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7|回复: 1

诗画妙和,巧达旨趣——贡发芹诗集《浅唱低吟》艺术琐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4 11: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画妙和,巧达旨趣
——贡发芹诗集《浅唱低吟》艺术琐谈(之三)
薛守忠
先看梅花的诗句:
毛泽东《七律·冬云》: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宋代林逋之《七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宣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陆游之《梅花绝句》之三: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更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南朝谢燮之《早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宋朝楼玥之《题杨补之画》: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元代王冕之《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以上列举了不同时代的诗人所描写的梅花,之所以要列举,并不是要评说其思想及艺术上的优劣,而是要看一看这些作品,勾画出了梅花之怎样的形象、怎样的精神品质;以便比较全面的理解《浅唱低吟》中插图之梅花的作用和意义。下面略作解析: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浪漫主义诗人。他笔下的梅花是一种耐寒冷、傲视霜雪的坚贞无畏的精神品质的象征。可见润之笔下之梅乃战士之梅,而非寒士之梅和文士之梅。
林逋是一位隐士,号称梅妻鹤子,他所描写的是梅花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淡雅美丽的姿态,所抒发的是一种远离世俗、孤标傲世的封建文人的清高自许、自我欣赏的情感。此乃文人雅士之梅,隐逸之梅。
陆游笔下的梅花有种铮铮傲骨,鄙视那种摇尾乞怜的奴才嘴脸。
谢燮的早梅,具有一种“迎春早发”、唯恐落于众花开放之后而被别人小瞧、立志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此乃斗雪傲霜之梅。
楼玥之题画诗,是说梅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此乃蕴含竹之高洁、松之坚贞等优秀品质之梅。
王冕之《白梅》所歌颂的是梅花具有冰雪一般的纯洁品质,并敢于、也愿意用自己的清香洒满人间以换来“春回大地人间暖,万花怒放喜事多”的美好生活。
综上所述,梅花的精神品格可见一斑:耐寒、傲雪、报春、坚贞、纯洁、执着、脱俗、清高等等。
说完梅花再谈竹。
清郑燮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宋苏东坡至《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无名氏《七律·咏竹》: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寒霜暑热好无谓,春夏秋冬四季妍。
唐白居易之《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唐李商隐之《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包初出林,於陵论价贵如金。黄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郑燮赞美竹子的扎根破岩,咬定青山,任凭风吹雨打、挫折不断而能坚韧顽强的品格;
苏东坡所抒发的是一种人生感受,与竹而居、以竹为友、以竹为邻可以使人的思想品质得到进一步的熏染而脱离庸俗;由此想到了孔子话语:“里仁为美。”
无名氏的咏竹,歌咏的是竹子的居不择地、体歪而根正、雪压而志坚、负盛名而守住节操、虚怀若谷而平易近人、四季常青的美好形象和优秀的品格。
白居易歌颂竹子的孤高而正直的精神;
李商隐则委婉地批评了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而忍心砍断竹笋,竟然不知道这就是剪断了竹子的凌云之志啊。
以上的简单的分析概括告诉我们,竹子的特点、品质为: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守节操、虚怀若谷、孤高正直、超凡脱俗、四季长青、壮志凌云。
古人对兰花又有哪些描述呢?
