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8|回复: 3

孤独的价值:《海上钢琴师》观后杂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6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50 编辑

[一]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
然而看过此片的观众大约可分为两类。
一类不喜孤独、或虚伪地孤独着的,必定会叹息:可惜了!没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一类真正的孤独者也会叹息:孤独的价值本在于此,仅在于此!
你和我,属于哪一类观众?
[二]
  人生而有天赋。
  每个人在胚胎缔结时,即有一种宇宙的本原气质,灌注于其中。而所谓父精母血,乃是他[她们那一支血脉、历代所积累成型的社会知识,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基因信息:所谓个体即在于此。并与前者——“全部”在“个体”的一个分支[表述并不精准,姑妄言之]——相糅合。于是独立的天赋伴随因之也独立的肉体诞生了。
  人类童年期总愿意倾听宇宙的声音:我们小时侯总是割舍不下一些无用且危险的游戏——爬树、游泳、打架、钻山洞、无休止的疯跑——即使付出逃学和屁股被打到红肿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种无意识的生命力创造每个人的童年,并沉淀为最具价值的记忆,即使垂垂老矣也不能释怀。这一阶段社会性的基因处于沉睡、或者缓慢滋长的状态。
  我们都会长大——无论成为巨人还是侏儒。成年的真正标志不在于肉体的成熟,而是心灵风向标的转向。此时我们懵懂无边的精神世界会日益拘束,显出一定的轮廓;心灵开始听从社会的召唤,并按照其要求来塑造自己。这是由血缘带来的社会性基因和现实世界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少数人[不到万分之一]心灵的转向非常迟滞,远远不及其同类。他们更愿意停留在童年期:自觉或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生命力贯穿他[她们的一生,成为高高在上的主子,而社会性基因和经验的成长,即使也相当完备有力[甚至超过其老练而狡黠的同类],也终究不过是前者的奴隶,为前者服务从而使其更加明晰、系统、强大。
  于是这一类人被称为有天赋的,且不同于一般人的天赋。他们是真正的孤独者、人类文明史上的大师:老聃、庄子、孔丘、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李白、杜子美、苏轼、陶潜… …黑格尔、康德、尼采、叔本华… …辜鸿铭、陈独秀、严复、鲁迅、毛泽东… …凡高、高更、比亚兹来、贝多芬、牛顿、爱因斯坦、霍金… …太多太多、无数的星辰。
  以及海上钢琴师“1900”。以及更多所不为人知的… …
[三]
  从本片我们可以看出促成大师成长的动力、也是大师们所共有的性情:孤独。
  大师的孤独,如前文所述,原于无意识的生命力的偏执发育。此种孤独或有价值[被社会普遍发现并认可,或湮灭无闻。无论如何,他们都表示了对于现实世界的蔑视与超越,并承受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以愤激或者沉默的姿态——而无一例外的终究孤独——在一小撮旁观者或全人类的喝彩声中。
... ...
“谁能以上帝的姿态怜悯世界?
并蔑视;并不惮因蔑视而生的蔑视?
谁能在人群中找到自己?
在孤独中看清那至高的全部?
谁就能在飓风里站稳脚跟

在虚空中立于不败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6 1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孤独的价值:《海上钢琴师》观后杂感

于是这一类人被称为有天赋的,且不同于一般人的天赋。他们是真正的孤独者、人类文明史上的大师:老聃、庄子、孔丘、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李白、杜子美、苏轼、陶潜… …黑格尔、康德、尼采、叔本华… …辜鸿铭、陈独秀、严复、鲁迅、毛泽东… …凡高、高更、比亚兹来、贝多芬、牛顿、爱因斯坦、霍金… …太多太多、无数的星辰。
  以及海上钢琴师“1900”。以及更多所不为人知的… …


写得好,述说细致,引证充分!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6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孤独的价值:《海上钢琴师》观后杂感

也喜欢看这部影片。贴一个不久前写的征文点评:

《生命的静美——5看〈海上钢琴师〉》  

                         点评:白沙

    这篇影评的着笔点很好,真正打动过自己的作品才有真实的内心感受。文章捕捉的感受点,即钢琴师的传奇一生,就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作者对一些场景和细节作了非常到位的分析。

    这部影片可以展开评论的地方非常多,其音乐、细节、节奏、表演等都有鲜明个性。从评论角度来说,对主题和人物的评论是此文的特点,影片以人物命运为主线,通过对1900传奇生涯的关注,将读者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1900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他的孤独,音乐对于他的生命的意义,他对于精神家园的领悟,影片做了很好的演绎和阐释。作者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些,并在评论时有所侧重,避免了浮浅的观后感类写法而对主题有了很好的挖掘。

    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导演和演员风格以及影片的艺术技巧等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其中两段文字介绍了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也对蒂姆.罗斯Tim Roth饰演的1900大加褒扬,并表明了自己对于欧洲影片的欣赏态度。

    如果对这篇影评的特点说点自己的看法,我想,没有一种写作样式能独领风骚,一篇文章的特点既包含长处,也包含其局限。让我们注意一下“影评”写作的类型,从文体样式来看,有比较浅显的,类似于英文中的观后感的;有属于论文性质的。而这篇文章偏向于散文体,英文中的小品文、随笔一类,比较感性,含蓄隽永。比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贯穿始终的抒情性氛围,文中提到了咖啡、音乐、女儿的琴房、窗外秋草的无声摇曳等等。有文采,但不是过于在辞藻上下功夫。这种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显得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你可以说这样的文章理论色彩单薄,也可以说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因此,各种文体样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对这一点,专栏作家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中有一些观点非常有见地:“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

    同时评论也贵在客观真实,不能有常见的迎合之心。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十分重要,应该既包含肯定也包含否定。而作者的态度是比较委婉、柔和的。周黎明就在他的博客中多次表明了他不苟同于人的独立的、批评的态度。

    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单一的,而是相互渗透、交融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比如评论人物可以是评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实际上1900与收养他的Danny Boodman以及众锅炉工有命运的共同之处,形成了一种对比,让人想到含泪的笑。评论还可以是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如他所憎恶的那个律师对于他的不公平命运有什么样的阴影。还有讲述1900与爵士乐的创始人Jelly Roll Morto比试琴艺,是揭示该片主题的关键的部分。谢利成长在红灯区,本是来自社会下层。通过自身的天分和努力跻身于名流阶层,他的性格的张扬、表现欲,都是物质追求的结果,与1900形成了对比。而1900坦然应对这种来自主流势力的挑战,结果证明了自己非主流的、天才的存在。他也面临过人生中矛盾的时刻,但最终从矛盾中,找到了他所真正需要的。他的生存方式对于美国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是一种冲击。

    他之所以选择那样一个孤岛似闭塞的人生,自始至终没有被另外的世界诱惑,他依存的是内心怎样强大的、无限的空间,这就是一个谜,是需要尽力去发现和揭示的。作者也试图在揭开这个谜底,文中有这样一句:“这是对中国佛语中常说的:‘生如夏花,死如秋蝉、最为深刻和透彻的表达。”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进行刻意的舆论导向,也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面面俱到。因为个人爱好和偏向的不同,影评的角度、方法和方向都有所不同。

    最后,再次强调的是,作者的文字舒缓优美,节奏富于变化并具有旋律美。它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在情感匮乏的当今,能看到这样“言为心声”的文字令人感到温馨和抚慰。相信会看到她更多的隽永、出色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0 1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孤独的价值:《海上钢琴师》观后杂感

孤独的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7 19:37 , Processed in 0.08676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