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39|回复: 39

诗歌写读杂感(2):对新诗的肤浅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2 1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乐山船公 于 2019-5-27 09:36 编辑

诗歌写杂感(2)对新诗的肤浅认识


中国古诗(主要指律诗)经过两千多年发展,成为世界诗歌瑰宝,堪称诗歌霸主当之无愧。近年来,通过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大众中国诗歌的概念几乎就是中国古代律诗的概念。问题来了,中国现代白话诗歌(以下简称新诗,即网络新诗)又是什么玩意儿呢?相对于押韵、对仗、粘连、对称等特征的古代律诗来说,新诗有什么特征?

俺估计,大多数诗友都回答不出来,甚至是一头雾水。俺水平有限,正面回答这个问题难度太大。而且,当下要概括出新诗的概念,恐怕为时过早。因为新诗还发育不全,若与两千多年古代律诗相比,百年新诗还处于婴儿期。也就是说,新诗发展的变数及塑性很大。为此,认识当下多变的新诗,也许倒过来,从百年新诗有那些不足或缺陷(问题)这个角度去认识,可能事半功倍。俺不是理论家,只是一个有多年实践和观察经验的诗歌爱好者。为此,俺偿试从这个角度,略谈本人的点滴体会和理解。

一、所谓“分行的文字”,成为新诗的“专利”

中国新诗从胡适1916年的《两只蝴蝶》(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发表)开始,都是分行的文字。世界上绝大部分诗歌,都以分行的形式出现。当然,也有少数诗人写诗不分行。但分行还是诗歌的主要形式,也是区别其他文本体裁的标志之一。最近二十年,新诗获得一项“专利”,就是被大众戏称为“分行的文字”,即为了分行而分行的诗歌写作。这里举两个实例说明。

1.文章序言部分断行后成为“叙事诗”。在当时(2000-2005)全国诗歌论坛最大的BBS腾讯诗风词韵,诗歌如何分行也成为讨论的热点。在俺搏客中记录了2005年其中的一次。如下:(注解1)

《在清流的平安生活》
我1991年19岁中专毕业回清流已经10年。
9年的时间我一直住在西坪街,县城的过境公路,卡车日夜响着。
除了刚毕业那年借用到县文明委
(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管建设局)去编写城乡建设志外,
我一直在县运输公司兼汽车修理厂工作。
既不会修理汽车,也不关心汽车,非常的不称职。
企业效益极差,经济困难令人慌张。

发贴版主介绍:“这是某某某一本诗集的序的第一段,我把它拿来分了行,读来感觉像是一个叙事体的诗。”从讨论中可以看出,有些诗友还是对刻意分行(或断行)出来的文字,可以认同为新诗。也就是说,只要文字外形象诗那样的排列,就是诗歌了。

2.口水话分行的“著名诗歌”。在零零年代中期出现的“梨花体”是最典型的例子。下面列几首赵丽华的诗歌(俺认为赵丽华有部分诗歌还是很不错的,这里仅是选择性举例而已)。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小令》
每次醒来
你都不在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朵拉•玛尔》
她平躺着
手就能摸到微凸的乳房
有妊娠纹的洼陷的小腹
又瘦了,她想:“我瘦起来总是从小腹开始”
再往下是耻骨
微凸的,一个缓缓的山坡
这里青草啊、泉水啊
都是寂寞的

拥有众多诗歌头衔的赵丽华女士写了众多的口语诗。她在2006年至2007年发表的一些诗歌,被戏称为“梨花体”。比如上面第一首,就是把一句话分行的“诗歌”。这段文字横排起来,是这样的“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一句话,断行后,便成为了名人所谓的“诗歌”。当时,只要断行就是诗歌的“梨花体”事件,被号称为自1916年胡适、郭沫若新诗运动以来的最大的诗歌事件和文化事件。

举这两个例子说明,在零零年代前期和中期,有相当多的诗歌创作者甚至资深诗人,在叛逆朦胧诗之后,走了一条曲折不明的、争议颇大的探索之路。而分行断行、口语口水等又成为争议的焦点。在民间不少人认同,这类苍白无味、毫无诗意的“断行的口水文字”,是假诗歌。显然,假诗歌肯定是分行的,而且流行的假诗歌几乎都是诗人制造出来的。由于假诗歌充斥版面,有不少人最终离开了新诗写作。俺接触过一些不愿再写新诗的诗友,他们一方面不接受那些朦胧晦涩(看不懂)的新诗;另一方面,认为流行的那些一眼无余的新诗,等同于没有意义的口水文字。其实,他们就是指这些假诗歌在当时的粉墨登场。

