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usi 于 2020-10-17 16:27 编辑
火柴 叶文福
可怜一家子, 挤一间没有窗门的斗室 个个都渺小,渺小得全家一个名字
但是,个个都正直 站着是擎天柱的缩影 躺下,是一行待燃的诗
每个人都有一颗自己的头颅 每人,一生只发言一次, 光的发言 火的发言 燃烧的生命,高举鲜艳的旗帜
明知言罢即死却前仆后继 深深懂得:一次发言 是一生的宗旨,是神圣的天职呵,火柴 伟大的家族,英雄一家子 莫说渺小,个个都是斗士
说起叶文福,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将军,不能这样做》。这首长诗当年在中华大地上掀起惊涛骇浪,上至朝野,下至民间,有人愤怒,有人欢呼,争论不休,在百年新诗的历史上都罕见。启发我们思考,诗人何为?是在岸上观潮,发发感慨,还是跳入生活的大海,做时代的弄潮儿?是像梁实秋那样搞点闲适文章,还是像鲁迅那样去干预时政?在百花齐放的时代,允许诗人做出自己的选择,但真正能能产生巨大影响的恐怕不是风花雪月,而是风云雷电。叶文福属于后者,这是他备受国人关注的重要原因,也为当代文学史写下非常可贵的一页。 《火柴》是叶文福另一种风格的诗歌,也是他代表性作品之一。火柴本是普通的生活用品,叶文福却把它写得出神入化,赋予了斗士的形象和品格。诗人采取先抑后仰的手法,第一节从居住环境的狭窄和个体的渺小表现火柴的“可怜”,寄寓了诗人人道主义的同情。第二节诗意急转直下,火柴虽渺小,但站着、躺下都不平凡,抓住了火柴的外形特征和精神追求,自然地过度到第三节。第三节“每个人都有一颗自己的头颅”,这是火柴与其它事物最大的区别,这里的头颅寓意着有思想,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人生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诗人把火柴当人写,拟人化的手法亲切自然。每人发言虽然只有一次,但留给世界的却是光明和温暖,反衬出它们不同寻常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第四节“明知言罢即死却前仆后继”,把这一次发言做为一生的宗旨和神圣的天职,是对火柴勇敢和献身精神的赞美。通过对火柴内涵的发掘,火柴在诗人心中由“可怜一家子”变为“伟大的家族,英雄一家子”,由“渺小”变为“斗士”,对火柴产生了由衷的崇敬之情。诗人写火柴突出个体特征,又是以群像出现的。火柴只是一种象征,寄寓着诗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社会抱负和期望,也隐含着对苟且偷安、贪生怕死的软骨症的批判。创作《将军,不能这样做》,正是诗人一次“光的发言,火的发言”,其胆略和气魄,不正像他笔下的一根火柴吗?如果人人都像这样的火柴,腐败分子就无藏身之地,社会环境就会有大的改观。时代和人民需要火柴一样的斗士,呼唤敢于向假恶发起进攻的斗士。
新诗创作中存在严重的散文化倾向,好些诗主旨不明,离题万里,结构松驰,形神皆散。这首诗,每一句都与火柴有关,围绕一个中心逐步推进,结构紧凑,主旨明朗。诗人写火柴,首先是形似,然后才是神似,形神皆备,形能抵达神,神依赖于形,不存在形神两张皮,貌合神离。华兹华斯写诗就是“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选择事件和情境”,现在有些诗人以追求怪诞为目标,写得稀奇古怪,别人读不懂,其实玩得就是文字游戏。叶文福写得火柴很普通,但写得不俗,小中见大,写出平凡中的不平凡,有思想,有境界,展现出大家风范(王立世)。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