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从老杜的遭遇看唐格律的地位
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诗当然写得好,大唐科举又重视诗赋,杜甫还是杜审言的嫡孙,名门之后。“读书破网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参加科举考试,应该一试成名,独占鳌头才对,怎么会名落孙山呢?是不是诗赋在整个科举考试中所占(分值)比重不大,而杜甫又过于偏科,总分不上线而落选了?
依杜甫的诗才,即使不当官,也应该算是“流量明星”,“文艺青年”,甚至是“格律诗代言人”。酒肆舞厅的歌女应该到处传唱他的新诗(歌)才对,不但会名满天下,粉丝无数,天天“热搜”。而且会财源滚滚,诗友遍天下。以白居易的才情,住在长安都不会(艰)难,杜诗比白居易的才情更胜一筹,诗风更加规范齐整,产量又高,堪称律绝一代宗师。生活应该过得很优渥才对,怎么会混的穷困潦倒,把亲生女儿都饿死了。大概是唐人并不喜欢“律诗绝句”这种科考模式,千篇一律的“诗体”,杜老爷子生不逢时。
杜甫活着的时候,佳作不断,但却籍籍无名。当时出版的唐诗选,都不选(或很少选)杜甫的诗,在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主要的唐人选唐诗的各种选本里,可以说见不到几首杜甫的诗。
据统计,今存十余种唐人的唐诗选本中,备受后人推重的殷蟠的《河岳英灵集》、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二集不收杜诗,选诗千首的《才调集》也未收录,仅晚唐韦庄的《又玄集》收其诗7首。其他有名但已经散佚的唐诗选本中,杜甫诗的收录情况也有些惨淡。比如唐玄宗天宝三年即744年编选的三卷本《国秀集》,收录作者88人,收诗220首,杜甫的诗无一首入选。据查史籍,755年至965年编选的六部唐诗集,只有两种选了杜甫的诗。说起来也就怪了,杜诗这么深沉规范,怎么就不入选诗人的法眼?
大约在杜老爷子去世五十年后,在元稹,白居易极力推举下,特别是格律诗在科考比重逐渐加大,杜老爷子才慢慢混出了些名声。说明盛唐时代的诗人(与民众)对“律诗绝句”这种诗体并不十分感冒。
最近研究发现,包容开放的大唐,“近体诗格式的基本规律在于,除了允许约定格式,即所谓“律句”外,还允许(甚至是更流行的是)非约定性句式的存在,即诗首先有“诗句”,而后才有律句”。,格律仅仅是科举考试为了“格式规范改卷方便”的相关规定,以及士大夫之间的唱和应酬的文字游戏中自定的规则,对于诗人的艺术创作,格律仅仅是一种时髦,一种风尚,一种写作潮流,一种修辞方式,一种倡导。成名的大诗人还是喜欢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诗词格调。没有几个人喜欢严律束缚,杜老爷子显得很另类。
盛世大唐的诗坛,各种流派诗作,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并没有出现“格律诗”一家独大的局面。诗风沉郁的杜老爷子,虽然擅写格律诗,但却被他生活的时代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