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时,经常在电视网络各种媒体上看到和听到“诗和远方”这句话,似乎只要能说出“诗和远方”,就成了诗人,或者懂诗的人。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知道了出处,还看到有些人写的这方面的文章,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在乎自己眼下苟且的生活,我们还有诗和理想在远方。 一些想写诗却写不好的人,似乎有了希望,写不好眼前现实中的人和故事和感情和风景,可以写自己的内心;一些写诗的人,为自己写的别人看不懂的诗找到了根据,因为那是写自己的灵魂。别人怎么会知道他们的内心和灵魂?内心和灵魂,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而我也似乎对为什么读不懂他们的诗找到了答案,原来是诗离我太远了。那些远离现实生活,天一句地一句,阴一句阳一句,火的寒冷,冰的温暖,原来都是被“诗和远方”给闹的。这还算明白的,虽然不合常理,总算还有联系,更有一些诗句,你无法理解他是用什么逻辑把毫不相干的词汇排列在一起的。 念着“诗与远方”的人,究竟是因为现实生活苟且,还是内心空虚? 其实单凭“诗和远方”一句话,不用太费心思琢磨。如果对现实生活有不满意或不满足,就应该把希望寄托给远方。即使没有不满意或不满足,也可以追求更高的理想。就像流沙河的诗中写到的,“饥饿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追求永无止境。 灵魂可以写成诗,远方可以有诗,这都很正常。但是,如果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已经除了苟且之外,再也一无所有,完全虚无,那就需要反思一下了。人间烟火真的对你没有意义了?你真的需要给自己的灵魂寻找寄托了?等你找到了诗和远方,你的灵魂就真的成仙成佛了?你是不是更应该考虑一下,如何在身边的平凡生活中挖掘诗和美呢? 那个年代我们有句话,叫“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如果你真的在灵魂深处爆发了革命,也应该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不然,谁又相信你的灵魂深处爆发了革命,谁又知道你的灵魂深处爆发的是什么样的革命呢?如果每一个写诗的人都只顾让自己的灵魂舞蹈,不管别人的感受,诗歌创作的灵感完全不依赖于真实人生,完全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一闪念,那么,诗歌的创作道路岂不是要越走越窄? 我有个亲属,也是写诗的,省作协会员,算是个诗人吧。他送给我一本诗集,是他自己写的,但是里面的诗我一首也看不懂,甚至没有一个句子是能看懂的。一次,他在《诗刊》上发表了一首诗。我想,能在《诗刊》上发表的诗,应该是好的吧,就让他给我讲解讲解。一方面,我是真心地想欣赏一下他写的诗;一方面,我也想通过他的讲解,找到我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诗,并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小诗。别人的诗不能解释,自己写的诗,总可以给我解释一下吧。但是他说:不能解释,解释了就没意思了。他的意思似乎是,诗是不能解释的,要的是心领神会心照不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现在的诗,是少数人的灵通,如果你没有灵犀,就活该不通了。如果你不能和他心照意会,就不要读他的诗。 我遇到多次这样的事,每请教写诗的人,得到的都是类似的回应。 没有逻辑也就罢了,连语法也不讲,这样的句子让人怎么能懂? 我还是有点不服气,认为他自己也未必知道写了些什么吧。不能解释不用解释的诗,谁不会写?胡乱敲击键盘,不断按回车键,让文字分行就是了,几秒钟就能写一首诗。这样的诗,你能读懂吗? 诗歌创作用的是形象思维,你们用的是什么思维?诗歌有美的语言和意境,你们的诗美在哪里?好的诗歌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而你们的诗能给人什么?只有自我感觉良好,像吸了大烟一样享受腾云驾雾的快感。你们写的几千行几万行的诗,能有一句让人记住的吗?你能记住一句吗?不能解释,不用解释,怎么能比较诗歌的优劣,怎么进行创作交流? 我能读懂的诗是这样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动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 柳吐绿,桃绽红,秧担穿梭雁成行。 