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蝶 于 2017-8-3 20:33 编辑
散文诗体裁的形成(修改稿)
文/心蝶
散文诗体裁与其它文学体裁一样,是文学形式的重要因素,生活环境在作品的反映,归根到底离不开社会生活。随着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不同文学形式,主观客观综合因素影响文学体裁产生。主要有“理论文体学”与“历史文体学”之说(《散文诗的文体地位》/黄永健),以及广义的诗(纯抒情文体)与诗化散文说等。这些观点在批判继承前人遗产的基础上,革新创造而来,无不打着时代烙印。
中国散文诗体裁有传统文化烙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各种文学体裁形成发展的土壤。很多文学体裁来自民间,如词、曲、杂剧等,经过文人加工改造,形成正式文学体裁。中国散文诗百年,是文人到普通百姓创作过程的发展,今天已成为很多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散文诗形成初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既源于传统文化,又受外国文化的影响,找到了适合社会环境的散文诗体裁,为其健康发展打下厚实基础。以传统文化为主的代表有巴金、冰心等作家。中国传统文学体裁按有韵无韵划分为:韵文、散文。五四以来,有“三分法”(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四分法”(在三分法的基础上,将抒情诗与叙事诗结合在一起,称为诗歌)。当今有人提出了“元”的概念,即模糊一切文学体裁分类方法。散文诗正是在这些新思维,旧土壤生成的,是独立的,也是与其它体裁相关的;是新型的,也是传统的。在中国文学史与其它体裁并列,且不断发展完善。五四时期,很多优秀作家参与散文诗理论建设,鲁迅自1919年开始,陆续刊登所思所想的散文诗,这种有计划的系列作品发表在中国散文诗史是第一次,《野草》出版,确立中国散文诗体裁的独立地位。之后,焦菊隐的《夜哭》、刘半农的《晓》等,情感饱满,语言丰富,哲思理性。使散文诗崛起成为新文化标杆。由此可见,文化植根传统,才有文学体裁的生命力。
中国散文诗体裁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作家艺术经验的不断丰富,散文诗体裁多样化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散文诗走出描写内心小情绪圈子,汇入波澜壮阔的历史,或姹紫嫣红的现实。海梦是当代散文诗先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致力于散文诗事业,主编的《当代散文诗作家文丛》等,为散文诗多样化发展做出很大贡献。1992年创办的《散文诗世界》,是自筹资金的公益性事业,培养了不同风格,共同热爱散文诗的大批作家。小环境看,从散文诗形成过程出发,体裁由作家身边景物变化、社会生活,或历史、现实事件触动引发的,即客观世界在作家内心激发的形象思维。如果除去诗不能言志,文不能抒情,散文诗体裁就生成了。没有人可以脱离客观环境,其喜怒哀乐均源于这些故事中的丰富情感。而倾其一生歌唱包含环境、人物、事件等,在铺展、剖析、刻画中展示社会的广阔和历史的深邃,显示散文诗独一无二的魅力。
综上所述,散文诗是以诗的本质,散文的形式,反映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丰富的情感和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语言,传统现代结合的方法,形成了最鲜明的抒情方式。与其它文学体裁并列。主要形式是抒情与叙事。百年散文诗历史,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散文诗体裁的不断突破与创新。在已经完成的,尚未完成的领域通过无穷排列组合,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找到既属于自己,属于民族,属于世界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