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5|回复: 3

旧文新读:诗歌的品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31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4 编辑

诗歌的品级
   马俊华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念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中国,这首《游子吟》可谓千古传诵。可当我读了孟郊的诗集,再想到这首诗竟然出自孟郊的笔下,不免觉得有些困惑。因为孟郊的诗大都写得怪奇。比如,“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秋怀》其二)。这自然和他一生穷愁失意的生活状况有关。在我看来,这种诗在他的作品中颇成规模,应该是他的风格之作。相比之下,《游子吟》则写得朴实自然,真挚感人,完全出离了孟郊的风格。把这首诗放在他的诗集里,实在是突兀扎眼,很不和谐。我一度怀疑这首诗是前人在编辑他的诗集时,把别人的作品误收进来。为此,我还专门查过材料,结果文献真实地表明:它确实是孟郊写的。原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和他的经历也相符合。我觉得,在孟郊的诗歌中,《游子吟》是最好的一首,因此,我把它称作他的“超风格之作”。
后来我发现,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孟郊一人身上,其他诗人也是如此。比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李白的超风格之作,他的风格之作是“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超风格之作,他的风格之作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杜甫的超风格之作,他的风格之作是“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等。同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东坡的超风格之作,他的风格之作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蓑风雨任平生”等。
从实际的流传上看,这些超风格之作的读者面极大,近乎来者不拘,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这种诗歌构成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不易觉察的艺术背景。人们整天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牙牙学语、识文断字起,就接受它们的熏陶和哺育,以至于觉得它们的存在自然而然,从来也没有专门注意它们,惊叹它们本身包含的技巧或修辞,因为这些诗里好像根本就没有技巧或修辞一类东西,只是一堆平常语和平常事。可从阅读效果上看,这些平常语和平常事反而深切地呈现出生活中真挚细腻的感受,给人带来了深深的共鸣和无尽的回味,至今依然兴味不减。
你要是想把这些超风格之作改写一下,就会弄巧成拙。因为如果改写得再通俗一些,它们就变成了今天的“口水诗”;如果把它们改写得再雅一些,它们就会变成今天那种工于技巧、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诗歌”,在交流上与读者产生隔膜,失去很多读者。可以说,这些诗是大俗和大雅的最佳结合。说它是大俗,是因为它们都是用平常语说平常事、平常情,贴近读者;说它是大雅,是因为它们抓住了生活中最自然、最宝贵、最感人的情感和经验,具有最直接、最强大的交流性和感染力。
相比之下,那些风格之作的接受范围则相对狭窄一些,其读者层次都比较高,多为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这些风格之作倾向于树立一种特异的个人形象,一种高昂的生活姿态,凸显个人的志向、趣味、抱负、胸怀、视野、观念等,带着明显的个性色彩,通常只能引起同道者的欣赏和共鸣。这种诗歌一般都在生活之上强行维护一种主观的东西,讲技艺、讲修辞、讲学问、讲观念、讲流派、讲口号等等。超风格之作则好像都出自一个人的笔端,还像是直接从生活里熬出来的,充满了平和常态的人情人味,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铅华洗尽,浑然天成,无风格,无个性,无口号,没有流派的差异,也显不出学问的高低。
由风格之作和超风格之作的发现,引起了我的一个思考:超风格之作和风格之作哪个品级更高?在我看来,超风格之作自然都是大诗人最好的诗作,因此,超风格之作高于风格之作,代表着诗歌的最高品级,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珍品。从诗歌史上看,很多诗人都留下风格之作,却极少有人留下超风格之作。在古代大诗人的作品中,普遍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部分是风格之作,一部分是超风格之作;风格之作占大多数,超风格之作则都寥寥无几。这又说明,超风格之作决不是轻易得来的,是对风格之作的超越,具有可遇不可求的特点。这样说来,诗歌写作的进境可能是这样的:从无风格到有风格,是一个创作境界;从有风格到超风格,则是一个更高的创作境界。也就是说,写诗的进境有这样三个过程:无风格阶段、风格化阶段和超风格阶段。与此相应,作品也有三个品级:无风格之作、风格之作、超风格之作。推动这个进境的真正力量是不断深入和投入的生活。
这种写作的进境,可以用诗人的生活境界的上升来解释。诗人最初写诗,由于缺少生活阅历,容易搜肠刮肚,“为赋新诗强说愁”,对生活经验的捕捉也轻浅刻意,这样的诗歌往往流于空洞和稚嫩,这就是无风格阶段的特征。随着阅历的加深,诗人开始形成自己的生活追求和生活理想,对生活有独特的判断和要求,在生活中维护和张扬自己的志趣和原则,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主观的愿望和情感高于生活本身。这就是有风格阶段的特征。后来,诗人经过生活的充分浸染,阅历更加丰富,发现自己的愿望、观念尽管美好良善,但与生活本身相比,都是狭隘偏面的,正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只有顺应生活本身的启示,只有切实经历的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才是诗歌的真正源泉。这种感动虽然发生在诗人身上,却有着极大的普遍性和共通性,代表了人的共同的情感渴望,因而有着不可阻挡的传播力和感染性,语言不过是顺从这种感受,把它凝练地表达出来而已,这样的语言自然是平常语,但却是最贴切的平常语。这就是超风格阶段的特征。中国古代论起诗歌,曾有“抒情”、“言志”二说。其实,风格之作就属于“言志”之列,超风格之作则属于“抒情”之列。当然,抒情和言志的区分只是主导倾向上的区分,在诗歌中,没有完全脱离抒情的言志,也没有完全脱离言志的抒情。诗人的这个生活进境,也适用于所有的人。写诗的这种进境,也适用于所有其他艺术门类。这正说明,诗歌或艺术的背后是生活,是人格,诗歌或艺术的境界就是生活的境界,做人的境界。
(未完待续,见下面第二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1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旧文新读:诗歌的品级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4 编辑

