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07|回复: 15

(诗评)我哭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4 09: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湖水微蓝 于 2018-11-14 11:02 编辑

(诗评)我哭了......
文/湖水微蓝

    诗,自古演绎至今,已走出形式韵律;经过诗爱者的漫长实践与灵性反省,创作、更讲究内在节奏。
    质的飞跃,使其自身存在更加艺术。过去我们说“诗歌”,现在说“诗”。这不是单纯省略问题,是诗与歌的彻底分离。两者都在发展......
    什么是诗?
    我个人的观点与理解是——
    诗,是经过思维运转的智慧载体,予语言的个性之花以灵性绽放;完成达意。
    诗,只有解脱统一形式的表现束缚,才能更显自身张力。发于情、而高于志。
    诗之含锐,可一字成文;为妙悟。这种语言的魔方或积木,启迪并召唤着我们的童心,如蜜蜂翩舞,拾得花香。

  
    诗是有吸引力的,一首诗就像一个磁场;它的能量强度存在于诗本身、作者以及读者三方。诗生命,不仅仅在于文字分行的形式表象;
还存在于情感、兴趣、经历,思想。创意只有一人,而读者无法限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观察、回忆、反思,再现等诗写角度;千万人看同一首诗有千万人的自我感想。怎么可能完全一样?
    这好像是铁路上的三开道岔,定义选择不同的方向、南来北往......
    欣赏水陆草木之花亦然,观点不同,个人爱好不同,自然产生分歧;所以有褒贬,有学者、有伪科学;有鉴赏师、有批评家。
    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认为:“诗歌的目的是激发更多的诗歌,在某种意义上,诗人的首要职责,是允许诗歌再次发生,使诗歌继续下去。最本质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某种形式的刺激或内在能量、灵感或精神紧张的需要,然后找到一个素材,把文字中的一切详细呈现出来”。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中国诗歌网》文学论坛上有诗友对我诗歌创作的质疑。下面仅就一首《回望雪乡》的创作感想展开探讨——
附原文第一自然段:

回望雪乡
文/湖水微蓝


雪做的文章,往往使人心神一亮
像梦,被树林共晚月安放
那些遇见伪装就会融化的光
在灵魂里流淌,穿越忧伤
仿佛冰属于极寒的北方,白
如麦芒或音响,如无法蔑视的墙
宁肯折断或者死亡

     诗友甲,阅后留言:
喜欢的一组/可是下面两句怎么区分呢:那些遇见伪装就会融化的光/
那些遇见光就会融化的伪装
     好喜欢这个提问!那么真诚而直接,言外之意又好像是在“涮”我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我个人的写作观点是:后边的一句(那些遇见光就会融化的伪装),虽然也有诗意,但是读起来总感觉比较直接,起初也有相同的想法;落笔后反复读了两遍,才改成了前一句:那些遇见伪装就会融化的光。
     这样写的理由不是讲究语言“陌生化”。而是想把雪花之“光”,写成一个轻盈的童话;像小女孩、看不得温柔的假象;会哭。当它落在只为开心,接住它的手上。有融化的伤!
     短诗境界的营造,其寓意的完美在于递进,我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了诗语言意象的展开与延伸,所以,我更自赏下一句。
     举证:那些遇见伪装就会融化的光/在灵魂里流淌,穿越忧伤/(是可读的)。
     假如用诗友甲的观点这样写出来:那些遇见光就会融化的伪装/在灵魂里流淌,穿越忧伤

     我想我不分分秒秒被读者砍死,恐怕也会挣扎在唾沫的汪洋......
     说句良心话,无论经过怎样;我都喜欢给我留言的诗友。因为,他们是用真心在读我的“诗”。

     欣赏是可以被误导的,写诗也一样。所以,建议大家最好不要理睬我的“诗”。因为或许你根本都不知道我是怎样写出来的。
   


     向日葵花是开在地上的,可是梵高却偏偏要把他插在瓶中;还要去画。这简直不可思议!你真正看懂了吗?那些颜料的厚度与色彩天衣无缝的结合。
     我十一岁开始画素描,临摹石膏像或裸体;冲动的时候太想画真人。偷偷地跑到女澡堂去扒门缝,挨了扁揍。结果到现在有模特让我画,却没了兴致。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传世之宝《蒙娜丽莎的微笑》,智慧的震撼妙在哪里?画神,是否真的抛弃了表达工具的排笔,改为手指;从而使细腻颠覆块面的概括。民间有一种误传:据说是无论你从什么角度去看蒙娜丽莎,他都在那个角度直接看你。事实上你看其他人物肖像画、或者你自己的照片都会有这种感觉。这并不是色彩和绘画技巧造成的,而是人眼对二维与三维产生的错觉。
  
