层的审美情趣。是渺小与伟大、现实与理想、时代与历史的和解。这种入世出世的悟性,使散文诗焕发出真善美的生机。巴金的《日出》,暗喻冲破黑暗,迎接光明的精神。作品从传统意象太阳切入,在灿烂、蓬勃、向上的抒写中,展开生命的图腾。黑云阻止了太阳本体,却挡不住光芒万丈,以此证明天道简,人道宽。作品最终目的是在一个大空间,即自然、人类、社会中,将思与美有机统一起来,叩问人生与世界。《早霞短笛》是建国以来最早的散文诗集之一。 “山村中,有一棵满开的桃树,也有一棵千年松。/满开的桃树,它在寻找最美的色彩来显示生命的欢乐。/千年松却用它的古老、苍劲,和长青的树叶来赞美庄严的斗争。/三月的桃花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这棵千年松,却使我不能离去……”诗的最高境界在于天地人合一。散文诗回归传统、自然的本身,就能在宁静喧嚣中凸显出自身的美。这棵千年松穿透了历史,喷射出火花,在深沉的叙述中,以“三月的桃花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这棵千年松,却使我不能离去……”含蓄的笔墨收尾,在形而上深化了思想主体。传统笔法告诉我们,艺术的规律起于自然,收于节制,其中的主观情感要适度,以免破坏了理性与哲学的思考。返璞中归真,诗意中净化,是完成作家的自我救赎,也是完成对人类的救赎。这种大觉悟,回荡着东方古典美。 直抒胸臆式是面对自然景物直接表达思想情感。许淇自50代末开始创作散文诗,他的词牌散文诗取材于古典文学,注入现代情感,语言典雅、优美,诗意丰沛,明朗开阔。《调笑令》中”黑土草原,地母的沉沉灵魂啊呵/你不会死去,你永远在繁衍“抒情的现实性,是把历史和文化风景加以幻化,在灵魂舞蹈中透视事物的内核。听到、感到那些胡马”在风里,在雨中,在边草无穷的日暮,它东张西望独嘶,向远方昂首而相思。“这些人文的回声,我思故我在。让读者在胡马驰骋中体会千年与瞬间的感悟。胡马是草原灵性象征,也是草原沧桑见证,是草原的风格,天地的大美。意象的选取在造势、乘势中层层推进,达到了有我、无我的境界。以诗论诗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艺术上的超逸力量,它的深度,不止于历史,是作家对历史与现实关联的体验,充满了语言硬度,以及独特美感。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升华。因此,散文诗又是精神与传统的还乡,在那里可以找到最初的自己、童年的自己、青年的自己。
叙述式散文诗。使用烘托、反衬、白描式表现作家的感受。有人物、事物、景物,但不求细致,旨在对照中突出主题。如果说冰心等是先驱,郭风等50年代的作家作品就是延续、发展。如果说大地姹紫嫣红,就要感谢春天,感谢中华民族的古典文明。
言志、言情、论法等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脉路,散文诗的继承与发展不能脱离这些。孔子、屈原的言志,《诗经》的言情,以及老子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中国诗学宝库中的传统之美。散文诗只有与诗学史相结合,才能永不枯竭,源远流长。50年代的作家达到了这种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