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秋野珺雪 于 2020-7-24 12:17 编辑
半寸山河,万象人间 ——走进著名诗人何中俊的“诗歌帝国” 文/余双
1. 近日,著名诗人何中俊先生的四卷诗集《半寸山河》(2016)、《如你所愿》(2017)、《大风歌》(2018)、《大地之书》(2019),已于中诗网上线的《中诗作家文库(中诗电子文库)》中重磅推出。 何中俊,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中诗网第四届签约作家。中国诗歌论坛副总编,中国诗歌网“现代诗歌”栏目首席版主。作品见《诗刊》《星星诗刊》《诗歌选刊》《诗歌月刊》《作品》等国内外报刊。出版有诗集《在水之湄》《一只蚂蚁的悲伤》《乡俗物语》《时间的证词》等十余部,散文集《路上开放的丁香》、报告文学《王道》。获第二、三届香山文学奖、广东省“有为杯”纪实文学作品优秀奖。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写下第一首诗开始,何中俊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已经默默前行了30余年,创作了两千多首现代诗歌。在他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旅途中,有多次异地辗转的谋生经历,有他乡多年的打拼体验,遭遇过重大的人生变故,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之痛,但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甚至是险境,他从未放下诗歌——他毕生所爱。2014年开始,他甚至以“每天一首原创诗”的创作模式,加快他在现代诗歌征途上求索、跋涉的步伐,以惊人的毅力、旺盛的创作精力坚持至今,未曾懈怠、停滞。据他所言,他自认并不具备一个诗人的天分,他只是身体里流淌着诗歌的骨血,靠着他对诗歌根深蒂固的热爱与痴迷,以及来自于后天不断的摸索、探寻、孜孜以求,直到2014年之后,才在现代诗歌创作上摸到了一点门道。 自2014年7月何中俊“每天一首原创诗”运动发起以来,已有6个年头,历时2100多天,他共计创作了将近2000首现代诗歌作品,在诗坛引起了较大的回响和诸多的赞誉。这些作品每天一推出,国内众多高端平台争相推送,在诗歌界反响巨大,众多诗人撰写诗评,形成了一种现象!他也由此收获了一大批活跃在华语诗坛的文友们,并毫无保留地与之倾心交流,畅谈各自的创作体会。先后有数百位诗友加入到这场运动之中,他们以诗结缘,在各自的方向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今年7月,何中俊将自己从2016-2019年四年间创作的近1000首诗歌,按照创作的年份,整理、编辑为4卷诗集,每一卷都收录了原创诗歌200余首。分别为《半寸山河》、《如你所愿》、《大风歌》、《大地之书》,并首次以全新的面貌、统一的架构、精良的版式,于《中诗电子文库》整体亮相。将近1000首近1万2千行、10余万字的诗歌作品,为华语诗坛奉献了一道丰美、精致的诗歌盛宴。
2. 《半寸山河》一共收录了诗人2016年创作的224首诗歌,12辑,分别为《1月,冬日闲书》、《2月,把自己栽进春天里》、《3月,春风辞》、《4月,种子是大地的飞鸟》、《5月,在五月的枝头安营扎寨》、《6月,乱石滩》、《7月,夏天站在一棵橡树上》、《8月,火力楠在雨夜伸出臂膀》、《9月,被秋风喊醒》、《10月,广州的何二狗》、《11月,和一株枫树站在桂山之阳》、《12月,冰人出没》。这一卷作品诗人倾注了相当的笔墨和情感在他曾经与正在生活的地方,他熟悉的乡村物事与都市场景,尤其是一个个不同个性和命运的人物,他们的卑微和渴求,他们的光芒和黯淡,他们的生活点滴和悲剧色彩,都刻画得细腻鲜活,令人动容。 《如你所愿》收录了2017年创作的245首诗歌,12辑,分别为《卷一:村里的腊月》、《卷二:在一朵蔷薇里看见自己的肉身》、《卷三:乌有村遗事》、《卷四:在兴中道遇到一群燕子》、《卷五:蹲在时间枝桠上的鸟》、《卷六:阿妈是个搬运工》、《卷七:小夫妻》、《卷八:穿过黄昏的雨幕》、《卷九:一枚柿子的秋天》、《卷十:秋风为我们蜕下一件蝉衣》、《卷十一:所有的安排都是好的》、《卷十二:当一束光埋进土里》。