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60|回复: 9

再上琅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1 1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4:27 编辑

再上琅琊
■祁梦君



       8月5日我随同《人民日报》、《金陵晚报》等国内数家媒体记者前往安徽滁州调查乌衣镇“色情一条街”的有关情况。车到滁州,已近傍晚。接站的朋友说,从没有这样等过人,急啊。我笑了,说,等人这玩意真不是个好活,我怕的是等车。人迟到了你发点牢骚他会觉得不好意思,车这玩意你说话它不懂,你咬它,它不疼,你疼!大家就都笑,笑的一片霞光万丈,彩云满天。
      按说到滁州这是第二次。这地方不大,变化也不大。一样的灰色街道,一样的落叶梧桐,一样的饭馆小铺,一样的三两行人。我们一行十人分住在位于琅琊景区的琅琊山度假村。记得第一次到滁州的时候,我就想哪天也来这个如世外般的仙境住上几天,想不到这么快就又来了。晚饭安排在市区海顿国际大酒店,这是一家四星级的饭店,其实,我看条件也达不到那个标准。同座的《金陵晚报》记者小徐,一个胆子特大的女孩子,她的酒量让我咋舌,我从没见过如此能喝酒的女人。《人民日报》记者老包是我的战友,可我竟然不知道他竟然会说一口流利的滁州话,这让我十分惊奇。我们那晚喝了不少的酒,凤阳县的邬静还为我们即兴表演了一段黄梅戏。同桌的有不少当地的文友,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大家在一起说起话来也随便了许多。
      古往今来,皖东山水留下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妙笔华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古人流给滁州的名篇巨著。明皇故里凤阳是著名的花鼓之乡,数百年来,婉转的民歌和着双条鼓儿的敲击,几乎传遍了大江南北。20多年前,世世代代耕作在这里的18个农民的“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来滁州,不上琅琊山是遗憾的,何况我们就住在这琅琊的怀里。琅琊山位于滁州市区西南十里许,素有陆上蓬莱的美称。据清光绪年间《募修滁县琅琊山开发律寺大雄宝殿缘起》记载:“琅琊山名自晋始,晋元帝为琅琊之称。山势伟拔,起伏绵旦,与丰山、花山争奇竞秀,而琅琊之名尤著,深岩邃谷中,修竹、清泉别饶佳趣。陡山之巅,南望大江如匹练,江以南诸山出没,隐现于烟云杳霭中,盖淮东胜境也”。山中茂林修竹遍布,林壑幽深,景色宜人。
      暗访结束后的那天中午,滁州市的朋友带我们到一家叫王义兴的烤鸭店吃烤鸭,都说北京烤鸭好吃,没有想到这个小城里竟然也有如此美味。因为中午喝了不少的酒,原本定的下午游琅琊的计划搁浅了。躺在临水的房间里,我怎么也睡不着,索性爬起,向门外走去。看山观水,本是我的本份,一个人的旅途久了,总希望能静静地与山对语,与水想拥。琅琊山上有过我的梦,欣喜与欢笑,既如此,我还再等待什么?独上琅琊,心也许不会再寂寞。
       穿过一片树木高大的丛林,未见溪影,便闻水声,次第入眼的便是醉翁亭。亭座落于泉上,在一个三进式院落的中央,背后是一个敞厅的正堂,里面陈列着欧阳修的生平简历。站进醉翁亭,抬眼之间,只见满山苍翠,鸟声空灵回荡,群峰叠嶂而来,身姿飘渺。遥想当年先哲,把酒捋须,问鼎苍生,该是何等的气概?沿回廊前行,见一泉居一亭下,近前碧水荡漾,微波潋潋,名曰“让泉”,泉前有小溪,水流潺潺,清澈见底。坐在亭内的石桌前,眼前一片江南水乡风光。只在这深山老林,唯独能在此见到这样的风景。徐徐晚风佛来,心在刹那间被一种情愫缠绕,石桥依旧,青竹幽静,只是事过人非,空留几许轻愁萦绕。
      从醉翁亭出来,沿盘山的公路继续前行,两边群山环抱,参天树木阿娜身姿,亭亭玉立。山路幽静,惟有溪水淙淙而过。琅琊以溪水叫绝,以亭楼称妙。三步一溪,五步一泉,亭在泉上走,水从楼下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哑然失语的山水奇画。
      经过有一道山门,眼前豁然开朗。行不到三五里,一座寺庙巍然显现。随行的朋友是一位当地较有名气的女作家,她用银铃般的声音作着详尽的解说。从她的话语中,我知道了这就是声名远播的琅琊寺。
      琅琊寺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称“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正如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
  琅琊寺依山而建,殿堂隐映在绿树碧水之中。琅琊寺的第一道山门上有“琅琊胜境”四个大字。通过石板路进入韦驮殿,也称弥勒殿,殿中供奉着弥勒佛、韦驮像。
出韦驮殿前行,进入长方形庭院,院中有放生池、明月观。明月观之北由三友亭、濯缨泉、积馨斋组成一院落。濯缨泉,又称庶子泉,为唐时滁州刺史李幼卿开发,泉面约9平方米,深约3米,泉流出石罅中,清冽见底,味甘可口。原泉旁有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撰写的泉铭石刻,今已不存。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莆田人郑大同因此泉清纯可洗帽缨子,题“濯缨”两字于崖壁之上,后人称濯缨泉。积馨斋为1987年琅琊寺创建的素餐馆。
