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秋野珺雪

[长诗] 2018南方诗歌论坛诗人作品汇总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09: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爱冰
中国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岭南诗书画联谊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中山市民众镇文学协会秘书长,《民众文艺》编缉;曾有文学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其中诗文《相思树》获首届中国通俗文学英才大赛优秀奖,并入选《中国文艺》杂志。






  
   林爱冰

秋日的思绪
弥漫在一片白色中
若隐若现
亦真亦假

错位的幻觉
超越了停顿的思维
焦灼的目光
穿不透厚厚的梦纱

哪是真?哪是假?
等风来了
一切便会知晓










高山
  林爱冰

红尘乱世,
你,
拔地而起,
高崇天宇,
立起万世丰碑。

浮云
在你庄严的仪态下
显得如此轻薄
清风
在你肃然的眼光里
显得如此飘浮


傲视凡群
稳立于天地间
涂抹一波水影
挥写一山清高


   林爱冰


千古轮回
息息苍生
而你一直在沉默
忍耐了一腔清澈的泪水

无比的宽容
包容了一切俗世凡尘
空远广阔的胸怀
闪烁着你的公正无私
端庄尊严的你
总是在展示别人
你神圣不可侵犯
你报之朗月晴天以微笑
你报之狂风雷电以怒吼
优雅素净的你
总是带着淡淡的抑郁
纵使五彩斑斓
也比不上你
泛着的一片浅浅蔚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09: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一川
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报刊上发表多篇文学作品,诗歌作品曾多次获奖。2018年担任中山市民众镇文联副秘书长,从事宣传和群众文化工作。
多篇诗文散见全国各刊物:《诗刊》、《星星诗刊》、《家庭》、《青年社交》、《女友》、《幸福》、《家庭生活指南》、《中外家庭文摘》、《家庭之友》等。
所创作的抒情诗歌集《伤感都市》,于2004年由中国国际英才新闻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4年签约“榕树下”中文网站,先后发表两部长篇小说《月之明 雾之影》(更新完毕已下架)、《今生寻找前世的你》。


北极熊

                            如此庞然大物
                       当然需要一个空旷的领域
                         那是你的极乐世界吗
                           你在此永久定居

                          那里几乎没有人烟
                           而你却怡然自得
                           与冰天雪地为伴
                           享受自己的王国

                         我忽然对你羡慕不已
                            只因我的周围
                            太多喧嚣车马
                              污浊空气

                           如果你觉得寂寞
                           就写份请柬给我
                                   
大象

                             笨重的身体
                             灵活的举止
                             完美的统一

                               在娱乐界
                           你是重量级的明星
                           你的足迹遍及海内外
                          人们都想一睹你的风采

                            你把快乐带给人间
                             自己却晚境凄凉
                               长鼻一甩
                           是否能甩走心底的
                                 哀伤

                                   海豚

                          与你一起水中嬉戏
                          你可爱得像个孩子
                           你要人哄要人疼
                              离开你时
                             你眼中含泪

                               有专家说
                           人类和你有着渊源
                           难怪你这样充满灵气

                          你是个纯真又调皮的孩子
                            爱上你我会忘了自己

                           可我们还是不能在一起
                             那就飙个海豚音吧
                             藉以释放我思念的
                                   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09: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贾若楠
文学硕士。现为广东省中山市育才小学语文科组长。曾在《名作欣赏》《小说评论》等各地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收录于中国知网。


