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8|回复: 19

[大赛] 【中诗简牍】2022年10月卷(总第125卷)《芦花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0 08: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雪人 于 2022-11-10 08:23 编辑

【中诗简牍】2022年10月卷(总第125卷)《芦花雪》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
本期责任编辑:老家梦泉

一、榜单

【状元卷】
1. 芦花雪 | 虫二(江苏)

【榜眼卷】
1. 刻佛 | 沙漠
2. 幽州台 | 西厍

【探花卷】
1 那些湿漉漉的想法 | 雨欣
2 进山不见寺 | 白象小鱼
3 西部 | 李庆贺
4 旅行 | 太阳升殿
5 空镜子 | 李传英(山东)

【同题卷】
1 那是孤独 | 佘尚达(12岁)
2 那是一道永远的风景 | 汪小祥

二、编辑小记:

      被疫情封闭在家二十多天,甭提有多郁闷了,被迫交出自由,交出对外开垦的脚步,好在生命之树从来不乏腾挪转身之力,返转向内亦有不少待伸之域、待吸之养。索性搜出一些印象深刻的诗歌论著再次品读,收获之大着实令人惊奇,再次印证了好书是可以反复品读的。这里不妨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它们有:洛夫的《诗而有序》、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及《百年新诗百种解读》、陈超的《生命诗学论稿》、谢冕的《中国新诗诗略》、张默、萧萧的《新诗三百首百年新编》、孙玉石的《新诗十讲》、谭五昌的《在北师大课堂讲诗》、西渡的《名家读新诗》等等。说实在的,这些论著对我的诗写及【中诗简牍】的选读都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真心地谢谢他们,陪我熬过了这漫长的封闭。这期简牍也在这疫情肆虐的初冬破土而出,露出自己清新的枝丫,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风姿:一是以语感为内驱力的口语:原生、本真、鲜活;二是以内暴力为主的陌生化:充满隐喻、象征、畸联、变形,追求惊愕的效果;三是前两者的适当兼容,因文本所需各有所偏。这也是当下诗写的主要走向。诗友们可在自己的阅读中加以辨认、区别。就说这些吧,预祝诗友们在新一期简牍的阅读中有所收获,亦欢迎大家宝贵的批评指正。
                一一老家梦泉于2022年11月8日 深夜


  
三、上榜作品

【状元卷】

芦花雪
文/虫二(江苏)

跟着秋凉的流水,就能找到湿地
落日的加入,让湿地有了宗教感
就能看见湿地上的信徒,用脸
在下雪

顺着炊烟系下的吊桶下降,就会落在棚户区
就能看见小屋把一些人抱成植物的样子
落寞,挣扎,情急之下
就用乡音开白花,像芦花,用脸
在下雪

老家梦泉读诗:跟着秋凉的流水,能找到湿地,能找到湿地上的信徒——芦苇,在落日的余晖里,芦花纷纷扬扬,用脸尽情地下雪,一幅多么神圣的画面。这种经历你有,我也有,只是没能像作者这样演化为一幅感人的圣景。妙在作者笔锋一转,为我们呈现了另一场雪:顺着炊烟系下的吊桶(多么神奇的想象),就能来到棚户区,“就能看见小屋把一些人抱成植物的样子(多么奇妙的语言)/落寞,挣扎,情急之下/就用乡音开白花,像芦花,用脸/在下雪”。
一场植物幻化的雪,一场被生存抱成植物——逼仄小人物幻化的雪,两场雪相互纠结着、牵引、对立、互动,诗意被彼此间的张力拉进饱满,进而引发读者对此在小人物生存命运的关注。一首俘获人心的佳作,美中不足的是两段结尾有些重复,如果稍微区别一下,似乎会更好……


【榜眼卷】

刻佛
文 | 沙漠

当你找不到生活的亮点
就自己燃一把火光
现在我把这句话赠予一截木头
敬意它的简单诚信,为心灰意冷
迸发光和热。不仅如此
一块木头,经过千刀万剐,把死变成永生
陪你守住本心
守住一星摇曳的灯火

顾念读诗:这首诗写法简单,透露出来的气息也是中正平和,读起来让人安宁。诗由心生,写诗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心境,驾驭不了这样的作品。作为读者,如果在阅读的时候恰好能感受到创作者的心境,在这首诗里,就是慈悲。


幽州台
文 | 西厍

——在空间坐标上轻易
实现的喜剧并不能
移到时间轴。在时间轴上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
幽州台

