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70|回复: 26

《当前所有的诗歌奖都是人脉奖》(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4 21: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若 于 2018-6-24 21:42 编辑

               当前所有的诗歌奖都是人脉奖         (2016-08-24 15:59:30)[url=]转载[/url]

标签: 鹰之 李白 苏东坡 文化分类: 鹰之论语

编者按:

      作者的观点发人深省,但是不全对。还有一些诗歌奖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文章憎命达,鬼魅喜人过。”伟大的诗人与作家大都是孤独的倒霉蛋,命运与时代的抗争者。他们的作品从来不是学校培训出来的!他们都是上帝的使者。

       偶遇此文,各抒己见。


  写了小文《提前“死”了,就不会再“死”一次》后,很多年轻诗友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么悲观,现在都四维、五维时代了,除了天时、地利、人和,难道就没有第四点第五点吗?我说有啊,比如“人脉”,但它不但不是代表人心所向的人和,甚至更多时候是它的反面。比如,最近二十年内,有一个诗人是因为获了诗歌大奖才被人拥戴、敬重的吗?我所看到的反馈,更多的还是质疑与批判,难道大家都看错了吗?都在仇富都在羡慕、妒忌、恨?
  
  中国社会盛行的“道家写诗,儒家评奖”已经有几千年了,不会在我们这一代突然终止,除非将来有一天儒教文化被道家文化所彻底替代(这怎么可能呢?)。儒教文化的核心是“人学”,是人脉决定一切,道家文化的核心是“物理学”,是万物平等,是大千世界自身的内部矛盾在起主导推动作用。
  
  在中国,所有的诗歌奖都是人脉奖(地方歌德小奖除外),都是圈子文化,没什么官方、民间的区别,你是圈子内的草包也能坐顺风车,圈子外的再好也白搭。当诗歌的“天时”在时,由于整个世界的目光都关注这里,诗歌评选结果就会相对公平,相对可靠。当天时不在,所有在“阳光”下操作的流程都自然悄悄转入地下了,所谓“公平、公正”只是某个小团体内部的事了。什么是“阳光”?就是整个世界的目光!这个道理就类似,因为没有了男人热辣辣的眼光,女人们就没必要认真洗脸、认真化妆、认真穿衣服了。
  
  我从不劝年轻人去努力做一个诗人,就如同不愿鼓励他们努力去倒霉,诗人、作家从来就不是人培养出来的,而是上帝培养出来的,上帝培养他们的法子就一个——让他们去倒霉。好诗都是最倒霉的诗人写的,但诗歌奖却一直是一路风光的人在评,一个风光者又怎么能理解一个倒霉者的心呢?而一个倒霉蛋可能有心境、有条件去玩人脉吗?
  
  真正的写作都是从绝望开始的,屈原流放写《天问》,司马迁宫刑写《史记》,苏东坡乌台诗案后写《念奴娇。赤壁怀古》,曹雪芹潦倒绝望中写《红楼梦》。因为绝望,诗人、作家的作品才抵达了它的最终气质——旁若无人。你看看当代的诗歌选本,刊物,有一本不是在向读者谄媚吗?有一本不是在对着某个具体人群抒情吗?距离这种“旁若无人”之境远着呢。
  
  陈子昂的《幽州台歌》为什么好?好就好在它对“旁若无人”四个字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旁若无人,万念俱灰”才真正是诗歌艺术的最纯粹境界啊!当你什么时候能真切领略此等心境,说明你的写作才真正开始。
  
  所谓“旁若无人”,就为不单纯为某类人、某群人、某族人写作,它的读者是天是地是万物是全人类。试问,你能对上帝说“最黑的黑是白”这样0创造力的屁话吗?你那不是在骗他吗?可是,这种0创造力的屁话,就是中国近代名诗人的名句。当他们再上一个台阶才会明白,不是拒绝隐喻,而是不屑隐喻,不是拒绝抒情,而是不屑抒情。
  
  我为什么对获得首届李白诗歌奖的洛夫、于坚、西川、沈苇、欧阳江河、杨炼做出了二流、二流半的评价?很简单,他们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他们还没倒那么大的霉,没悟透那么深的道,没出现那种孤绝的气质,他们还是凡人。
  
