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3|回复: 7

昌耀诗《慈航》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9 19: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的繁衍与生殖”的祭坛

昌耀先生创作完成于1981年的长诗《慈航》,不仅是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出现的巅峰之作,亦是整部诗史中堪与《离骚》《北征》并列的伟大诗章。与屈原、杜甫有所不同的是,昌耀的诗章表面上并非与时代共振,或合拍,而是与诞生了它的地理上的青藏高原一般,与这个时代背驰,或对峙。
进入新时期后,刚从二十余年的流放中走出的昌耀,并没有随当时的潮流,以另一种形式陷入对过去苦难的沉湎,而是超拔出来,以一种圣者的目光,探入了历史的岩层,深刻地洞察了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缺失。他知道,如果不补上这个缺失,所有的反思,新的建设,都不能是健康的,历史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而这个缺失,就是“爱的繁衍与生殖”。
早在1988年,中国著名诗歌评论家叶橹教授就先见性地指出:《慈航》应被视为中国当代的《神曲》。诗人以高洁峻拔的人格,博大深远的胸襟,以及青藏高原的岩壁上隽刻下的一行行碑文般的诗行,告别了过去的一个时代,同时又启迪着一个新的时代。他以自己历经二十余年的炼狱般的苦难与彻悟,来试图建立起一个爱的祭坛,使这人类有史以来就在不断呼唤着的信仰,前所未有地饱满,真实,令人信服。
在现代新诗中,由十二个章节约四百行诗构成的《慈航》,可谓篇幅宏大,属于一首叙事诗的规模。而支撑《慈航》框架的,也确实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一位被时代的命运从内地流放到青藏高原的诗人,在他的生命之途走到绝望的时候,幸运地遇见了一位土伯特老人与他的女儿,他们以博大的爱,收留了这位孤独的流放者,土伯特女儿更是与他发生了纯洁的情爱,最终合为一体。无疑,这不仅属于一首叙事诗,也是一个颇为吸引人的长篇小说的结构,然而,昌耀并未以此在叙事及细节上展开,而是以此为背景,为台基,将这一切构筑成了一部个人及时代的精神史诗,爱的史诗。
“慈航”,本为佛教名词。佛家宣称菩萨大发慈悲普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喻之为航。昌耀的“慈航”,引其文字启发,将之延伸为一次爱,或寻觅爱的归宿的航程,而其宗教意味,则成为诗篇深厚博大的背景。作为一首抒情史诗,在试图以一种“超越”寻觅归宿的意义上,《慈航》令人颇有兴味地联想到《离骚》:同是一段旅程,《离骚》是背弃,远去,是因为对政治社会的绝望,而向着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世界的远游;与屈原一般,昌耀亦遭遇了政治社会的绝望,但《慈航》的路程刚好相反,是由诗人被抛入的荒原,向着人间,向着人类善良与爱的世界的寻觅,回归。《离骚》结尾部分的“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或许在宿命中预言了两千年后的《慈航》。
《慈航》的第一章《爱与死》是这样开篇的: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
爱的繁衍与生殖
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
更勇武百倍。

“爱与死”,实际上就是“生与死”,或“死,还是活”这样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哈姆莱特式的问题,而昌耀以他的这四行碑文般的诗句作了坚定的回答。爱的拯救,超越,无疑是一支“命题古老的琴曲”,人类往昔的千百次的弹奏,更多的似乎是在神话与童话里。昌耀以他的漫长的穿越炼狱苦难的体悟,“不理解遗忘。/ 也不习惯麻木”的生命姿态,为之注入了大地的厚重,人间的力量,并使之成为《慈航》这部诗篇的主旋律。这一主旋律不仅随之在第一章的结尾,而且分别在第三章《彼岸》,第七章《慈航》,第十一章《爱的史书》,第十二章《极乐界》——全诗的终曲复沓出现,一次比一次强大,一次比一次更深刻地镌刻于读者的心灵,使之与诗篇中作者的苦难历程,以及爱的相遇,拯救,最终交织成了一部贝多芬式的宏大的交响曲。
第二章《记忆中的荒原》,昌耀将他曾经的炼狱的荒原,命名为“不朽的荒原”,显示了他在苦难面前的从容,淡定,也使我们触抚了他从未被苦难击垮的精神硬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仅仅是因为一首有着自己个性的诗,二十一岁的昌耀便以右派的身份,被迫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在荒凉空寂的青藏高原的流放,其经历苦难的漫长,生存的艰辛,在历代大诗人中都是罕见的。昌耀的超凡之处,就是他没有以自己的劫后余生在其中继续“沉湎”,而是卓然地超拔出来,在这一章三度出现的“不朽的荒原”的旋律下,仅以“带箭失落于昏溟的大雁”“ 那来去无踪的鸱鸺”等十余行的象征,暗喻,就将一切概括了。逆转的命运把昌耀投入了苦难的荒原,同时,亦造就了我们所见到的昌耀与他的不朽的诗篇——为了这诗篇,昌耀坦然认领了一切。

