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6|回复: 1

苏轼的海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7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的海南??
  
  
  
  
  灾难的来临往往没有任何征兆,其突发性很让人刻骨铭心。?
  苏轼一声“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睡意朦胧的喟叹给自己惹 了更大的灾难,已被一贬再的苏轼再次被贬到海南儋州,时间是宋绍圣四年(一0九七 年)。?
  苏轼灾难的开始是海南幸运的开始。?
  苏轼的灾难始于“乌台诗案”。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字案吞噬了许多的文化精华,苏轼之所以 陷入其中,缘“东坡何罪?独以名高。”他高贵的笔墨使周围的笔墨失去颜色,而引起嫉恨 。于是,他陷入一批庸俗文人的包围便显得合情合理,?一0七九?年七月二十八日,朝廷派人 到湖州逮 捕了苏轼。这是他灾难之始,在押送过程,苏轼为了家人、亲朋友免受诛连,途经扬子江时 曾想投江自杀,但因看守很严,未得逞。这是个让人心惊胆颤的史料,如果苏轼往水里一跳 ,当然不仅仅是海南的不幸了,整个中国文学史、文化史都会黯然失色,我们再没有《念奴 娇·赤壁怀古》的气魄,再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了。?
  海南的幸运还始于当朝昏相章惇一个怪癖。章惇喜欢把别人贬到与其名有关系的地方。苏轼,字子 瞻,恰好与海南儋州有共同的“詹”旁。章惇做 出这一怪异 的决定并没想到会僻远、荒芜的海岛带来多么大的幸运。?
  一0七九年七月二日,苏轼渡海到达儋州州城。天下着雨,斜风细雨打在六十二岁的苏轼苍 老、悲怆的 脸上,苏轼双眼流着无言的孤独和寂寥。我们可以从他《昌化军谢表》了解他当时的心情: “臣孤 老无托,瘴厉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海上,宁许生还。”生离形同 死别,诗人在层层的灾难中憔悴、落寂。这与三年后他准备离开海南时抒发的“他年谁作舆 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吾谪海南……》)是多么强烈的对比, 海南以她宽若大海的情怀,暖如阳光的温情抚平了诗人破碎的心。海南是幸运的, 儋州也幸运地与黄州、惠州成为苏轼人生的三大里程碑。?
  海南的真正幸运始于苏轼以一代宗师开南荒文化教育之风。?
  苏轼作为一个高贵的文化大师,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他在《韩愈论》早已提出“教 之使有能,化之使有知,是诗人之仁也”的观点。海南当时是未化的,中原文化被一道琼州 海峡割断。不遗余力地在边鄙荒郊敷扬文教应该是苏轼对海南这块落后土地最突出贡献。?
  将近九百年后的一九九三年秋,我有幸在儋州东坡书院看到了“东坡讲学彩雕”,我久 久地凝视 着,我仿佛听到那低沉而缓慢的吟颂声,我仿佛感受到来自人类灵魂深处的声音。我开始颤 栗。让我们回想一下,当时的苏轼,是“一生凡九迁”的悲痛,是远谪荒岛的悲凉。他没有 忽视一生的灾难,却在灾难中形成更自由更独特的姿态。这是多么高贵的精神。让我们看看 “彩雕”,苏公祥和、宽厚的目光对着的是“贫而好学”的黎子云,海南的幸运在于苏试 办的学堂招黎人子弟入学,教之以诗书,率之以孝悌。未化的海南开始涌动着中原文化的 色彩。因此,苏公“设宴办学”的故事让我感到亲切、温暖。那不单表现苏公的机智,更是 其伟大情操、高尚灵魂的体现。
  ??
  苏轼当然也是幸运的。这种幸运从他被一群文化小人围攻陷入黄州开始。灾难于人往往有两 种:一种人被灾难击伤,他们整日地怨天尤人,憔悴于痛苦之中;另一种人灾难于他只是涅槃的一道程序。
  
  
  我真不敢想象,没有这群文化小人的围攻,是否会有我们今天的豪迈、豁达、高贵的苏轼。 如果真的没有那一系列的灾难,苏轼会幸福地生活在都城,与许多文人一样众星伴月地围着 宋朝的皇帝吟诗作对或同朝廷众臣们互赠诗书,他的灵气会在歌和诗中磨光吗??
  我于是在那些痛苦的灾难中看到文化的光芒。?
  苏轼的幸运还表现在他诗词风格的成熟。苏轼最伟大的作品大多数在被贬到黄州之后写成, “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开阔的诗词在我们读来心胸豁然开朗,我们仿 佛站在长江江边,听到那千古不断的声音。但是这种壮丽的声音并没有持续多久,灾难一个 接着一个,日益苍老日益憔悴的苏轼显得更加痛苦,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寂寞的痛苦, 那阙冷美极致了的“算卜子”道尽了精神的痛苦。?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从大声到寂静,心灵回归当然是从黄州开始,但在儋州,平淡、自然、超脱的思想与诗风达 到极臻。苏轼谪海南,生与死的思想始终折磨着他,沉重的灾难使他对死生有更透彻的认识 与体会,可以说,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验更激烈的爱。
  ?
  
  “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鴂舌倘可学,化 为黎母民。”过海时的伤感已化作平平淡淡的超脱,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心灵上的解放 ,是把功名利禄放置一边,自己面对生活心灵自由真诚的开放。?
  有时夜读苏轼一些谪琼诗,我总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觉。当时海南是非常落后的,苏轼 来到海南,军使张中对苏氏父子热情接待,但不久,湖南提举常平官董必察访广西,派员过 海,谕令苏轼不准住官屋。黎民为他在桄榔树建屋,于是有了闻名的桄榔园。生活更是艰苦 ,又没有医药。但困境能够埋没的往往只是庸才,天才是能超越困境的。?
  于是,我非常喜欢那个关于“东坡笠屐”的故事。?
  白发苍苍的苏大学士在大雨中戴一项借来的竹笠,穿一双木屐跌跌撞撞,摇摇晃晃走在村径 上,边走边自言自语“人所笑也,犬所吠也,笑亦怪也”的形象仿佛定格在眼前,那是“一 蓑烟雨任平生”的 淡泊和超然的情景啊。一九九三年秋,我站在东坡书院门口的大树底下,天色渐渐暗下来, 看着 眼前一大片的稻谷和晚归的农民,我想起这幅画面,我仿佛就在画中看着高贵的苏大学士。 ?
  我自然而然地想起,苏轼行走黎民百姓中间,饮酒行歌,劳作娱乐的情景 ,脱掉那些严肃 、呆板而古怪的官服,人于远古的土地上是多么自由!?
  海南给予苏轼最后一个敞开心灵地方,使他精神达到了顶峰。?
  这表现在他的自我剖析中,“春江绿未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 和陶游斜川》)他的精神渐渐达到空灵与纯清,达到淡泊与静定。?
  这便是超越。?
  可以说,海南,真正为苏轼提供超越的机会。贬来海南,灾难让他目光更加透明,思想进一 步纯正,跨越一个个灾难,他得于再生。同样,苏轼为海南提供一次脱胎的机会,苏轼播种 的文化光芒在日后渐渐长出绿意。可以说,历史上几个小人开的玩笑给一个地方与一个伟人 之间达成了一个共同的幸运。?
  这是历史。?
  历史常带有玩笑的性质,但历史是公正的。正如苏轼的生命里有着海南的精血,海南的土地 上有着苏轼高贵的足迹。足迹是一条河流,海南是只古老的船。船在启航。
  
  




转自: http://www.ic37.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7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因苏轼而生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9-24 09:37 , Processed in 0.09934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