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0|回复: 12

答华东六所高校大学生诗人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5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34 编辑

答华东六所高校大学生诗人问
◎ 白鸦
【说明】2007年10月27日,第二期“在南方”诗歌沙龙(“Beyond the South” Poetry salon)在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举办,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的诗社代表共60多人进行了“可能阵线:为汉语诗歌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可能”的主题讨论。现场讨论由同济大学诗社社长茱萸主持,现场的相关提问由肖水会后整理,11月14日转交给“可能阵线”发起人白鸦。以下是白鸦12月10日作出的书面答复:
同学们好!
接到肖水整理后发来得相关提问和《活动纪要》,很高兴!感谢你们关注可能阵线“叙述策略”诗歌理论,其中有些问题提的比较尖锐,看的出你们勤于思考,善于质疑,这种风气应该支持。由于上个月我一直在安徽老家忙于装修等事,上网不便,所以拖到今天才回复你们,很抱歉!以下的答复希望能让你们满意。再次感谢你们!
白鸦
2007年12月10日于安徽芜湖
1、“可能阵线”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白鸦:怀着正直的悲伤,积极推动“汉语诗歌叙述策略的转型”,这就是可能阵线诗学理论的出发点。因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诗人的创作努力留下了两个致命的后遗症:一是“解构式写作”已经陷入了惯性期,二是“后殖民语境”遮蔽了真正的汉语传统。所以当务之急,是摆脱惯性写作(终结伪解构诗,清理伪现场说,修正伪民间观),从后殖民语境中觉醒以辨清汉语身份,重提当下性原则与道德底牌。当前的汉语诗歌写作应关注当下,承当收拾社会转型时期大众心理残局的责任,提供更多城市经验的文本,提供更多有信心的文本,推动汉语诗歌叙述策略的转型。
2、“可能阵线”是否试图站在中立角度来矫正“盘峰论争”以来“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分歧,或者说,在“可能阵线”的理论里,这种分歧其实不应该存在?
白鸦:根本无须矫正本来就属于自然产物的“盘峰论争”。“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分歧是必然存在的。在某些社会转型阶段,去强调这种分歧对推动汉语诗歌的发展很有利,但在某些社会转型阶段又是不必强调的,这不是“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比如:在基于价值反叛精神的第一代口语诗歌中,确立口语诗歌“解构”、“民间”、“现场”的三个特征,突出“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分歧,是必然的、有利的。但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汉语文学面临的大小环境突变,继续强调上述分歧是不必要的,如果盲目坚持或夸大这种分歧,必将导致一种假想的对立去迎合空洞文人的运动心理,必将导致“伪解构”、“伪民间”、“伪现场”的惯性写作。下半身或垃圾派的写作之所以证实了我的这个判断,正是因为他们不顾文学环境的变迁,刻舟求剑式地制造“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间的假想对立,或者根本就将“解构”与“民间”的体用关系颠倒过来。
3、“可能阵线”试图修复的,是否就是与传统的关系?