       由明月桥向西为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年),殿高约12米,进深14米,正殿5间,殿前的“大雄宝由”匾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1990年6月,缅甸华人和仰光极乐寺赠送给琅琊寺一尊释迦牟尼玉佛坐像,高约1.2米,供奉在藏经楼中,故藏经楼又称玉佛楼。大雄宝殿为寺内主要建筑,雄伟壮观,大雄宝殿后有藏经楼,相传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回来,有一部经书藏在这里。从楼右侧下,可抵园,园中翠微亭尤为别致。明月观后有三友亭,因亭旁有松、梅、竹“岁寒三友”而得名。
       琅琊寺在建筑风格上兼具南北两种建筑风格,庙门、院墙及寺外各建筑采用红墙、拱门,有北方皇家陵园建筑风格。但寺内有明月观、山门、藏经楼等建筑则采用粉墙、细木柱、鹅颈椅、漏窗、小青瓦屋等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处理手法,十分独特。
      过去,每年正月初九这一天,人们纷纷到琅琊寺烧香礼佛,同时玩灯、杂耍,好不热闹。这便是琅琊山庙会。庙会为什么选在正月初九?这里有一段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琅琊山并不象现在这样秀丽多姿,只是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仙姑因嫌天宫冷清寂寥,想到人间游山玩水。仙姑定睛一看,大失所望,山上除了草还是草,连比自己高的树都没有。仙姑稍作休息,想另找锦绣山川。但转念一想,现在的景色有何味道?不如自己动手造就一处美景,想造多美就造多美。于是,她决定不到别处去了,并就地用石头垒了一个住处,往下来美化琅琊山。
  碧霞仙姑知道天宫里的甘霖能使花草变香,清水变甜。便每天往返天上人间,取来甘霖,洒在琅琊山上。她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不辞劳苦,终于使原来的荒凉的琅琊山开始长树生花,风景渐渐秀丽起来。其中琅琊寺一带的景色特别优美,这是因为盛甘霖的罐子不小心给弄翻了,甘霖全部泼在一处的缘故。
  碧霞仙姑造了一处仙境的消息传到天宫,她的姐妹们纷纷要求下来观赏,选定的日子是仙姑的生日,而这一天正是正月初九。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碧霞仙姑,就在琅琊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宫殿,这便是碧霞宫。每年正月初九,人们纷纷前来烧香祭祀,这样,便逐渐形成了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庙会。
从琅琊西门出,沿台阶而上,便是南天门。第一次来的时候,这台阶正在修建,半山的石头让我们不能前行。想当初有感于建筑师傅运送石料的奇特而发笑,如今师傅们已经不知去向,只留下了这些整洁的石阶让我回忆。
      南天门位于复兴岗上,是琅琊山最高峰。穿浓荫蔽天的山林,踏一路石阶而上,登上会峰阁。"回头欲见来时路,满地白云无处寻。"前人已用诗句归纳出身外景致。会峰阁高三层,8角如象鼻摩天。眼前雾气如海,一座座山峰聚于脚下,似群龙有首。群山深谷有如惊涛起伏。山岭披烟,秋风入骨,阁檐上的风铃叮铛如乐,与遍山林涛以及不远处琅琊寺的钟磬声汇集成一部天然人工的合唱。
      山顶昔有观日、耿光、咏秋三亭,不知何年毁于兵火战乱,空留下后人的喟叹与历史的足痕。阁下有古碧霞宫,门上联云:"须信朝荣还后悔,但分遗臭与留芳。"这副对联好象是故意为古今贪官污吏与得志小人所撰的,细细品来,余味之穷。只可惜纸醉金迷中人目光短浅,看不到三步之外,弃不得身外之物,任你如何指点迷津,也点不破唤不醒。世人果能悟出此中奥妙,古来就不会清官若晨星寥寥,贪官如草木争荣。
       山上游客甚少,时有阵阵寒意袭人。下山时,山道旁忽地坐着一位华发老人,60余岁年纪,怀中抱一把旧琵琶,低头不语,作沉吟状,脚下铺着一方旧手帕。见有脚步声,老人慢慢抬起头来,遂拿起琵琶,自弹自唱起来。他弹唱的是一曲《冰糖胡芦》:"都说冰糖胡芦儿酸,酸里头它透着甜;都说冰糖胡芦儿甜,甜里头它透着酸。"老人出指不凡,琵琶声声如语,弦声清脆,像一个个铁球儿掷在山石上,迸发出连珠回声,在飒飒秋风中令人心颤。歌声低回,就像曲中的冰糖胡芦一样酸涩。一个早已步入秋季的老人,却在此时弹唱如此深沉的歌,似心中有无限凄凉事想对游客倾诉。是他的人生太艰难了吧,还是他的子孙不孝,让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在这山道上卖艺为生,聊度晚年。一曲刚罢,我连忙向手帕上放一元钱硬币。老人道一声谢,又拨弦弄歌,弹起了《流浪歌》。我慢慢地坐在老人的对面,侧耳倾听,想尽力听出曲中的弦外之音。此时,偌大一座琅琊山,山道上只有一个演员,一个听众。当唱到"冬天的风飘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时,我发现老人的眼角噙着泪花。曲尽其妙,听者动情,我已忘乎所以,几欲潸然泪下。琵琶声中,我似乎成了一个孤独的流浪者,历经多少风雨,远行的脚步却从没有停止过。梦里多少次回到这里,醒来却依然是清泪两行,人已去,心已冷,也许,命运的安排,也许是上天的作弄,而今我又回到了这里,一切依旧,却不见当年身影,魂归何处?