黎落读诗:无论是黄金台,还是蓟北楼,还是幽州台,它都因为陈子昂的“天地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成为抒发心怀,感悟人生的一个标志性说辞。西厍老师这首短诗,延续着宇宙、天地的阔大的抽象空间性,和个人的具体细小的时间轨迹的统一与矛盾。诗中三个关键性的概念:“空间”,“喜剧”、“时间轴”,加注在一个人身上,如同思想或者说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普遍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当这种无限与有限,抽象与具象沦为说理时,会显得空泛缺乏公信力。但幸好有个可观可看,又承载了大多数人共识的幽州台,使得诗歌成立,并充满张力和回味。在阅读时,不同的人也会得到不同的呼应。


【探花卷】

那些湿漉漉的想法
文 | 雨欣

多年了
那些湿漉漉的想法
还在院中徘徊
如玻璃窗内的杯子一直纠结
一杯凉了多年的水

现在穿过紧闭的锁孔
那些湿漉漉的想法开始丈量天空
如炊烟拔高夕照
等待雨过天晴……

老家梦泉读诗:“那些湿漉漉的想法”是个语象,也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一个意象。它的独特性及温润、自然、惬意的品质成就了这首诗。可以说,打造独特、惬意、温润、自然的意象,是现代诗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下的乡村,因父母离世,子女漂泊异乡留下不少空院,我老家就有一个。这首诗一反常态,它不从我对老院的怀念切入,反说老院对漂泊在外子女的怀念;它也不直言老院的怀念,而化实为虚,曲笔借用语象——那湿漉漉的想法去呈现;又把这个语象拟人:徘徊、穿过、丈量、等待去延伸、发展;还进一步化虚为实,先把湿漉漉的想法具象为:玻璃窗内的杯子一直纠结/一杯凉了多年的水。再具化为炊烟,拔高夕照/等待雨过天晴。这里,具化为杯子是等待、纠结,是为静。具化为炊烟登高眺望,是为动,动静的拉伸里蓄满张力;另外,湿漉漉的期待、眺望的阴与即将团聚的雨过天晴的晴也蓄满张力。所有这些,合力撑起了这首诗的品质。要说它最显著的特色,还应归结为——为读者打造了一个刻骨铭心的意象。


进山不见寺
文 | 白象小鱼

这是一座心中的慈悲
和山中悠远的钟声,合成的寺庙
“仿佛佛陀脱下的躯壳”
隐匿在深山中,避而不见世人
我从不曾见过它
我猜想那里有一个老和尚
他既念经,又种菜
养育自己青虫般的一生
他在经书中啃食,也在木鱼上敲警世的棒喝

老家梦泉读诗:我们都有进山游览的经历,它和现实生存拉开一定的距离,高海拔更便于回望、识别、辨认,也易猝然激发一些对此在生命的观照。作者进山不见寺,但闻钟声响,顿然激发一些幻想,一座精神寺庙就这样建立了——它由心中的慈悲和山中悠远的钟声合成,深藏山林,避不见人,可谓“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进而引发一些潜意识的猜想:“我猜想那里有一个老和尚/他既念经,又种菜/养育自己青虫般的一生/他在经书中啃食,也在木鱼上敲警世的棒喝”。实际上,这也是作者历经世俗磨难久凝于心、逐渐生发的一种向往。小诗肇始于一个瞬间的感发,融此在与彼在于一体,虚幻出一座医治精神创伤的乌托邦。这样的诗写角度及呈现方式,以前没有,现在也没有,深为作者生存/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及诗意锻造能力所折服。


西部
文 | 李庆贺

这些年,我背着月光的行囊
一意孤行。回忆里
你的酒杯噙着晶莹的泪水
时间还在演绎,离别与团聚的故事
其实我未曾走远
只是在山水之间兜转
只想把那个曾经快乐的你找回来
在远方,在人群中
有一张和你一样的脸
比西部更苍茫

顾念读诗:“西部”这个主题一般来说要么很辽阔,要么很苍凉,这首诗在情绪上契合了其中苍凉的一面。一段与自己对话的故事,走不远,回不去,有怆然的悲伤与无力感,情绪上和英文歌曲《500 miles》类似。


旅行
文 | 太阳升殿

我一直向东走,
终于走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太阳一直向西,终于同时
到达我出发的地方

在终点和起点处,
在出发和到达的时刻,时间的
钟声分别响了一下。

顾念读诗:这首诗在内容上来说,应该是经过严谨构思的(无论是从空间位移的变化上营造的闭环状态,还是时间的交错)。这样的构思使得这首诗至少在框架上和文本上就有了诗的美感,但更重要的是诗人对与时空交错独特的掌控,使得诗歌有了超乎与文本之外的生命力。 旅行的本质是路过,但什么样的路过才是有魅力的旅行?特别喜欢钟声,读到“分别响了一下”的时候,就仿佛真的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或者就是这样的魅力。


空镜子
文 | 李传英(山东)

