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1|回复: 6

转贴:蒋登科教授、陈楚年作家、庄伟杰教授评"心中的常青藤"之征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0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蒋登科教授、陈楚年作家、庄伟杰教授评"心中的常青藤"之征稿
《常青藤》
十鼓

多久你都是我的,多远你都是我的
多么苦难的心灵
多么大的火,你都是我的

河水化开,洗净我一身疲惫
别人不会看见
我正用水在洗你的黑发,洗去浮落的灰尘
洗去风的水银
我想看你的牙齿
想象你咬住爱情的幸福目光

而有什么让你弱不禁风,让你在黑夜喊痛
喊孤独的伤,让你白日躲在大楼里
看雨水争斗做爱的权利

也许你不是我这样的望,你望的
是你死去的春天,是你流的血
炽烈的熄灭
也许你一生都会在等一个灰暗

灰暗对于月光它是幸福的
至少会让一只小鸟压低翅膀
绕着你飞翔
它认定你怀里的香就是云的花朵

《心中的常青藤》(外一首)
蔡 宁

粉墙黛瓦,繁衍
五千年碧绿,老藤的根
越过萧萧易水
越过渭河、黄河、长江
风一吹,一道闪电
盘根错节地穿过内心的天空

攀升可望而不可及高度
一些嫩芽,矜持着弯月的笑容
蹑手蹑足地穿越红尘
于是,那些郁郁葱葱的唐诗宋词
从白云深处落下,晶晶亮亮地
湿润脚下诗意的故土

秋日,一粒种子划过沧桑的手掌
飘入大洋彼岸发芽
春日,紫花再度盛开
藤蔓越过海洋,抵达汉诗的祖国
那些经络抱紧诗词下的伤口
翠绿的叶擦去别离的泪珠

《春天,在石城读常青藤》

乘一片绿风
顺着六朝的城根漫步
左一脚沧海桑田
右一脚都市霓虹

一曲江南丝竹爬出我的骨缝
韵律沿着布满皱纹的石头
爬上天空,蔓延
三月的青藤

我的左手,触及
石间一枚枚嫩芽,它悄然
钻入右手中的《常青藤》
牵出大洋彼岸西雅图的风情

翻开诗刊,我的一行行诗
沿着石缝攀上石城
诗头沾满紫金山的烟岚
诗尾一摆,溅起护城河的笑声


《我心中的常青藤》
—— 一道不凋的风景
溪边芳草

我向往你那醉人的葱茏 涉水而来
心中带着长江、黄河的问候
中原一撮黄土凝聚了五千年诗韵
的士载不动的希冀不断攀援 长成
常年的绿
青茎环绕 饮下一杯淡淡的星光
藤上那盘根错节的牵挂
一端系在彼岸 一端系在华夏
道不尽故土养育的恩情 你
不羡恋异域的繁华 时间无法
凋敝一份赤诚 眷恋在紫花上久久盛开 也许你
的确还很年轻 可诗经中
风早就扬起一份基因的灵动 孜孜追求
景致在执着里蜿蜒成一道永恒

《常青藤》
舒白

这些蝴蝶一样的爱像常青藤
载着抽象的元音,从遥远的海岸
吹向沉默的陆地
今夜,我遇见你!

那些诗句动词上的苍茫和伤感
夹着风声弯曲了每一个黎明与黄昏
天空高远,我十指冰凉划过未知的河流

所谓歌者
是携一枝岁月的常青藤
听海潮阵阵,是生命的渴望与相爱
是太平洋的鸽音和你的手温……

你蓝色的叶脉流经诗人疼痛的胸膛
像忧伤的月亮
诠释天空,孤独,恋人,故乡
以及我们灵魂深处的歌声

我一夜一夜的爱
耗尽在你藤蔓的阴影和天堂
关于记忆只剩下温暖的灰烬
现在是多年后的春天,我站成
暮鼓晨钟和一株时间的植被

我心中的常青藤
你可否安放下一个诗人的梦?