曾 经
曾经的自己
很爱写诗
渐渐地手指遗忘了纸的温度,
在日晷的不动声色中
变成了慢性病

好像
曾经的我们
很爱向往
潜移中浓情渐消
抽离了昨日的回忆
在人生的聚少离多中
变成了彼此的怅惘
最终
来来去去的人群中
只剩下自己

偶然
触景生情
多言一句物是人非
到站了
总有人要先下车














考试
奋笔疾书 眉头紧蹙
所有人
绞尽脑汁 用尽浑身解数
在答一张人生这位老师
给出的试题

几个人偷偷塞给考官大把钞票
俊美的男女悄悄撩起一角
绽放出谄媚讨好的笑

优等生快速作答的同时
不忘给自己的伙伴扔几个小纸条

目不斜视的中等生
用时间和毕生所学
与难题抗衡

不思进取的后进生
终于愁眉不展
在题目间留下零星的几字











矛盾体
站在空旷的原野上
荒凉的枯烟与杂草
夹杂着从四面八方而来的风
呼啸而过
时间
开始絮絮叨叨的
讲自己一生的历程
从天地初蒙
到二十一世纪
他说他还会继续走下去
踏过繁华 与洪荒
我内心澎湃  慷慨激昂的
与其交谈
仿若自己也变成了一位
无所不知的老者 手握天地
直到灯火阑珊时
肚子开始提醒我
要回家吃晚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09: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俏伦
早年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近15年主要从事党政机关文秘工作,著述各种文献300多万字。业余从事古体诗词研究,有诗词曲作品300多首,也写现代诗歌。诗观:诗词是感性与理性的交响,只有走进市井百姓的诗词才能被历史传唱。




作品


火烧天

落日的炊烟
点燃了层林和云朵
烧红了无数朋友圈
烧光了衣冠楚楚
只剩下烧不干的汗流
和那烧不着的遮羞布

喉中的炙火
点燃了夜幕和星斗
烧哑了雷鸣震天
烧掉了龙颜大怒
憋屈,不敢放声响屁
郁闷,打不出个喷嚏

满园的东南西北
没有吹得动柳叶的风
坑坑洼洼的天雨
早已踪影全无
只有空调的热浪滚滚
还在高墙外滔滔不绝


回南天

回南天的霪威
关闭了千家万户
把宅男宅女
憋成一个个闷葫芦
只有干不透的内衣裤
还在阳台上愁风怨雨

落叶的萎黄
倦怠在湿漉漉的街头
被来往匆匆
碾成脏兮兮的泥泞
在夹带霉味的风中
瑟瑟发抖

灰雾裹着疏雨
在喷嚏打不出的午后
单调地滴滴嗒嗒
在河边,在树下
浑浑噩噩
混混沌沌


也说沉香

(一)
你生于沧桑,长于沧桑
没有挨千刀受万剐的沧桑
你就是不折不扣的白木香
你要感激磨难,牢记磨难
你是千般万般磨难孕育的女儿香
你应为抚平磨难走进大众的药方

(二)
你是没落的贵族
销声匿迹了许久
今天又被高高抬举
你最好不要陶醉
显摆你的是腐朽
利用你的是铜臭
你不是附庸文雅的玩物
大可不必沾腐带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09: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熊隆重
笔名湖南白沙、白沙等,男,72年生,湖南常宁白沙人,88年开始写诗,98年浪迹广东,现居东莞。中国纪实文学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塘厦分会副会长,作品散见《星星诗刊》、《中国校园文学》、《佛山文艺》等。2000年在中山与余丛、乔明杰、谭功才、刘洪希等诗人、作家共同出版由余秋雨题词、《缅茄树》杂志浪子主编的作品集《在路上》,入选诗歌89首。出版有诗集《阳光打开生活之门》。



通联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塘厦大道南11号塘厦交警大队
电    话:0769-87910383
手    机:13926890489
邮政编码:523710


《底线》

在这条街上,我无数次见过他。
他伸手过来,我掏硬币
或小面额的零钞,配合默契。
他枯皱的脸上没有表情,
看不出悲喜。人生对于他,
也许就剩下一枚硬币掉落的声响。
他的家,他的家人,他的故事,
他一直在这条街的背后,我一无所知。
面对未知,每一次给予都是痛苦的,
善意有时候是帮凶,让偶然成为现象,
或行业,并让所有的善意成为嘲讽。
在这条街上,有一些比我父亲
还老的老人,我经常遇见他们。
他们伸出手,我掏零钱,
我们默契地试探着生活的底线。


《虚无》

凌晨四点醒来,
整个夜都是空的。
静,是悬浮的震慑,
无法触摸,却无比真切。
当我们完全拥有自己时,
才发现原来你只是一个人。
是的,一个人,
游离、孤独、渺小,
虚妄和恐惧,
以及无法停靠的身心。
很真实的存在。终于明白
人为什么会抱团取暖。
世界如果太安静,我们会害怕。