这样的诗不好吗?很肤浅很直白是吗?有人说这是时代不同,风格不同,那么,现在为什么看不到这样风格的诗了?就算是风格不同,也应该百花齐放吧;也不能总是意识横流,朦胧笼罩吧。 即使现在的诗人们没有这样的高度,写不出这样的意境,但总可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尤其是诗歌创作的组织者编辑们,更应该倡导和鼓励这方面的诗歌。而现在的诗歌领域仿佛只有一种声音:越是别人看不懂的诗就越是好诗。 我不想举出现在的诗歌的例子,不是怕得罪人,是因为太多,随便打开一个媒体,看到的诗歌大多都是一个样子,不用举例。 前两年和人讨论诗歌的传统和新潮,有人说:诗歌要分开,诗原本就是少数人的事,歌才是大多数人的事。这似乎有些道理,因为有一种体裁就是为歌曲而写的歌词。但我不明白的是,诗和歌是能截然分开的吗?我们所说的诗歌里的“歌”就只能是“歌词”的意思吗?大众就只能唱歌不能吟诗吗?大众吟诗是不是就侵犯了少数人的权力?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那里面的作品是诗还是歌?如今有个电视节目,叫“经典咏流传”吧。节目把一些经典的诗词普成歌曲演唱,非常好听。那些诗词是诗还是歌?有很多经典的诗词,人们能随口吟出,广为流传,这些诗词是诗还是歌?吟诵为诗,咏唱为歌,难道诗就不能唱,唱就不是诗吗? 再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规定的,诗只能是少数几个人的事?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的诗词属于诗吧,很专业吧,很经典吧,我都能读懂,而且每次读他们的诗词,都甘之如饴,陶醉其中;眼前就有景象显现,心中就被情绪激荡。当然,有些生疏的诗词初次也读不懂,需要反复品读几遍才能能懂。虽然不能理解到位,但至少也可以懂得字面的意思,渐渐地也能不断品出其中的味道。即使理解不透里面的意思,单凭朗读文字也会感到一种美。是不是你们的诗比李白们的诗更高明,才让我无法读懂,又感觉不到美? 也许我不是读不懂他们的诗,而是读不懂他们的心。他们就是靠着没有逻辑,不讲文法,随意堆积文字,才显出了独特。如果你不能和他们的灵魂对上频率,你就无法读懂他们的诗。 诗歌是一种最普及的文学形式,简短明快,韵律优美,形象生动,蕴含深厚,朗朗上口,为人喜闻乐见,怎么就被你们几个人独占了?文学是人的精神食粮,大众也需要这样的精神营养。你们几个人可以霸占诗歌写作的权力,但是不能剥夺大众欣赏诗歌的权力吧。你们不应该像过去的酸文人那样,只是摇头晃脑自鸣得意地写些晦涩苍白的诗词吧。只有几个人写一些像精神病人一样的疯话,像喝多酒人一样的醉话,像沉睡中人一样的梦话,像发高烧人一样的胡话,这是什么风气呢?难道现实中就没有值得用诗歌记录描绘赞美讴歌的内容吗?难道大众就不配创作和欣赏诗歌吗? 有人说,现在的诗人都是精神病患者,他们的病每发作一次,就能写一首诗。虽然有些刻薄,却也不无道理。 文学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没有生活,怎么高于生活?不过是光怪陆离的海市蜃楼罢了。 不仅诗风如此,文风也是如此。我不能确定是诗风带动了文风,还是文风影响了诗风。反正散文随笔中像《朝花夕拾》、《荷塘月色》、《白洋淀纪事》、《月迹》等等这样风格的散文看不见了,那种文字朴实,语言流畅,如话家常,却又引人入胜,让人愉悦,发人联想的风格的散文不见了。如今的写作者好像都是提着腔儿,拿着调儿,叫着劲儿,一定要把文章写得云遮雾罩,阴阳怪气,矫揉造作,华丽玄虚,不然就是“没有文学性”,就“算不上文学作品”。当今的诗人们是什么样的品性,看看《人世间》中的余化成就知道了。 其实写什么样风格的诗,喜欢什么样风格的诗,都是个人的爱好,都有各自的道理,别人没有权力说三道四。但我个人认为,能用简单的文字平白的语言写出明白的过程清新的景象深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这才是高手,有境界。我还是更喜欢这样的作品。 作为诗歌创作的组织者,是不是应该考虑到大众的文化需要,鼓励诗人把诗写得明白一些,引导诗人把诗歌写得浅显优美耐人寻味一些,让风格清新而寓意深刻的诗歌有一席之地,让大众也能欣赏诗歌的美。 我们也一直提倡文学创作要面向大众,要根植于人民,要记录生活,要讴歌现实中美好的事物,但当今的诗歌创作却实在有些让人失望。我们虽然不能像过去那样,再提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讲全民皆诗,但根植于人民,面向大众还是要讲的吧,恐怕哪个时代都抹不过这个理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