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98|回复: 18

论新诗的“经典化”是个伪命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5 12: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新诗的经典化是个伪命题

    自新诗乃至现代文学诞生以来,就不断地有人在做所谓“经典化”的工作;新时期以来,则有更多的诗人、批评家、学者、选家忙于“经典化”。所谓“经典化”,就是确认或确立文本的文学史意义。经典化有盖棺论定和冠冕先行二种。过去的“经典化”受到文化偏见和政治因素的挤兑,而当代选家的编选动机则受到功利心的牵制:或借编选文本抬高自己身价,或借编选之名混文化道场,或纯粹就为了圈钱,而极少是真正负责任的工作。无论他们如何振振有词,都很难逃脱这两个嫌疑。
而我现在要质疑的是,所谓“经典化”,就是个伪命题。2019.2.14.
“经典化”之所以是伪命题,有几个主观方面的因素:一是编选者眼力不够,二是编选者眼界不宽,三是编选者存在偏见,四是编选者没有使命感和责任心,五是编选方针有非主题非专业内涵,等等;还有两个客观方面的因素:一是不存在经典,却硬要“经典化”,二是对“经典”的无知和盲从。我想指出的是,不要把文学发展史当成文学史,不要把代表性诗人当成经典诗人。2.14.文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作可能有“典”的意义,但不等于有“经”的价值。个人认为,1949年以前,基本只有“准经典”,而没有真经典;1949年之后的20多年,大陆基本没有什么经典,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主要在台湾;而朦胧诗人出道之后,尤其是新生代诗人发起冲击之后,大陆现代诗歌才风生水起,并陆续出现准经典或经典。4.13.
什么是经典?就是既有文献价值又有借鉴意义的历史文本。“典”是文献,“经”是范本。经典不是个人代表作,也不是某一个时期(比如十年、二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或某一个朝代的代表作,而是经得起长时间考验,经得起小众(专业人士)掂量、大众(此处指文学爱好者)品味甚至崇拜的超一流文本,至少是一流文本。什么是一流文本?就是在写法、表述、立意三方面都相对完美的作品,在这三个方面的深度、广度、力度达到具有某种指引力的境界的,才是超一流文本。而新诗诞生以来,有几个文本能够做到这三方面的完美无缺?一些在写法方面有开创性和影响性的文本,在表述方面却显得稚拙不堪;一些表述完美的作品却立意不高;一些立意高的作品其表达和写法却落入俗套。我对经典文本的辨识是这样的:首先立意和表达要尽善尽美,型制倒是次要的。而那种具有开创性和指引性的文本,表达可以不那么完美,但立意一定要有足够的高度。什么是立意的高度?就是文本的所指和能指的力度和广度。我在《诗学三题》里面提到的六个尺度已经概括过了。当然一个文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短制。但至少必须在某一个尺度上达到令人倾心仰慕又难以超越的高度,才有可能接近经典。2019.2.14./4.12.

