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0|回复: 1

卷43 阅诗笔录 第二辑 好诗评论(31-4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4 08: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31、亲子之情,跃然屏上/ 评阿政的《母亲的鼾声
-——“中国好诗歌”评【9
评论人:山城子(李德贵)
本首选自“中国好诗歌”微信平台2016// 010号
母亲的鼾声
阿政
因为疼痛,我失眠已久
因为我,母亲失眠已久
他们说,昨天晚上
医生给我用了一剂镇定之后
我的鼾声比夏天的雷还响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但我知道,半夜醒来的时候
母亲的鼾声却是很响
就像我小时候听过的
她的歌声一样,那么清脆
2015-01-28

这组诗写作的背景是2015年年初,去医院取已经在脊椎里携带了十五年的钢板,期间,我老家一个在外打工的同姓兄弟,在工地上从梯子上摔下来,颅脑损伤,走了;然后第二天又听说一个患病的写诗的朋友,走了。我妻子在广州,只有我七十多岁的母亲照顾我,加上医院的气氛,多年患病的经历,就写了这组诗,最初是九首的,后来取舍之下,保留了这五首。
【评论】
九首也好,五首也好,我更喜欢这首《母亲的鼾声》。
短短的两节、十行小诗,极其朴实而真实地含蓄着母亲的亲子爱子的深情。
全诗,仅第一节有个夸张,第二节有个类比(占两行)。其他全是直白。诚然,直白中也有增强诗意的技巧表达。比如开头两行的排偶和“因为”“失眠已久”的连续复沓,以及第二节开头两行中“知道”的对应复沓。
这样,计算一下,除开3-4行和第8行,是非艺术化的句子外,那么共有七行都是艺术化的呈现。一首诗,只要艺术化呈现的比例在50%以上,本质上就是诗,而非分行排列的散文。
我们说,诗是诗人真实情(感)思(想)的语言的艺术呈现。语言的艺术呈现,可简称之为“艺”,而真实的情思,可称之为“旨”。鉴于此,诗又是旨与艺的和谐统一。旨是灵魂,艺是身体。诗文本就是艺的呈现,而旨则隐藏其中。本诗之旨,歌颂母亲伟大的爱。这爱的伟大,就含蓄在这10行的文本当中了。
2016/9/27于夏云镇
032、何等伤痛的记忆-读诗共鸣【1】(张生祥的诗)

【原诗】
“七•七”,不能忘记的伤口
福建/张生祥

在长城的上空,我仿佛看见一群高昂的灵魂,在日夜守护着,家园的平静。
他们,保持着着苍劲的姿势。一手捂着伤口,一手持着枪。
耸立成一座丰碑。被记忆。被刻画,植入历史的骨骼。
将一个民族,一腔悲壮。一页史书,照耀得闪闪发光。

想起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大地芳草丛生。国穷民弱。战火连绵。
于是,四方豺狼虎视。锋利的獠牙,露出张牙舞爪的野心。
祖国的山河呵,岌岌可危。那一瞬的闪电,将河水断流,将青山遮暗。

“七•七”,我们不能忘记。是侵略者又一次疯狂的狰狞。它撕开我们积弱的肤体。
大地,在流血。民族,在流血。流着长长的痛楚。
顿时,狼烟四起。草木凋零。哀嚎遍野。满目疮痍。
六月雪的啊,冷。冷到民族的心脏。
“七•七”。花朵的在魔鬼纠缠的梦魇里折断。
祖先赐予的尊严啊,随着血淋淋的刀锋滑落。
我看不见。看不见黎明的手来抚慰,那无法喊出的怜悯。
一座座千年的故乡。一杯杯万年的故土。在沉沦。在黯然神伤。

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死亡的站立,即使倒下,也要伸直脊梁。
团结起来!抗战到底!救亡声疾。
英雄传承的热土啊。在华夏大地,巍然屹立。
是血就不会冷去。是战士就不会低头。
当我们的战鼓,在“隆隆”作响,当大地的声音,在汹涌喷发。
我们,在炮火里前进。前进!!掀去怯懦的外衣。
将魔鬼的笑声,消灭在光明的天地。

“七•七”。这条恶狼啃咬的伤痕,时时刻刻在抽动我们的记忆。
更不能忘记,被杀戮戳伤的土地。还在隐隐作疼。
胜利,是血肉筑起的长城。寸寸山河,寸寸血。
胜利,是一场火里的再生。记住火,记住一种不死的精神。