结论:古诗分行是有严格字数限定的,分行重在平仄韵律。新诗分行(包括其他诗歌)主要是诗句惯性的延伸、传送、切割、停顿、转换等的需要,有时还有助于断行后的张力效果。所以,分行(断行)只是诗歌外形中的外形,跟诗歌内核没有本质关系。

二、诗句张力的产生,跟分行断行有直接关系吗

优秀的新诗,相当部分阅读起来会出现张力。所谓张力,有许多解释,但俺理解,就是具有阅读层次的读者对诗歌文本产生的诗性维度呈现的张驰收缩、冲突消解、融会贯通等阅读效果。是的,张力,只针对有阅读水平的人。文盲读诗,永远无法理解张力。一般而言,有没有张力,是判断真诗歌和假诗歌的核心标准之一。上面列举的几首“梨花体”诗歌,至少前面4首没有一首具有张力效果。从这个角度讲,称其为假诗歌一点也不过分。那么,张力的产生与断行有什么联系呢?俺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俺在诗歌报论坛呆了较长的时间。2007年3月,有一次著名的讨论。本来是对一首诗结尾是否刻意、是否娇情等问题展开,但延伸到了张力问题,即讨论的这首诗如果横排起来是否有张力。后来引出了什么是新诗这个问题(俺在其中可能有些话多而且显摆)。俺在讨论中做了一个实验,贴出了《编号1》、《编号2》、《编号3》、《编号4》四段文字(见注解2),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和焦点。这里,俺提取大家比较熟悉的《编号3》来举例:

《编号3》
文/lx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
吃吃地
似乎不愿意惊动
睡着的人……………………这4句带出来的张力明显
然而四围的空气
都应和着笑
夜半,没有别的人………………过度中的交待
我即刻听出
这声音
就在我嘴里
我也立即被这笑声
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结尾几句张力明显

《编号3》这首,从诗歌角度不算优秀之列,但出现的张力还是明显的。如果不探究这段文字沉淀的历史背景,仅从文字的字面阅读,这个夜完全被笑声所把控。“笑声”被移情且赋予了主角的地位,“我”被“笑声”驱使,更加显出这个夜的寂静和这个“笑声”的不平静。整首文字都紧紧围绕夜、笑声和我,这三个对象形成场景,且通过笑声和我的冲突与转换来产生张力。当然,对诗歌张力的解构形式很多,这首如果打乱断行的秩序,张力也会有所不同。俺认为这段文字,在2006年和2007年的诗歌版面上,应该比相当多叙述夜晚心思的所谓新诗,在张力上要强好多。

这是实验的第一步,即将《编号3》的文字断行呈现。实验的第二步,就是把这段文字全部横排起来,会产生什么效果。如下: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立即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

显然,这段文字原有的张力,在横排后突然消失了,而且成为一节纯粹的叙述性文字。这个《编号3》,与当时一起贴出的《编号1》《编号2》《编号4》一样,将其横排起来,张力立即消失。这是否说明,按表达的需要有意分行或断行,是有助于张力产生的呢?从上面的例证证明这是肯定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梨花体”们都想通过断行来引出张力。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流行的一些有关如何分行、如何艺术性断句等文章,好象分行(断行)在语境中是否讲究,成为新诗的“命门”。但是,着力于分行断行来引出张力效果的企图,是徒劳的,是经不起实验推敲的。比如:

“巴音河感冒了,经幡略带鼻音
托素湖鼾起的涟漪,在《日记》里
打湿了几行诗句”(见注解3)

上面这几句横排起来,不会消失什么,仍然不改已有的诗意。再比如:

“村子很静
唯一的一条狗
也忘记了怎样吠叫
除了在老人面前
用尾巴扫去夕阳外
就叼着几声咳嗽
在月光下啃来啃去”(见注解4)

上面这首横排起来,也不会消失什么。这两段文字,完全不靠分行来产生张力和诗意。这也说明,分行(断行)不是产生张力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不代表新诗的诗性标准。但有艺术的分行,的确对某些文字有助于张力的产生。只是有助于。