《平衡》

纸巾。树。森林的野望。
几天或几十年,长或短,
年轮是有生命的,顺着时光,
转一圈,就少一天。
荒漠和绿洲,绝望和希望角力。
没陷在沙漠之前,这个不重要。
我们不需要思考毁灭,
那太遥远,也许下辈子才看得到。
但可以预言。别呼吸,
沙尘暴,不是惩罚,
是一个母亲在痛苦唠叨。
我们都知道,她的肺坏掉了。
我们没空,拿着砍刀旁观,
迫不及待。等待真的好漫长。
树,长得好慢。真的长得好慢。
抹去嘴角的油渍、酒水、唇印,
或贪婪,少些冷酷多好。
破坏与建设,或所谓的文明,
何时才能从垃圾堆里找到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09: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唯
本名罗其相,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诗论坛现代版编辑。热爱写作,有诗歌作品在《中国诗人》、《齐鲁文学》、《长江诗歌》、《九江日报》等纸刊发表,有诗歌作品入选中国诗歌百年新诗经,2017年出版诗集《六闲集》(合著)。


夫唯诗歌三首
 
今夜,我拥有一盏灯的明亮
文\夫唯

风,隔着玻璃宣泄秋意
沙粒、落叶、纸屑在灯光下
飞扬,旋转
一枚黄叶,紧贴地面翻滚着无奈

我看见风的轨迹
似波涛、似激流、似漩涡
似一次突如其来的遇见

在这深刻的夜里
我只有一盏灯的明亮
而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光芒
平静地切割出指引

平静地寻觅,江湖里的渡船
繁星中的坐标
萧瑟蔓延下的萌动
 
 
一盏茶水化不开秋雨
文\夫唯

一盏茶水化不开连日的秋雨
一次旅行的愉快
只是尘路上的稍息

常用治标的方法治本
在疼痛中渐渐诞生麻木
譬如,连绵雨线喂养的莫名郁闷
我知道这并非无缘无故

多少回努力制造秋高气爽的心境
奈何麻木覆盖下的根源
——无影无踪

时光在较量中流逝
水面下的污垢越积越厚
或许,正需要积攒这样的底蕴
才能鲜艳淡泊之花
 

十月的放飞
文\夫唯

深入桔园,已寂静得没有一枚桔子
墨绿色的叶子勾兑着阳光
树都在舒展筋骨
又仿佛惬意地酝酿下一个萌动

大地像放下担子的老人
我感觉到莫名的轻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09: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阮波,女,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文艺学专业毕业,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作家,文化比较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香山文学院副院长、中山市社科专家库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岭南香山文学研究,已出版专著、合著8版10本《文化冲突与文学之辨—岭南香山的文学本土化视角》、《一个人的美学》、《返回身体的原点》、《在身体与灵魂之间》、《文艺作品中的百年中山社会》、《空间·人物·形象》等学术专著,作品被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粤人文库”、中山市级图书馆等各级图书馆收藏。





阮 波∣余 丛:边走边唱的唐吉珂德


在诗集《被比喻的花朵》中,余丛以1989作为起点,而以 2010年为止,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他替自我诗歌创作的生涯与内心深处的记忆打了个圆满的结?显而易见的是,他的诗歌生命中的确出现了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并且被他20余年光阴中的信与爱、理想与现实、孤独与悲哀、体验与对抗、天真与美好一一对应地串联了起来。

1993年,作为他诗歌创作时间节奏上的第一个转折点,他写下了早期的代表作《三个女孩的游戏》和《风暴》。在他看来,这一时期的诗歌远远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写作自觉,还处于激情与蒙昧的练习期,不过由于他对语言和形式感的探索,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诗歌创作领域,他在诗歌外在变化下的这场实验,亦可谓具有一定的识别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走在了诗歌创作既前卫亦边缘的位置上了。倘若将其创作至今的诗歌进行梳理的话,这无疑是他第一阶段的开始,可以把它称之为青春期写作,更多的直觉和感性的发现,更多对诗歌外在的语言形式感的关注。《风暴》其实就是青春期余丛内心的象征。

……
风暴沿着自己的方向,自由,傲慢
风暴直闯入阵地,没有核心
风暴是匹疯狂的野兽,风暴
越过陷阱,到处散发着死亡的传单
……
风暴任意设计着它复杂的构想
风暴挟持着灾难和幻觉
风暴不穿过任意的东西,风暴
把上面的一切搂在怀里,又安放到地面
风暴一直向前奔跑,不知将会多远
风暴没有形状,没有光芒
风暴一瞬间,在我们印象里消失

