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雪人 于 2023-5-10 08:26 编辑
【中诗简牍】2023年4月卷(总第131卷)《归途》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陈湖
本期责任编辑:小雪人
一、榜单
【状元卷】(【同题卷】)
1 尾曲 | 山东永清
【榜眼卷】
1 风界丨这里有阳光
2 清明丨指墨
【探花卷】
1 自闭症 | 碧水寒
2 望丛祠|予衣
3 墙头草 | 杨祥军
4 寂静之地丨于波心
5 以草木为例|李传英
6 初夏绝句丨沙漠
7 归途 | 陈敬良
二、编辑小记
昨天是立夏。
至2023年6月,《中诗简牍》将迎来11岁的生日。枯坐一上午,有很多想写的,又无话可写;有很多自己可以为其做的,又感觉什么都不用做。因为,关于诗歌的问题,不是重要的话说三遍的问题。
记得在中诗论坛开始学习诗歌的初期,有现代诗歌版前编辑为我改一首小诗,大概只是换了三四个字。当时,我并没有觉得比原作更好,但是我还是以学习者的心态将其保留至今。而这月我在翻看以前的作品时,就感觉出其中的不同。假如说,我的习作是一种情感抒发的小品,那么,修改之后的,是除情感之外还有些许人生况味。“好诗是,其最大的一圈是引车卖浆者流都明白的汉语。其最小的一圈,是禅。好的诗歌是七级浮屠。深度属于最小最核心的一圈,最基础的部分,那个外沿只要懂汉语都可以进去。”,对此我深有同感。
一首好诗,假如是七级,读者能读到几级,是与读者个人的经历与阅读经验有关。而对于一首小诗,我们如何用语言去抵达言之外的诗意,是我们需要不断去学习与领悟,或者是彼此探讨的。而在一首诗中,抵达并非只是一次,它可以是多次的抵达,在抵达的折叠中让诗歌更深刻或者是更饱满。就个人现阶段而言,“写诗首先是一门技艺,其次才会是一门艺术”。与诗友共勉。
——小雪人 2023年5月7日
三、上榜作品
【状元卷】(【同题卷】)
尾曲
文丨山东永清
无非是
光阴的烽火连城落上了你的明月
三千里。
在我的大铜钉上
又叩出一声
回响
小雪人读诗:用六行,加标点符号共35字写完一生,而且是声、色、情、意、境无一不糅合,画面情感瑰丽通透。当我说这是一首好诗时,是带有个人情感,个人经历与阅读经验的。所以,好诗其实非常个人的。
而作为简牍读诗,我不得不去解构一首浑然一体的作品,以便学习:
1 无非是~此处的连词的转,有一两拨千金的效果。它意味深长,隐藏说前面的有多少人生可说,此后结为下一句话。
2 光阴的烽火连城落上了你的明月~一行诗可以涵盖一生,不仅是烽火连城的磨难,更是在光阴磨难上落上了明月三千里的人生态度。
此处的画画表现力非常明亮且瑰丽。“烽火”与“明月”的意象选用,可能是作者巧思,也可能是读者个人经验附加,它们带有一种人生磨难终究会熄灭与人生明月永存的对抗。此处,其实应是佛经典故的化用。
3 三千里。~此文唯一的标点符号,句号用得非常得当。表明此句结束,将上下明确分开,且让后行另起构意。明确意旨,消除阅读篱笆。
4 在我的大铜钉上~句号隔断的上下行之间,不仅有意的承接,而且也有意的并行。假如我的大铜是修炼之身,那么小钉便是人生总结。它可能很平凡也可能是舍利子。“明月”与“大铜钉”有形与意的承接与转换,形象且生动。
5 又叩出一声~此处有“三千里”与“一声”之间的数量级外在差异与内意统一之问形成的张力。
6 回响~回到《尾曲》,便感觉有了“你”与“我”的命运交响曲在耳边回响。
【榜眼卷】
风界
文丨这里有阳光
风吹过去感动了夜色
也许是风的诗
我写不出那么好的句子
它们轮番飞来朗读
我听见它们用母语,在赞美
神赐予它们的食物
天黑了
我拎着一篮雨露去寻找它们
它们就住在树林那边
有时候看上去像一个村庄
小雪人读诗:读到这诗时,我第一念头便想到了张枣的《镜中》,《风界》与《镜中》都属于纯诗,没有现实意义,但是它们在重新命名自己,而在这命名过程中,文本构建的意境美好且微风流动,读者融入了情境并且畅游,这就是诗歌给阅读者带来的“神赐予它们的食物”。
清明
文 | 指墨
又下雨了
一棵柳树在雨中下着绿色的雨
它等着被采摘,像等待宿命
行人陆陆续续离开
我只折取了最小的两枝
我知道,它站了那么久
也疼了那么多年
老家梦泉读诗:这首清明小诗写得别致,特别是一句“一棵柳树在雨中下着绿色的雨”,一下走进我的喜欢,仿佛自己就沐浴在这场绿色的雨里。古人有折柳祭祖,送别的习惯,作者通过一个雨中折柳的场景呈现,让柳人格化,以柳之疼喻人之痛,再通过柳之雨——绿色的雨,隐喻对亲人过世的热烈怀念,和对后人充满生机鲜活生命的殷殷期许。一句绿色的雨,让我永久记住了这首诗。