  如果再确定性绝对一点说,他们还是学者,还算不上诗人。什么是学者?什么是诗人?前者对道进行解说、传播、解构,而后者是创立新的道,那才是人间没有的东西。他们所抵达的最高程度正是解构阶段,比如,最黑的黑是白,最白的白是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对于远方人,我们也是远方;所有的瞬间是同一个瞬间;所有的归宿是同一个归宿;所有的启示是同一个启示;当一个人以眺望迫使海倍加荒凉;他在最深的睡眠里醒着……
  
  这些都不是道,是抒情!一个凡人对圣人之道的解说罢了。
  
  可是,操他娘,再过多少年,中国的编辑评委学者教授能把道和抒情分开?!能知道二者之间隔着多少年距离?!
  
  
  比这些人稍高一点的是多多,但也未抵达可塑造道的一流境界,只是客观性和普遍性比他们高一层次罢了,最终的归宿还是抒情。可能还是生活得太舒心了,没有反复承受死去活来的倒霉岁月所致,要不怎么就差那一点跃不过去呢?比如多多新写的一首诗:
  
  《读伟大诗篇》
  【多多】
  
  这童话与神话间的对峙
  悲凉,总比照耀先到
  顶点总会完美塌陷
  墓石望得最远
  所有的低处,都曾是顶点
  从能够听懂的深渊
  传回的,只是他者的沉默
  高处仍在低处
  爱,在最低处
  让沉思与沉默间的对话继续
  
  这首诗就已经接近理性了,可是最终还是没能跨过去,还是抒情诗,这首诗能提取出来的就是“悲凉,总比照耀先到”一句,是可以把抒情升华为理性的,但他没有。其他的句子虽然也在说理,但却是前人早已表达多次的理了,只是用了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罢了,比如“爱,在最低处”,伟大诗篇本就诗人最倒霉时候诞生啊,有多少人论述过了。
  
  我一直盼望着,能有一个中国诗人把中国人的道传播到西方去,并启发中国新一代哲学家的诞生,但这如同卧冰求鲤那样艰难啊,让一个无信仰民族诞生这样一个人物,比一个信上帝的西方诗人可能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可是,中国诗人仅仅抛却一个浪漫主义思维还不知多少年呢?!恐怕我不解释一遍“浪漫主义思维”这个词,中国理论界还不知再过多少年才搞明白它。
  
  很多诗友羡慕我,说虽然没出什么名,没获什么奖,但一直有很多博友在默默支持,其实我和他们一样绝望,尽管很多朋友在解读转载我的作品,但真正明白我写作目的的却寥寥无几。我也一直在总结自己,是不是有晦涩词不达意的地方误导他们?于是我要求自己深入浅出一些,再深入浅出一些,但好像还是徒劳。顺便转载几个新近对我的短评简评一下吧:
  
  这是诗友清江暮雪的点评——
  
  《目睹黎明》
  【鹰之】
  
  黎明前的那阵黑
  是魔术师的一双手
  它在故弄玄虚——
  
  先是一把银沙撒在窗台
  又一把撒向茶几,桌面,柜门
  紧接着,一双大黑手一抹
  它们便全溶解在黑暗里
  仿佛,白衣军团派来的间谍
  完成渗透后,身份被涂抹的滴水不漏
  紧接着,白衣军团开始进攻
  被分裂的黑暗开始退潮
  天一下子亮了
  但那些银沙呢?
  