1996年,诗人余丛跟着一个诗人的感觉、跟着执迷于少年时代的诗歌梦想走到了中山。原先在家乡的一家医院工作过的一段记忆似乎距离他越来越远了,那个部分行将就木般地似乎变得毫无意义,但其实总有些什么东西留在了诗歌里。

1999年前后,他就像“搭上了一班70后的顺风车,跌跌撞撞闯入了诗坛”①。而《三个女孩的游戏》、《风暴》、《春天和春雨》形成的写作状态仍在继续,如果说那是他创作的转折点,那种非主流的标签依然在诗歌中延续。这种写作的游戏与实验让他“很好地完成了对语言和节奏的训练”②之余,开始沉浸在对具象的反复提取、凸显、焦点透视上,为具象而具象,形式感的意义大于一切,静物写生一般地做着生活中爱恨美丑的练习:

我看见三个女孩在玩游戏
两个女孩看,一个女孩在玩游戏
一个女孩看不见更多的女孩
另外两个女孩。一个女孩
加另两个女孩,三个女孩在海滩
玩游戏,阳光正好铺在夏季
三个女孩穿着三朵鲜艳的红裙子
两朵红裙子,看一朵红裙子
怎样在风中空气中悬浮起来
……

当意识到“我的语言是心灵的克星”,这场文字的游戏变得有那么点严峻的意味之时,他看到了“我是我自己的克星”。就像武林高手常常遭遇的宿命,杨过断臂将其超度到另一个境界——而余丛一路向前固执奔走的同时,逃出了体制、逃出了单位、甚至逃出了圈子,却始终逃不出生活,只要活着你就必须与生活妥协,就要束手就擒地经受新的打磨,真正的诗歌也许就是这样炼成的。

将生活置于距离之下,将自己的写作与生活边缘化,对主流的东西有着天生的警惕性——如果说这些无非都是在满足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作者最早的摸索心态的话,那么他后来对自我内心与情绪的关注,那种为人生的写作,使其作品的内涵有了更多的沉淀,在审美上有了丰富的变化与色彩。






如果说,他的第一阶段写作有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背景,对余丛那本就滔滔如洪水般的荷尔蒙与天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的话;如果说,他曾在那个时代以少年天才或先行者的面目混迹于他自己所构想的并不真实的生活与创作之中的话——那么,这种前期具象的重复述说与阐述,随着岁月递增、生活的飘摇感、心态的波动使其创作进入到35岁前后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从对具象的观注、述说演变成后期的情绪与内心化甚至是反具象。“它分辨不出善意的目光/它已经习惯了呵斥声/它不再是温顺的宠物/它向靠近的人亮出锋利的爪子”(《流浪猫》)生活的奔波、父亲的病逝让他体会到了无常。原先想通过自我的孤立表达个人的愤怒、挑战甚至存在感,渐渐地又发现这种退让也好、逃逸也好、挑战也好就是一个生活的无底洞,底线完全无法定位,一切挣扎不过徒劳,无非作茧自缚、越陷越深。而这种困惑与恐惧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地体现在创作的多种可能性与富于变化的美感之中。他还在很固执地向前走着,但这一时期的创作,以《这一年35岁》开始了挖掘内心之路的新旅程。

这一年,我读书不写作,烧香不拜佛 
这一年,我出游不远行,修心不养性 
这一年,我想家不归故里,愤世不嫉俗 
 
这一年,流年似水,风光不再 
这一年,人情纸薄,老于世故 
这一年,花开花又落,风调雨不顺 
 
这一年,我疏远旧识,懒于结识新知 
这一年,我悲喜有交加,寻花不问柳 
这一年,我高不成低不就,冷暖由命 
 
这一年,虽不同往年,却有别来年 
这一年,我素食,喜小酌,清规戒律 
这一年,我过日子,勿归隐,虚度光
                     ——《这一年,35岁 》

“关于中年之前的力,在诗歌的形式上;中年之后的力,在为内心找突破口。”②对自己的创作,余丛其实了然于心。1996年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是他的第二个诗歌发育期,或许是有关生计的体验适时地调整了他在生活中飞行的时间差,使其从飞行模式过渡到地面现场。正是这种及物性使其避开了第一期写作中的恋物癖,从对具象的痴迷与执着演变成对生理与心理的深层次探讨。确切地说,他更关心自己了。在技巧的渐趋圆熟之下,情绪的怒放也就变得越来越自然而然,也许尚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但他已经放开手脚开始了对写作惯性的反拨,意识与实践达成共识。与此同时,其诗歌感觉变得更为茫然,其间裹挟着狼藉后的反思、沉淀,以及对自我的厌倦、为生存而战的无奈悲凉……凡此种种,四面八方,将他分割得支离破碎,人生业已被绑架到不知何处,诗歌情何以堪?