一个意象及其衍生的诗意


蒋登科




姚园给我出了一个命题作文,让我谈谈一组以“常青藤”为主题的诗。“常青藤”这个词,我经常见到,但并不是很清楚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植物,后来到网上搜索了一番才大致知道。许多人对其植物特性都做了细致介绍,其中一位网友还挖掘了它的文化内涵,“常青藤又名长春藤,加那利常春藤、英国常春藤,为五加科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茎软生有气生根,叶互生,革质,有光泽,叶型有两种,营养枝上的叶呈3-5裂,叶面暗绿色,叶背黄绿色,叶脉呈灰绿色,生殖枝上的叶为菱形或卵圆形,常春藤的叶形和叶色变化大,有多个栽培变种,常见的有银边常春藤、金边常春藤、金心常春藤、白点常春藤等。大致可分为绿叶和斑叶两类。常春藤的花语在中国为长寿和永葆青春,在欧美表示结婚,基督教中为生命永存的象征。”长寿、青春、结婚……一种小小的植物寄托了人们那么多美好的玄思和梦想,难怪人们喜欢它:美国有常青藤大学联盟,诗界也有了《常青藤》诗刊。

《常青藤》诗刊由旅美诗人姚园创办并担任主编,在美国注册,以中文出版,半年刊,每年出版2期,自2005年6月创刊以来已经出版5期。许多海内外的名家都赐稿予以支持。我读过其中的一部分刊物,对其很有兴趣,这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完美,而是觉得,在美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家中文诗刊居然能够生存,而且得到那么多人的关心,实在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我想,这是诗歌文化带给人的愉快,是精神世界对人们的吸引。姚园用“常青藤”这个名字作为刊名,也许就蕴涵着对“生命永存”的思考和追索。在这个主题上,艺术(尤其是诗)可以发挥其特别的作用。根据我观察,《常青藤》诗刊不是一个同人刊物,也不是那种只倡导某种思潮的探索性刊物,对于任何作品,名家的、初学者的,只要有自己的特点,编辑都乐意刊发——这也许与编者吸收了美国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有一定关系。

在创刊两周年之际,《常青藤》诗刊发起了主题为“心中的常青藤”的征稿活动,据说收到的作品不少。从姚园提供的几首入选作品看,参与者的热情是很高的,总体质量也不错。在这些作品中,“常青藤”都是中心意象,而敷衍方式、情感指向却是多元的。有的直接抒写《常青藤》诗刊带来的感受,有些则在此基础上将对生命、艺术、文化的思考融合其中。

十鼓的《常青藤》紧紧抓住题目“常青藤”这个意象展开联想,诗中不现“常青藤”这个词,但字字都没有与其疏离。读起来像一首情诗,但似乎又不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诗人借“常青藤”诉说一种梦想、一种感悟,其中有苦有乐,有情有爱,也有灰色的迷茫。不过,诗人透过灰色所感悟到的“飞翔”、“翅膀”、“花朵”给诗篇带来了突然敞亮的心境:





灰暗对于月光它是幸福的

至少会让一只小鸟压低翅膀

绕着你飞翔

它认定你怀里的香就是云的花朵





“云的花朵”带给人的是一种向上的、肯定性的思绪。

蔡宁提交了两首诗,《心中的常青藤》是宏观的,而《春天,在石城读常青藤》则有更明确的所指。“粉墙黛瓦,繁衍/五千年碧绿,老藤的根/越过萧萧易水/越过渭河、黄河、长江/风一吹,一道闪电/盘根错节地穿过内心的天空”,意象繁复,但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梦想:“五千年碧绿,老藤的根”“盘根错节地穿过内心的天空”,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古老到新生,也许只有诗人才能这样跨时空地想象。“秋日,一粒种子划过沧桑的手掌/飘入大洋彼岸发芽/春日,紫花再度盛开/藤蔓越过海洋,抵达汉诗的祖国/那些经络抱紧诗词下的伤口/翠绿的叶擦去别离的泪珠”。这是诗人对诗美的感悟。诗人有祖国,诗歌无国界,诗可以疗治创伤,带来心灵的飞升,把分散在各地的人们召唤在一起,通过文化的深度、诗意的纯洁而提升生命的质量。在诗人心中,“常青藤”就是“诗”的代名词。《春天,在石城读常青藤》写的是读诗的感觉,想象开阔。读诗的感觉很难写,但作者却把握得很有分寸,外在环境的文化氛围,内在感悟的葱郁深沉,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图,“一曲江南丝竹爬出我的骨缝/韵律沿着布满皱纹的石头/爬上天空,蔓延/三月的青藤”,这意境是优美的,“翻开诗刊,我的一行行诗/沿着石缝攀上石城/诗头沾满紫金山的烟岚/诗尾一摆,溅起护城河的笑声”,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自然、文化和诗意的融合则增添了一份别致,好像古老在现代复苏,诗意在心中升腾。