清郑燮《折枝兰》: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銜出相思二月天。
《题画兰》:身在千山顶上头,凸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清刘灏《广群芳谱》: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阴凉。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明薛网《兰花》: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元余同麓《咏兰》: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唐释无可《咏兰》: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灵均曾采撷,纫珮挂荷裳。
这五首歌咏兰花的作品,从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描叙了兰花的特征和形象。
郑燮二首其一,赞美枝兰的清纯翠绿如“青玉”,即使半枝也无比娇艳;让见者恒记于心而竟产生绵绵相思。
其二,赞美兰花虽然生长环境非常恶劣——凸岩深缝、浮云的搅扰,但是,仍然香气浓郁一如往常。任你自来去,与我竟无妨。
刘灏之作:歌颂了幽谷之兰的清芬解穢、细叶凌霜、秋华早放、与修竹相伴而亭午荫凉等形象特征及其坚贞如一的性格。
薛网之诗:赞美兰独特之处,不以美色献媚春天的阳光,即使在秋风凋零的深林里,也能战胜孤独而自我飘香——任凭风云变幻,仍然一如既往:自立自强自珍自爱。
释无可:兰花在春光万里之时,香气浓郁而一掩众芳,就连台阶、小径都香气弥漫;及时秋雨连绵,也仍然独立成长。因而屈原以她为配饰。这是一种清香洁净的高尚品质。
根据以上之浅析,兰花的形象特征及风格品位已出:青翠妍丽、独立自持、清芬解秽而凌霜自若、不巴结献媚、孤高自赏。因而常常出现在浪漫的楚辞之中,也成为屈原荷裳之配饰。
把以上关于梅、竹、兰等三种艺术形象和精神品质的的浅析综合概括一下,就形成了这样一些经常使用的审美价值范畴:梅之傲雪、高洁、坚贞;竹之坚韧、守节、谦逊;兰之清高、孤傲、自尊。
纵观古今中外,特别是中国历代之文人雅士或志士仁人,其中绝大多数所追求的人格品位或精神境界大都在此之列:屈原、司马迁、阮籍、嵇康、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鲁迅、谭嗣同、毛泽东等等,不胜枚举;而贡发芹先生在《浅唱低吟》中,也重点选择了梅、竹、兰三种各具独特品质的植物形象作为自己诗歌作品集的插图,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随意所取呢?sh我想,这是一种暗合而非巧合;是一种心灵的抉择而非信手拈来。虽然插图只是一种点缀和补白的方式,可是,客观上却与整部作品所表现的精神格调或人格境界而相互融合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本诗集的一个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无疑增添了《浅唱低吟》思想情感的品位和艺术审美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兰草或兰花在《浅唱低吟》里共出现一百八十余次;梅花共九次;竹子共九次;其中还有两种景物共同组合成的画面:竹子和梅花一幅;竹子和兰花共四幅;还有另外几幅别的插图如芦苇、茅草、水仙、蚂蚱、小鸟等,这些插图虽不是主要角色,却再客观上增添了诗集的乡村田园的情调色彩。此处略而不赘。
梅花作为独立插图内容虽然只有九次,这比兰草亮相的次数少得多了,那么,为什么还是把她列在首位呢?因为《浅唱低吟》的第176页上面附录了九枚篆章,雕刻的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全词;其中词牌“卜算子”和题目“咏梅”组合成一枚;其余八句词,分别刻成八枚篆章。篆章,是一门古老的雕刻艺术,讲究古直遒劲,深刻厚重;精心策划,苦心雕刻,其用心良苦由此可知——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欣赏甚至崇拜应该是首屈一指的;故而列其为首位。
竹子以独立形象出现的插图只有九次,与兰花相配而出现四次;翠竹与旭日相伴出现一次。总的次数也比不了兰花,但是,我却把它列于第二,因为竹子扎根沃土,根正苗壮而有凌云之志,又虚怀如谷,守节如一,这应该是作者为人性格的具体象征。并且蕴含着追求高远、寄希望于未来的意义。
兰花出现的次数最多,却位列第三,为什么呢?我想,兰花虽然清香异常,高雅纯洁,但是,她毕竟属于草一类的植物,生长在极其普通的土地上,却能用自己的苍翠之色装点山川,沁人心脾之香气熏陶人的气质,以清高自许的格调,超越其他同类而高标于世;却能保持自己的慎独品质而不见风使舵,因而,作者向往以众多的兰草组合成一个芳草萋萋、香气怡人的美好的生活环境,自己能够永远在其中生活、学习、工作、散步、吟诗、会友;并且拥有兰花一样的纯净高雅的品质,神采飘逸的风神;像耸入云霄的青青翠竹一样,谦逊守节,富有凌云的壮志;像梅花一样,傲视冰雪酷冷,凌寒怒放,用一花之放迎来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光。我想,兰花、竹子、梅花,在一定程度上说,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兰花:美好的田园——精神家园;
竹子:青云之志:  
梅花:纯洁而高雅的品质。
这大概就是《浅唱低吟》以梅、竹、兰三者作为插图主角的目的吧?
