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1|回复: 0

【转载】也说叶嘉莹先生的局限性(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30 18: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志愿者 于 2021-10-30 18:34 编辑

也说叶嘉莹先生的局限性(之一)
日前,《浅谈叶嘉莹先生的局限性》引起热议。叶先生那样的大家照样受到质疑,在其公认的最强项——诗词鉴赏以及好诗阐释方面,也不是句句是真理,也有立论失误之处,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连日来,这一基本认知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同。不过,相关跟帖中有人简单粗暴地断言:“事实上,叶嘉莹老先生是冒天下大大不韪,为汉奸招魂,为汉奸鸣怨,为汉奸抹彩,大错特错,不只是道德问题,亦是政治问题,批她合情合理(中国情理)!”列位看官瞧瞧,大有对叶嘉莹先生实施道德绑架之势。这就未免太过武断了,显然有失偏颇。窃以为,叶先生对汪逆及其作品的不当言论之缘由,基本上仍属学术层面的认知范畴,实在不宜如此上纲上线。
《浅谈叶嘉莹先生的局限性》敢于对超级大家提出质疑,无疑是件好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大好事,说明业内唯书唯上唯师唯玄之坚冰正在进一步被打破。实不相瞒,笔者对《浅谈叶嘉莹先生的局限性》中的观点也是基本认同的。鉴于原文未就叶先生局限性成因进一步探究,而叶先生的一些偏颇主张,已然在我泱泱大中华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对叶嘉莹先生局限性成因进行初步探讨。列位诗友、列位方家乃至叶先生本人,尽可随时随地提出反批评,笔者将洗耳恭听,从善如流。
首先,前文及其屏间交流认为,叶先生《什么是好诗?》所推荐的第二个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中,将所传达的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与正邪相提并论且予默认明显欠妥。对于浅、薄、小、邪式的感发生命,哪怕径以不那么好的诗、差诗甚或坏诗视之,其实亦属不宜,因为某些所谓的感发生命根本不宜入诗。以对读者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角度考量,还得讲求个公序良俗,讲求个传统伦理道德,讲求个正面教化作用,起码应该扬正抑邪,褒正贬非才是。比如汉奸体、贪腐体、裤裆体、屎尿体、媚俗体等等,尽管亦属心声,亦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亦属内心深处的一种真感动,却实在不宜称诗,更难言好。
前文还曾谈及丁毅先生致叶嘉莹先生的公开信《不应为当了汉奸的汪精卫招魂》,进而认为 :
“叶先生对汪逆及其作品的有关言论,我也认真看过,感觉如彼说辞的确不宜。进而言之,无论诗文,无论古今,无论是谁,只要拿出来公开交流,而不是只供自己私下把玩,就无一例外地都应对“泛心声”有个起码的甄别和取舍过程才是。说白了,并非什么样的感发生命皆可堂而皇之地入诗,亦非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皆可堂而皇之地入文,更非什么样人的所谓感发生命和思想感情都是值得称道的,否则几千年来的公序良俗可就乱了套了。起码在社会主义中国,理当如此。”
应该说,文章对叶先生不问青红皂白地认同“泛心声”入诗主张的质疑,的确不无道理。以泛人性、泛心声、泛感发生命的角度观之,贪官贪腐之成就感无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感动,嫖客嫖娼之愉悦感无疑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感动,下体入诗、屎尿入诗者的创作初衷无疑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感动,一切有违公序良俗、有违传统伦理道德、有违党纪国法的心理活动,其实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感动,诸如此类所谓真感动却都不宜入诗,甚而至于不宜公开发表。
初步认为,叶先生认同包括浅薄小邪在内的“泛心声”入诗,与其多年西方生活背景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叶先生曾经长期在加美等国生活和讲学,然则西方的纯文学、自然主义等文学观念和创作理念,势必对叶先生造成潜移默化、或轻或重的影响。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多篇小说,均可谓世界名著,然而其中大量赤裸裸的自然主义描写在我们国家却始终不予提倡,因为国情不同。我泱泱大中华的传统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向来不吃那一套。
对汪精卫及其作品的评价也是这样。汪逆实乃汉奸早成公论,不仅蒋介石那一派的人如是说,毛泽东这一派的人也如是说,几乎全体国民也都如是说。当然,民间的说法不一定都采用汉奸一词,也有说成吃里扒外的。日前在丁毅先生《不应为当了汉奸的汪精卫招魂——致叶嘉莹先生公开信》原帖下看到,此信一经发表,跟帖网民们的心情表态即呈如下态势:感动2人,喜悦2人,支持208人,荒谬4人,难过3人,愤怒5人。
跟帖表态的全部224人中,公众舆论之人心相背可谓一目了然。当然,这不过是冰山一角,其它相关论帖下的公众舆论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由是观之,叶先生此前有关汪逆及其作品的不当言论,真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委实令我等众位诗友和天下同仁跌破眼镜。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如此,尽管叶嘉莹先生对于汪逆及其作品的某些言论极为不当,我们也不宜简单粗暴地认定叶先生是在刻意为大汉奸招魂——尽管客观上产生了此等效果,更不能为此而进行道德绑架,那样很可能是曲解了叶先生本意,甚或干脆就是冤枉叶先生了。叶先生的某些观点在西方料应颇具市场,只不过有违中国国情而已。
总之,大抵由于受到西方纯文学观念以及自然主义创作理念的影响,加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人论世“这一古今第一评诗准则,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偏听偏信,叶先生才对”泛心声“入诗和“诗如其人”的认知有失偏颇,进而发出一些不当言论,以致令诸多诗友乃至众多国人愕然的吧?
中诗学会乃至整个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界对中华传统诗词、对中古平水韵以及第一评诗准则“知人论世”的相关偏颇认知,以及由此而来的长期强行误导等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未知列位方家以为然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2-24 09:31 , Processed in 0.08259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