读着这组诗,我们深深感觉到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东方意象的重视。在当下一些诗人试图把西方的文化、艺术方式搬进中国的时候,有一批诗人却对中国文化怀着深深的热爱。这是令人欣慰的。蔡宁对“汉诗的祖国”的吟咏,溪边芳草对中国文化在异域传播的欣慰,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溪边芳草所抒写的是现实的,也是超然的:“我向往你那醉人的葱茏涉水而来/心中带着长江、黄河的问候/中原一撮黄土凝聚了五千年诗韵/的士载不动的希冀不断攀援 长成/常年的绿/青茎环绕 饮下一杯淡淡的星光/藤上那盘根错节的牵挂/一端系在彼岸一端系在华夏”,这是在说《常青藤》诗刊的艺术追求和发挥的作用,也在赞颂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抒写诗歌沟通心灵的力量。作者更渴望着“景致在执着里蜿蜒成一道永恒”,那是对诗歌精神的渴望,也是对文化复兴的期待,诗人称之为“一道不凋的风景”。

舒白的《常青藤》写的仍然是读诗的感受,但诗人没有直白地诉说,而是借用“常青藤”这个具有包容性的意象,扩大大了作品的内涵,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若有若无,诗意浓郁:





所谓歌者

是携一枝岁月的常青藤

听海潮阵阵,是生命的渴望与相爱

是太平洋的鸽音和你的手温……





你蓝色的叶脉流经诗人疼痛的胸膛

像忧伤的月亮

诠释天空,孤独,恋人,故乡

以及我们灵魂深处的歌声





诗人发现了美,在作品中表达了美,而读者从诗人的创作中体会到美,这是诗歌和诗歌刊物在传播美、塑造美、推动艺术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作者将这些感受意象化、诗化,读起来亲切、温暖,使人对诗歌充满信心。

我的感觉是,这组作品是内向的、温婉的、细腻的,似乎没有宏大的主题,但细腻而向内的诗往往容易触动人的精神层面,因而给人的感觉也是温暖的。人生需要冷思,许多诗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探索。但人生也需要抚慰,以诗,以文,以关爱,以梦想,以热情,但有些诗人却在有意无意地放逐这些美好的东西。作为创作者,也许每个诗人都有他们选择自己探索路向的理由,但作为读者,我们渴望的是能够深入心灵的作品,能够抚慰创伤引发希望的作品,这些作品也许难以成为经典,也许不会传之久远,但它们的细腻、超然、本真却可以发挥不小的净化作用。有些人总是以自己的观念要求别人,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别人,这其实是“一元论”思想的延续。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一直不喜欢诗坛上的非艺术的争执、谩骂,我主张,在坚持诗歌的基本艺术准则、艺术元素的前提下,让各种探索都有自己的领地,最终由读者去选择,让时间去裁判。多元,是诗歌繁荣、发展的基本标志。

姚园在《常青藤》诗刊第2期的卷首语《呼唤世界,走近世界》中说:“我们以五千年悠久文化为养料,播撒中西文化交流的种子。我们要凭诗人的精神,呼唤世界,走近世界;我们要世界因我们锲而不舍的开垦,充满诗意、温情、笃信。我们有自己的天地,我们亦有无奈的时刻。我们的诗,如果是一种声音,似波浪攥住小船,随浪涛跌宕起伏却勇往直前。我们的声音已化为一枝梅花,在冰雪中傲放……”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我祝福新诗,也祝福一切爱诗的人们,同时祝福大洋彼岸的《常青藤》!