假如说,我的这种理解和认识是基本符合作者意图,而不是凭空捏造的话,那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展开联想想象,似乎就可以推测出作者这种做法的缘起——学习和继承了楚辞的要眇宜修、美人芳草的艺术传统。屈原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洁的品格,为了表达自己对一个內美和外美相融的美好世界、一个美人香草和美意心灵融合为一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在《离骚》中大量的描写美人芳草来作为象征。汉代王逸评价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尔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贡发芹先生曾經对楚辞喜爱有加,手不释卷;特别是对于浪漫主义的杰作《离骚》更是情有独钟,工余闲暇吟诵不辍;那么,屈原在《离骚》中所使用的艺术方法,以及其中所表现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纯净精神境界,不可能不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在这个前提下,《浅唱低吟》选择高雅的梅、竹、兰作为插图的主要对象,其目的就是用这些美好而高洁的景物,和自己的诗歌作品相互融合,协调映衬,组合成一个比较完美的文学艺术世界,让自己一颗自由的心灵,在这里悠然徜徉,潇洒漫游,吮吸着兰花的清香,欣赏着高高翠竹的峻峭凌云的风采,倾慕着梅花的脚踏冰雪、孤傲清高、卓然特立的精神气质。从而,才能够真实的感受到自我生命的活跃、完满、充盈,才能让一个天天奔波于纷纷扰扰的劳累而疲倦的心灵走进一个宽松活泼而清香四溢的空间,在此尽情享受“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
    以上的文字,对《浅唱低吟》的封面、封底,以及其中的插图等方面所运用的诗画结合的艺术方法及其审美作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除此之外,诗集中的许多作品——例如《九华寻梦》、《齐云遐思》、《女山与女山湖》、《乡村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傍晚》、《晨》等——也运用了诗画结合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现略说一二以飨读者。
《浅唱低吟》的第一首诗《三月的乡间》,较好的运用了诗画结合的手法,较细致的描述了三月的乡间的众多迷人的景物,组合成了一个生动活泼、风光无限的画面。有一种清新活泼、生机盎然的意境。开头四句是封面的题词,前面已经提到,此不赘述。其后所描写的景物有:太阳、田野、油菜花、麦地、小溪、垂柳、粉蝶、蜜蜂等,只是凭借这些景物的罗列,还比较呆板,也不能显现出三月乡间的独特之处;可是,作者却在这些常见的景物前面,配上富有春天特点的颜色,比如:金黄、翠绿、蔚蓝、澄碧等,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到的景物活跃起来,生动起来,本来简单常见的景物,在这里就具有了充沛的生命力;朴实的景物,一旦染上鲜亮的颜色,就会抢眼许多;就会有比较强的吸引力,这时,本来就是普普通通的花花草草、小鸟昆虫之类,现在就像一幅美丽的春天的画卷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如果只到此为止,那就不能算作成功;为什么呢?众所周知,一首诗或一幅画面,如果仅仅停留在景物的形状、色彩方面的勾勒、渲染,那么,这幅画还是显得空虚,或者总觉得少点什么,不能使阅读或观赏者在感情和艺术上产生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满足感,恰如登山临水,眼前一片空远辽阔,虽然暂时有一种雄伟壮阔之感,总排除不了一种大而空的感觉;另一方面,即使你在诗歌或画面里把景物排列得密不透风,一点空白都没有,那也只是一种人为的故意安排,也还是不能感染人的心灵,因为其中缺乏一个核心的内容——诗人的真实情感;
当我们耐着性子继续读下去的时候,结果终于感受到了诗人灵魂跳动的旋律:
风是“和畅”,云为“悠悠”,太阳是“慈祥”,油菜花“夺目”,小溪“柔声细语”,垂柳“婆娑”,粉蝶“争舞”,蜜蜂“勤劳”。