     我不爱出门拍摄外景或遛狗的时候,我喜欢与电脑交谈;用图片或鼠标画,用酒。(诗外话)
     我可以几天几夜坐在那里,一边打游戏,一边喝能致人患癌的高度酒。从十八岁至今或者更早,我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五小时,或者更少。我写的所谓“诗”,常常是在梦中成像,当然,部分灵感或许一直都在潜意识里。
     关于诗歌写作技巧,介入。我永远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像齐白石老人笔下的大虾,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就被抽条了。

     关于拙作《雪的故乡》,
诗友乙阅后留言:
     二  恰似羽毛收藏荷塘有点牵强不明何解忘指教
     答:恭敬不如从命——附原文第二自然段:

         二
         与琼花在苏杭或扬州的飘谢绝不一样
         雪、让我想起蝴蝶最爱的诗香
         恰似羽毛收藏荷塘
         而翱翔的啾鸣飞在天上
         相隔,虽被加长,念念不忘的情肠
         却提纯了泪、提纯雨;提纯惆怅

     羽毛在这里并非详写,特别是在它啾鸣或翱翔起来的时候,可以是翠鸟,是白鹭、是海鸥,是小鷿鷈、是高脚鹬等等等等。
以水鸟的记忆收藏荷塘,应该是很正常的。在这里,“雪的故乡”,不一定就是我的故乡;这个雪,不反对就是羽毛。


    你没读明白——《雪的故乡》里面的盐和砂糖,不知要表达什么?
    那是你的事,问题出在你的身上。既然你说(鄙人好学忘指教);我就把你当成好朋友,与你一起分享——
    你曾这样强调你的观点:(如果是指雪的话有点欠妥,跟后面的花开有点时空错乱,没有表达出感情来如果说是梦的话  第三首就是牵强之作)

附原文第三自然段:

望物质不灭定律,有晶盐和砂糖
堆起的山岗,允游子紧捧于掌
很多玉,让松桦把挺拔画在纸上
洁云下的故乡,走出牛羊,风很美
使呼吸拥有银鼠跳跃的形状

老黑熊睡了,饥肠辘辘的狼
用缅怀的嚎叫做成翅膀
她惊醒我时,紫杜鹃已经开放


    解读:关于雪,是我童年的记忆;也是我一直渴望呈现的诗行。它的光芒源于沉淀,那沉淀后的颗粒,高于砂糖。儿时的我,常常与小伙伴们奔跑在雪野的天然球场。渴了,就大口大口地吃雪,就像吃糖。谈到盐,你知道它是可以消炎的。你可能没有看过阳光下被晾晒的盐。
     我这样写,不是为了你;是为了我的爱与信仰。
     在第三自然段,我先写“
望物质不灭定律”,看似与“雪乡”无关,其实,这是继第一自然段——那些遇见伪装就会融化的光/在灵魂里流淌,穿越忧伤/的进一步拓展。“洁云下的故乡,走出牛羊,风很美/使呼吸拥有银鼠跳跃的形状”,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哈气成冰,你没有切身经历,自然也感受不到那份欣然;“老黑熊睡了,饥肠辘辘的狼/用缅怀的嚎叫做成翅膀”。在这里,老黑熊的“黑”、与白雪的“白”,是一种互动反差;熊冬眠了,白雪还在行走。狼用嚎叫缅怀大森林不被破坏前的雄壮。这一切都是一首短诗个性张力的内在沉实。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说是“牵强?”
     关于“她惊醒我时,紫杜鹃已经开放”的答复:借汝之矛,刺汝之盾。你说(如果是指雪的话有点欠妥,跟后面的花开有点时空错乱,)
     有雪就不能有花,为何还要踏雪寻梅?
     杜鹃花在北方是报春花,所有的诗意都在酝酿花蕾到绽放中走向诗歌的春天。
     在你,好像根本就没有看懂我的诗;却还在假扮舞会中乱讲。
     可是,我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4 10: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4 10: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4 10: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4 10: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4 10: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4 10: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4 10: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4 11: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玉杰老师赏阅!
祝:诗写快乐,笑口常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4 15: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首作品都有无法被人打开的玄机,读者不能强求作者与每一位读者都保持信息的全部畅通。诗更多时候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个道理一直被人忽视。欣赏湖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7 06:12 , Processed in 0.08932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