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某人 于 2023-9-16 16:56 编辑
【作者注:这是本人于前年出版的散文集《旅行者》中的几章,现贴在这里,供诸君一哂,】
(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最大的收获,跟读书和旅行之外最明显的所得一样:上当受骗。书本上的,旅途上的,说道者口中嘣出的,多是假相与假象并存。有什么办法呢?最好,也是唯一的办法,还是继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无止无休的阅读中凝神,思考,筛选,在无数次的旅行中观察,思索,质疑,从中领悟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力争获得自我的最高认定,得到世界的真相。 历史躲在足可以遮蔽真相的载体背后,眼睁睁地看着时间碎片化,真实的与编造的混为一体。而时光始终在流徙,水一样长流不息,又像水一样“蒸发”在历朝历代的文献典籍之外,让历史与后人的见识见解错进错出,周而复始,没有终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境,跟所有物质一样,历史根本无从保存,即便自认为是最高级别的灵长类动物的人类,用教育、课本、权势、利益、图书馆等玩意儿企图对其进行研读和保存,也不过是徒劳。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图书馆,以及考验考古队伍认知体系和挖掘出的无数文物,也不可能是真相或揭开真相的参照物,谜团永远是历史的核心,假相始终让它们成为暂时存在于时间空间里的活人上当受骗的元素。人类在深知这些奥妙的时候,仍然孜孜不倦地深入历史的幻象和痴迷之中,就是人类从来都是将上当受骗作为对付身外之人事的“锐利武器”,对待自己更是如此,“自欺欺人”四个字是最为经典的概括。那怎么办呢?最好,甚至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历史的那永不可追的虚无缥缈的“景象”中,继续让自己和他人上当受骗。
旅行是一种假想,通过幻境与想像形成无数可以接纳和抒情的真实。 历史,则是一种假设,无论是迷宫,还是公认的“结局”,都不过是滞纳不前或蠢蠢欲动的无数个可能。
(二)
大自然与人的关系绝不是爱,而是互相利用和在互相利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当这些矛盾达到一定高度,便成了敌意,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也是如此,牢不可破,无法解决。无私,仁慈,善良,宽怀等倾向于完美的东西,是人的本性所排斥的,说白一点,它们与人性根本不相容。 景点怎么看都像某些人的卧室,附庸风雅,富丽堂皇,也就是说,主人消耗大量的金钱、认知和精力,都得让这空间被装饰得有品位有档次,但不管怎么看,这些被人为操作形成的观览之地,都无法掩饰不可告人的目的所带来的蛮横、骄纵、低俗与敌视。 或者说,景点是人类在与自然若即若离的相处过程中的“后花园”,不仅花团锦簇,曲径通幽,还有管理学、旅游学、人文学和理工学科专业属性之外的庸俗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脸相。 景点更像一个被肆意打扮的小姑娘。由此我想到了胡适,恭喜胡适先生,他当年对历史的精彩解读,在这里与旅游景点的涵盖有了关联。 景点是利益最大化的结晶,倚靠这些利用,大自然的某个部位在光天化日之下,与人的某种属性紧密相连,却以更多的人之间形成了互相鄙视和埋汰的局面。
大自然集中全部的美极其功效,却与人的属性不搭。 景点,却与人性,甚至教育相融,问题是,咱们的教育却不从与人性挂钩。
(三)
在路的问题上,中国人的见解是深刻而直接的: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从行走的方式,到人际交往等,都无懈可击。中国人人与人之间,似乎在成为人的那天起,就充满了排斥和敌视,乃至某些亲人之间,似乎也是这样。 谈这样的问题,伤感,伤肝,伤神,伤心,伤怀,最终伤人——他人与自己。
