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庄晓明

[短诗] 《形与影》之“形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6: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吹着,鸟鸣着,在我们之间
一堵墙,只是一道影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8: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缕风流过
  无法治愈扩散的溃疡,结核,癌细胞
  只是暂时舒缓了呼吸的急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20: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条影子,始终缠在体内
直至把你蛀空,蛀成它的巢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3 20: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21: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眼中不掺砂老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22: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哲理与诗意的浑然天成
——关于庄晓明的《形与影》
                                        王士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坦白地说,在读《形与影》之前我对诗人庄晓明所知甚少,但读完这一作品我的感觉确可以用“震撼”来形容,虽然是一名所谓的“专业读者”,平日读到的诗歌作品为数应不算少,但能让人眼前一亮甚至产生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感觉的却很少。我感到,我已经读到了这个时代非常优秀甚至卓异的作品,我不能不为自己此前的孤陋寡闻而感羞愧、汗颜。尤其是,当我知道这一作品早在2003年即已完成,但数年来却并未得到“主流诗歌界”足够的重视和评价,并未形成较大反响的时候,我愈发觉得当今的诗歌批评生态存在着问题,浮躁?平庸?低能?功利?诗歌《形与影》的遭遇大概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今诗歌批评状况的不容乐观。
《形与影》在文类上多被称为“组诗”,而我更愿意把它看做一部长诗或诗剧,因为这部作品有着明显的整体性以及强烈的角色感、戏剧性。在诗歌变得越来越世俗化,越来越“家常日用”,或者如庄晓明所说越来越“短平快”的时候,《形与影》无疑是直面根本、叩问终极的作品。这里面,“形”与“影”代表了彼此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两种因素,比如感性与理性、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潜意识、现实与理想、形而下与形而上、肉体与灵魂、瞬间与永恒、行为与价值、入世与出世、自我与超我、限制与自由、个体与世界……这样的对照似乎可以一直列下去。因而,《形与影》所面对的是有关人的生存与命运的“元命题”,是人有生以来永难解决的宿命,这是直接进入到了人生哲学层面、终极层面的。在这个意义上,《形与影》是一个巨型隐喻,它包罗万有,涵盖力极强,几乎可以辐射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而同时,“形”与“影”又都属于“我”,是对“我”的书写,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我”,或者是同一个“我”的不同侧面,它们之间既是冤家又是朋友,既亲密又陌生,既排斥又吸引,两者须臾不可分离而又永远不可能合而为一,两者之间充满矛盾龃龉而又无法断然决裂,等等。这可以说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具有现代意义的主体,它所包含的内在的张力,它对普遍的生存困境的探寻,它与自己所生存其中的时代的互动与交流,都极为鲜明。可以说,这首诗达到了普遍性与具体性、抽象性与及物性,或者说,哲学与诗的高度融合、浑然一体。这样的诗,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内容,它是具有无穷的阐释可能的,是不可穷尽的。
以上所谈更多在其寓言性、隐喻性、思想性,而同时,在语言、技艺、表达方面这首诗也独具魅力,或者简单地说,它是一部充满“语言的欢乐”的作品,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作为“艺术品”的成色。作为语言成果,《形与影》是富有内在张力、充满活力的,既来自于当下生活,又脱离了粗鄙和直白,既有着丰富的形而上指向,又没有晦涩难解之时弊。语言的魅力构成了这部作品最表层、最直接的吸引力,否则,不论表达了多么深刻、丰富的思想,没有语言层面的愉悦与张力,作为诗来说都不能不是要大打折扣、受到质疑的。或许是与“形”与“影”的对照性角色设置有关,《形与影》的语言也是充满张力的,极大的发挥了语言的弹性、多义、歧义、反讽、背谬等,在语言的欢乐中,“形与影”完成了它们的闪转腾挪,而同时也在悄然之间完成了“思想”与“观念”的传达,这一过程自然而然,丝毫不显牵强。