【共鸣】
何等伤痛的记忆
文/ 山城子

从“九•一八”到“七•七”
是我们民族何等伤痛的记忆
问题是三千多万同胞被剥夺生命了
可杀戮者却依然不承认历史且怀着觊觎

钓鱼岛成了狼子野心的新目标
一点不满足于把琉球一口吞了下去
真的是“隐隐作疼”啊
疼痛的发作在于枪杆子必须顶天立地

2015/7/25于黔中夏云镇
033、我们不再喋血-读诗共鸣【2】(一剑的诗)

【原诗】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文/一剑

蓄谋已久
制造一个子虚乌有的借口
强盗的龌龊与贪婪
无耻裸奔
在卢沟桥的石狮子面前

鬣狗 在狼烟里杀戮
坚壁清野中
恶魔张牙舞爪
七三一禽兽之举
多少鲜活的生命
在恐怖狰狞中命消
南京滔天罪恶
至今冤魂怒吼 可怜
无辜枉死的三十万同胞

民族危亡之际
中华儿女同仇敌忾
沙场英雄喋血
二十九军明晃晃的大刀
向鬼子头上砍去
游击战出神入化
若一条腰带剑
杀得孽畜惨嚎狂癫
八年鏖战倭贼举手
华夏锣鼓喧闹万众欢颜


【共鸣】
我们不再喋血

是的,七十年前“沙场英雄喋血”
七十年后,我们不必再喋
方法——其实很简单
但,须是十三亿人民发誓履约

约,是约定不再选购东洋商品
也不再去看富士山和北海道的雪
也不需要十四年或八年
只两载,那个岛国就会濒临瓦解

2015/7/25于黔中夏云镇
034、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读诗共鸣【3】(灵岩放歌的诗)

【原诗】
义勇军进行曲在怒吼
灵岩放歌


有一个旋律从骨头中响起
经过炎黄的血脉
渲染着坚强的意志
挥发成激昂的号角

听到你
我不禁热泪盈眶
我仿佛看到
致远舰突破硝烟撞向敌人
长津湖严寒中的冲锋惊天动地

听到你,我振臂高呼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共鸣】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文/ 山城子

无论是核还是常规
谁胆敢再给我们的主权罩上炮火
我们的核武
就会没有任何限制地前进

无论挑衅来自东还是西
我们的核导都会毫无顾忌地出击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我们现在绝非唱唱而已

2015/7/25于黔中夏云镇
035、与田卫社的《秋》共鸣


文/ 田卫社

走进秋,我懂得了安静,洗去忙碌的紧张和烦躁,豁然开朗的一种心情随着云朵飘扬
走进秋,一种风雨过后的阳光灿烂,使我顿悟: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
走进秋,我用心思考着,无欲则刚,无求则乐,简单就是另一种成熟,平平淡淡才是真


是谁的诗心成熟了
——与田卫社的《秋》共鸣
文/ 山城子

一抹淡淡的鱼鳞云
向秋天的深处轻轻地飘逸,飘逸
是谁的诗心成熟了
囊括了无穷的蔚蓝与含蓄

2015/8/7于夏云镇
036、【5】走进秋天——与诗人百草园同题共鸣

走进秋天
& 百草园

走进秋天,你一定要笑
你一定要把每一棵草都看作是你的亲人
遇到果子,谷穗,还有静卧路边的野花
你就喊他孩子,或者心肝宝贝
蝉在枝头高唱就让她尽情地唱吧
只是,当一只花喜鹊飞过玉米田的时候
你一定要张开两臂,这样
秋天就是你的了


走进秋天
& 山城子

走进秋天,就是走进幸福
尽管百草园不说,但她笑
欢愉的心,看见什么都亲切得由衷
视如自己的孩子在襁褓中

秋天的诗意显然朦胧着热爱
一只花喜鹊的掠过,藏着甜蜜心情
我就是张开双臂的人
清醒地拥抱幸福了的社会环境

2015/8/9于夏云镇
037、一块儿述评朵儿与玉兰的白各自的《窗外》
文/  山城子
我在多处“窗外”流连徘徊,寻觅心的喜爱。
有的压根就没有窗口,有的朦胧得半掩半开。
最终我看见了朵儿,还有那个小妹子儿白白。
白白的故事好像是初恋了,课上溜号儿窗外。
她叙述得很有条理,给人一种很真实的信赖。
将来成不成还很难说似的,很是暧昧的情怀。
手法上的前后照应,意外地交代了学生心态。
朵儿窗外不是窗外,是比喻好姐妹心仪国外。
第三节复沓排比句将异国情形描绘得很真实。
接着妹妹啊。我多想伸手到窗外把你捞回来。
一下子把姐妹情感升华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或者因为都是女性吧,凡应交待都做了交待。
这样故事才合情合理,谁看了都会立刻明白。
这才是不求精彩,也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精彩。
2016-8-23于夏云镇
附:
窗外
文/  玉兰的白

