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屈大均 «屡得朋友书札感赋» 名因锡鬯起词场,未出梅关名已香。遂使三闾长有后,美人芳草满番阳。 这首诗屈大均自注云:“予得名自朱锡鬯﹙朱彝尊﹚,未出岭时,锡鬯已将予诗编传吴下矣。” 广东诗文自成一个系统,诗人的诗名想要出五岭是非常难的,其中只有屈大均是个例外。 屈大均﹙1630—1696﹚,“岭南三大家”之一,与梁佩兰、陈恭尹齐名。屈与陈同为抗清志士,而梁则不然,据说把他放在一起,是为了躲避清廷的耳目。 自永历覆灭起,屈就与郑成功、吴三桂等密谋,意图反清,后又在孙延龄部任监军,虽终为大势所迫,反戈不成,不得已只能独善其身,坚守高节。 屈大均曾在杭州出家,假僧服以联络各方志士,失败后远走秦陇,与顾炎武、朱彝尊来往。返回关内后,与会稽魏阱、祁班孙结为同志,秘密联络张煌言等,顺治十六年十月事败,魏阱在杭州被杀,祁班孙远戍宁古塔,大均则避于桐庐。 顾炎武刚正不阿,诗文中少有言笑,见到大均后,居然还为他写了一首诙谐打趣的小诗: 六代词人竟若何?风流似比建安多。汤休旧日空门侣,情至能为«白纻歌»。 分明在调侃屈大均脱去袈裟后,于西行途中喜得良缘这件事。 朱庭珍«筱园诗话»说屈诗“忽而高浑沉著,忽而清苍淡雅,气既流荡,笔复老成,不拘一格,时出变化”。今录其五律名篇一首,互为印证: «秣陵»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九 吴兆骞 清顺治十四年顺天乡试举人,主考官左必蕃、赵晋出卖考题,被判死刑,所中举人一律复试,这就是清代的第一个科场大案。 可能是满清政府为了显示对汉文化的重视,这次复考简直可以用千古奇观来形容。每个考生在两名刀斧手的挟持下答题,吓得几个胆小的几乎尿了裤子,其中就有江苏吴江才子吴兆骞,竟然把笔不成,交了白卷,被判流刑,戌于宁古塔。 每个朝代的流放地各有不同,唐、宋时南方还是烟瘴荒蛮之所,到了清朝,东北、西北都纳入了版图,便改了方向,流放的地点主要集中在东三省和新疆,大概在革命老区锻炼,能更好地改造思想吧。 流放的处境也天差地别,对高级官吏来说,几乎就是旅游与疗养。说不准哪一天圣上脑子忽然清醒,就官复原职了,所以都得好吃好喝的供着。但弄巧成拙的也不是没有,如清末参与新政的广东南海人张荫桓流放伊犁,见一路景色美好,走走停停,两年后还逗留在甘肃兰州,被守旧派参了一本,就地正法。而贫下中农则大为不同了,就象我们这位吴兄,虽也能写几句抒发思乡之情的佳作,然终是冰天雪地,苦不堪言呐! 这样的遭遇令江南文士大为震惊,无不起兔死狐悲之感,他们只能用那支软弱无力的毛笔,来相互慰藉,发泄心中的牢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吴伟业吴大才子的«悲歌行赠吴季子»,和吴兆骞的好友顾贞观的两阙«金缕曲»了。 顾贞观的«弹指词»与纳兰·明珠之子大词人纳兰·性德的«饮水词»齐名,性德读了«金缕曲»后大为感动,表示十年之内必救吴兆骞于水火,但贞观认为人生不过几个十年,竟长跪在明珠面前,逼使明珠不得不出力救吴入关。吴兆骞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家乡,然终是一路惶惶,没多久就去世了。 吴诗近唐人李颀、高适、岑参,明人近七子。其«秋笳»集在清诗中别树一帜,这与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岁晚霜清木叶愁,病余蓬径愧淹留。紫台一别悲苏李,青草频年哭应刘。归梦关涉长伏枕,客心天地各惊秋。明朝谁是登高侣?零落黄垆岂再游。 十 吴嘉纪 清代全国共划分为十一大盐区,两淮盐业排名第五,这个盐区出产的是海盐,与四川等地的井盐不同。 海盐的生产方式有晒和煎两种,淮南为晒,淮北为煎,从事盐业生产的人则统称为灶户。这样的地区一般都风气闭塞,文风不振。然而就在这些灶户群中,有一位局促于苏北海滨的诗人却走进了«清史稿»,这个人就是吴嘉纪。 吴嘉纪能成为清代的著名诗人简直是个奇迹,这首先与他的诗风是分不开的。他的诗通常关注那些现实问题,以及社会底层的艰苦遭遇,如«绝句»: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这样的篇章在清诗中是很难见到的。 其次是诗坛盟主王士禛与周亮工的提携褒奖,如果没有这两位,恐怕吴嘉纪这个名字就不为后人所知了。 历来对吴嘉纪的描述,一言其穷,二谓之好书。如陈鼎«留溪外传»云:“嘉纪独好书,尝拥书陋轩。陋轩者,草屋一楹,环堵不蔽。与凉风冷月为邻,荒草寒烟为伍,故人尽呼嘉纪为野人,而野人因以自号焉。野人每晨起,即拥书枯坐。” 吴嘉纪不但生活在贫困地区,而且还遭逢明清交替的乱世。明督师史可法驻扎扬州,手下有骄兵悍将,号称“四镇”。四总兵为了争夺扬州大打出手,泰州东淘就是主战场之一。清豫亲王多铎率兵与明军接战,也在这个地区,这样的祸患对老百姓来说简直是人间地狱。吴嘉纪在«扬州十日»中这样记载: 我昔兵过独还家,畦上骷髅多如瓜。鸭毛满溪旧狗死,篱菊自放霜中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