分析至此,俺在13年前贴出《编号1》、《编号2》、《编号3》、《编号4》这四段文字的意图,主要是想说明新诗与散文、小小说、抒情类新闻稿等体栽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或仅仅是断行的区别,诗歌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因为,这四段文字一贴出来,有人哑然失笑,有人不置可否,还有新诗老手对其当成诗歌来分析了一番。当俺说出这四段文字,都是摘录于鲁迅和冰心文章中某一段、只是断行处理了一下时,当时对大家的冲击力还是相当大的。

显然,我们多数人并没有写出诗歌来(包括当前),只是写出了分行(断行)的文字而已(据说,2006年2007年有不少人把俺这四段编号1234的断行文字,当成了教案实例和评论的例证)。以上的举例和分析,仅指产生张力的一般情况而言。无庸否认,有部分散文或散文诗、小小说等体裁也会有张力。就当下新诗发展实际,我们也看到,有部分优秀的抒情、叙事或哲理诗歌,不在张力上着力,而是拓展到(或潜伏于)场景的冲突、悖论的趣味、人性的冲击等层面。如刘傲夫的《与领导一起尿尿》等。

结论:张力的产生,来源于诗歌内涵外延的语义扩张和场景意象的张驰程度,也来源于读者对诗歌文字的理解水平。如果把一首好诗形容为一张弓的话,形成的满而不放、引而不发的语言效果,就是张力。分行(断行)的好坏,跟诗歌没有本质关系。缺乏诗歌张力的苍白的分行文字,永远无法进入诗歌的圣殿。

三、诗义庸俗化和民族性淡化的问题

有一个观察时段,九十年代后期,网络诗歌兴起,诗写者趋之若鹜,到零零年代中期达到顶峰。之后又急转直下,新诗群体萎缩成小众而边缘化。这个时段,恰好是后朦胧诗兴起的时期。后朦胧诗派别中的一派,即“菲菲主义”、“莽汉主义”影响较大,延伸出来的“垃圾派”、“下半身”等流派诗写,逐渐被小众接受。这可能是造成大量写作新诗的群体分化,甚而远离新诗的一个原因。

为了便于理解,简略介绍朦胧诗与后朦胧诗生产的阶段。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期,发端于有曲折经历的广大知青群体。在借鉴外诗基础上,推崇内心的反思、人性的本真和自我尊严等价值,多以象征、通感、暗喻等手法表意。这在改革开放初期,伴随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思潮产生。在“解放思想”的大环境下,又得益于对文革政治诗体的反判,朦胧诗盛行一时。九十年代后期,也许是对部分朦胧诗晦涩、难解的背判,以“菲菲”、“莽汉”等为代表的后朦胧诗开始兴起(另一派是以韩东为代表的后朦胧诗,这里不累赘)。后朦胧诗直接引入民俗俚语的口语写作,尤其垃圾派等,以崇低、崇下、归土、反传统、去诗意等为理念,逐渐成为网络诗歌有影响的一个高地,到零零年代前期也盛极一时。其中,伴生的垃圾派、下半身、梨花体等众多流派诗歌颇有影响。这里,仅对垃圾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徐乡愁的诗歌作粗略介绍,希望一窥其貌。

被称为垃圾派教主式人物的徐乡愁,其诗歌在垃圾派非常有影响,完全口语化,叛逆颠覆色彩浓厚。读徐乡愁的诗歌,俺的评价是,垃圾派并非垃圾,有其深刻的社会成因。这仅仅是读徐乡愁的诗歌印象。若要读垃圾派其他人的文字,肯定不是这个印象。或许不少读者会留下庸俗,甚至粗俗化的印象。下面只罗列徐乡愁的三首诗和部分诗题,不作分析:

《拉屎是一种享受》
在后檐口蹲下来
手纸也跟着我蹲下来
这时候,我什么也不去想
两会是不是成功地召开了不去想
美国该不该打伊拉克不去想
口袋是否小康了农民是否减负了
都统统不去想
我现在最要紧的是
把屎拉完拉好
并从屎与肛门的摩擦中获得快乐
   2003. 4. 6.

《我的诗歌必将载入屎册》
只要我坚持每天上一次厕所
坚持蹲坐北朝南的那个茅坑
坚持在拉屎之前先放一个屁
坚持用我写过的诗稿擦屁股

《人生》
我的理想就是考不上大学
即使考上了也拿不到毕业证
即使拿到了也找不到好工作
即使找到了也会得罪领导
我的理想就是被单位开除

我的理想就是到街上去流浪
且不洗脸不刷牙不理发
精神猥琐目光呆滞
招干的来了不去应聘
招兵的来了不去应征
我一无所有家徒四壁
过了而立还讨不上老婆
我的理想就是不给祖国繁衍后代

我的理想就是把自己的腿整瘸
一颠一拐地走过时代广场
我的理想就是天生一副对眼
看问题总向鼻梁的中央集中
我的理想就是能患上羊癫疯
你们把我送去救护
我却向你们口吐泡沫
  2004. 3.

