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陈敬良

[长诗] 2020年4月现代版精华诗歌专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9 22: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一川 于 2020-4-13 13:16 编辑

武汉,再起程
文/半扇窗

门关上太久
当重新开启
发现已经没有可托梦的远方

一家人相对得太腻
此刻告诉你可以逃离
发现其实多享受家的庇护

一场恶梦做得太长
当白昼终于降临
发现丢失了生活的重启码

武汉终于可以再出发
在全国人民复杂的眼神里

必须把太多欲言又止抛诸脑后
必须把伤痛和疑问封存在昨天
一切的意义在于
迈出那被整个春天锈蚀的步伐

     【胡明珍推荐】:现实味和沧桑感很浓。  
     【乐山船公点评】:2020年4月8日,一个必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历史史册的日子。经历封城闭户、浴血奋战、感天动地的76天,武汉终于按下了重启键。这个标志性的日子,诗歌不能缺席。(很遗憾,俺在论坛上只找到两首)推荐这首。

        武汉,再起程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 ... 982&fromuid=2873108         (出处: 中国诗歌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9 22: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一川 于 2020-4-13 13:18 编辑

看见   
文/诗三页

小时候
他看见两只苍蝇
饿得摇摇晃晃,而一只
被另一只驮在背上
他就替它们惋惜、难过
他一直坚定地认为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
苍蝇的品质在于
即使一只饿趴下,另一只
也决不会放弃自己的同伴
后来大了,生活好起来
他再次看见这一幕时
竟感觉自己的脸有些发烫

     【炫东推荐】:独特的感悟和诗思 表达也比较好, 亮读。
     【乐山船公点评】:诗三页老师的这组五首诗歌,对骨感的现实表达出的无夸、戏谑和叛逆元素,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最具情感诗意的是《温柔的药》,而最具理性思考的是《看见》。《温柔的药》喻恋人为病与药的纠缠,独特且恰当。呈现的诗意平民化,是读者喜欢的。《看见》也是通俗地把“一只被另一只驮在背上”且“饥饿”的苍蝇,当成这个啼笑皆非的舞台主角。这种交配的方式进入,具有下里巴人的“快感”。但这是表象。而本质是在透视一个未成年人成长中的苦难心理,审视了人性弱点。如果说,《温柔的药》让人欣喜一天的话,《看见》却会令人思考多日。俺看好《看见》这首,表面呈现的“世俗的快感”,却诗性地展现了“人一辈子都在悖论的环境中纠正”的人生课题,蕴含了小人物小生命的悲悯和品味。

      诗五首  厕所里抽烟的人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 ... 269&fromuid=2873108       (出处: 中国诗歌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0 23: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一川 于 2020-4-14 22:30 编辑

灯升上空中
文/邱枫

灯升上空中
当你眨眼时
灯又会落下来,碎为一地
灯自顾这样
灯被风吹得胡乱地跑
一个人走来,躬下身子
又一个人也这样
看过之后
他甩了甩了袖子
便循着一条纵横的沟渠走远了
——四月,雨水未至
河流还是干枯的
不久之后,灯就会被雨水冲走
毫无痕迹

     【黎落推荐】: 一些很漂亮的句子,整体气韵流动。
     【身后眼前点评】: 灯会碎落地面。别的人也会来看灯——“他甩了甩了袖子/便循着一条纵横的沟渠走远了”——这应该是这人的生命轨迹。终于,“灯就会被雨水冲走/毫无痕迹”——人也最终会消失,无影无踪,亦如灯被雨水冲走。   
       生命终结,即如灯灭。这形象很老古。但读此诗我不觉得腻味。这或许就是所谓翻旧亦新一类吧。


     灯升上空中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3483&highlight=%E7%81%AF%E5%8D%87%E4%B8%8A%E7%A9%BA%E4%B8%AD     (出处:中国诗歌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3 09: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茂华 于 2020-4-14 16:15 编辑

一个人的方言
文/李传英

其实  不一定要去医院   
经过漫长的公交车  自行车  一个路口的步行
所有的疼都散开  散成冰冷的雪花
很多形容词都已经融化
沿着城市的边角   渗入城市之外的草木

柴胡   黄连   蒲公英   
种下每一味药草  都深刻着祖籍
乡音
你说出头疼  牙疼
刻在身体里的疼痛日深

可以解表   去火    冲服的剂量总是不够
加上夜晚的部分
方可婉转进入   一个人的方言


且行且品且悟:别致的角度与通道,方言、中药、痛构建亦实亦之思乡。推荐好诗!