               2007年12月6日,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作者简介』蒋登科(1965—),笔名江舸。四川巴中人。博士、教授。曾为富布莱特项目(Fulbright Program)学者在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文学系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中外诗歌研究》主编、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常务副主编。著有诗论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共计近400万字,主编文集多种。出版有散文诗集《爱与非爱爱的空间》、散文诗研究著作《散文诗文体论》。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级政府奖励,其中《散文诗文体论》2004年获第二届重庆文学奖。



《常青藤》
彭三县



我坚守在24节气里
攀援着诗歌的顶峰
风雨中太阳伸出手来


写一首闪电 闪电
就照亮我爱情的萌芽
唯美给永恒的世界


蜂鸟说我诗歌的海拔
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尚
----在苍鹰的翅膀之上


《天边的那片绿色》(外一首)
穆桂荣

我和我的诗 提着长江黄河的深情
飘洋过海
走进你芳菲的怡园 
我们的心在一勾月下 总有
灵犀在字里行间流转 暗涌

天缘 不可言表
我仿佛见到了一个娥眉微扬
淡描妆 一怀琵琶的丽人
明智 温婉

我是你心湖上的一只翠鸟
同饮一潭圣水 戏着波
叼几丝欢笑 疼痛之后的风情
品人生苦乐

写诗的女子是美的
我们都会美得日见憔悴
我们握紧手 在文字的冰山上留连
有风吹来 吹响寂寞的琴弦
我的枭魂早已栖居在你的一蔓青藤 

《我要在你的枝蔓筑个巢》

藤蔓突兀着生命的锋芒
倔强地撒下一地斑驳的碎片
我渴望的高度 蓓蕾结出硕果
稚嫩的羽翼 展开飞翔
衔着晓风残月 编织在诗意的青藤
看阳光的大影 落野 消隐 
又升起
心中的那片绿 年复一年
郁郁葱葱 我
绿色的小屋 心灵的巢 
  
很想说声爱你
文\水菊


夜已深,那一束沾有雨滴的常青滕
带着一种蠕动的情绪,静静伫立在烛光脆弱的
眩晕下。默默地注视着可人的水滴
像轻轻滑过腮边的泪水。细雨在窗帘上
轻轻低语,这样的夜教人回忆无度


很想推开窗子,看月在水中升起
听雨是否夹有你的脚步声
心绪随微风轻飘的斜雨烟雾般迷离
红墙边的常青藤,是否被雨水缠绕着虚掩的门
值得依附的日子留到夕阳黄昏里

多想与你一直走下去,把美好的日子,谱上
美好的乐曲。借萨福的神笔,以缪斯的名义
把圣洁的百合伴在你的身旁
我要用最美好的感情,写下这最美好
也是最难以出口的诗歌:很想说声爱你




常青藤
兰江

也许
我该失望
你不是一颗大树
没有挺然屹立的树干
可以让我
看一眼
海那边的家乡

那么
就让我的身体
成为你的一部分
让我的手臂
一起延伸,年复一年
直到
海那边的家乡



                   遥远时空的碰触

             ---读四诗人诗的萦荡---


                  陈楚年(美国)

世纪的忧郁似要在人间长住久安.少了温热与爱.疏离了家.失乐园的乡愁成了流浪的伴侣.我们不想再回到冰封的寒武纪.一如常青之藤是大地春天的象微.鼓动的诗翼仍是最好的抒发和宽慰.「写一首闪电 闪电/就照亮我爱情的萌芽/唯美给永恒的世界」(彭三县『常青藤』).多有力的撞击啊.那不仅是爱的芽的照亮.长久的躁郁及压抑痲痹的心灵唯有在灵光一剎的电之闪下始能遁迹.而难以摊销的生存的焦虑和逼迫亦将会为永恒的美让渡.「我们握紧手 在文字的冰山上留连/有风吹来 吹向寂寞的琴弦/我的枭魂早已栖居在你的一蔓青藤」(穆桂荣『天边的那片绿色』).唯有带着温热的诗心才能在冰山上留连.诗魂唯有栖居在亘古的一蔓青藤里.生命也才有了亘古的绿意.「很想推开窗子,看月在水中升起/听雨是否夹有你的脚步」(水菊『很想说声爱你』).把爱说出.是生命的再生.而即令是尘封依然是美丽的.等待雨中出现你渴念的脚步.爱的翅翼已破壁而出.美.「......没有挺然屹立的树干/可以让我/看一眼/海那边的家乡 那么/就让我的身体/成为你的一部份/让我的手臂/一起延伸,年复一年/直到/海那边的家乡」(兰江『常青藤』).浓浓的乡愁牵引着我们颠踬.然.湘江水阔.故乡也总是路远山高.好牵动人的遥望.浴火的再生.青藤中栖居的寻索.爱的表白.乡关的期盼.这些美丽道出的.是我们共同的憧憬.「我们彼此相触.用什么?用鼓动的翅膀.遥远时空间的碰触.」(已故布拉格诗人里尔克语)遥远北国孤独的读诗者已触碰到你们的翅膀.