这一卷作品除了继续以写实手法对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关注,投之以诗人内心深处的同情和悲悯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诗歌对口语化和深度意象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呈现出截然不同、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 《大风歌》收录了2018年创作的205首诗歌,6辑,分别为《卷一:木头人的春天、《卷二:兰的心事》、《卷三:独角兽》、《卷四:爱上一朵火焰》、《卷五:舀一杯月亮》、《卷六:大风歌》。这一卷作品除了延续之前的题材和内容之外,以更为广阔、敏锐的触角和更加犀利、劲道的笔触,多采用戏剧化冲突和冷幽默、黑色幽默、反语暗讽、超现实、魔幻现实主义等手法,针砭社会、时事,讽喻当下某些不良与丑恶,并引发读者对人物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思考。 《大地之书》一共收录了2019年创作的201首诗歌,6辑,分别为《第一辑:明月照大江》、《第二辑:寄身一滴春雨》、《第三辑:一朵云的心事》、《第四辑:月夜,飞翔的事物》、《第五辑:秋天是件蜡染的衣裳》、《第六辑:走过那片海》。这一卷作品出自诗人“每天一首原创诗”的第五个年头,在语言表达上已日臻娴熟,诗风愈显老辣,艺术手法上并无刻意,却更加灵活多变又转换自如,情感抒发也更为深沉、含蓄、内敛,音在弦外,意在言外。
3. 何中俊的诗歌魅力毋庸置疑,早已形成了属于他个人的风格和特色,构筑了一个令许多读者惊叹的“何氏诗歌帝国”。在他的作品中,自然万物始终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与人、与社会、与日常思维相互包容与呼应,诗人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以个人谦卑的主体面对浩渺的宇宙,擦亮自然的神性光芒,将自然的广袤、神秘、暗流涌动展现出来,将感受到的天地神人的交互协奏给予读者感官的刷新、惊颤的体验和神性的启示,借助于审美与诗性的光芒立足于现实中,畅达了自然万物与思想、灵魂的自由互通之路。这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 对自我、对人格品性、对精神境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对现实的不妥协,也一直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他对生命的认知、对生活的承受、对苦难的了解、对某些人性弱点尤其是人性之恶的揭示与剖析,对社会丑陋阴暗面的讥讽与鞭笞,一直奔涌在他的血液中,翻腾不息。这源于他半个多世纪从四川到广东辗转漂泊和不断打拼的经历,更发自他半个世纪洞穿人世的一颗正直、澄澈、通明之心。从横梁山、凤凰山、乱石滩,到石岐河、珠江岸、五桂山......无论是少小时的乡村生活,还是人到中年的城市客居,他都怀揣一颗滚烫的诗心,凝视着脚下这块土地,身边熟悉的景象、事物都成了他笔下的生灵。他总是弯下腰,沉下身体,落在泥里,和土壤交融在一起,既给自己,也给身边的芸芸众生画像,写世事百态,道人间况味,记录小人物尤其是底层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的苦难与悲哀,挣扎和无奈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愚钝、麻木。乡村在当下的变化是空前的。他敏感地发现了这一点。现代生活的巨变,让很多乡村的标志性符号被抹去,后面是无数为了生计而奔走异乡的农民。何中俊的诗歌没有刻意放大悲情,只是客观、真实地呈现人们生活不断变化的图景,让我们看到裂变中的乡村如何经历阵痛、如何艰难地将命运向外拓展。诗人用一首首生动传神、内涵丰富,具有典型乡野农事和地域风貌特征、冒着烟火气的诗歌,和生活过的土地滴血认亲。他始终关注百姓、关切民生,我们能够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无数的黎民百姓如何艰难地经受煎熬、支撑生计。