茂华:这里的“方言”,指对家乡的想念。在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农村人,不管你在这座城市待了好久,总是找不到归宿感,心里时刻有着怀乡的情结。当我们被怀乡折磨得头疼、牙疼时,不妨往郊区走一走,“经过漫长的公交车、自行车、一个路口的步行/所有的疼痛都散开,散成冰冷的雪花/很多形容词都已经融化/沿着城市的边角,渗入城市之外的草木”。而治愈我们怀乡病的方剂,有柴胡、黄连、蒲公英,这每一味药草里,都有我们的祖籍,这些药草可以清热、解表、去火,但是,思乡病是个顽症,冲服的剂量总是不够,还需要兑入夜晚的部分,才能婉转进入一个人的方言。这首诗的总体布局和切入点比较新颖,在怀乡主题的现代诗中有一定的创建性,因此将此诗加为精华。

一个人的方言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3942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4 13: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一川 于 2020-4-14 13:28 编辑

龙门石窟
文/老陈醋

原来一座山上能住十万尊佛
相安无事,不争地盘

原来石头不是永远就是石头
也能被心中有佛的人感化成佛

原来一粒石子都比我顽强,执着,高大
我在它的身上
是它搔下的头皮屑

原来伊水不是步履迟缓
它是一步三回头,在叩拜

      【夫唯推荐】:四个“原来”排比的结构,虚实结合,独立成章,可算是步步惊异。第一节的“相安无事,不争地盘”,从实到虚,带给人现实的思考,十万尊佛是可以不争地盘和平共处的。第二节,石头是可以转化的,影射人也是可以转化的,“心中有佛”就是转化的条件。第三节,比起佛,比起文化传承之浩瀚,我是渺小的,甚至像一粒头皮屑,这里有人的一生的短暂和文化源远流长的对比,反衬,既有现场感,又有作者的亲身感受。最后一节,借水叩拜,其实也是心之叩拜。面对震撼人心的石窟文化,让人顿生崇敬之心。
      【徐一川点评】: 老陈醋这首《龙门石窟》的特色不是去描摹其造型、气势、艺术魅力,也不是去挖掘其宗教文化历史之渊源,而是另辟蹊径,又开门见山,直接由首句的写实“原来一座山上能住十万尊佛”引入,表面不说史,实际上却透出以史为鉴之意味——中国几千年的朝代更迭、战乱绵延,皆因江山、地盘而起,而龙门这十万尊佛,“相安无事,不争地盘”,寥寥数字,让作品一开篇就有了鲜明的指向性,同时也就兼具了现实意义。第二节,诗人由眼前的物象开始逐步转入心象,由实入虚,石头并非石头,“心中有佛”,便“感化成佛”,体现了佛家慈悲为怀,从内蕴上延续第一节的描述。而在第三节中,“石子”和“我”的对比,呈现了永恒之与一瞬、宇宙之于微尘的哲学思考,产生诗性的张力。“我是它骚下的头皮屑”,是现场既视感所生发的独特想象,带来某种奇异的自我变形之幻感。末节以生动的拟人手法融入诗人此刻的感触,借物抒怀,物我合一,情境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这上千年的世界级文化遗产、中国石刻艺术瑰宝、对佛教文化抱以一颗虔诚的敬畏之心。整首作品语言凝练冷静,排比、复沓式节奏气韵相承、贯通,从中既可读出历史风烟,又可思考、感悟当下,于叙、议之中萌发诗性元素。推荐精华。

      在洛阳二首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4157&page=     (出处:中国诗歌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5 08: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一川 于 2020-4-15 22:41 编辑

那座老房子十四行
文/罗锡文

下雨的时候,你仍然哭不出来。直到有了形而上的哭泣
雨却停了。那一桥彩虹,你再也跨不过去
多毛的牲畜仍喝不到它们的母乳,却喝到乳香般的哀戚
天地大了,大得却装不下一场短暂的悲剧

天地又如此之小,小得如你建造的黑瓦泥墙的老房子
记忆之前,有人在此落脚,幸福又忧伤地起居
后来是老鼠造访,然后是蝙蝠和汹涌的太阳的破衣
再后来啊,是企图以残臂捕捉全部时光的蜘蛛

而今,月光形而下地与你亲近,它一莅临却是噩梦
你是它的光中的影子,砍树之后,你把半山的人世收回
我是路过,我就要老去,老了的人才能得到爱你的机会

而那把锁终究是谜语,绕着你房子的鸟儿已经发疯
时间窗户一样将你张望,你的子孙也将你轻蔑
我们活着如这老房子,你如一个概括,冷看花开花谢

      【茅屋寒士推荐】: 欣赏十四行诗,为你点亮。
      【琉璃姬推荐】: 好诗,加盖图章,再次推荐,作者是有实力的诗人,其文本水平,情感,修辞,思想,意境都属上乘,是论坛较为难得的佳作及古典浪漫主义写作文本参考,以供诗歌写作爱好者阅读,学习。 感谢罗老师留存作品。题外话,罗老师诗歌有些顾偕老师的味道,极致的喻镜力。
      【冯歌点评】: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乡愁的主题,万古常新。这首《那座老房子的十四行》中浓浓的忧伤、浓浓的眷恋情感内涵协调,十四行诗的节奏将萦绕在诗人心头的乡愁凝结成优美的诗句,同时写作角度出新,让诗的境界达到了饱满、开阔、空灵、悠远,极具艺术魅力。实属精品诗作。


