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擂台见》之一:杨黎、伊沙、南人、侍仙金童
本期守擂诗人:杨黎,男,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与万夏、于坚、李亚伟、韩东等开创第三代诗歌运动,是这个运动的发言人和主要代表诗人之一。 远飞1332 杨黎 我先看见一个女人在奶孩子 一个年轻的妈妈在玻璃门后面 然后,我又看见一个女人 她在另一边,她也在奶孩子 再然后是第三、第四、第五六七个女人 她们都在奶孩子,在机场 巨大的玻璃门后面……这是早晨七点 孩子们饿了,我也饿了 《母语》 伊沙 绿山之中 每一户隐居的人家 都养了狗 我等散步经过时 便狂吠着扑上来 我喊:“滚蛋!” 不管用 继续扑 芝加哥女作家朱安 大喝一声:“shit!” 狗就老实了 灰溜溜退下 (2014) 《非诚勿扰》 南人 看《非诚勿扰》 让我想到了文革 女嘉宾们站成一排,像红卫兵小将 男生们一个个被揪出来,集体批斗 2016-05-29 老街古院青樱桃 侍仙金童 院墙外的铜钱草油亮亮地钻出墙脚 也许是奠基时古人用来镇宅的圆币 难耐百年的寂寞探出的思春的眼睛 一株蕨草爬到接近窗棂的墙体扎根 也许它就是好逑的君子未遂的心愿 偏要守到窈窕的淑女才肯化身为尘 院墙内的樱桃树挂满了青涩的眸子 情窦初开的她趁风在枝头左顾右盼 婆娑树影暗藏的正是那女子的前身 等到四月鸟就会衔上她的一粒心思 飞到窗檐跳段踢踏舞通知念念的你 再去老街寻约河沥溪那落寞的愁红 2008.5.7 随机选诗随便聊:因为前天看到磨铁的《杨黎,应该去做一个专业的诗人》,转帖时附了个标题:“有时间横向品读大诗人,对比着品比单看一支强。”所以今天就在网上搜了下杨黎的代表作,第一首就是关于女人的,之前也粗略翻阅过杨黎的诗,写女人的多,按沈浩波的理论去体验,就是属于那种身体代入感强的文字,字里行间还有一股成都人生活闲适的慵懒感,文字也是慢节奏的,这也展现了诗人合一的状态。确定杨黎的上台作品,随后打开《中国诗歌扳道夫》文档,用关键字“女”去查找伊沙的诗作,随机选了一首《母语》上台迎战。又打开《你是谁》文档,搜索南人关于“女”关键词的诗作,随机选了《非诚勿扰》。虽然我自己只是一个小诗人,但考虑到既然是由我开辟了这个打擂专题,我也必须要拿出相关的作品,以文服人才行,至于服不服那是另一回事。我在本人诗集《江南宁国》用关键字“女”随机选了《老街古院青樱桃》。 上午去北阳台看几天前排的大蒜长势,在扫视这个小山城的时候,意识流出一点感慨:国家对于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真是大呀!每个城市都有地标性建筑,但是对于投资城市代表性人才上面的投入,相比之下还处于无意识状态,所以在国际上,我们的确能拿出绕地球几圈的高铁,但是国际性的文学科学大奖,中国籍的获奖者屈指可数。 回到擂台赛再谈诗歌,其实官方和民间对于活在当代的诗人关注度解析度是远远不够的,而相反,对于那些古代诗人和过世不久的现代诗人关注度却很高。在另一方面,对于外国诗人的关注度高和对国内诗人的关注度低,也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诗歌理论文章中,旁征博引古代诗人外国诗人言论的概率也极高。为什么专业搞诗歌理论的和业余搞诗歌理论的,都有这个怪癖呢?难道引用这些自己压根没有任何生活上接触的诗人的言论,比引用与自己生活有过交集的诗人的言论,更可靠更值得信任吗?正因为很多人习惯了已经被定论的文本理论,而轻视了自己对于诗人活体诗歌活体(当诗人在世时,其诗歌文本是更有活性的,毕竟你可以借与诗人的对话抵达与诗歌文本的对接互通。低级的理论家难道会在诗人过世后与之通灵吗?)