【探花卷】
自闭症
文 | 碧水寒
52赫兹,木耳朵
听见,细雨落在掌心散开的漪涟。
城市灰,黑白影流而无声。
身体外挂着流动的壁画。
林立的高楼,针竖
刺痛了眼睛。
没有暗角的街,消失了
海螺壳。
祼体的触角缩了回去。
顾念读诗:
你能明白独自一人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感觉吗?并非是自成方圆的世界,并非是想要独自一人生活。
52赫兹,木耳朵
听见,细雨落在掌心散开的漪涟。
52赫兹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声音,是发出但没有同伴能接收的频率。木耳朵接收有障碍,但却能敏锐地觉察出世界细微的律动。
城市灰,黑白影流而无声。
身体外挂着流动的壁画。
林立的高楼,针竖
刺痛了眼睛。
城市是如此压抑而荒诞吗?这世界让人感觉糟糕,伤的是无法被表达与理解的心。
没有暗角的街,消失了
海螺壳。
祼体的触角缩了回去。
消失的是安全感?缩回去的是对世界的好奇与认知?也许未必。
自闭症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我们可能并不能为此做些什么,但每当触及,会有这首诗传递给我们的一样的情绪,压抑、静默以及悲伤。
望丛祠
文 | 予衣
岁月之门缓缓打开
两个人的名字还原一座古老的城
日色和车马渐慢
江水旧疾复发,慢镜头,扑向田野和村庄
原始的炊烟踮着脚尖
从成堆的荒草里歪歪斜斜站起来
听鹃楼,挤满了听鹃的人
鳖灵湖,盛满了岷江的水
今晚,赛歌的人,以悲伤的情绪还原一条河
以幸福的名义怀念一株远古的稻穗
老家梦泉读诗:望丛祠是为了纪念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继任人丛帝而修建的祀祠。望帝杜宇在蜀地首创了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被后代奉为农神。丛帝开明凿玉垒山,开宝瓶口,是李冰之前岷江流域的最初治理者。不了解这些就无法走进该诗,更谈不上品读,欣赏。顾名(望丛祠)思义,自然想到岁月,想到两个人,这就是小诗的起。一个开农耕,一个兴水利,由抽象的岁月延伸到具体的日色,车马,一句江水泛滥扑向田野和村庄,一下就将镜头推近到望帝的农耕和丛帝的水利,这是承之一;“原始的炊烟踮着脚尖/从成堆的荒草里歪歪斜斜站起来”。这段太灵性了,也是小诗最初吸引我的地方,这里诗意化地呈现了农耕文明的兴起,也是小诗的承之二。听鹃楼,鳖灵湖是望丛祠的两个景点,一挤满了听,一盛满了水,小诗从历史拉回的现在,这是转。小诗最后两句艺术化地通过还原一条河,怀念一株稻,来感恩二帝对蜀地之民的恩典,这也是望丛祠兴建的由衷,这是合。尽管现代诗不再追求起承转合,但潜移默化地影响谁又能阻挡的了呢!偶尔用之,依然光鲜迷人。但话又说回来,小诗在谋篇布局上还是有些中规中矩,少了些奇思妙构、距有篇有句还差那么一步,期望予衣友今后有更佳的作品呈现。
墙头草
文 | 杨祥军
风往南吹,它往南倒
风往北吹,它往北倒
风往西吹,它往西倒
风往东吹,它往东倒
风过去,它又站立,挺直腰杆
生根,发芽,开花,扬絮
墙头草,饱受指责、嘲讽
但它活得很好
在墙头硬挺的木头瓦片
要么被风刮跑,要么被时间揉碎
顾念读诗:诗人山东永清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说挺好,我也觉得挺好。这次推荐的,其实不只是这首诗,也有永清的评论:
写草的诗特别多。
简直和石头一样多。
多至小草绿油油的如草原一样宽广,石头硬邦邦的如高山一样耸立。
我估计,如果说初步统计一下所有诗友,每天问世的含有小草和石头的诗歌起码要达数千首以上,其中有一个较大的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这两种东西具有代表性。
例如。
草民。
基石。
回到本诗,本诗写的其实非常简单,简直一目了然,没有任何的炫技,直接从作者想表达的某个侧面描述了草这一事物的某些特性,然后又进行了一些适当的延伸,如墙头草的看似毫无立场,如它的柔韧不易摧折,然后又用最后两行的木头瓦片进行了对比,展示了一些包含做人、做事在内的基本道理。