略有疑问的一点,有些诗行的排列整齐划一,如刀削斧劈,这样是否过于机械和单一?“诗形”是否还是应该和“诗质”相互配合,并且依如郭沫若所说“情绪的自然消张”的“内在韵律”进行分行为宜,诗中的“散文化”并没有问题,但给它穿上这样整齐的外衣,是否会成为一种束缚而限制了诗歌的自由?关于这一问题我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答案,只是在此提出来供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1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上帝也是一条影子,与人的灵魂同一光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15: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哲理与诗意的浑然天成
——关于庄晓明的《形与影》
                                        王士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坦白地说,在读《形与影》之前我对诗人庄晓明所知甚少,但读完这一作品我的感觉确可以用“震撼”来形容,虽然是一名所谓的“专业读者”,平日读到的诗歌作品为数应不算少,但能让人眼前一亮甚至产生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感觉的却很少。我感到,我已经读到了这个时代非常优秀甚至卓异的作品,我不能不为自己此前的孤陋寡闻而感羞愧、汗颜。尤其是,当我知道这一作品早在2003年即已完成,但数年来却并未得到“主流诗歌界”足够的重视和评价,并未形成较大反响的时候,我愈发觉得当今的诗歌批评生态存在着问题,浮躁?平庸?低能?功利?诗歌《形与影》的遭遇大概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今诗歌批评状况的不容乐观。
《形与影》在文类上多被称为“组诗”,而我更愿意把它看做一部长诗或诗剧,因为这部作品有着明显的整体性以及强烈的角色感、戏剧性。在诗歌变得越来越世俗化,越来越“家常日用”,或者如庄晓明所说越来越“短平快”的时候,《形与影》无疑是直面根本、叩问终极的作品。这里面,“形”与“影”代表了彼此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两种因素,比如感性与理性、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潜意识、现实与理想、形而下与形而上、肉体与灵魂、瞬间与永恒、行为与价值、入世与出世、自我与超我、限制与自由、个体与世界……这样的对照似乎可以一直列下去。因而,《形与影》所面对的是有关人的生存与命运的“元命题”,是人有生以来永难解决的宿命,这是直接进入到了人生哲学层面、终极层面的。在这个意义上,《形与影》是一个巨型隐喻,它包罗万有,涵盖力极强,几乎可以辐射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而同时,“形”与“影”又都属于“我”,是对“我”的书写,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我”,或者是同一个“我”的不同侧面,它们之间既是冤家又是朋友,既亲密又陌生,既排斥又吸引,两者须臾不可分离而又永远不可能合而为一,两者之间充满矛盾龃龉而又无法断然决裂,等等。这可以说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具有现代意义的主体,它所包含的内在的张力,它对普遍的生存困境的探寻,它与自己所生存其中的时代的互动与交流,都极为鲜明。可以说,这首诗达到了普遍性与具体性、抽象性与及物性,或者说,哲学与诗的高度融合、浑然一体。这样的诗,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内容,它是具有无穷的阐释可能的,是不可穷尽的。
以上所谈更多在其寓言性、隐喻性、思想性,而同时,在语言、技艺、表达方面这首诗也独具魅力,或者简单地说,它是一部充满“语言的欢乐”的作品,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作为“艺术品”的成色。作为语言成果,《形与影》是富有内在张力、充满活力的,既来自于当下生活,又脱离了粗鄙和直白,既有着丰富的形而上指向,又没有晦涩难解之时弊。语言的魅力构成了这部作品最表层、最直接的吸引力,否则,不论表达了多么深刻、丰富的思想,没有语言层面的愉悦与张力,作为诗来说都不能不是要大打折扣、受到质疑的。或许是与“形”与“影”的对照性角色设置有关,《形与影》的语言也是充满张力的,极大的发挥了语言的弹性、多义、歧义、反讽、背谬等,在语言的欢乐中,“形与影”完成了它们的闪转腾挪,而同时也在悄然之间完成了“思想”与“观念”的传达,这一过程自然而然,丝毫不显牵强。
略有疑问的一点,有些诗行的排列整齐划一,如刀削斧劈,这样是否过于机械和单一?“诗形”是否还是应该和“诗质”相互配合,并且依如郭沫若所说“情绪的自然消张”的“内在韵律”进行分行为宜,诗中的“散文化”并没有问题,但给它穿上这样整齐的外衣,是否会成为一种束缚而限制了诗歌的自由?关于这一问题我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答案,只是在此提出来供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5 19: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这件重新立起的古老瓷器
  将布满修补的纹络,如人类投影的痛苦神经
  但它更是人的一部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8 12:59 , Processed in 0.09466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