『作者简介』陈楚年.原籍江苏.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研究.美国纽约圣约瀚大学亚洲研究所硕士.曾任大学助理教授,新闻记者、编辑、美国侨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作品有《仰观三国人物》、《大江东去》长篇历史小说及散文集《大爱是鲑鱼》等.现居阿拉斯加州专事文学写作、绘画及摄影。




《我心中的常青藤》
李丹平


头探到窗外
听美利坚的天空
黄肤色的声音,捧在
一个叫姚园的女孩子手上

干净饱满的汉字
一行又一行地播种
不再板结的泥土
就是常青藤的故乡

印着方块字的枝蔓和叶子
没有国界的手臂和舌头
在远离铁窗和镣铐的地方
歌唱并且舞蹈

太平洋上空的云朵
是我自由的翅膀
不管阴天晴天
都在有节奏地飞

《心中的常青藤》
蝶雨馨兰

推开晨雾的窗子
你驾一叶兰舟涉洋而来
一袭绿衣沾露
水袖飘轻了春风

春风吹起的长发中
蝶儿的梦绿了,梦中--
你每片叶子正面是阳光和画意
反面是月色和诗情

扎根在泥土最柔软的深处
手攀着陡壁爬呀爬
720个日夜,你青春的额头
亮出健美的姿色

请允许我化作一声鸟鸣
融入缪斯的神音
倚着你攀援的手臂
随着那缕阳光延伸、延伸


《常青藤》
——献给《常青藤》二周年
万嵩
1
常常
汇集双种语言
用星的诗行
点燃夜空
舞动
孤寂的心灵

2青青
着一幅写意画
写意乡村
写意日出
写意月落
挂出七彩的诗语

3

紫色的藤
左结汉字
右连英文
让梦不远
让诗年轻


常青藤,以诗的名义前行

杜波


深夜,我把你蒙尘的心拿出来擦拭
亲爱,你是记得我的忠告
要不,我的忧伤怎么会这样直接触到你的缄默
可你却在风中无所顾及 象一棵脱去了影子的树
在一片注定要散却的黑雾中
求索,求索


于是,我蘸着日显珍贵的阳光
我的缪斯伸出光洁手指轻抚常青藤蔓
一个明亮的预示告诉我们
明天会是一轮朝阳,湿润梦中的笑靥在明辉中飞扬
我们心和梦想一起,远渡大海?
期待的这一切啊,就贴着海的边缘
亲爱,常青藤与我的缪斯深情相望


今夜,缪斯飘入了清澈的月亮
诗歌捋着晚风,正放飞我的爱?
常青藤——正掠着幽香的天籁
径直飞向了天外神话的晨曦
而我和你,正流连在藤影和诗歌之间
忘情地,飞奔、飞奔!


《常青藤的低语》(外一首)
重庆子衣

从没想过,以山的脊梁
顶起一方阔远的蓝天,也没有
奢望过,以流霞的火焰,燃烧一片
大红大紫的绚烂

我只有柔软的骨骼,生长
细长的信念,坚韧地
向生活别处攀沿。用追梦的足音
向阳光深处,伸展


谁能拒绝高度的诱惑?
谁能放弃广度的追求?
也许我无法,与风的速度赛跑
我只有柔长的藤蔓
紧贴泥土,潮湿的心跳

但我能,用诗句,用泪水
擦洗内心的灰尘。让爱,让生命
在岁月,苍茫的眼神里
永远保持一抹
青葱的亮色


《风中的常青藤》

有一种渴望
穿过岁月的风沙,淌出
月牙泉的清洌

我是穿过墓地,寻找春天的女子
攀沿在汉字广袤的大地
避开风雨,避开惊雷与闪电
我只想像沙漠里
寻找水源的旅人,用阳光手掌
垦植荒地,种下
一片生命的绿意

不想理会现实的雾,如何惨白
我习惯用灰尘的隐语
在夜色中,编织葱绿梦境
当咳嗽的生活,柔韧成藤
我便是藤上,一片片生长的叶
在词汇的风中
翻飞作响


 以诗的名义亮出姿色或舞蹈

——读《心中的“常青藤”》征稿五人诗作絮语


●(澳大利亚)庄伟杰


人世间定然有种情感(绪)是贯穿古今的,甚而跨越千山万水,跨越种族的或国度的。面对这份神圣的情感,很难用现代的或古典的美学标准来加以套用。譬如世事之冷暖,人生之悲欣,理想之明暗,眷恋之深沉的真切感怀。用汉语书写的诗歌似乎总是绵延不绝着这样的“传统”方式。诗人的天性敏感,常常与生物学上的DNA基因有关,只是作为个体的诗人,在情绪表现上会有内倾与外向之分,委婉与放达之别,即因个性不同而凝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貌。