有理由跟路过的飞虫、灰尘和风
索要丢失的时间

阳光倾泻下来
并没有冲刷去一丝陈旧的痕迹

荒草占据了曾经整洁的院子
经常造访的雨
偶尔看见自己急匆匆的样子

雨声没有惊醒一滴水银
一寸玻璃

黎落读诗: 现代诗中空镜子这个意象快成为一种心象在外部的具体呈现了。它可以涵盖很多方面,当它被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与所见所得之后,就有了诗作者独特的个人标签。同时这首诗中选取的事象和经历又因为日常性而能引发读者共情。


【同题卷】

那是孤独
文 | 佘尚达(12岁)

我在墙角难过的时候,
影子一定也在
哭泣。

因为
它比我更靠近
墙角。

老家梦泉读诗:现代诗在性情,经验的基础上更关注体验,体验是心灵瞬间的爆燃和蔓延。它可以是直接体验,亦可是间接体验。带有一定的变幻、非确定性、潜意识等非理性因子。这首小诗就是一首体验之物,他(她)站在墙角难过时,看到投影在墙角的影子引发感想——影子一定比我更难过(哭泣),因为它更靠近墙角。影子是由光源对客体投射而显现的(这里应是背向光源的投射)。那么光源是谁?是生存的磨难?是父母严苛的管教?亦或是其它?另外,影子是否也含有多种身份?这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加上作者只有十二岁,更让人暗自称奇。不过有一点,我觉得标题与正文不是那么契合。毕竟作者只有十二岁,纠结孤独,是否与小学生的生存体验错位?是否有那么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嫌疑……


那是一道永远的风景
文 | 汪小祥

脑褶里,那一幕,刻得很深
村子水口的古石桥上
一个背着行囊的少年
立着,往下看
溪水拖动朝晖一闪一闪的
像母亲的眼睛
桥头,倒映在溪水里的牛车
牛尾摇曳,像父亲的鞭子
石床上,溪水跳荡着渐流渐远
像牛蹄在古道上奋奔……

老家梦泉读诗:这首诗对脑褶里那一幕刻画得很出彩,难怪作者自己也说:那是一道永远的风景。三个物象引发三个比喻,进而变形为三个意象,像三个支点,撑起这首小诗的架构。三个意象又逐步拉开景深,丰润、饱满了这首小诗的肌质。另外,三个意象也对应着母亲、父亲和我,我在母亲的注视下,父亲的鞭策下,恋恋不舍地奔向远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0 1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赏本期简牍,祝贺上榜老师、诗友们!问候各位编辑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0 10: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上刊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0 11: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欣赏《幽州台》、《空镜子》与《那是孤独》,还有几首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1 00: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一 发表于 2022-11-10 11:36
更欣赏《幽州台》、《空镜子》与《那是孤独》,还有几首也不错。

状元卷怎么看?我觉得第一节已经足够立起来,当然若能糅合一点点第二节的能指或者能更好。当能指成为平行道的时候常常会带来索然无味的感觉,更何况镜像通道还有不怎么畅通的嫌疑。。。意见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1 00: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一 发表于 2022-11-10 11:36
更欣赏《幽州台》、《空镜子》与《那是孤独》,还有几首也不错。

同感。幽州台,空镜子,那是孤独,前面两个含金量自然不必细说。那是孤独也不容小觑,仿佛信手拈来但刻画细致入微有直抵人心之感。墙角,影子,乃至灯,分别隐喻了什么?空间其实很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1 08: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车行天下 发表于 2022-11-11 00:28
状元卷怎么看?我觉得第一节已经足够立起来,当然若能糅合一点点第二节的能指或者能更好。当能指成为平行 ...

我一直信任你鉴赏诗歌的眼光,何况你又很精准地指出文本具体、有说服力的批评凭据。作者可能因为顾虑第一节的抽象化的呈现难以在受众上获得共情,试图在第二节的呈现上有所改变,但不得其法,因而造成你所言的缺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1 08: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车行天下 发表于 2022-11-11 00:40
同感。幽州台,空镜子,那是孤独,前面两个含金量自然不必细说。那是孤独也不容小觑,仿佛信手拈来但刻画 ...

《那是孤独》,据说出自一位12岁的少年之手,这就令人感到“恐怖”了。

点评

看了其几首作品。是未来的王勃,白居易也未比不可能也。  发表于 2022-11-14 22: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2 1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一 发表于 2022-11-11 08:35
我一直信任你鉴赏诗歌的眼光,何况你又很精准地指出文本具体、有说服力的批评凭据。作者可能因为 ...

两位老师,我又来学习,蹭课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4 11:08: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芦花雪》代表了现代诗的主流创作观!也代表了这一段时间内现代诗创作的最高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0 10:24 , Processed in 0.11340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