    当我回首山关,
夕阳里覆满五色翎毛,
是一座座惜春的花冢。

从第二章这最后三行诗中立起的诗人形象,虽然有着对过去苦难的复杂情感,但他的步
子无疑是正走向彼岸的。

于是,他听到了。
听到了土伯特人沉默的彼岸
大经轮在大慈大悲中转动叶片。
他听到破裂的木筏划出最后一声
长泣。

由这几行经轮般转动的诗行,启动了第三章《彼岸》。诗人在他的“破裂的木筏划出最后一声/ 长泣”时,在他走到苦难的绝境时,遇到了他的拯救者,他的善与爱的引路人——土伯特老人和他的女儿。《神曲》开篇时的但丁,在人生旅程中途的一座昏暗的森林陷入困顿,幸遇他的导师维吉尔引领,开始了穿越地狱、炼狱的神奇历程。而在这里,昌耀无须“维吉尔”的引导,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与强大的精神力量,穿越了自己的地狱、炼狱,并终于遇见了土伯特老人和他的女儿,进入彼岸天堂的光线。
随之的第四章《众神》,诗人为我们列展了他所见到的天国的众神们,原是“那个年代/ 良知不灭的百姓”“ 那些占有马背的人,/ 那些敬畏鱼虫的人”“ 大自然宠幸的自由民”……众神不再存在于我们仰视的天空,而就生活在人类的大地之中。
但丁《神曲》的世界,是由地狱、炼狱、天堂构建而成,而在进入“上帝死了”之后的二十世纪,这个多层建筑在人类思想的震动中无奈坍塌,一切归于平面的大地。天堂虽然陨落,但天堂之光并未消失,而是从此流淌于大地。地狱,炼狱,天堂,从此就在这平面的大地各划其版图,犬牙交错,又不断地相互挤占,渗透。人类精神求索的几何图形虽由此有所改变,但其线条指向追求超越的本质并未改变,如果说,但丁天堂的引领者,是他的早逝的恋人贝特丽齐,那么,昌耀彼岸的引领者,就是这青藏高原纯洁的土伯特女儿。

这微笑
是我缥缈的哈达
寄给天地交合的夹角

这三行奇妙无比的诗句,拉开了第五章《众神的宠偶》的帷幕。微笑,是人类的一种表示亲切、亲近的神情,是一个如风、如水一般流逝着的过程,这里,诗人以一条洁白哈达的比喻,将之呈现出来,读者却丝毫不觉突兀——它显示了昌耀深湛的诗艺匠心。“微笑”与“哈达”,显然都是给予心仪或心爱的人的,这两个词的背后,亦隐有着交联的网络:微笑的安静,纯洁,指向哈达的洁白;哈达风中的飘忽,亦呼应着微笑风水一般的流动——这样的喻合,真可谓妙手偶得。而更令人叹服的,是诗人将这一神妙喻合的继续发展:微笑风水一般的流逝,给人一种难以切实把握的感觉;微笑与大笑、哄笑等显得较为世俗的场景相比较,又有着一种幽玄、超拔的意味——这些都指向第二行诗句中的“缥缈”,并由此提供了诗思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缥缈”,在视觉上往往指向遥远的地域,乃至天边,这便有了第三行中“天地交合的夹角”的出现,且使得前面“微笑”“哈达”的呈献,有了合适的着落。然而,昌耀神奇的比喻及通感,并没有就此止住惯性,“天地交合”,还令人联想到阴阳相吸、男女相亲的自然之理,在这联想中,读者很自然地意识到,这绝无仅有的“哈达”,是诗人要献给“众神的宠偶”——那位可爱的土伯特女儿的。随后的诗行中,诗人即以淋漓的笔墨,描绘并赞美了土伯特女儿纯真的生活,美丽的心灵。
文章解读到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下,《慈航》作为一首伟大的抒情史诗,其结构并非纯然按照线形的叙事所展开,而是按照诗章在精神与情感上的发展的要求来安排。诗中的一个个似乎碎片式的叙事场景的出现,只是为了提供不断起飞的精神台座。理解了这些,读者对诗中有时出现的蒙太奇式的叙事顺序,便不会产生某些疑惑。
第六章《邂逅》一开始,便以“他独坐裸原。/ 脚边,流星的碎片尚留有天火的热吻”的诗境,象征了孤独的流放者对爱之火焰与生俱来的不能熄灭的渴望,而随后的一段:

背后,大自然虚构的河床——
鱼贝和海藻的精灵
从泥盆纪脱颖而出,
追戏于这日光幻变之水。

更将他与土伯特女儿相遇的背景,推向遥远空茫的世纪,推至青藏高原尚海水汹涌的时光,甚至令人在一种恍惚中,联想到伊甸园人类的原初之爱……在这一背景中,诗人与土伯特女儿的相遇,相爱,便具有了一种人类的意义,而不仅仅局限于某段时间,某个区域。
于是,从第二节起,诗人向着“从仙山驰来。/ 奔马的四蹄陡然在路边站定”的土伯特女儿,仿佛地层压抑已久的熔岩向着空气、光线的倾诉一般,诉说着自己所曾经历的苦难:“那些阴暗的故事”“ 那些镀金的骗局”“ 在暗夜里敲不开一扇/ 庇身的门窦”……以及始终不曾熄灭的对爱的渴望,探询:

前方是否有村落?