这节是美学课
可欧阳教授无论如何也不美艳
那么大的一副近视镜
卡在凸起的眼袋中间
样子有几分滑稽
有几分可怜
我不忍再注视她了
从窗玻璃上游走了视线
新闻系小D的背影
不论怎样端详都是好看
我们是在食堂认识的
他有意无意地
与我面对面就餐

他说他的理想是拍连续剧
剧本已经酝酿开篇
还要亲自导
亲自选演员
他说白白你就是我的女一号
他说他的主人公
超级地疯癫……

我那次斥他
你才疯癫呢
这会儿不知他又去作什么
步履还是那样潇洒矫健
“兰白白!”
很严肃的一声
我赶紧转回脸……

八月二十二日
于大诗界
窗外
文/ 朵儿
那时,你已厌倦了身边的一切
琐碎、庸常、拖沓,并仰人鼻息
心的屋子,仿佛谁关了灯
你终于决定打破桎梏
既然无门,就开一个窗子吧
那么,现在的异国
是你想要的窗外吗
你说孩子很快乐,老师很认真
你说邻居很热情,你又学会了一种点心
你说马路有序,田野空无一人
你说可以工作了,只是还无法专心
独不说漫长的夜晚你的失眠
独不说二十二天假期,你怎样对付一个
三岁孩子二十四小时的纠缠
妹妹啊。我多想伸手到窗外
把你捞回来。不管你是否愿意
我只想真切地抱你,疼你
2016.8.23
038、从《养泡泡》说起
文·山城子
通过学习新诗,我曾总结出大约三十种新的词类活用(前人在总结古汉语时,发现了十七种)。通过一系列研究,追踪其来源时,我发现就在民间,就在人民群众那里。后来经过诗人的提炼,它们就进入自由体新诗里了。
说来源于民间,比如我们东北人说“那人贼老实了”或“贼客气”等等,就是名词活用为程度副词了。再就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例如:“那人太婆婆妈妈了”、“她很马列的”等等。
我坚定这种认识,竟然是四岁的孩子对我说的一句话。孩子是我的孙女儿,时间是前年夏天。我当时用诗的形式,记录了那句话,是“是要多养它一会儿……”今天我整理文稿,从日记里发现了这首诗。请阅:
养泡泡
文·山城子
尖尖角跟着老荷叶打牛奶去
边走边玩葫芦娃宝剑泡泡的飞离
无意中吹芯黏住一个泡泡
尖尖角脚步立刻慢成小心翼翼
说“是要多养它一会儿
所以我走得这样、这样慢慢滴
老荷叶惊忖:这小东西完成了一次
“养”字活用的移就兼比喻
2014-7-9于夏云镇
说“活用的移就兼比喻”,这里可以叫做动词的移就兼比喻式活用。“养”本用于有生命的动植物,移来这里却给了没有生命的泡泡了;与此同时,从阅读效果上看,也是把泡泡比喻成可“养”的生物了。因此,这种具体的积极修辞,就可以成为动词的移就兼比喻式活用了。
语言,就是这样首先在民间发展了,才给诗人写诗,提供了语言艺术化的新手段。
有些人不研究这些,也不想接受这些,硬说这样的句子是病句,不合语法——其实这样的保守者可能压根不懂什么是语法,什么是修辞,更不懂语言的发展,以为人类之初,就有现在这些语言了,而且永远就这些语言。真是笑话。
2016-9-6于文化村
039、母亲的真情走进灵感-滕沣《我和儿子淘淘》阅评
文/  山城子
昨夜,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诵会,在青年文化人我思故我在的米垛吧里举行。参差有致的竹筒灯下,几位诗人开始朗诵各自的新作。在场的唯一女诗人滕沣,灵感突至,当场写出了一首《我和儿子淘淘》。因为她家就在附近,外婆带着两岁半的淘淘就在现场楼上楼下玩,孩子还时不时地到母亲的身边亲昵。灵感如何不来呢?就来了——
我和儿子淘淘
文/ 滕沣