以下详细阐述经典文本的主要特征,并试以现代诗所产生的“经典”文本举证若干——
一、文本的不可替代性或难以替代性,包括文本的独立性、开创性。
独立性和开创性不能截然分开,都包括文本所涉及的题材、形式、内容,但也不能混为一谈。独立性通常指文本的个人风格和表现力度,而开创性则是指文本在题材、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创造性高度。以鹤立鸡群的力度叙写众所周知的题材,这是文本的独立性;以旷古绝今的形式和新鲜而充实的内容表现已有或尚未涉足的题材,则是开创性。如果这种开创性能够达到众人仰望的高度,达到令人折服的深度,产生模仿的冲动或“嫉妒”的情绪,那就是不可替代性或难以替代性了。
试问新诗史里有几个这样的经典或经典诗人?在朦胧诗人出道以前,中国现代诗人表现平平,罕见经典;甚至许多被称为经典(也就是被“经典化”)的作品,时过境迁,现在来看,也显得非常稚拙、肤浅、俗套。1949年以前的中国诗界,基本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虽然那些声名显赫的诗人多是文化名人,但现在看他们的制作,也就“小儿科”!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闻一多的《死水》等文本也只能算“准经典”,倒是鲁迅《野草》里面的几首更配称为经典。举凡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辈几乎都是名望、身份重于文本贡献。郭沫若的《凤凰涅槃》是海子背景史诗的源头,但也单薄了些。艾青的诗歌明显受惠特曼诗风的熏陶,其《大堰河》影响广泛深远。郭小川、李瑛等都是受其直接影响的诗人,但他们都没有超越艾青。后进模仿者未能超越艾青,就是因为艾青诗歌并没有开创性,这种浪漫主义诗风在话语专制的社会就更显矫情。现在谁再像艾青那样写诗,肯定会招到同行的不屑。再说徐志摩的诗,也就是一首《再别康桥》让人流连。虽然赏心悦目,但只有独立性,并无开创性。戴望舒的《雨巷》就更没什么了不起了。风花雪月这类诗古人早已写烂了,而且好诗一大堆。徐志摩、戴望舒等不过续貂而已。他们的出名就是靠那些少男少女们的追捧,不过也很有几个行家和学者偏爱——这就是我要质疑中国诗界眼光的所在。难道爱情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务?难道爱情是生命中唯一的事务?自唐宋以降,几乎没有几个诗人和选家会把风花雪月当成至关重要的诗歌题材吧?为什么没有人注意到徐志摩还写过《毒药》、《白旗》这类真正具有开创意义的诗作?为什么徐志摩自己没有大量叙写这类题材?这与公众的审美趣味有关,更与其本人的真性情有关。闻一多的重要性在于他的独立性,但非开创性。他的《死水》堪称经典,但也不过是《恶之花》的余絮。他的《红烛》和《孤雁》是诗人自我写照的典范。
当然,新诗前三十年,具有开创性的诗人还是有的。如穆木天、冯乃超等,虽然他们主要是文本主义者,但仍然是值得一提的诗人。至于李金发、废名等人的文本,其实是欧风汉绎,能博得些未读过西方现代诗的读者诧异而已。
穆旦是一位长期被遗忘而后来被拔高的诗人。我以为他的创造性和贡献也是有限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忠实而用心的纪录者而已,算不得大诗人。他的诗写有翻译风,气场也太小。徐志摩早就写过这类诗,而且写得更好,只是当时的读者多半是贵族公子小姐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诗人自己也不当回事,这个路子没有继续写下去。
最搞笑的是,把胡适的《尝试集》里面的《两个蝴蝶》当成经典来收藏。不用说《尝试集》里面没有一首诗有开创性,而且胡适根本就不是白话诗的开创者。白话诗元曲里面就有了,甚至可以追溯到敦煌曲子词。那首非常有名的《塑成一个我,塑成一个你》比胡适的《尝试集》早六百七年吧。胡适的重要性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的思想贡献,而与诗歌的开创性没有多少关系。2.14.

二、文本的概括力,包括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方面的要素。文本的所指和能指多而高是其文本高度的基本指标。当然,并不是说文本所包涵的内容越多越杂就好,而是发前人之所未发或达前人之所未达。
一个诗歌文本可以包罗万象,甚至可以在一首并不长的诗里做到。但诗歌再怎么包罗万象,不一定就具有概括力。我所说的概括力,不仅是文本的内容广度,而是文本的质地体现——六个尺度的前三项最具本质性力量。概括力虽然仰仗于文本自身的内涵,但并不完全是作者的预期。读者的解构有时可以扩张文本的“能指”,虽然这个“能指”可能并不是作者的意思和意图,但仍然可以视为文本的本能效应。我以为一首诗或一部长诗最重要的就是,在社会学、哲学、文化学方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否则再怎么包罗万象也没有价值。一首短诗,可以靠语言学、修辞学、美学方面的要素致胜,而长诗就不行了,尤其是大制作。在朦胧诗人出现以前,很少有诗人能够在一首短诗里面具备高度的概括力。而胡宽,是我读到的最厉害的长诗诗人。

三、文本的表现力。表现力包括概括力,也包括诗学和美学的魅力。“诗到语言为止”虽然是一个伪命题,但没有相对完美的语言优势,是难以称得上“经典”的。
文本的表现力主要指六个尺度的后三项指标,即语义学、修辞学、美学方面的表现。在中国新诗史的开创时期,郭沫若、艾青、徐志摩、闻一多、冯至、新月派诗人等在诗歌修辞学、诗歌美学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在语义学方面,穆木天、冯乃超等人的诗写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没有引起诗界足够的重视,他们自己也没有足够有力的文本。语义学与修辞学至始至终有严密的交叉关系,但现代诗人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可以将这个交集地带作为一种诗的前沿开发出来。只有在第三代诗人出现之后,这个交错地带才被开发成诗的高地。他们派诗人于坚、韩东、非非主义诗人周伦佑、李亚伟等,是新的诗歌高地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贡献在于,不仅让诗歌在语义学、修辞学、美学方面的交互作用联系得更为密切和频繁,而且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语言效应。更为值得点赞的是,他们的文本在六个尺度方面都表现非常出色。