       罗锡文十四行诗选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 ... 13707&fromuid=86806       (出处: 中国诗歌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5 21: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一川 于 2020-4-17 12:28 编辑

端午情
文/李传英

我知道  懂你的人除了竹简
还有两千年之后
某个院子里   手持竹简的那个人

一寸寸长高的  除了麦子
还有遍地艾蒿
经过两千年的岁月  一如当年的方言
清高  孤寂

借着这奔腾的河水
告诉你
据说故国安好  
还保留着当年的姓氏

      【吴殿平推荐】:  意象选得精准,而又契合得熨帖自然,提炼浓缩出完整的诗意,突出端午节特定的纪念意义和历史含义,有着丰富的诗意承载和联想空间,推荐。
      【彭云霞点评】: 诗人对端午节这个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节日,进行了诗性资源的开掘,在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做独特塑像的同时,也为我们民族的爱国情怀作了艺术写照。全诗以情感来驱动意象,视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并巧妙化用历史、文学的典故,将深沉的人文情怀与爱国情愫糅入诗中。在表达手法上,运用了隐喻、借代、通感等修辞格,层层推开意境。首节平叙,次节自然地铺开喻象所带来的情感效应,末节呼应首句,荡开全诗的情绪高潮:“借着这奔腾的河水/告诉你/据说故国安好/还保留着当年的姓氏”,抒情言志,承转自然,意绪螺旋式上升,直抒大众共有的端午情结,拔动了读者心中的那根弦。

      手持竹简的那个人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4601     (出处:中国诗歌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6 23: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一川 于 2020-4-18 23:09 编辑

赶时间的人
文/拾荒

赶时间的人
从空气里赶出风
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个地名
王庄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用双脚锤击大地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葛运江推荐】:赶时间的人,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这时间算是赶到位了,文字比较老辣。
     【徐一川推荐】:不错的一组,来自生活底层的烟火味道和场景,都有诗意地发散。
     【乐山船公点评】:拾荒老师的这组共5首【赶时间的人(组诗)】,都是“外卖小哥”的所做所感所思所悟,诗写达到了相当水准。比如“每天我都能遇到/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摘【赶时间的人】),又比如“时间在催/我还有许多单子需要及时配送/此刻,我才是菩萨/面对众多的许愿人”(摘【新寺庙】),再比如“请原谅这些善于道歉的人吧/人一出生,骨头都是软的/像一块被母体烧红的铁/我们不是软骨头/我们只是带着母体最初的温度和柔韧”(摘【请原谅】)。俺的体会是,这些事态具象及质感,决不是挠脑壳“想”出来的作品。没有千百次的切身体验,没有骨与汗水的磨练,是写不出来的。读这样的诗歌,内心无比踏实。


      赶时间的人(组诗)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 ... 729&fromuid=2873108       (出处: 中国诗歌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6 23: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一川 于 2020-4-18 23:11 编辑

深巷
文/南风城

真相
是被深巷咀嚼过的月光
也是
从深巷里游出的一声猫叫

在深夜里,月光愈发悠扬
身著包公戏装的人吹着口哨
顺着左手的掌纹
从一条深巷走出

在巷口用右手把口哨声攥紧
扔出去后
又化为另一条深巷

     【黎落推荐】:这首诗在文本上有一种回旋往复的味道,将真相诠释的很有特点。
     【徐一川推荐】:于不可言说的虚幻迷离中生发诗意。
     【乐山船公点评】:南风城老师的【深巷】,是一首折射现实生活的哲理诗歌。诗眼即“真相”,而“深巷”或“另一条深巷”呈现的不同形态和声音,都是表象,都有影射现实的原型。比如“身著包公戏装的人吹着口哨”等。作者没有选择直露或思辨的方式叙述,而是通过隐喻的语句点到为止,把“真相”的观察和思考隐没于曲折的形象之中,就象“在巷口用右手把口哨声攥紧/扔出去后/又化为另一条深巷”一样。诗性和哲理的巧妙融合,是这首诗的看点。

       深巷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 ... 404&fromuid=2873108 (出处: 中国诗歌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7 21: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一川 于 2020-4-18 23:20 编辑

与多年前的阳光没什么两样
文/诗者絮语

越过青瓦屋顶,从瓦楞上慢慢流淌下来
正好落在祖母的额头
没有挽起的头发顺势闪着明亮的银光
将体内汹涌的病魔逼回骨缝

多年后,阳光翻过屋顶时我们又一次四目相对

     【炫东推荐】:精彩的一组诗,亮读。
     【身后眼前点评】:阳光,屋顶,祖母,我,构成了一个组合。时间与空间,以及沧桑感都建立起来了。“多年后,阳光翻过屋顶时我们又一次四目相对”----人世间如此,既然面对,我们也都只能接受了。

      小诗四首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4807&extra=page%3D4     (出处:中国诗歌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6-2 01:04 , Processed in 0.08488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