白鸦:说到“与传统的关系”,问题的范畴实在太大了,这是汉语诗歌在其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对于倡导汉语诗歌叙述策略转型的“可能阵线”来说,这当然是必须探讨的问题之一,但肯定不是唯一的问题,而且,可能阵线在探讨“与传统的关系”时,着力点不在修复,而在打通。今年初,我在《中国作家》杂志的一篇访谈中曾强调:当前汉语诗歌需要打通三个方向的气场,一个是横向的,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是当下的。我所说的“打通纵向气场”就是和历史相通,思接千载,大约就像你说的“修复与传统的关系”。比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这些伟大的文学传统现在根本就难以继承,无法“利用”。其实自白话文运动以来,我们似乎就在逐渐丧失这样的传统,不足百年的新诗发展也基本是从欧美搬过来,正处于“后殖民语境”中难以自拔。当然,要打通这种“纵向气场”实在太难了,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应该有勇气做铺路石,有信心期待将来真正的大师和天才出现。
4、您的“终结惯性写作”是否与第三条道路有某种微妙的联系?
白鸦:我没有细致地研究“第三条道路”提出的若干诗学问题可能是因为:能够意识到“惯性写作”的问题存在,并不意味着有能力终结惯性写作。惯性写作的终结者必定不是某一个人或一小群人,必定不仅仅是需要理论,更需要文本。在这场终结惯性写作的大行动中,并非所有的努力都有价值,但所有的努力都值得尊重。
5、您认为第一代口语写作中的众多诗人是优秀的,但有“导向性错误”,那么您是否认为可能阵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回归第一代口语写作?其对于第一代口语写作的发展在哪里?
白鸦:首先必须重申,我所说的“第一代口语代表诗人的导向性错误”可能专指伊沙,因为暂时我还没有发现比他“伪”的更鲜明的个案。至于说可能阵线理论一定程度上是回归第一代口语写作,显然是简化的判断。想一想,对于已经完成使命的第一代口语写作,你认为我要回归它什么呢?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价值反叛”为核心,再到“解构”、“民间”、“现场”三个特征的确立,第一代口语诗歌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可能阵线诗学理论是以“叙述转型”为特征,使命很明确:终结伪解构诗,清理伪现场说,修正伪民间观,回到汉语(诗意的底牌),回到当下(道德的底牌),坚持“叙述”、“生活”、“诗意”三要素,提供更多城市经验的文本,提供更多有信心的文本,推动汉语诗歌叙述策略的转型。如果你问“可能阵线”相对于“第一代口语写作”的发展在哪里?我除了必须强调说明可能阵线并不刻意区分“口语”与“非口语”之外,上述使命正是可能阵线的发展目标,但这一目标尚未完成,因为可能阵线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至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很多诗人的共同努力,也包括被旁观者看作是我们“敌人”的那一部分诗人。
6、您认为当前社会形态下,诗歌应基于“工业语境”提供更多的“城市生活”经验,而当前汉语诗歌中真正的“城市生活经验”几乎是个空白,其实这也是导致当前汉语诗歌现场“失真”的要害之一。甚为赞同这个观点,但汉语诗歌现场失真是否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呢?读者在阅读上的缺失是原因之一吗?
白鸦:基于“工业语境”提供更多的“城市生活”经验,在今天来说应当是个常识,我却没看到哪个埋头苦干的“主流批评家”强调过这个问题,大概因为这是一个“活问题”吧。语境的转变,是推动汉语诗歌叙述策略转型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与我前面讲的“从后殖民语境中觉醒”、“辨清汉语身份”有密切联系,或者说这是个方法论的问题,但是,在诗歌的“当下性”和“道德底牌”回归之前,在伪解构泛滥的“惯性写作”终结之前,这还不是导致汉语诗歌现场失真的最重要原因。至于你提到“读者在阅读上的缺失”,如果仅仅从文艺美学(接受美学)的层面上去讨论,自然也是导致诗歌现场失真的原因之一,不过这是一个普遍的美学问题,不是汉语诗歌叙述策略转型所急迫要讨论的问题。我曾经在评论中主张诗歌应建立复式的、立体的叙述,从“目的性叙事”走向“可能性叙述”,增强阅读空间和阅读互动,目的也就是弥补“读者在阅读上的缺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34 编辑

