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吟诗震朝野 贡发芹 从来武将居功自傲,心里容不下文臣。从来文臣恃才傲物,目中不看好武将。开疆奠基,靠武将沙场征战,出生入死,叱咤风云;治国固本,赖文臣运筹帷幄,鞠躬尽瘁,日理万机。 大明王朝开国之初,文臣武将矛盾尖锐,都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劳绩汗马,谁也不服谁。太平盛世,武将没有用武之地,只能靠边。武将的最佳选择是出将入相,成功者不是很多,李文忠无疑是佼佼者之一。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 元泗州盱眙县太平乡(今安徽明光市明光街道办事处)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 当时朝中文臣并不看好李文忠,认为他是依仗皇帝舅舅朱元璋的实力才立足朝堂的。但李文忠凭借自己的诗才征服了大家。 洪武七年(1374年),两次征北的李文忠又挥师热河,打下高州(平泉西北)的大石崖与毡帽山,诛杀了元朝的宗王朵朵失里,鲁王桑哥八刺(或他的儿子),俘虏众多人畜,边境得以安宁。这无疑是一大胜利。李文忠班师还朝,太祖朱元璋为李文忠设宴接风洗尘。满朝文武前来恭贺李文忠,饮酒庆功。有人提出来吟诗助兴,获得太祖许可,博得文臣一致赞同,大家都认为李文忠只会武功征战,不会吟诗,正好可以罚他几杯,挫一挫他的傲气。于是,大家公推刘基先来。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留诗一千余首。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 刘基没有推脱,当即赋诗一首: 侍宴钟山应制(时兰州方奏捷) 刘基 清和天气雨晴时,翠麦黄花夹路歧。 万里玉关驰露布,九霄金阙绚云旗。 龙文騕褭骖鸾辂,马乳蒲萄入羽卮。 衰老自惭无补报,叨陪仪凤侍瑶池。① 之后大家又提出,依刘基诗韵限韵赋诗,目的是难一难李文忠,一介武夫,只配骑马射箭,没有文人情趣雅兴。很快诸多文臣均成一律,轮到李文忠时,大家都在等着看笑话,哪知李文忠早已胸有成竹,提笔立成一律: 和刘基限韵诗 李文忠 文列东来武列西,而今不必苦予题。 江南富贵君游尽,塞北风霜我自知。 拔发结僵牵战马,拆衣抽线补旌旗。 雄师百万临城下,何用先生半句诗!② 文臣们大出意料,愣了一会,很快报以热烈掌声。他们哪里知道,李文忠可能是朱元璋手下大将中唯一读过书的人,平时爱好学习,经常因事就教于金华范祖乾、胡翰等地方宿儒,所以他通晓经义,所写诗歌气势雄浑,已经很受当时人们喜欢推崇。他的《蒙赐马军中即事》一诗就很有气势: 蒙赐马军中即事 李文忠 年少挽劲弓,圣主锡追风。 翻身射飞鸟,一雁落云中。③ 李文忠当着朱元璋面赋诗,有力地回敬了满朝轻慢的文臣,又巧妙地言明了自己的独特战功和自己万死不辞征北的艰辛,英雄气概可以想见。特别是最后一句,我指挥百万雄兵攻城略地,没有使用过你刘基先生的半句诗,言外之意是我有我的军事谋略,没有使用过你刘基先生的半点计策。李文忠席间赋诗让他真正的扬眉吐气了一次,既令朱元璋刮目相看,也让满朝文武从此再也不敢小瞧李文忠一眼了。 洪武三年(1370年), 朱元璋在奉天殿大封功臣,论功行赏:“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 “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圆盾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于是颁诏: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李文忠,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 “前资善大夫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刘基,朕观往古俊杰之士,能识主于未发之先,愿効劳于多难之际,终于成功,可谓贤智者也。如诸葛亮王猛,独能当之。朕提师江左,兵至栝苍,尔基挺身来谒于金陵,归谓人曰:天星数验,真可附也,愿委身事之,于是乡里顺化。基累从征伐,覩列曜垂象,每言有凖,多効劳力,人称忠洁。朕资广闻,今天下巳定,尔应有封爵。特加尔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以给终身。” 朱元璋这次封功,虽一一说明了缘由,但受封六公、二十八侯,基本上是武将。李善长虽不领兵打仗,由于他长期要参与均是谋划、后勤补给,也属武将之列。文臣受封级别较低,开国元勋刘基为“明初三杰”(刘基、李善长、徐达)之首,封赏却位于六公、二十八侯之后,仅封为诚意伯,爵位远低于韩国公李善长,自身食禄二百四十石,不及李善长的十六分之一,且子孙不世袭,很是令人心寒。因此,文臣、武将之间互相牴牾不可避免,特别是李文忠三十一岁封功,着实令人眼红。 这次赋诗之后,朱元璋益加信任器重李文忠了。洪武十二年(1379年),李文忠第四次征北回京,太祖朱元璋即命令李文忠掌管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成为大明王朝最高军事官员和最高教育官员,位同宰相,终于达到出将入相的最高境界。 应当说,李文忠的赋诗着实刺痛了刘基。其实,李文忠当时错怪了刘基。刘基当时已六十四岁,羁留京师,体弱病衰,已失去朱元璋信任。钟山宸游,禁宫夜宴,自己又不能不暗拭眼泪,只能强陪笑脸,侍宴吟诗,前去凑趣,凑合热闹,借此赋诗叹老而已。他当时赋诗是不得已而为之,根本无意与李文忠争锋,更没有想出三十五岁年轻人李文忠的洋相。但满朝文臣利用了他,他只能苦笑了之。次年,刘基就被朱元璋赐归故乡,同年病死老家。 刘基身前没有从太祖朱元璋手里获得应有的奖赏,实在不应该。直到正德九年十月,朝廷加赠刘基太师衔,谥文成。诏曰:“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属圣祖之聿……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臣之一,历史最终把公正地还给了刘基。 太祖朱元璋给了当时李文忠应有的奖赏,但李文忠身后却长期被人们遗忘。他是明朝开国第三功臣,中国历史上十大猛将之一,还是一个诗词功底不错的人,这也很不应该。我们应当记住李文忠,给李文忠应有的公正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