——当我们读到这一系列饱含情感的词语时,自然而然,情感荡起了涟漪,灵魂沐浴了阳光雨露,心房就洋溢着温馨的春天气息,甚至情不自禁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从字里行间可以直接感受那种纯洁的心灵,以及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情怀。可以说诗情画意醉魂魄,气韵生动夺天工。
最后两句才是作品的主题句:
三月归来,芳醇的春色永驻心上。三月的乡间,是我心灵的故乡。
其中的“归”字、“心灵的故乡”等词,含义深远,耐人咀嚼。“归”乃回家之意,与其前面的“永驻”及后面的“故乡”前后呼应,从语气的连贯和情感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来看,确实一气呵成而没有那种突然中断之感;而是一个完整的意象群落。这表明,作者心灵所追求和向往的如诗似画的“三月的乡间”,就是春天的乡村,美丽的的原野,春天的碧空白云,春天的万物葱笼!如果一个人的心里始终装着春天的美景,始终怀着追求美丽梦想的坚定信念,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始终锲而不舍的努力,百折不挠,始终如一,那么,我可以武断地说:这样的人生,冲满着浓郁的诗情,弥漫着醉人的画意,有着无穷的魅力!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倡导人生要“诗意的栖居”,我深深感觉到,这种美好的生活环境和艺术氛围就再现于《三月的乡间》,并以十分简洁的画面和真实的心灵独白而呈现在读者眼前。
三月的乡间,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美丽的生活环境,更是作者在高层次上的一个理想图景。它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既是现实的,也充满着斑斓的梦想和未来的色彩。所以,我敢这样说:三月的乡间,就是作者精神的栖息之所,就是作者心灵寄托的桃花源。
如此看来,这首诗在所描写的景物、表达的情感、塑造的意境、美学的追求等方面,和诗集的封面及封底通过画面所展现的景物、情感、意境、审美是基本统一的,和谐的。
《浅唱低吟》中间像这样诗画结合比较完美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晨》:
晶莹的露珠吻湿了我的感触,温馨的空气净化了我的心灵,
柔爽的清风舒畅了我的体会,新鲜的阳光理顺了我的思绪,
幽深的花蹊牵来了我的灵感,无垠的春色染绿了我的眸子,
     晨光中,我被空灵的大自然整个儿融化了,而大自然又全部溶进了我的心底。
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抒情诗。按照抒情诗创作的一般规律,往往不应该或者很少有画面感的,因为它的重点在抒情,不需要过多的牵涉到景物的描写或画面的勾勒。但是,《晨》这首作品却与众不同,既有比较完整的画面感,又具备了浓郁的抒情意味:
全诗描写了春天的一个晴朗早晨所特有的六中景色:
晶莹的露珠,温馨的空气,柔爽的清风,新鲜的阳光,幽深的花蹊,无垠的春色。
——这就是一幅清新鲜活而洁净明朗的春晨美景图。可谓晨光烂漫,生机无限,美丽诱人。但是,描写景色,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为了达到抒情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只有让那美丽的景物都浸润着作者的浓郁的深情,达到情景交融而密不可分的地步,那么,这些客观的景物才具备了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功能,才拥有了表达美好心灵的意义。作者为达到这个目标,就使用了一些富有人格特征、带有人的情感色彩的词语,例如:吻湿、净化、舒畅、理顺、牵来、染绿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4 13: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标题都一样,以为发重复了,删掉了另外三个帖子。如果没有重复,请把标题写清,再发上来!谢谢!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6 22:00 , Processed in 0.07904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