他是我的孩子
是他父亲的孩子
是大地的孩子
是水和泥土的孩子
是树和鲜花的孩子
是太阳的孩子
是月亮和星辰的孩子
是风和雨的孩子

可是我很多时候并不这么想
我是母亲,是他的女王
他是我的孩子,必须听我的
我给他订了很多的规则
不准这样,也不准那样
自以为是的呵斥与暴力

他也扬起了小手
打在我的脸上,手上,
也打在树叶、水面和时光上
他用撅起的小嘴,眼泪和哭声
来反抗,来成长

很多时候,他皱着眉头
用一个温暖的吻跟我和解
这时,我孱弱的心瑟瑟发抖
这个小巨人
钢铁一样的筋骨
石头一样的固执
而我,只是一个自私羸弱的母亲
哪里能读懂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
灵感一来,诗人即刻以“是”的多重复沓,形成了第一节的递进式长排比。这排比里渗透的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无私在于孩子不仅是他们夫妇的,也是祖国的(大地、太阳……)也是属于孩子自己的(风和雨)。这让我欣喜地看到中国人将孩子看做私人财产的陈腐观念,正被新时代的知识青年的新观念所冲破。正是这新的观念,让做母亲的诗人滕沣做了“呵斥与暴力”的反省。这第二节与第一节的的承递,来得非常紧凑。第三节的转折是为反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为孩子在
“反抗”中“成长”呢!第四节是合在对孩子的崭新的认识上——“朝气蓬勃的生命”。
都说母亲的爱是伟大的,但我想,这伟大的颜色也不尽相同。滕沣作为年轻的母亲,她在这首诗里所展现的母爱,是嫩绿色的,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的母爱——这使母爱升华得更其伟大了。
任何好的诗歌,都必然地,有其内在的起、承、转、合的过程。这个我在上述的分析中已经明确地带出来了。而好的诗歌,不仅要有好的情(感)思(想),还要有好的语言表达。这首诗的语言,基本采用了传统的近似白描的手法行文,但由于处理以连续的复沓、递进、排比、多处的排偶、多处的比喻等传统的积极修辞,遂使诗性增强。而“也打在树叶、水面和时光上”这样嵌有新的词类活用的句子,要多一些,就更其好了。
2016/10/26
于观山湖
040、中国普教与中国父母的历史记录(半山的作品)
——贵州诗人半山新作《弯腰》阅评
文/  山城子
中国的普通教育,自三十余年前恢复高考以来,就带上了沉重的镣铐。一路蹒跚走来,一度曾想以“素质教育”摆脱,怎奈高考的紧箍咒依然一阵阵紧念,也未能实行起来。所以中国普教,至今还是愈演愈烈地匍匐在应试教育的脚下,畸形地徘徊不前。加之市场经济对教育事业的无形影响,遂使所谓的“补课”成风,许多教师从中捞取昧心的所谓“报酬”。这样的情势,恰好与中国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陈旧观念合谋,为无限加剧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上演着悲凉的连续剧。半山的《弯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他作为父亲的角度,写出来的。请看——
弯腰
文/半山

这是她每天出门之前的第一个动作
弓背
书包和晨曦趴在上面
等她吞完最后一口早餐
吞下我对她的要求
系紧鞋带

而后直腰
瞅一眼缸里的小红金鱼
轻轻晃动身子
把些许倦意和早餐的余香
抖在屋里

我到不了
(我至多是弓成一座桥,让她从上面走过去)
她还得弯下腰来
扶着书本的字句,面向
人头蜂拥的百里挑一
直到太阳不从东方,从我的心中升起
全诗分三节写出。
第一节描写孩子(她)弯腰系鞋带的动作。细腻,且带出了那个背负的书包,是否暗示其课业负担的沉重?我是有这个感觉了。
第二节描写孩子(她)直腰,看鱼缸里的金鱼。细腻。我忖,可是暗示课业负重下的孩子依然流连课外的情趣?至少,透露出的“倦意”,就想到可能是睡眠不足吧?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太辛苦了……
第三节不再描写,改为陈述。一是陈述孩子“扶着书本的字句”不得不弯腰;二是“望女成凤”了——“太阳不从东方,从我的心中升起”。
分析诗人上述的抒写,客观上反映了当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同时也写出了作为家长 “弓成一座桥” 的无奈,也袒露了对孩子成为“百里挑一”的优胜者的期望。虽然,这两种心情很矛盾。但此,已经有上升到鞭挞应试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了。对于此,我们谁都无能为力改变中国普教的不科学的现状。我们,只能和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们,一起“弯腰”吧!
2016-10-27
于观山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5 21: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读佳作,问候老师!祝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1-1 22:55 , Processed in 0.10849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