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湟水 赞美故乡 ——简评李鸿明先生《湟水赋》 彭吉明 湟水河是河湟谷地的命脉,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黎民百姓的母亲河。浩浩荡荡一路奔流,一路滋养,孕育了青藏高原的农耕文明,哺育了海东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她玲珑秀气、蜿蜒流淌;她浑浑黄黄、汪洋恣肆;时而漫步,时而咆哮;或如少女婉约多情,或如青年阳刚壮美。一路欢笑,一路歌唱留下了几多美丽的传说,让生活在她岸边的李鸿明先生情不自禁歌以咏之,一篇《湟水赋》抒发其对这条母亲河的赞美之情,深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先让我们一起来查阅这条河流的履历。 湟水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位于中国青海省东部,发源于 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 包呼图山,流经青海省 大通— 达坂山与 拉脊山之间的纵谷,为羽状水系。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在甘肃省永靖县和青海省民和县之间注入黄河。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湟水流域孕育出了灿烂的 马家窑、齐家、 卡约文化,养育了青海省约60%的人口,被称为是“青海的 母亲河”。湟水河流域范围内河谷宽阔、气候宜人,孕育了高原千年文明,狭长的河湟谷地集中了青海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矿企业。因之,湟水河被称作青海的“母亲河”。 其流域如此之广阔、孕育的文明如此之灿烂,浏览上文可见一斑。鄙人拙笔不能一一俱言,只能借简析李先生激情澎湃、大气磅礴的《湟水赋》来狗续貂尾。 用典恰当 音韵和谐。用典是赋体文章的精髓,这一点在唐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早就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湟水赋》中的用典更是出神入化。开篇抒写水之上天入地,幻化云霞之后吟到:“窃闻四渎逝者如斯而东流入海者,滚滚之浪以淘金沙,志何其壮也。”,“四渎”者何也?是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把湟水和我国四条大江大河联系起来,视野开阔、大开大合,在空间上给人一种开阔大气之感。赋中还有像“西门、孙叔、老庄、坎水之庸德、玄武永泱、三酒”这些典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文章渲染了浓郁的文化风味,读来如饮陈年老酒甘甜醇厚、回味无穷。 押韵对仗更是赋体文之要素。文赋从第四节开始直到尾声将近千余文字作者一韵“ang”到底,可谓用心良苦,可谓神来之笔!如此美文读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吟诵间上下通气、酣畅淋漓、脱口而出,油然而生感佩、慨叹:美哉!壮哉! 对偶铺陈、严格工整使文赋自然生成整齐之美,音节铿锵,音韵优美。“看吾湟水,金玉嵌镶。青山翠谷,万千气象;红桃绿柳,田陌山乡;莺歌燕舞,河岸村庄。”上下四字、对仗严谨,写景状物,如在眼前。像这样对仗的六字句、八字句在赋中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感情充沛 文采斐然。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此乃文章之根本,自幼在湟水河里嬉戏玩耍的作者,沐浴在母亲河宽广温柔的怀抱里,看着她的水涨水落,看着她的浑黄清澈,经历着人生的起起落落,用自己的丹青妙手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描绘着湟水河两岸的桃红柳绿、秀美山川,这一切不足一表达其感情时就歌以咏之,字里行间洋溢着讴歌和赞美之情。结尾颂曰: 天地五行,坎德煌煌。湟水滔滔,永滋故乡。 春秋四时,福瑞荡荡。母河浩浩,恩泽黄壤。 古雅的吟诵里包含着无比的眷恋和热爱,对母亲河的养育之恩念念不忘,对家乡的赞美耿耿于怀。一个爱故乡的人一定是一个爱国的人,这种“大我”的情怀都倾注在优美热烈的文赋中。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文字是情感的流露,只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才有如此深情的歌咏。斐然文采处处可见:“惟湟水之势汹涌,翻流奔淌;清涓西出,斌以落雁平畴之无垠悠扬。白练东流,赋以飞鹰之博大雄壮。”将湟水的发源地写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将读者的眼眸和思绪牵引到魏巍祁连山麓,令人神往那片水草茂盛的圣洁之地。她飘逸的倩影走过的山川田野则是:“四季甘甜萦回流淌,遍野麦菽泛腾金浪。”,“五境原野碧草芬芳,田园五谷溢满馨香。”肥田沃土,锦绣山川,河湟两岸物产丰饶,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象;文采绚烂,唇齿留香,河湟大地人杰地灵,一幅美若仙境之画卷。 概之,其文赋大气磅礴,用典精炼;铺陈对偶,双管齐下,音韵美和整齐美完美结合,文采和激情俱佳,古典和现代互现。写景状物,栩栩如生;湟水两岸,风景如画,工笔写意,相互映衬,画家的功底在笔端如涓涓清泉自然流淌,如美玉玎珰,音韵和谐,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流连忘返。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是一首讴歌赞美故乡的悠扬动听的情歌,是一篇情文并茂,吟咏成诵的骈体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