四、文本的感召力(指引力)。这是指文本的开拓性可能给该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方向感。经典文本不一定是至善的,但应该是相对完善的。经典文本具有让人羡慕乃至嫉妒的魅力,具有催人效仿又难以效仿乃至效仿即死的力量。
文本的感召力有现实性和历史性意义,还具有诗歌文本学和诗歌精神的意义。仅有现实性意义的文本可能是某个时期的代表作,但不能奉为“经典”;同样,仅有文本学意义的文本,可能给文学发展史提供参照价值,也不能称之为“经典”。而事实上,自新诗史以来,多数的选家和学者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把很多某个时期的代表作奉为经典。有的文本在今天看来,甚至不够发表水平。迄今为止,没有人编选出一部真正合格的“新诗百年经典”。我的意思是,没有人尝试过这样一本诗歌选集——在这一百年,无论出场先后,全部放在一个艺术天平里衡量的选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真有这个天平,新诗前三四十年里的那些“经典作家”就站不住了。最突出的,就是必须撤掉胡适的文本。可是诗界似已公认胡适为新诗史十大诗人呢。胡适作为新文化和新诗的开创者都功不可没,但他的《尝试集》里面没有可以称得上经典作品的东西。而李金发、废名、刘半农、穆木天、冯乃超诸辈,也顶多算一些文本主义(形式主义)的始作俑者,只有文学发展史的意义,而没有经典的意义。即使是穆旦,其贡献也可以忽略不计。他只是一个民族苦难的忠实纪录者,并没有进行任何纵深开拓,其文本没有经典应有的开阔度。也就是说,他的诗歌几乎都是所指就是能指,而能指也有限。这样的诗人怎么算得上大诗人?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迄今为止,新诗尚未产生堪比李杜的大诗人,白居易这样的也没有。台湾的洛夫在某些方面可与苏轼媲美,但仍缺乏苏轼的豪迈旖旎。旅居海外的杨炼诗艺功夫势夺屈子,但仍然缺乏屈子诗歌精神的厚度。3.23.

五、文本的穿透力(影响力)。经典文本所具的历史感,在发生学上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重叠效应。经典文本题材的概括力和写法的开创性,必然具有长效的影响力,并有不容置疑的文献意义。3.23.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想要弄清也并不难。读者是偏食主义者,历史也是偏食主义者。
有的肤浅平庸之作偏偏就能长期打动观众和读者,而有的倾心之作却无人称道。令人无法接受的是,无论是学者和读者,还经常被一些非主题、非专业因素迷惑和困扰。每个时代的喜好和侧重都是不一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会变迁,所以文本的影响力和穿透力才被放到最后。诸子百家哪个不是经典,为什么现在只流行四书五经?曾国藩家书为什么能够炙手可热?是否暗示方今之世与百多年前有相似之处?经济在发展,但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不一定比“古人”更先进、更高级!4.12.