读罢以心中的“常青藤”为题旨的几位作者书写的诗作,引发了笔者如上之感受。诚然,这五人诗作如同一缕缕涌动的情感潜流,布满着各自的深层意绪纹理,又以其各异的情致和姿态展现,我们大可不必把它们纳入到同一审美框架中。

李丹平《我心中的常青藤》一诗仅18行,分为四个诗节,以通常的形式用“干净饱满的汉字”,真挚而简洁地“歌唱并且舞蹈”,这种歌与舞是源自内在的,是“有节奏地飞”,是自然而亲切的。蝶雨馨兰的诗作与李丹平诗作无论在诗题和形式上均有相似之处,又各有千秋。如果说前者是一片自由的“云朵”,那么后者应是一缕飘逸的“春风”。云朵与春风皆能化雨,于是便有各自飘洒的“诗雨心花”。一位让情绪在律动中直接歌唱着,另一位似乎在与“你”的对话中亮出姿色。

万嵩的这首《常青藤》,三个诗节,分别依次取诗题的头一字入诗,整体上犹如“一幅写意画”,又如“挂出七彩的诗语”。显得坚实、有力、质朴,虽小却深,意味颇长。与之相反的,杜波与重庆子衣的诗作呈现的是长短不一的句式,且带有点浪漫情怀,尤其是杜波。作者试图依托“常青藤”这个载体,让自己的情感和梦想引领诗歌飞扬,并“以诗的名义前行”,浸润读者想象的沃土。重庆子衣的“低语”倾诉,朴素的情感流程传递出一种带有自我观照式的清醒。“我只有柔长的藤蔓∕紧贴泥土,潮湿的心跳∕但我能,用诗句,用泪水∕擦洗内心的灰尘”,这种蕴含着现代气息的女性情绪,执著而不失通达,在自然成趣的明快诗行里,潜隐一颗敏感达观的心灵。

对于诗歌而言,思想或情感的表白倘若没有鲜活言语的张力表现,便会失之于直白浅陋,尽管繁富的修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装点和盎然诗意。因此如何寻找更富有诗性的话语通道自如运转出“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值得诗人们引以重视。

应《常青藤》主编姚园诚约,撩拔这份随感式的絮语聊当对征稿活动的一种参与。词不达意之处,还请诗友们多多包涵。愿勇敢立于风中的《常青藤》上,所有“一片片生长的叶∕在词汇的风中∕翻飞作响”(重庆子衣:《风中的常青藤》)。

『作者简介』庄伟杰,闽南人,旅澳诗人作家、书法艺术家、文学博士。1989年底赴澳洲留学,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国立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教授,担任国际华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澳洲华文诗人笔会会长。出版个人专著有诗集、散文集、散文诗集、评论集、书法集等10多部,主编各种著作30多部
转自:常青藤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0 2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转贴:蒋登科教授、陈楚年作家、庄伟杰教授评"心中的常青藤"之征稿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31 编辑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1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转贴:蒋登科教授、陈楚年作家、庄伟杰教授评"心中的常青藤"之征稿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31 编辑

热情洋溢的诗歌,贴切的评解。祝常青藤艺术的生命常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1 1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转贴:蒋登科教授、陈楚年作家、庄伟杰教授评"心中的常青藤"之征稿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32 编辑

赏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转贴:蒋登科教授、陈楚年作家、庄伟杰教授评"心中的常青藤"之征稿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32 编辑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5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转贴:蒋登科教授、陈楚年作家、庄伟杰教授评"心中的常青藤"之征稿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32 编辑

欣赏!问好新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5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转贴:蒋登科教授、陈楚年作家、庄伟杰教授评"心中的常青藤"之征稿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2:32 编辑

提读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1 13:46 , Processed in 0.09324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