走的路多了,往往就感觉不到路了。旅行在处于麻木和迟钝状态的时候,连脚、腿这样的支撑物,也感觉不到,即使感觉到了,似乎也是多余的东西。 但现代人娇气,真正用脚丈量地球和自己人生长度的不多,说实在的,以交通工具代替,形成另一种“行走”或“旅行”,是现代人生存和浪漫的常态。第一生产力,毕竟是第一生产力,它的杰作直接让人心想事成,梦想成真,还能得到虚荣的褒奖,物质利益的亲睐和自我的陶醉与欺瞒。 娇气的顶级形式无外是位高权重,大腹便便和骄横霸蛮,大城市便成为这种形式聚集的中心,超现代超质量超“美感”超长的马路,便是这种形式在人生旅行中的“路”,自然也是朝天去的。这与我在阳关玉门关时看到的商旅和诗人出关后踏上的路,在美学和感官上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位高权重者的路是庸俗和物质化,阳关玉门关之外的路是诗意的,美学意义上的,档次之别,一目了然。 于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的中国警示,在开放的今天,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条让世界上的文明人和真正崇尚生命,关注人生的人视为“生命之线”的“琼·玛卡诺线”。现代文明体系中有三个伟大的女性,一个是居里夫人,一个是南丁格尔,另一个,就是琼·玛卡诺,美国一个外科医生。中国人口号喊得多,喊得响,喊得猛,多是因为喊的内容稀缺,或者被自己给糟蹋了,缺啥就吹啥,但落到实处,真正尊重和爱什么的言行,要么搞形式主义,要么是做给上面看的,要么就是在言行实施过程中,怎么都掩饰不住那股子从骨头血液中流出来的虚伪。但琼·玛卡诺不是这样的人。这种外科医生精湛的艺术和善良的本性不必多言,但是她为了解救更多的生命而不惜岁月带走自己的美妙年华,坚持不懈地要求政府采纳她的建议,即,在每条马路中央划出一条线,让来去的车辆在线的两边规矩行使。她在医治众多的车祸事故中的伤者时,发现很多车祸就是驾驶人员无所顾忌地在马路中央行使造成的。功夫确实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一条路的实践后,她的提议被正式采纳。从此,全世界的大路上,就有了一条全世界的人都敬畏的平安之线生命之线——琼·玛卡诺线。 问题就出在,不知有多少次,我和无数的人,看到有许多威风凛凛的摩托车队引航保驾的高级官僚们乘坐的高级小车,鱼贯而上这条线。或许是不了解这条线的意义,或者是一时忘了, 因为位高权重,哪里顾得上记住一条司空见惯的琼·玛卡诺线呢?或许就是本性使然。 当然,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从不感到遗憾,也不会愤懑至极,倒是一些常年在各大网站以犀利的笔墨剖析现实,关注社会人生,还多多少少有点良知的人,在网上针对这样那样的现象奋笔疾书的现象,让人唏嘘不已。
路,是生命的延长线。 生命,只有在路上才会成为最为动人和唯美的风景。没有对生命的敬重和对规矩的遵守,是没有资格欣赏和分享人生旅途之美的。
(四)
当年在四川宜宾生活和工作的时候,常去由长宁县和江安县共管的蜀南竹海游玩,常见到当地人制作筷子。后来在江西井冈山,浙江安吉等地旅行时,也见到制作筷子的手艺人,用心打磨收益并不高却哪个中国人都甩不掉的筷子。 筷子是中国人文明体系中的一个绝对重要的标签。我注意到,近来,电视不厌其烦地播着引导世人正确使用公筷的公益广告。这段广告虽说仍然有商业利益的元素和国人极其擅长的“装”的元素在内,但仍然不失为一种文明行为。 筷子的产生,最为直接和重要的用途,就是吃饭。但懂得盛产筷子的时候,中国人至少已经能意识到文明是什么东西,明白穿衣吃饭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一家人一个家族一个地区一个朝代的人的品味品质,还能看出他们是不是懂得规矩,懂得做人等等。几乎每样在中国人的脑袋里和心灵里发明盛产出来的东西,都被中国人纳入了属于中国人民族属性的文明体系中,而做人是其重要的一环。 