这里再列举徐乡愁诗歌的一些题目,也能窥见一斑。如《走咱们坐牢去》、《人是造粪的机器》、《你们把我干掉算了》、《我倒立》、《崇高真累》等等。当时,垃圾派是各诗歌流派中人数最多的派别之一,影响也比较大。除皮旦、徐乡愁等代表人物的诗歌具有反崇高、反传统等特色外,相当多的垃圾派诗歌口水连篇、内容粗俗(比如大腿的《我喜欢吃美女的大便》等),有的不堪入目。从这些文字及诗题可以看出,当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新诗走到这份境界时,离大众的审美情趣越来越远,被边缘化、小众化也是必然的后果。

毛泽东曾经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不看完这三部书,不算是中国人。”我们知道,这三部是中华民族的文学巨著。其中《红楼梦》是雅俗共赏的佳品,也是最具民族性的全世界人民的代表作。因为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古代律诗呈现的诗意美学和精气神,就代表着我们悠久历史文化长盛不衰的民族性。显然,垃圾派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抛弃了“雅”,一股劲儿的往“俗”里钻到黑,几乎变本加厉的承接了西方“颓废主义”和“垮掉一代”的体钵。当然,垃圾派无论怎样“低俗”,都有其历史客观存在的合理性,但却不能代表民族性,反而有损于民族性。

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伴随港澳台欧美等海洋文化的渗入,尤其是港台文化如台风式的卷入,也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其中如“越殖民越开放”、“西方什么都好”等殖民文化心理的影响,逐渐产生了社会心理效应。因新诗运动最初就是杂合外来文化的运动,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新诗很容易接受外来各种文化思想的植入,中国化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举个例子,九十年代至零零年代,外诗及诗论翻译本也很盛行,这本来是好事,但民族性问题没有解决就存在认知偏向。这时,许多名家的新诗多少都自愿含入一些外域译名,好象全是母语就显得没文化,好象不这样就跟不上时代(学院派这方面比较突出)。在俺看来,这些对本族文化不自信的行为方式,是当时社会文化心理的使然,也是产生诸如垃圾派诗写的社会土壤。因部分受到殖民文化嫁接的影响,有些所谓的名人大家,很容易去附庸外来颓废病态的时髦,反映到作品上就是国民性的淡化。纵观百年新诗,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大陆七八十年代产生的朦胧诗,反而成为新诗的一个标杆峰值,也恰好是民族性最强的诗歌潮流。

2007年在天涯诗会,有幸与中间派代表诗人安琪有一次对话。俺(光头笑脸)提出了三个问题:1.在体裁上,现代诗歌如何克服散文化倾向;2.在语言上,如何看待口语入诗的口水化问题;3.在诗义上,如何偏正民族性淡化的问题。安琪的回答基本符合俺的想法,这里不累赘(见注解5)

总结:
1.百年新诗还处于婴儿期,其中的朦胧诗成为了新诗的一个标杆峰值。

2.分行(断行)的苍白文字,的确成为当下部分新诗的“专利”。分行(断行),与新诗的张力没有直接关系。

3.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她必然在历史长河中反映民族性。一个时期一个时段的诗歌轨迹偏差,只是历史长河中沉浮的泥沙。

4.诗歌语言技巧手段只是诗义承载的工具。客现、细节和真诚,才是诗人称其为“人”的诗意本真。

5.诗歌是微雕艺术品(即人工制品),是拿来看的,观赏的,不是拿来用的,不同于小说、戏曲、散文和新闻稿的社会作用。既然诗歌是微雕艺术品,就会有“痕迹”。优秀的诗歌,其“痕迹”都符合自然法则。既然诗歌是微雕艺术品,诗歌就成为诗人心灵的装饰,就要自觉符合美学原理。为此,优秀诗歌用文字呈现的残缺、破碎、凄怜、恶心等气场情感,不仅要符合诗人的审美意图,更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倾向。所以,诗歌是个体和公共属性兼有的精神产品。被大众认可的诗歌,才能真正成为大众不同群体差异化选择的艺术鉴赏品。