“内心的绝望,足以让一个人没有耐心。不想表达,还不如在时间里磨蹭。明知是荒废的,眼看着杂草丛生,直至淹没掉过往的梦想。” ④不上麻药给自己手术的人,是要让清晰的痛感覆盖一切。

一直觉得余丛的诗性随笔集《疑心录》其实就是作为他诗歌的变体,延续着诗歌生命的又一佐证。“《疑心录》提供了一种反对的文本、质疑的文本,为我们提供了对一些基本词汇、当下生活的根本性的怀疑,使生命的意识回到最基本的状态,使人的意识开始对体制化的生存展开反省。”(荣光启语)⑤读《疑心录》,更像赴一场词语的盛宴,诗人的内心独白如同晶莹的碎片,展现词语秘密的同时散发着冷静的光芒。

人呀我没有看见,他的兽行在社会上被圈养。现在,一切罪都不被法制裁,法也是有罪的。我不慈悲,我不愤怒,时间已经卸掉我的锋芒菱角。去教堂,教堂坐满祷告的人;去寺庙,寺庙坐满念经的人。……我去往哪里,哪里都有它的道理,只是被信奉和仰望的人不在。出世的人不在,入世的人也不在,麻木的人不知生死。他们劳作,他们享乐,他们的肉满足不了自身的欲。……这上天的路和下地的路不是一条,固执的人偏要抄近路,而远路,远路才通达虚无的未来。 
——《启蒙》

有人要为发生命名,要为赖皮的现实唱赞歌。无聊的白痴准备充足的空闲,要再次问津这个词,问津含糊的过去、无序的现在和混沌的未来。……不要用那经验的绳索,去勒紧那时间的脖子。不要用那存在的弓箭,去射击那崇高的靶子,而要免于发生的巧合。……不要用那人心的尺度,去量那来世的路途。不要用那黑白是非的口舌,去祷告那不可知的报应,而要免于布道者的偏见、情面和立场。……这是春天的倒霉蛋的哲学,怀才不遇的鸡蛋,对着石头尽情发牢骚。啊,发生,发生,比喻不安分的小兽,行将逾过思想的屏障。
——《发生》





在余丛看来,真正的写作应该有两个向度,一个是天真的写作,一个是感伤的写作,他的诗歌命运使之不幸地沦为了后者,天生的孤独感使他更关注自我的内心。这种为人生的写作自然是来自生命的最直接体验、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对美好生命的向往,当然,其中也充分地表现出他固守的冲突感、思考与怀疑。可是面对强大的生活,他是否会不得不为了保全一个底线而放弃另一个底线,谨守一个原则而丧失了另一个原则,以为自己跳出了一个坑却进入了一个更大的黑洞,这种不知道被生活捆绑到什么地方去的困惑与无助,最后演变成人到中年还要被生活折腾的深深悲哀,也反映在他《被比喻的花朵》等作品里。

她把自己比喻成花朵
有一天蜜蜂飞过她的脸
她先红红的羞涩了一次
而后绽开笑容
两只蜜蜂飞过她的脸
她犹豫一下而后露出笑容
三只、四只、五只
更多的蜜蜂飞过她的脸
她保持了永恒的笑容
但看上去有点枯萎

——《被比喻的花朵》


这点爱,在时间的天平上
一点一点失去重量
短暂,却是美好的
疼痛,却是刻骨铭心的
这点爱,不再是全部
不再是你我唯一的依靠
——《这点爱》

  “本来在世人眼中,“这点爱”是不值得珍藏的,因为它的短暂、莽撞、逢场作戏,本应该始乱之而终弃之的。但余丛却“藏着,掖着”,期待它的窑变。”“这个世界,是爱得太多,还是太少?普遍的不持久感,普遍的碎片化和见异思迁。是选择永恒还是选择逢场作戏,仿佛已不是道德问题,而只是个荷尔蒙问题。爱被动摇了。但爱似水之不可缺乏,相濡以沫——这点如沫之爱,又够干什么的?”(朵渔《这点爱,够干什么的》)⑥