超风格之作和风格之作的差别,还可用孔子的一句话来理解。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论语?子路》)意思是说,人生有两种境界,第一是中道成圣,如果不能中道成圣,那就退而求其次,成为狂狷之士。照此比附一下,超风格之作反映的就是成圣的境界,风格之作就是成为狂狷之士的境界。在成圣的境界,诗人能抛弃头脑中主观刻意维护的趣味和愿望,在平常的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自有的况味,并用平常的语言表达出来,“极高明而道中庸”。在狂狷的境界里,则要靠诗人主观的刻意追求和强行持守,来维护一种趣味和价值,它们虽然高标独树,却不免偏颇和生硬。可以说,风格之作的背后是精英形象,是理想化的生活(对失意生活的夸张抒写也只是对理想化生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超风格之作的背后是芸芸众生,是常态的生活。
诗歌决不是抽象的才能和技巧的产物,更不是诗人的偶然和侥幸的产物,否则,我们就可以说诗歌来自诗人的一次精神事故。没有一首诗或一句诗是白给的,最终都是活出来的。这样说来,自然不是要求我们在诗歌写作中,放弃风格上的追求,不再写风格之作,而专写超风格之作。正像上面所说的,写诗的进境受制于生活的进境。而对于生活的进境来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获得至高境界的幸运,因此,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能否写出超风格的极品诗歌是不可预知的。但诗人需要通过努力写作来积极地准备和等待,只有这样,才可能会迎来缪斯的真正降临,写出真正精粹完美的作品来。
从古典诗歌中扯出风格之作和超风格之作的区分,目的自然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什么是真正的诗歌再做一次探讨。其现实意义则是希望它能对现代诗歌的写作带来一些积极的启示。现代诗歌的写作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从文化到文化、从观念到观念、玩弄虚夸的内心世界、把追求个性化当作目标,以及关于技巧、风格、口号、流派、观念等等无休无止的争论。这些现象最终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由此,我生出一种感想:人们总爱在自己的脑袋里打上很多小木桩,围出小栅栏、小篱笆,豢养一些宠物般的小观念,用以解释或评判生活,好像自己真的特别深刻,真有真知灼见,真能理解生活。实不知,这些小观点一旦扔进生活的汪洋大海里,就像小冰块一样立马融化得无影无踪、干干净净,根本就不成其为形状。生活本身比一切观念、风格、口号、流派等要真切、丰富和开阔,只有真诚地生活,生活才会切实地带给你万般感受,这种感受超出一切主观的臆测、猜度和虚构。诗歌正是产生于这样的生活感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诗歌是生活的结晶,需要诗人投入到生活中、沉浸到生活中才能获得,以往的诗歌历史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2002年12月12日
说明:此文写好后,从来没有发表过。今天重新检出,贴在这里,供参考。
                                                                              2008年1月31日于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1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旧文新读:诗歌的品级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4 编辑

拜读!赏读!读得痛快!读了兴奋!多谢!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1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旧文新读:诗歌的品级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4 编辑

生活会融铸一个人的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3 08:09 , Processed in 0.06987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