而土伯特女儿以她的“墨黑的葡萄”般美丽的眼睛,在星光里含蓄地表示:

   ——我懂。
我献与。
我笃行……

第七章《慈航》,与长诗的总标题叠印,同时也是一种阐述。这一章可谓长诗最为轻松、愉快的部分,其纯粹、简朴的语言,民歌风格,使之有如一首爱的谣曲。而主题曲“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在本章的第四次出现,更将这纯净的人类男女之爱推向一个高潮。第八章《净土》,便承接着这爱的高潮,呈现出人类由此所抵达的境界:

雪线……
那最后的银峰超凡脱俗,
成为蓝天晶莹的岛屿
归属寂寞的雪豹逡寻。
而在山麓,却是大地绿色的盆盂,
昆虫在那里扇动翅翼
梭织多彩的流风。
……

面对这样壮丽的诗句,我们实在只有无条件的赞叹。第八章《净土》,可谓全诗的华彩乐章,甚至堪与所有伟大诗篇的华彩处相媲美,与它所描绘的“净土”一般,闪烁着不朽的光泽。
人类一直向往的遥远的净土,天堂,如今,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存的大地——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爱的缘故。第九章《净土(之二)》,是第八章的延续,以象征、隐喻等手法,描绘了大地上的劳作者们诗意的栖居,在男女纯净的性爱中,繁衍生殖着永生的爱,其刚健清新之境,直令人联想到李白的“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或许,这一切于当下沉沦于欲望洪流的现代人类,已显得陌生,仿佛另一世界,然而,却是必要必须的提醒。失却了信仰的现代人类,试图以纯粹肉欲的放纵,刺激,来忘却扭曲的生活,虚无的未来,然而,这终归于徒劳,片刻的酒醉之后,面对的是更为深度的虚无。已入迷途的现代人类唯有转过身来——“在白昼的背后/ 是灿烂的群星。”
第十章《沐礼》,是极富民俗色彩的一章,借荒原的流浪者,“怀着对一切偏见的憎恶/ 和对美与善的盟誓”,终于踏入良宵的过程,展现了青藏高原特有的淳朴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显示了诗人抒情与叙事交织的才华。而诗人在沐礼上的回答,就仿佛是对第六章土伯特女儿的“——我懂。/ 我献与。/ 我笃行……”的一种回声:

——“我理解
我亦情愿。”

这一对回声,平易,朴素,然而,其后面的背景,使我们每一个读者不能不撼心动魄:一个是来自受悠久的汉文化熏陶的湖湘大地的诗人,一个是生长于似乎与世隔绝的青藏高原的土伯特少女,其文化与心理的落差,似乎与其间的地理位置一般的巨大,难以克服。然而,由于这人类共通的爱的献与,理解,而终于融为了一体——其象征意义无疑是深远的。
十一章《爱的史书》,由“不朽的荒原”,“有一头难产的母牛/ 独卧在冻土”,及“不见青灯的旷野/ 一个婴儿降落了”,这两个极富生命象征意义的画面,展开了对生命的来源与生命的终结归宿的思考。诗人的诗思,有如同庄子的大鹏,左回右旋,挥霍翕忽,在形而上的高度,振动形象的翅翼,直抵人类思维的最深远处,传递着“爱的繁衍与生殖”的信息,并由此进入十二章《极乐界》:

是时候了。
该复活的已复活。
该出生的已出生。

在这庄严的宣告里,“他”——那个曾经的苦难的承受者,阅历者,与“我”——这个因爱的拯救而涅槃的诗人,终于合二为一。而全诗的主题曲“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呈现——它仿佛一只铜鼎,在一次又一次的旋转中塑造,现在终于定型,灿然地立于爱的青藏高原,立于不断上升的时间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9 20: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21: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兰飘香 发表于 2020-10-19 20:01
拜读,学习,问好!

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20 17: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谢晓明老师赐稿中诗评论栏目!蓬荜生辉!给您敬茶——慢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 发表于 2020-10-20 17:52
深谢晓明老师赐稿中诗评论栏目!蓬荜生辉!给您敬茶——慢享!!

谢老友!

点评

老师晚上好——敬茶!  发表于 2020-10-20 22: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21 09:50: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如此详解昌耀诗评的文章,在这里,庄老师评的很给力。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1: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儿PGY 发表于 2020-10-21 09:50
还没有如此详解昌耀诗评的文章,在这里,庄老师评的很给力。欣赏学习!

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9:38 , Processed in 0.12452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