诗人的善良的确由此可见,诗是沉思(奥克塔维奥?帕斯),是充满爱与尊严的信仰。“这点爱”犹不可解,人生的大问题也许只能慢慢来参。这其实是一代人的问题,我们只能期待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诗人在这个时代试图平衡自己,做一个中庸之人、世故之人,诗人也在寻找一种力量,用以和这个冲突或分裂的世界进行抗衡。诗人知道爱原来是“你我惟一的依靠”,但在刀光剑影之下,在政治和商业消费市场的压挤之下,过往泪水缠绵的爱已迷失了。诗人黄礼孩说,诗歌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的不仅仅是诗人的内心,还有这个现实的世界。余丛的诗歌暗合了这个时代斑驳的暗影。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以往的价值审美在丧失,他便用戏拟的手法写出伪装的生活,但他并没有怒吼着撕破生活的伪装,而是斯斯文文地将这种伪装用语词定格了下来,通对此类现实的“描红练习”,漫不经心地传达出一个万千大众着迷于其中的表象世界与诗人的思考——如何去伪存真?在合作与不合作之间躬身自省的可能性在哪?(谢湘南《从被比喻的诗行中出走》)⑦

明智的读者可以看到,诗歌中呈现的错觉,往往还反省着生活中另一种更为深入的现实——迎合与媚俗,这些东西“在政治领域、在经济领域、在娱乐世界、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屡见不鲜,像不能引起任何感觉的腐蚀物寄生在我们身上。”在诗人所生活的中山乃至语境中,这种“被时代”的个人精神的微妙变化,与社会现实的吊诡,也在诗歌中同轨展开。诗人余丛敏锐而执意地捕捉到了人性中佯装的美好与无处不在的凶险,并洞察与揭示出这背后隐藏的秘密——她保持了永恒的笑容/但看上去有点枯萎。“枯萎或许是我们看上去繁花似锦的社会的另一个关键词。”他的《被比喻的花朵》——“如果说,标题中的‘被’是我们当下社会语境的一个象征,是‘被时代’的缩写,那么诗歌中的主动姿态,则显现出个体面对社会环境而乐于浸淫其中的态度……如果它还不足以引起社会中的我们警醒,那么我们被生活着的尴尬,还将往纵深发展。

 他想写田野,就去了公园
他想写村庄,却去了贫民区,
他想写和风细雨的祖国
  
但春天握紧了愤怒的小拳头
一个世俗的人,他恋上了盆景
 他喜欢矫揉造作的喷水池
——余丛《春天的诗》

 他诗歌中暗讽的力量在加强,他不仅嘲讽自己,也嘲讽时代:“他想写村庄,却去了贫民区”。诗人没有自我放逐,诗人在进行自我的救赎:“一个世俗的春天,不需要表达” ,“春天要去握紧愤怒小拳头”,给时代坠落的部位以打击。“余丛的诗歌具有反思的意义和充满自我剖析,自我救赎,自我完善的力量。”(黄礼孩语)⑧《三个女孩的游戏》、《风暴》、《春天的诗》、《现实一种》、《广场》、《爱与恨》等诗都算得上是余丛的经典。“风暴沿着自己的方向/自由,傲慢/风暴直闯入阵地/没有核心/风暴是匹疯狂的野兽/风暴/越过陷阱/到处散发着死亡的传单”。冷静的叙述笔触,将暴躁、奔放、酣畅淋漓的“风暴”立体呈现于读者面前。在《春天和春雨》中,则呈现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春雨像一把花伞/隐藏内心久喻的爱情/春天邂逅春雨/气候的长发/梦想的窗帘/春天端着十根渴望的指头/等呀/春雨的抵达/一下子打开全部的花园”。 《现实一种》则以平整的句式和修辞的灵活运用,将一个立体的世界、复杂的人生、夸张的生活艺术化地升华。“到黑夜的光里去作恶/到哭泣的泪水中收集盐//到真理的阴影里去唱赞歌/到死亡的绝境里求生存//到风暴的中心去享乐/到爱的伤疤上寻觅痛感//到大海的浪花上采蜜/到傻子的快乐里打捞生活”宋晓贤在《用余丛的诗烧一壶开水》一诗中对余丛诗歌的独特气质如此表述:“他们被劈得整齐,干净/保留着树的粗糙纹理”。