  有幸目睹黎明,是一个早起者
  意外获得的一笔赏赐
  仿佛免费欣赏了一部战争片
  “间谍”和“先锋”两个风马牛的词
  一下黏在了一起,它们
  把抱成一团的相似人群
  切成两块,又重新合二为一
  
  微品:黎明本来只是一个抽象的词,但在诗人鹰之的笔端,则不仅具象,而且还有动画片的效果——清晰,生动,有趣。其中写得最为成功的是第二段,“银沙”这个意象相当新奇且生动,最后的疑问则能调动人们的想象,也让黎明变得有几分神秘。
  
  
  鹰之点评这首诗的主题不是在修辞黎明,最关键一句是“先锋思想家就是人类的间谍”,他们把一种人类“离间”成有思想和无思想的人类两种,然后再汇合成有思想的一种,周而复始,一直这么存在下去。但他们自身的宿命却只有一种——消融进黎明前的黑暗中。
  这便是建构,是马克思书中没有的东西,中国理论家当然不会知道,因为博士、院士课本中没有这句话。
  
  
  《次要事件》
  
  【鹰之】
  
  儿子把音箱音量调小
  小到什么也听不到
  毫不知情的我,却
  不知被什么击中,陷入了发呆
  他问我,在想什么?
  我说,想起了18岁,夏天,你妈妈……
  他说,我知道
  他突把音量一下放大,一首叫粉红色回忆的老歌
  便一下灌满了整个房间
  
  这世上,每天都有很多次要事件在发生
  很多可有可无的人在写作
  我们感知不到他(它)们,却
  被这些纵横交错的纤维屡屡穿越
  但它们不是那些重要事件的枝叶
  它们是经纬线,在游走,交错
  直到编制成了一个地球仪
  
  我说不出地球最次要的地方
  正如说不清,喜怒哀乐诞生之前
  
  微品:次要事件,却“是经纬线,在游走,交错|直到编制成了一个地球仪”,在诗人看来,次要事件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重要事件,比如诗人在第一段中所提到的“想起了十八岁,夏天,你妈妈”,这个次要事件,于诗人的儿子以及诗人本身,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件,它既关系到诗人这辈子的人生,更关系到了诗人儿子的生命诞生。在这首诗的末段,诗人则对“次要”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我说不出地球最次要的地方正如说不清,喜怒哀乐诞生之前”,通过这句诗,我体悟到了诗人对“次要”与“重要”的态度,显然,在他心目中,似乎没有什么“次要”是绝对“次要”的。
  
  鹰之点评:这首诗如果仅仅是形容“次要事件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重要事件”,那我和洛夫、于坚、西川、沈苇、欧阳江河、杨炼他们又有什么分别呢?不还是对前人理论进行解构吗?不还是诡辩吗?这首诗的真正主题是次要和重要是母子关系——次要事件是重要事件的母亲。还有更重要的一句我没说,是含着的——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它必须那样,才是道。但遗憾的是,让重要事件繁殖重要事件,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美妙错误,而且一直在犯下去。
  
  李建华赏析鹰之诗歌《雨夹雪》
  
  
  雨夹雪下了一夜
  我却梦见两人在吵架
  一个说,世界是黑的
  不信,我素描给你们看
  一个说,世界是白的
  不信,我写意给你们看
  
  
  
  清晨起来,白茫茫一片
  那山、那树、那河流、那街道
  比白更耀眼
  原来,我昨夜梦见的是俩画家
  写意的那个又赢了
  他画的白,再次被大地发表
  写实的那个,又输了
  他画的黑,再次被黑夜屏蔽
  他忘了,在黑上画黑是看不见的
  
  
  
  李建华赏析
  
  写雨夹雪的诗我读过不少,这首我尤为喜欢。先说第一节:雨夹雪的夜晚应该是静谧的。而诗人却梦见“两人在吵架”,“雨夹雪下了一夜”,“两人’也许也吵了一夜吧,这”两人”,一个叫“雨”,一个叫“雪”,在梦里争吵的焦点是,世界是黑的还是白的?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雨”和“雪”同在,也就意味着“黑”和“白”共存。“两人”只所以能“吵架”,是因为“两人”的相遇,这时的气温或许正处在摄氏零度左右。无论“素描”或“写意”,还要看天意啊,就看天帮谁了。
  