       告别时,老人从身旁取过一根三尺余长的木棍,伸手递给我,说:"这叫醉翁榆,带上它吧。如今人心难测,这儿山深林密,累了,你可当手杖,万一遇险时,你可以防歹人。"我轻轻地站起身,伸手接过老人手的醉翁榆,泪哗地一声流了下来。
      在滁州的四天里,我总是被一种莫名的情愫感染着,那份“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情调深深地左右着我,牵引着我。人生苦短,我们却常常被种种无奈所困。记得前几日在给写生兄弟的一次回帖中说了几句话:生命其实是多彩的,只是我们自己错进了季节。我们在人世间太多的得失之中历经着精神困乏的日子,几多愁绪,只为烟雨半生,即使我们真的大彻大悟,青春早已不会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1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再上琅琊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4:27 编辑

行文如流水自如,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1 2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再上琅琊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4:27 编辑

畅顺的文字,生动的描写,详细的叙述,生命的感悟!值得欣赏的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3 1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再上琅琊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4:27 编辑

第三节弹琵琶老翁,传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7 1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再上琅琊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4:27 编辑

顺畅细腻,生动传神,生活的感慨在主人公无言的叹息中弥漫。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8 0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再上琅琊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4:28 编辑

信手掂来,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8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再上琅琊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4:28 编辑

独品沪茗 斑竹既然加红,也认为好,加精吧,我也认为是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0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再上琅琊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4:28 编辑

一一谢过楼上各位兄弟姐妹,努力再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2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再上琅琊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4:28 编辑

我看作者是写报告文学写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再上琅琊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4:28 编辑

何以见得?看你眼光好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7 12:36 , Processed in 0.10594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