从参与组建“三只眼诗歌部落”到编选《黄金在天上舞蹈:中山先锋诗十四家》,从与朋友共同编辑诗歌民刊《诗文本》到《诗歌现场》,从他的诗集《诗歌练习册》到随笔集《疑心录》,“有想法”的余丛依然保存着他构筑诗歌乌托邦秩序的梦想。





他关于自我写作的论文《二十个词语构式》代表了他早期诗歌创作的大致方向——

关于语言   我是自己本身,语言是诗歌的本身。诗歌的灵魂一样不可捉摸,但通过语言我感受到那个飘忽的世界,使神秘变得真切。

梦行为  诗歌的梦行为把理性思维画上图案,模拟了想象可能进入的场景。梦行为不过是完成了理性到非理性的转移过程,而我的诗歌一直停留在这个转移过程里,进入到非理性的理解已经没有意义。……如果说诗歌是个人精神的秘密通道,那么梦行为就如同这黑暗通道里的灯盏。

发生主义   我对发生主义的嗜好,出于对经验写作的否定。诗歌不是研究性写作,它是思想的现在进行时,它的表达远离思想。发生主义选择多角度、多重性的写作,而对“发生”不可捉摸地追逐,产生身体官能的非经验享受。

感官的直接享受   直接享受的词是由此而产生的。我认为,它是一种快感的自然流露。……我利用词语、图案、节奏等转移到自己的感官上来。使每次的阅读像不是眼睛,而是身体的另外的某个器官。
场景、记忆和印象   无论场景(现在的真实)、记忆(过去的真实)和印象(现在与过去交替的真实或模糊的真实),诗人不是事件记录者,而是理想主义者。……场景、记忆和印象是我们写作的敌人,应该取消。

残缺的意义  残缺源于诗歌写作的对象,诗人只是利用语言对残缺的事物进行修饰。当我把被修饰事物的即定形成的部分弃之一边时,再看我所修饰的部分(即诗歌写作)便成为残缺的另一部分。

他个人认为,每一阶段的作品都在表现着他真实的人生——当初的他,心怀着成为一个异端思想者的梦想,想成为一个像萨特一样的作家;今天的他总在感叹自己对写作的不够认真和无法安于书桌,甚至想象自己年迈之时是个有如孔子般的长者。在我看来,自嘲眼高手低阶段的余丛在2014年写出了《消极诗篇》,让人喜欢的调调,目前的诗歌基调与前期的创作相比确有沉淀,但尚未抵达他理想中的状态,他应该是一个在诗歌中表现乖张的唐吉珂德,自在自得,但其实这些都可以适合他:给那么一点点柔软,给多点点反讽、自嘲与好玩,甚至是充满了宇宙感的写作尝试,这都是我希望看到的余丛。反叛最终不应该成为写作的障碍,而应该是获得自由空间与创作最大化的契机,期望有一天余丛和他的诗歌在返归具象之后的升华,以诗人之名、智者之名破茧而出。

屈指算算,余丛与诗歌的缘分持续了近30年,我看见他还在学习,也还在思索与偏执,并且像警惕主流一样警惕着自己的骄傲与变异,所以诗歌这位“soul mate(灵魂伴侣)”他只好认了。而他的警惕与自律几近作茧自缚的地步,无论生活与写作都被困其中,纵然他知道“我是我自己的克星”,可怎样学会一路放下、进退由人、内外皆诗,立于精神的制高点,言行处事之间将取悦自己、取悦这世界信手拈来或置身事外,那又是怎样的一种诗歌境界呀?彼时,或喜乐或哀伤,写作早已远离尘嚣,无论主流何流见此光芒统统都会自行告退,机遇也好、虚荣也罢,都是老天爷的事,上辈子的事。

在生活与精神的场场恶战之后,无论身处欢城或废墟,只要你想,只要你写。“这样的诗,向需要的人打开,向不需要的人合上”,也许到了他的某个时间节点,诗歌就自生自灭了:

是的,我不控诉你对现实的淡漠
我会捍卫你的沉默
这一切的变故,归结自身的境遇吗
扪心自问:“理解”并不意味着“宽恕一切”
——余丛《与心中的“诗人”谈谈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3 21: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日子就悄悄读了数回,非常好的诗歌,感谢编辑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3 21: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日子就悄悄读了数回,非常好的诗歌,感谢编辑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7 14:54 , Processed in 0.08020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