以上诸特征虽可有所侧重,并非缺一不可,但至少应在一个方面有突出表现。4.13.
综而言之,经典就是以耳目一新和难以复制和逾越的写作手法,揭示了人性和世界的本质本相,客观而别致地再现了人类的生存图景与处境,精微或宏阔地昭示、还原着万物沧桑和真理原貌的诗歌文本。新生代以来,这样的“经典”已似洪水猛兽滚滚而来相互吞吐目不暇接——新诗的经典化是个伪命题,以前是“经典”缺少或太少的问题,现在却是“经典”太多多得不好取舍的问题啦?实在是准经典太多!也许正因为此,就使“经典化”显得更有必要,也更有利可图。4.14.最近几十年,诗界非常推崇先行编史和强行入史的工作。就当下来看,这些“热心人”的工作并非完全是徒劳的,而且“收益”明显——一能让被选者声名鹊起,二能让选家也捎带沾光晋身。因而编选工作就往往变成了互相致敬互相捧场的文学功利活动。3.23.“经典化”也成了伪经典转正的“可靠”手段。4.14.
最近在诗生活诗通社读到《二十一世纪两岸诗歌鉴藏》的序言。编选者郑重其事地宣称他们的选本是真正的诗艺高峰呈现,没有任何江湖义气,堪称是不二之选。真是荒唐可笑。先不说编选者的水平如何,你们真的放眼诗歌全貌了吗?况且,编选者的品味也是可以存疑的。究竟该如何掂量和甄别一首诗的好坏优劣?前面已经说得太多了。读者可以拿六个尺度和三面镜子自己去掂量去反观。除非不认同我的说法。3.23.
这是一个能者并行、庸者超车的年代,没有英雄,只有明星;没有峰巅,只有峰群。新生代以来产生了太多的一流作品,但尚未有几个超一流的经典可以力压群雄——诸如朦胧诗人代表多多、北岛、杨炼、顾城、严力、舒婷等,第三代诗人代表韩东、于坚、杨然、胡冬、徐敬亚、陆忆敏、唐亚平等,非非主义诗人代表周伦佑、李亚伟、万夏、杨黎等,知识分子写作代表西川、欧阳江河、张枣、陈东东、王家新、翟永明、臧棣、西渡等,民间立场写作代表杨克、伊沙、徐江、侯马、余怒、秦巴子等,各路英雄割据天下各显神通平分秋色——这个品级的名单至少可以罗列到300人,而在当代曾经写出和能够写出这个品级作品的诗人何止万千!个人认为,百年新诗史里,中国大陆只有昌耀是唯一可与李杜对话的大诗人;而胡宽则像初唐诗人张若虚那样,“孤篇压全唐”傲视百年诗史;台湾的洛夫差可比肩李白和东坡;至于海子和戈麦,其开创性和独立性无可争辩,可惜立意过于另类和冷僻,并不能称为大师,其文本也只能算“半个经典”——海子更有“经”的意义,戈麦则更有“典”的价值。
与朦胧诗人之前的“典而不经”相反,新生代诗歌多“经而非典”。——怎么说呢?似乎我们随时随处都能读到“经典”,似乎我们已步入人人都能写出“经典”的年代!按照目前能够读到的那些所谓“经典文本”的标准,我敢肯定完全可以编成一整套大系或系列丛书。依我看,有些诗在小类里面是经典,在大类里面就不是经典了。所以,编选一些题材经典,比如抒情诗经典、爱情诗经典、乡土诗经典、山水诗经典、校园诗、励志诗经典、哲理诗经典、咏史诗经典等等还是相对容易和可靠的,但要编选一部百年新诗经典或现代诗经典是有困难的,不是吃力不讨好的,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编选一些流派经典,比如浪漫主义诗歌、唯美主义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象征主义诗歌等等倒是可行的,而要编选大类的现代主义诗歌、后现代主义诗歌,就往往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现代主义的范畴实在太广,而遴选范畴太窄,遴选方针的非主题,必然造成偏颇和缺失。我在此呼吁,不要再按以往的方针“经典化”了,唯艺术至上!在这个原则上,社会身份、政治地位、学历资质通通靠边站!因为诗歌这个文学体裁不像其他艺术门类,不是靠这三个因素来决定品位高低的,它靠的是天赋和学养,以及对艺术的孜孜以求!4.13.

                                                      2014.2.14.—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5 21: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或借编选文本抬高自己身价,或借编选之名混文化道场,或纯粹就为了圈钱,而极少是真正负责任的工作。无论他们如何振振有词,都很难逃脱这两个嫌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2: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版主先生推荐!诗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21: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不经典,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3 15: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所谓的经典化是文学认识的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它与人的自我满足与自我封闭的文学精神意识有关有关。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3 15: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泽飞翔 于 2019-5-13 15:06 编辑

如同改革开放的初期,刚建起的厂房里生产出的东西,有人就说“这是我们的,世界上最好的;可以千万代传扬下去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20: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新泽诗友给力!诗歌流派网上不去了,我们只好来这里混了。可惜了我们在那里的帖子和人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6 11: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归不 发表于 2019-5-14 20:37
谢新泽诗友给力!诗歌流派网上不去了,我们只好来这里混了。可惜了我们在那里的帖子和人气。 ...

我也是,前几天发现发在哪里的一篇叫什么国民精神原因探究的文章,竟然没留下底稿,哎,郁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6 11: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参考价值与意义的文章,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6 14: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经典,应该被当代人认可,及传颂。剩下的,一概叫历史文献。有多少人会查,不得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7 01:47 , Processed in 0.11081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