同样作为普通劳动者中的一份子,他能够以切身的体会更加深入地透视人类生存的困境。触及幽微的生命层面,他更为细腻、敏感地注视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小角色,不露声色地提出有关民生的社会问题。 他擅用奇谲隐晦、独特又精准的意象诗意地捕捉各种生活样态,冷静平和地呈现某些社会的痛处、人类的束缚,克制隐忍地描述人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探究现实境况及其隐秘,拨开大众喧哗的迷雾,以极其精炼的字词暗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个中缘由,以及真实性和残酷性。他最终的落脚点始终是对世界的思考与人的生存的关怀。他的作品是对人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样态的诗意形塑,潜藏着哲学的、历史的、现实的、情感的多维度人文关怀,对自然界影像、对人类生死、心理、行为、存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等,都伴随着深沉的体悟与个见,显示了作为一名扎根于现实土壤诗人的高度关注和切入角度。他从日常生活出发,思考这个高度物质化的高科技时代,人类的灵魂何处安放,以一颗悲悯之心,为我们开凿着一条精神的河流,力图提供给麻木者们一次诗性的拯救。如同一位安静的记录者,斜举着一盏闪烁的灵魂灯火漫游在宇宙天地间,观察、发现、思考、冥想。 何中俊的诗风简约,集客观性、戏剧性和教谕性于一身。他节俭、看似平淡地使用文字,惜墨如金,机锋却不时可见,常让读者心头为之一震。他的语言洗练、克制,内在却有微妙的关联,角度新颖独到,切入明快干净,结构紧密有致,有时突如其来却又自然而然,有时欲言辄止戛然收尾,每次都可能读出不同的体会和更丰富的意味。他以冷静而敏锐的视角观照世界,用意象将幽微的刹那具象化,或将具象的情境抽象化,让自然界或生活中的细节撞击出奇异的火花。有时采用简洁、浅显的意象,以明喻暗喻和比拟的手法去呈现生命和情感、事物或事件的诸多面向及变化,仿佛蜘蛛吐丝结网,看似透明无形,实则具有强韧的承载力度。又犹如变色蜥蜴,总是能妥帖切合地融入不同题材的诗作中,不落俗套地传达深层意念、传递内在讯息、渲染诗意氛围。他也擅长将深度意象与中国传统及现代诗歌艺术结合,将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熔于一炉。内心的纯净和对艺术的执着,使他的作品隐藏着充沛的能量。这些短诗,文字精炼,想象奇巧,富有张力,感性、理性兼具,诗性、智性并存。他试图在沉重的现实中捕捉一些可与之抗衡的火光,为这充满忧患的人间和悲苦的心灵洒落一些光芒,也为一些现实中变调、变味的人事发出真实的慨叹和诚意的提醒。 生命无常。在虚实交错的光影中,诗人也为读者捕捉某些神秘的、奇异的镜像,带我们往返于熟悉的日常以及无法确知却又无法否定的未知领域之间,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主义、神秘主义、魔幻色彩、超现实主义等风格,让作品的创意源源不断。在看似平易的表层之下,潜藏着幽深的水流,部分深度意象作品看似如同谜一般神秘难解,而这些隐喻或暗讽每每让我们从中发现先前未曾察觉的一些东西或令人突发某种感触,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探寻的欲望,仿佛眼前豁然开启了一座诗歌语言艺术的宝藏,取之不尽。 正如何中俊在自序中所言,“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自己的山河......从最细微之处,也可以开疆辟土,抵达诗歌的殿堂......”,2016-2019年,这只是他诗歌马拉松中的一小段里程,于他而言或许只是“尺寸之功”,我们期待着他以此作为一个新的开始,矢志为之,继续前行!
(余双:作家,诗人,长期从事文宣工作。中国诗歌网《现代诗歌》栏目编辑。有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及网络。出版有诗集《伤感都市》。有作品获奖,入选各类诗文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