上述文字,受本人观察视野和水平所限,免不了有表述不当和推导不妥的地方,请各位读者指正,以便修改。最后,用俺2006年4月评价新诗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的累赘:
偶经常遇到喜欢古诗的朋友提出一些轻视新诗的问题,偶是喜欢古诗的,但不蔑视新诗。目前,现代诗已经走向用技术构建和打造全新语境的时代,如何推承出新,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古诗中有许多必须继承,比如诗歌精神。当然,这个问题对个体是一个自由选项。毕竟,时代不同了,写诗不能升官养老婆,而且遭骂:“诗人,饿死你”(尹沙语)。如果用郭老的《女神》为界,新诗也只走过85年的历史,而古诗却是几千年。不过,仔细分析,汉赋再华,也不可能再现《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神韵了;唐诗再盛,也无法回到古诗十九首的意境中;宋词再狂,也难以复制六朝风骨。说这些,是说每个时代对把前面的历史文化沉淀的诗歌艺术,称为古诗,包括现代新诗,到3006年也称为古诗了。况且新诗85年的历史是诗歌艺术历程中最为惨烈的历史。不细说了,毕竟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把倡导白话的精神永远延续了,加上几次文字简化等,文字与古文相比已经更加准确而且功利了,关键是经历经济大潮的洗礼,诗人是回不去的。与此同时,更应该看到新诗的生命力是极其旺盛的,举个简单例子,中国哪一个朝代的诗人和诗歌爱好群体有现代多,没有,绝对没有。当然,新诗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散文化问题,每首新诗都可以看成是一首散文诗,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当然还有新诗的“快餐”化特点以及诗歌美学的滞后等等,不说了。初期发展中的问题是很多,这缘于我们居于不同精神生活层次的人的问题很多,用不同的审美标准来看,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俺相信新诗的生命力是无穷的,会越来越好,其自身的生命规律只有后人才能说清道明。无庸置疑,新诗是在古诗的营养中成长的,同时也是在吮吸世界诗歌优良传统中喂养的茁壮的。所以,新诗必将灿烂,生命无限。(见注解6)





注解1:


注解2:
诗歌报争议作品探讨(2)
http://shigebao.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3463&fromuid=8850
(出处: 《诗歌报》论坛)


注解3:
内心的褶皱------桃花盛开的德令哈
http://bbs.yzs.com/thread-816944-1-1.html
(出处: 中国诗歌网)


注解4:
老人和狗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3700&fromuid=3948
(出处: 中国诗歌网)


注解5:
[访谈]4月17日,著名诗人安琪做客天涯诗会(现场)
http://bbs.tianya.cn/post-poem-145670-1.shtml


注解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aaf0da0100t0iz.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2 11: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欣赏,拜读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2 13: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俺边看您的“笑”光头,边看您孜孜不倦的论述,俺很欣赏您的思想,俺为读完您的作品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2 16: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17: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一些过往的记忆堆积,以及个人的体会集中记录一下。没有创新或教化·····谢谢楼上各位诗友赏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22:36: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歌未竟。d 发表于 2019-5-22 13:07
您好;俺边看您的“笑”光头,边看您孜孜不倦的论述,俺很欣赏您的思想,俺为读完您的作品高兴, ...

谢谢老师的评价和鼓励。俺只是闲来对曾经的打捞和集中记录,以防今后丢失。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3 09: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山船公 发表于 2019-5-22 22:36
谢谢老师的评价和鼓励。俺只是闲来对曾经的打捞和集中记录,以防今后丢失。握手! ...

您好;不客气,俺希望您多发表一些,心得,,以禅读者。俺必一一想读。
俺(学生)先谢过先生,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3 17: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力的产生,来源于诗歌内涵外延的语义扩张和场景意象的张驰程度,也来源于读者对诗歌文字的理解水平。如果把一首好诗形容为一张弓的话,形成的满而不放、引而不发的语言效果,就是张力。分行(断行)的好坏,跟诗歌没有本质关系。缺乏诗歌张力的苍白的分行文字,永远无法进入诗歌的圣殿。
学习了,说得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3 17: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新诗说的最透彻的人

点评

谢谢楼上诗友的关注和阅读,对文中有些用语作了一些修改,再次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19-5-27 09: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4 12: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观点我赞同!不能脱离大众的审美!写些自言自语的东东……

点评

感谢鼓励,请多指正  发表于 2019-6-3 00: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2 22:32 , Processed in 0.11291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