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回复: 0

《中国诗歌网-文艺漫谭》 略谈李小雨《雪谷》的诗美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7 20:39: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文艺漫谭

✦ 略谈李小雨《雪谷》的诗美艺术

▢ 童 年

       习诗多年,笔者渐渐地窥见了些许现代汉诗之端倪。何谓诗呢?古今中外,说法纷纭。窃以为,诗乃诗人对生活及心灵的艺术地观照。近日,再次捧读已故著名诗人,《诗刊》原副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李小雨的《雪谷》,使我对现代诗的本源、语言、技巧及审美特征又产生了新的体会。
       早年初读李小雨的《雪谷》,我就被她那凝练、深沉、大气、恢弘的意象所感染、折服。那时,《雪谷》一诗犹如一颗高不可及的星斗,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向人类生活的理想之境——诗歌艺术圣殿迈进!
       现代诗是讲究声色、变形、通感及内在情绪流等诸多技巧的综合性语言艺术。李小雨深谙此理。在此诗中,诗人打破传统的词性,追求新意,尤其追求一种别样的美感和语感,比如,她写道:比时间还空旷的/是一行小小的/蹄音。此句独立成节,个中时间、空旷、蹄音等令人玩味。乍看,似乎是写“蹄音“,其实,并非那么简单,诗人的真实意蕴是想通过奇妙的艺术对比的表现手法而使受众瞬间产生心灵震颤和审美愉悦。试想,“时间”这一名词在我们人类头脑中已然形成一种烂熟了的思维定势,即,它是一个既无始又无终的永恒的概念。不同的受众个体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对它有多种异样的解读,甚至还可以揉杂进个人不同的主观感受、审美理念、情感体验、生活经历、心灵幻觉等诸多艺术直觉与知觉。这里,诗人用自己那颗敏锐的心去努力挖掘、拓宽诗之意境,达到字少意丰、“得意忘言”的诗歌艺术美学效果,从而使此诗生发出强烈的情绪张力、时空张力、音色张力及语感张力。
       西晋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曾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美学主张。三国魏文帝在《典论论文》中亦精辟地指出“诗赋欲丽”。这些基本诗观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影响颇深,足以说明我们的前辈诗人和诗评家都极其重视诗美。
       那么,何为诗美?笔者以为,所谓诗美,简而言之,就是诗人为了捕捉生活以及心灵深处潜藏着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借用清词丽句来创造幽深、隽永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诗的主题,以使诗歌作品臻于完美。
      中国现代汉语诗歌自1917年初创以来,已走过了百年的坎坷道路。其创作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而就诗美来讲则呈现出乱花迷眼、千姿百态之势,譬如抒情美、形象美、意象美、别趣美、朦胧美、和谐美、动态美、精练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语言美等等,不胜枚举。诗美几乎渗透诗人内心情感和潜意识的全过程。
      以象示意,意以象通。象乃诗之貌,意乃诗之魂。大凡诗人无不注重运用意象来巧妙且生动地彰显诗美,以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当你读到:“在最幽暗处/血是什么声音“的时候,你就不得不被诗人那高超的“喻象”技巧所折服。在这儿,诗人运用通感的表现技法,极其鲜明地抒发了一种强烈的开拓意识,改革意识,进取意识,拼搏意识及悲壮意识,藉以唤起广大受众的民族精神、爱国激情和改革热情。
      如果说凝练、哲理和意象是诗歌金鼎不可或缺的三个脊柱的话,那么,极富声色艺术个性的诗人本身便是诗的灵魂。诚然,有必要指出的是,节奏与空间感也是诗歌创作的两只珍贵的翅膀。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的魅力其实就是诗人的人格魅力的感性显现。李小雨,这位外表看上去特柔弱的知识女性,却写出了像《雪谷》这样大气、阳刚且悲壮的诗歌佳作,个中固然有其父亲我国著名诗人李瑛的遗传基因使然,但,我想强调的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她那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诗性精神、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民族自豪感!这才是她得以成功创作此诗的真正原因。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灵魂,时时召唤着她用诗笔向生活抗争、同邪恶搏斗、为理想拼搏。她坚信,“风”(即自然)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风”,这个普通的汉字,暗示历史滚滚前进的巨轮;“光芒”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指涉真、善、美;而“颤抖”则无疑隐喻当今社会上一切没落、肮脏且丑陋的“阴暗面”。
      诗人在《雪谷》的最后一节悲壮激昂地写道:“陷落/燃烧最后的寂静。”这句饱蘸诗人深情的诗句,足以令所有正直的人们内心深处产生不可言状的情感震颤。
     《雪谷》--源自生命内核的艺术之谷、能量之谷、神性之谷。

附李小雨原创作品《雪谷》

雪 谷

雪谷
最深的冷

隐藏颤抖
隐藏光芒
隐藏风

在最幽暗处
血是什么声音

比时间还空旷的
是一行小小的
蹄音

陷落
燃烧最后的寂静

❂ 点评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基本诗观:诗是诗人主体对尘世、生命、人性、社会、历史、人文精神乃至灵魂品相艺术地观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2-23 19:03 , Processed in 0.09270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