其实每个人,做人都有草一样的时刻。
请注意,我说的是每一个。
这样的诗歌甚至都不需要太多共鸣,只需要一边读,一边点头说,哎,就是这么回事儿——而,就是这么回事儿,就是对这首小诗的最大肯定了。
我不想谈什么思想性、艺术性。
我只对这首小诗给予肯定。
挺好。
——就是这么回事儿。(山东永清)
寂静之地
文丨于波心
直到月色如水
采石场才露出马脚
烟头 啤酒罐 铁皮房
找到了熟稔的主人
尹建国从孤坟走出来
重新回到
坠崖的断石
小雪人读诗:文本的构思很巧。第一段,让具物找到主人的设置不仅打破了常规思维而且给读者带来悬念。第二段,看似简单的交代,但是作者在主人公的名字上也留下了不可言说的背景。“尹建国”,这才是这作品《寂静之地》的真实寂静的悲凉所在。它已经不起一个坠崖的悲哀,而是“月色如水”的悲凉。
以草木为例
文 | 李传英(山东)
此刻,你是庄稼中的一株,我也是
努力长成别人眼中的样子
等待评估,等待收割
选择和逃避属于善变的天气
一遍遍更改
一次次重新布局
作为一株庄稼,没有孤本
也没有虚妄的词汇
证实自己
而热爱,依旧属于所有的庄稼和种子
老家梦泉读诗:总体感觉这首诗说的成分多了些,好在说的别致,带着乡音、带着地气、带着成熟庄稼独特的风姿和体香。
小诗题目为《以草木为例》,而具体聚焦的却是庄稼,两者之间似乎有些距离。当然,从广义上说,庄稼亦是草木的一类,只是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因其可食而逐渐被种养,两者亦逐步分野,多了些人性,少了些野性。所以小诗首段说:你我都是庄稼中的一株,努力长成别人眼里的样子,等待评估,等待收割。这里的呈现多少有些功利和悲情,但因其及物及心及众,也让小诗走出小我迈进对大我众生的关注。掩卷细思,自由、自在的生存、生命似乎是那样遥不可及。二,三段作者进一步从环境和自身两方面来呈现庄稼的生存境遇,这里更多的是适者生存,不言而自修,似乎做一株自强有用之物就可以告慰自己的心灵了。好在小诗最后一段有所提升,祭出热爱一词,让庄稼般的生存,生命有了些自主、自爱,自由的色彩。再回到题目,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似乎抱紧热爱,做一个有用,利他之人也是一种上上的境界……
初夏绝句
文丨沙漠
芳菲尽时,你活成一朵火苗
布谷已唤出新的繁荣
都是一种事物
对另一种的推动或牵扯
一种事物为另一种,腾出时空
你不必太过沉湎
青山与浮萍,走在路上
深渊倒过来,它就是穹顶
小雪人读诗:这诗歌优缺点一样的明显。
优点是:人生哲学立意,与意象的选择,比如意象“青山”与“浮萍”不仅有物象自身重与轻的对抗,而且契合哲理意上的对抗,当它们接上后半句“走在路上”之后,则溢出不同人生的意味。
缺点是:在开头两行与结尾两行之间,直接插入了哲学结论表达。它直接消耗了作品意象构建出的诗意延绵空间。
归途
文 | 陈敬良
雨水落在院墙内外
与花开花落无关,与晨钟暮鼓无关
而,鸟鸣落在白纸之上
会不会与一片林子的颤栗有关
火在荆棘上跳舞,冰在暖阳下发光
——谁的心中没有一个时间旧址
——谁不是被一条茫茫的归途牵着
顾念读诗:
川端康成在雪国里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那么,什么是支撑我们一直都在继续这种徒劳呢?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也许就是最好的理由。
谁不是被一条茫茫的归途牵着——火在荆棘上跳舞,冰在暖阳下发光。
小雪人读诗:此文本四段,是按作者的写作逻辑推进的。外在逻辑昰:从院墙外到院墙内,再到纸上情思,再到内心意旨,最后是有感而发;内在逻辑是:意象“雨水”“鸟鸣”“火”“冰”都是内在情志的折叠,冰融化了是水,林子的颤栗是荆棘,那么画面中唯一的声音“鸟鸣”便有了声色与情感。
问题是:文本所选取的意象在叙述中,让本来可以相互衍射的意象,在叙述中被打散了,部分消解了意象之间本可以构建出的空间;结尾段的有感而发,其实应该留给阅读者,会更有共鸣余地。
一首十行以内的意象诗,假如文本用叙述或者是哲理总结把诗写完了,那么,意象就不能起到意象的用意,给阅读者带来的是一个结论,而不是诗意。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