  第二节,诗人梦醒,世界完全变了模样。“原来,昨夜梦见的是两个画家”,既然叫“雪”的“画家”“又赢了”,可见气温更低,诗人也许是冻醒的吧?“雨”又输了,大约是因为不会掩饰的缘故吧,不像“雪”,把“那山”,哪怕是光秃秃的山;把“那树”,哪怕是绿叶落尽、毫无生机的树;把“那河流”,哪怕是污染的河流;把“那街道”,哪怕是腥臭的街道,都遮盖了一层又一层,“比白更耀眼”。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后两句,没有后两句,这首诗就一般了。画的黑怎么也黑不过“黑夜”,“黑夜”或许不允许再黑上加黑了吧?黑夜也许更喜欢“雪”为它涂脂抹粉。“雨”的记性不好吗?看来,关于世界的黑白问题,他们还会继续“吵架”。其实,世界即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这首诗的不足,我以为还可再精炼一些。如第一节的第一句可成为题目,第二节的个别字句还可再推敲或者优化组合。
  
  鹰之点评:这首诗写的不是雪和雨在吵架,而是孔子和耶稣在吵架,但在中国总是孔子赢。中国人相信人性本善,便一直试图把善加以夸张放大呈献给世人看(所以主席说,所谓儒学就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不就是每个时代永远描绘着“天下大白”的那场雪吗?而耶稣则主张人性本恶,带着原罪出生,必须时时忏悔自己,才可获得原谅,这不就是永远让黑更黑的那场雨吗?把恶的遮蔽物清除一遍,再清除一遍,赤裸裸给人看。
  
  芥川龙之介曾在《傻瓜的一生》写道:“同时代者总认为天才和他们之间的距离仅有一步之遥,却不知道这一步可能就是千里。”,“解构”与“建构”仅仅一字之差,这一步也是千里。中国诗无建构而解构,还是古代和西方思想家的义务宣传员罢了,却莫名其妙出了很多解构名家。我不知道再过多少年才能从中国诗歌奖中发现第一个思想家诗人,才能读到他们第一个自己体验到的走出玄学进入哲学的句子,可是现在,他们连我这个水准都差着几十年的距离,更不用说民间那些比我强的诗人了。
  
  中国真正够格的伯乐尚未降生,不要试图在诗歌奖中发现千里马,没有海德格尔就不要奢谈什么荷尔德林了,既然你无法改变这一切,无法进入这个圈子,与其期待,莫若提前绝望,那样你的作品最起码是旁若无人,无欲则刚的,这种浪费你创作生命的“人脉奖”暂时不关注也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09: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相信这点——我是时不时就接到友情求助投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20: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 发表于 2018-6-25 09:00
很相信这点——我是时不时就接到友情求助投票的。

这两年我才开始大赛投稿。获得一个银奖,一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但是,我的确没有求助拉票,根本也不认识谁。旁若无人的写诗,确乎其是。哈哈!徇私求人,很可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21: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若 发表于 2018-6-25 20:43
这两年我才开始大赛投稿。获得一个银奖,一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但是,我的确没有求助拉票,根本也不认 ...

后来,再有求我投票的,我只能装作没看见——这样关系就疏远了。远就远吧,本来也没见过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7 17: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拉票,司空见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7 21: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奖、刊发的掌权人就是修锁的师傅,之前我就讲过,“修锁的师傅都要钱
只要收了钱
这锁怎么也修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7 21: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歌界需要修的锁正是疯人院的门锁,因为这锁无法修好,所以跑出来的诗人越来越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2: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 发表于 2018-6-25 21:52
后来,再有求我投票的,我只能装作没看见——这样关系就疏远了。远就远吧,本来也没见过面的。
...

      90年代,我在深圳市作自由撰稿人。也常去歌厅宵夜,许多歌手令我震惊——和收音机或者电视机里播出的歌声一致。他们怎么“”不了!      后来想想,缺乏包装吧。他们没有后台!但都是实力派。诗歌也于此差不多吧。
      以后如果有诗歌精品,山老还是顺水推舟好。年轻人毕竟缺乏竞争的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2: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yds 发表于 2018-6-27 17:24
拉票,司空见惯了。

金银社会。这毕竟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如果有人现在还在读诗和写诗,出于真诚和喜爱,大概也无可厚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30 18: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见地。不过,他说的是塔尖的事,还真不好理解。道可道,非常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7 03:39 , Processed in 0.09566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