7、可能阵线对学院派诗歌的态度是怎样的?您的理论中,反驳学院派的部分是否真实?
白鸦:从大量的诗歌文本来看,学院派本身的模糊性已经到了不必从概念上刻意对立它的地步。我这么说之前还必须界定一下学院派的概念,我说的学院派不仅指学术的“派”,而是指体制的“派”。换句话说,学院派诗歌可能不是个问题,学院派诗歌批评才是问题,学院派诗歌可能不是个问题,官方派诗歌才是问题。先说说问题之一的学院派诗歌批评。一位诗友曾在一份邮件中担忧地对我说:“可能阵线目前还没有进入主流批评界的视野”。我听了之后也觉得问题很严肃,就跟他讨论什么是“主流批评界”,其实当前所谓的“主流”更多地是体制主流而非学术主流,而且在当前这个所谓的主流批评家平台上舞蹈的,往往都是缺乏明确诗学观念的“××派”。想一想,平台可疑,舞蹈者也可疑,最终能上演什么优秀的节目呢?不断变革发展的社会使得文学史也必然是分两次完成的,紧随着“体制的文学史”之后,还有一本不可回避的“清算的文学史”,比如苏联的文学史,我或许不便举过多的例子,但是很明显,谁可能去重演苏联解体那样的文学清算史呢?可能阵线有必要花大精力挤上当前中国所谓的“主流批评界”平台,去为自己找一个必定会被清算掉的“身份”吗?当然,在这个所谓的“主流批评界”平台上并非没有真正的批评家,只是他们不去为缺乏创新诗学观念的舞蹈者提供平台,比如张柠、朱大可、崔卫平、张闳等等,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而且基本都是“隐者”。再说说官方派诗歌。所谓官方派诗歌,只是一个统称而已,或者说是戏称,其特征就是没有诗歌文本只有诗歌平台,没有诗歌水平只有诗歌职称,主要为中规中矩者、摹仿者及二三流写手提供自娱自乐的平台,基本上是诗歌工作者和诗歌活动者的自留地、“脸熟派”的俱乐部、评职称的诗歌管理机关。官方的诗歌活动就不必说了,每当看到一些官方的诗歌刊物,我就不禁想起一句戏言:“多好的纸啊,印成了书”!所以你问我“反驳学院派的部分是否真实”,这可能不算是个问题,因为“官方派”或“主流批评界”不必反驳或反驳不倒的原因,实在可能是与文学无关的。
8、不难看出,可能阵线的诗歌理论和目前可能阵线成员的诗歌创作相分离,您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白鸦:可能阵线成员杨庆祥曾经问我一个问题:究竟是一个诗歌团体重要?还是一个个体的诗人重要?杨庆祥认为:“在短时间内,团体或阵地可以为个体诗人的成长提供条件,为某种美学和诗歌趣味提供传播扩散等条件,但从长远看,真正能为历史和美学提供经典文本的还是个体诗人,……不能理论先行,更不能用具体的创作去配合理论,恰恰是理论来自具体的作品”。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可能阵线”是一个泛诗歌写作群体,从一开始就是支持多元化的,并不刻意成为什么流派,我可以明确地说,她甚至就不是个流派,她迟早也会解散因为她迟早会完成使命。我们的目的是要以“生产性”的诗学理论,指出一种汉语诗歌当下的发展方向,但并不去束缚个体的创作,而是鼓励更多的“异质性”。相反,如果我们的理论导致了某种“一致性”的单调,个体诗人和作品之间就难以产生真正的对话。如果我去做网站、做论坛、做纸刊、做固定的活动甚至设什么诗歌奖,从条件上讲都很容易,我之所以没有去做这些,当然并非反对别人去做,而是“可能阵线”根本没有去立什么小山头的兴趣。
9、有人认为“可能阵线”所承担的也许仅仅是提醒,而非自身的建构。目前看来它本身的理论问题也不少,发展趋向无可预料,而且仅靠一些零散的文章和并未能践行其理论的文本来支撑是危险的。请问接下来你们将对“可能阵线”理论丰富一些什么新的东西?
白鸦:这个问题和上面那个问题相关联。我不仅不否认关于“提醒而非建构”的说法,而且认为说这种话的人相当有水平,因为建构的目的还是提醒。我自然渴望看到大量“践行其理论的文本”,但这需要更多的诗人与我们一起觉醒,一起实践。“可能阵线”的理论基础我在一开始的第一个问题里面已经讲的很清楚,接下来,我们除了需要从“可能性”、“当下性”、“叙述”、“道德底牌”等关键词上理清理论源流,还将以我们的理论基础为出发点,广泛地探讨、诠释、批判或“提醒”当前汉语诗歌的诸多现状及诗人个案。比如:我们已经批判地研究了以“泛神性”为代表的形而上写作,批判地研究了以“下半身”或“垃圾派”为代表的形而下写作,明确了他们在汉语诗歌叙述策略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相信在“可能阵线”理论的批判或“提醒”下,他们都将觉醒并自觉地成为推动汉语诗歌叙述策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都成为汉语诗歌的大现场之一。同样的批判或“提醒”还将延伸到“女性写作”、“八零后写作”等诸多领域。当然,“可能阵线”诗学理论的极大丰富,最终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在我们的提醒或激活之后,还要靠众多诗人大量的文本实践和后来的批评家。
10、可能阵线的真实立场是否就是如此:一位知识分子打着“反知识分子写作”的旗号,钻入口语写作或者民间写作的阵营,用知识分子的情怀去改造这个本身可能是敌对的阵营,类似于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中国*允许党员加入中国国民党、从而改造中国国民党的策略?