所以我选择在诗人还在人世时开设诗歌擂台,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不相信那些出口金斯堡、海德格尔的诗人,你跟他们认识吗?你跟他们有过哪怕一丁点交集吗?你那么相信你引用的诗歌理论吗?你连身边的诗人甚至自己的作品都没有能力辨别好坏,你还在那里不容置辩地瞎扯什么呢! 言归正传,杨黎和伊沙的参赛诗,都是所见即所得的生活记录,在末句点睛。杨黎用“我也饿了”将自己的身体感官代入这首诗,同时也将读到此处的读者体感代入本诗。这首诗你若简单对待也可以,你若神神叨叨地抬升它的高度也有办法,有些理论家就是靠这个技巧吃饭的。凭心而论,这首诗在辞藻的锻造上是没有活的,这点也无须贬低,毕竟粗茶淡饭也是生活,白话诗口语诗就是要删繁就简。若说这首诗好的点在哪里,那也就是点睛之笔了,它唤醒了人身体的真情实感,虽然现在早就不是之前的封闭时代,但写作上无时无刻都在求突破的意识,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从突破身体感官的限制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限制,这是诗人追求自由精神的体现,而不是限于“奶孩子”,要抬升这首诗,就可以引申到诗人在此时导出一个命题:我们是要做有奶就是娘的好孩子,还是拒绝物质的诱惑,回归到我们的精神追求上来。理论家抬举作品自有一套操作手册,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作品就是这样被过度解读出来的。 伊沙的诗相对于杨黎这首,显然有高级的点。首先有国际点,一句“芝加哥女作家朱安”就将伊沙的视角由杨黎的成都高举到全球。你可以质疑地理位置国内国际都不能作为评判诗歌高低的依据,我当然肯定你的说法,但是内在传递出的诗意虽然没有高低差别,但肯定是不同的,既然不同就会产生高低差,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消解踪影全无。在情节截取上,伊沙的诗也高于杨黎,杨黎是无任何语言技巧地用文字安排1-7个奶孩子的女人上场,伊沙是如电影剪辑师那样,先截取自己上场,用“滚蛋”赶不走恶犬,再截取生活第二个片段,芝加哥女作家朱安用“shit!”让狂吠变成灰溜溜。两个画面的反差效果是具有读者意识雕刻力度的,相对于杨黎文字的平淡无奇,伊沙的《母语》题目取得也更诗意,内容也更能吸引读者回味。如果情与色无罪的话,我觉得杨黎和伊沙就这两首诗来说,他们就像是电影导演,杨黎是靠情与色诱人,是对生活的相机拍照,伊沙是靠文与技的艺术片,是有艺术构思参与诗歌创作的,是高于对生活的简单翻拍的艺术高级行为。 南人的《非诚勿扰》,相对于杨黎伊沙对于生活的平面化呈现,是有意识地透视出了历史的纵深,正如绘画,杨黎的这首诗是单色的平面画,伊沙是彩色的二维画,南人的是立体画。在技巧上,伊沙的两幅图是只需要直接从生活中截取的物象,而南人作品中是物象与意象虚实结合的状态,这种复杂画面带给读者的冲击和回味,相对于直接从生活中截取要高级和难得,是要从多次实验或者是一个顿悟中收获的,没有写作的反复磨练连想象到此都不可能,更别说做到了。 我的《老街古院青樱桃》,相对于杨黎、伊沙、南人,是具有鲜明的中国风的,虽然舶来的外文诗和理论相对于中国更具先锋性,但是用母语创作的诗人更应该从母语诗的本源里汲取营养,我们既要突破自己也要守住母语诗的精髓,可以写白话诗但不能有白化病! 综上,本次擂台赛亮分如下:杨黎7分、伊沙8分、南人9分 你们如何给杨黎、伊沙、南人打分呢?我的分数也留给你们亮!首次《诗歌擂台见》随机性很强,只粗略品读一下打个样,以后也许还会修改。以后参赛也随机选择诗人和诗作,如果有主动参赛的,可以联系我,我不怕得罪谁,评得相对真实些,虽然不一定正确和准确。
转自:诗人救护车.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