在宜宾的蜀南竹海,制作筷子的人会牢牢记住,每根筷子的长度是七寸六分,意在指人有七情六欲,而满足舌尖味蕾的需求,更是人存在的首要任务,民以食为天嘛。但吃东西,活下去,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要有规矩的,要好好做人的。因此,他们便把筷子制作成一头圆,一头方的样式,意蕴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然,要是在此基础上理解为“天圆地方”,人神共存于天地之间,吃吃喝喝,玩玩耍耍,快快活活,和和美美,该是多么美妙的生命景象啊。 一次性筷子没有这样的长度和方圆的造型,姑且不说它们造成的污染和浪费,但就这种小家子气的造型,就给人一锤子买卖的印象。一锤子买卖是生意场上的大忌,也是人际交往,尤其是崇尚高品格生存方式的人所不屑不齿的。 没有必要,也没资格在此讥刺和贬谪西方人的刀叉,那是另外一种类型的文明物质,金属自有金属的质感和魅力。 至于现在餐桌的礼仪之一的公筷使用规矩,我不以为然。原本给别人夹菜,既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所谓的礼仪之邦的人们的亲热之举,也不是害人损人置人于死地的行当,中国人自古就这样,随其自生自灭最好。要是实在要在饕餮们的餐桌上礼仪礼仪,最好是别夹菜了,中国人崇尚的礼仪,本质上就是仪式,仪式多是做样子的,现在人总爱说自己是个仪式感强的人,说白了,就是装模作样,爱拿腔拿调而已。餐桌下斗得你死我活,人鬼不如,偏偏到了餐桌上就要礼仪礼仪,那就用自己的筷子呗,为啥,大家都吃,都有吃的喝的,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看到过人在食欲驱使下口水都流成地下河了,却不得不拿起自己筷子旁边的公筷,装出很亲热,很有礼节,很有教养似的,将菜夹到别人碗里,而别人又不得不暂时掐掉自己已经被植物油动物油诱燃的欲望之火,放下筷子,伸出双手,放在碗沿边,笑容可掬地,不停地低头曲颈地说着言不由衷的谢辞。其实,夹菜的人和被夹菜的人,都感到麻烦,甚至是烦躁,但为了礼仪,为了面子,为了所谓的教养,为了在大庭广众之下尽情演绎的孝道,人们不得不这么夹来夹去,委实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夹着尾巴过人的方式了。当然,最为标准的,最为形象的,最为直接的,最为持久的,最有古老中国文化形式之一的,还是官僚们在餐桌上的形式,敬酒,夹菜等,绝对不能少,尾巴夹得好不好,事关前途,甚至身家性命,不可少有懈怠和疏忽,而被恭维和伺候的主,在另一个饭局上,不幸成了拿着酒杯和筷子的下属,轮到他们夹着佳肴,将尾巴夹在屁股后面的时候,他们自然也不敢稍有造次。 小时候,在乡下,一些长辈给晚辈夹菜,以示喜爱和做长辈的善意。他们往往要将筷子在嘴里吮吸几次,直到以为筷子上的饭屑油腥被他们的石头嘴皮擦干净了,才将筷子伸向菜肴,夹起来,放到晚辈碗中。给长辈夹菜,也多半如此,当然,也有别的方式,比如,用抹布擦的,或毛巾擦的,要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抹布或毛巾,那些人干脆就把筷子伸到胳膊窝下面,使劲抽两下,再夹菜,懒惰一点的,直接撩起衣服一角,就开擦。 这是陋习,说起来让人不爽,一些乡下人还以为我这是在羞辱和亵渎乡下人。不是这样,真不是这样。 城里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在请客吃饭的时候,保持相敬如宾,有一定的间距,但又不失那点不多不少的亲热的味道,夹菜的现象也很少。但在他们自己的屋子吃饭时,夹菜,包括用各种方式擦筷子的方式,也算不上卫生和文雅。
筷子将粮食和规矩一同夹起来,送入中国人的肠胃和精神灵魂之中,不是奇迹,却比奇迹更长久。 在历史的漫漫长路上,使用筷子的方式有时很像踩着高跷走路,有时它们变成了暗器。人们可以彼此遗忘,甚至数典忘祖,读书或不读书的人,大多会理解为这是自然的,没必要上纲上线,但要是吃饭忘了拿筷子,则会被人嗤笑。你说,有意思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