白鸦:呵呵,你的比喻很有意思,不过你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还是以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刻意对立为基础。在前面的第二个问题中,有同学问我:“……在可能阵线的理论里,这种分歧其实不应该存在?”,我的回答已经很明确了,当汉语文学面临的大小环境发生变化,继续强调上述分歧是不必要的,如果盲目坚持或夸大这种分歧,必将导致一种假想的对立去迎合空洞文人的运动心理,必将导致“伪解构”、“伪民间”、“伪现场”的惯性写作。所以,可能阵线的立场不可能像你揣测的那样。可能阵线认为:无论是知识分子写作还是民间写作,无论是口语写作还是非口语写作,都已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汉语诗歌叙述策略转型”的大背景,前面讲到的“可能阵线”的理论出发点,是所有汉语诗歌写作都必需去共同思考的,在这一种共性之下,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口语写作与非口语写作,他们的分歧至少在今天已经不重要了。
11、您是七十年代出生的诗人,有观点认为七零后找不到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白鸦:凡是怀着“大势已去赶快修史”之心者,自然紧盯着六十年代诗人,凡是怀着“娱乐时代造星上天”之心者,自然紧盯着八十年代诗人,这是外部因素。从内部因素看,七零后诗人因为创作高峰期(约90年代)恰逢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断代期”,也是反省期,在诗歌几乎被大众遗忘的那个年代,七零后诗人失去了很多崛起、颠覆的机会,从而导致人们对七零后诗人的简化认知和模糊认知。现在,无论是官方平台还是民间平台,看历史就看见了六十年代,看未来就看见了八十年代,而七零后诗人差不多被整体忽略了,很多优秀的七零后诗人没有被挖掘出来。撇开诗歌观念仅从名气上看,较有影响的七零后诗人有朵渔、吕约、S城写作、李小洛、沈浩波、尹丽川、巫昂、江非、黄礼孩、蝼冢、魔头贝贝等,确实不算多,还没有八零后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名人”多。仅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有实力的七零后诗人还有刀歹、梦亦非、陈肖、蒋浩、燕窝、黄金明、远人、阎逸、王艾、杨勇、花语、薛舟、西水、何山川、夭夭、潘漠子等等(还有一些不错的诗人不知道是不是七零后)。其实,没有被重视但值得阅读的七零后诗人还有很多,他们绝大多数还没有进入“学院派”或所谓“主流批评界”的视野,或者说,批评界对七零后诗人的研究和评价其实还没有真正开始,而对八零后诗人的研究其实也还早的很,至于一些人早早地急急地想要写出文学史来,也是能理解的,毕竟文学史是需要资料来支撑的,就当他们在做诗人档案管理工作吧,因为我在前面讲过,文学史总归是有清算的那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6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答华东六所高校大学生诗人问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34 编辑

不错 问好白鸦 转评论 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答华东六所高校大学生诗人问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54 编辑

谷风好!我发错版面了,不好意思。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6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答华东六所高校大学生诗人问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54 编辑

欣赏,欢迎多带来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答华东六所高校大学生诗人问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54 编辑
原帖由 赵福治 于 2007-12-26 22:21:00 发表
欣赏,欢迎多带来好文章.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8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答华东六所高校大学生诗人问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54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答华东六所高校大学生诗人问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54 编辑
原帖由 刺桐飞花 于 2007-12-27 13:04:00 发表
学习。知悉。

互相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答华东六所高校大学生诗人问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54 编辑
原帖由 liucongmei 于 2007-12-27 13:23:00 发表
学习了,问好,握手!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答华东六所高校大学生诗人问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54 编辑
原帖由 童天鉴日 于 2007-12-28 16:10:00 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1 14:47 , Processed in 0.08392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