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回复: 1

童年论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8 16:46: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东唠西扯侃新诗
    ——第三条道路写作刍议

▢ 童 年

    二十世纪末期,中国诗坛(确切地说应是中国当代新诗领域)爆发了一场空前激烈的诗学论争。这就是诗坛上所谓的“盘峰论剑”(因那次“世纪之交中国诗歌态势与理论研讨会”的地点在北京平谷盘峰宾馆召开而得名)。论剑双方分别是“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这两股当时最为活跃的新诗创作势力。“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川、欧阳江河、王家新、臧隶等。“民间写作”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伊沙、于坚、徐江、韩东、杨克等。这两股新诗创作力量,为争夺所谓的汉语诗歌话语霸权极尽之能事(现在回过头来冷静地剖析此事,的确觉得特滑稽),“刀枪剑戟”无所不用。论剑双方就中国新诗是直面生存、守护生活,还是崇尚理念、守护知识;是从民间和日常生活汲取营养和活力,还是积极分享西方优秀的文化资源,与西方诗歌互融对接等一系列焦点问题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一时间,闹得整个华夏新诗领域星沫乱飞,沸沸扬扬,好不热闹!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就在“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群体双方剑拔弩张,闹得天昏地暗的时候,仍有一些优秀且值得尊敬的诗人、学者“冷眼旁观”,譬如树才、莫非、车前子、谯达摩、林童等。他们“本着诗歌的良知”(林童语),从诗学多维的角度,大胆地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写作”这一诗学命题。这一举措,不啻是对当时“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流的当头棒喝,而且还促使当时正普遍处于“狂热”之中的中国诗人们安静地坐下来,对新诗发展方向及语言等诸多亟待正面回答的诗学问题进行认真且冷静地反省。依笔者愚见,“第三条道路写作”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不是什么新奇怪诞的诗学新理念,而是早已被无数自诩为前卫、先锋、“浓得化不开了的”诗人嚼烂了然后又忽略了的诗歌创作的“独创性”以及“个性化”特征。
    侃到这儿,我忽然忆起几年前应邀赴某大学与文学社的同学们交流探讨诗歌创作这件事。当时,有位长相特酷的男同学给我递了张纸条,张开纸条细瞧,见上面龙飞凤舞地书了这么几个大字:郭先生好!请您谈谈在您内心深处认为的所谓“好诗”应是怎样的?这位文学青年说的其实就是好诗的标准问题。记得我当时援引了唐朝著名诗人陈子昂的诗学观点,即: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音朗练,有金石声。表面上看,我的回答似乎无懈可击。实则不然。诗乃心声也,因人因时因情因境因景而异,怎会有“标准“答案呢?何况,在诗国众多的花苑中处处多呈现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景色,哪朵鲜花不迷人呢?诗人陈子昂的诗观充其量也仅仅是一家之言而已。事实上,通往诗国的道路又岂止是这一条啊!呵,我好象已经寻觅到解开”第三条道路“这个潘多拉魔盒的金钥匙了!
    当我们阅读”知识分子写作“诗人创作的诗歌作品时,就好象是酷热难耐的夏日却偏偏穿了许多件厚内裤,总让人感觉很不舒适。”知识分子写作“其突出的表现特征可概括为过密的”知识链“或称”文化链“、病态的”西化风“、繁复的”意象墙。而我们浏览“民间写作”诗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就如同是蹲在臭气熏天的厕所内,一边拉稀屎一边还津津有味地嚼着劣质的口香糖,真不知究竟能咀嚼出个啥滋味来!我这样讲,无意全盘否认或抹杀“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诗人中某些可贵的探求精神。相反,对于在“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群体中出现的许多”亮点“,譬如诗性鲜活的语言、自然率性的表述方式等等,我始终持积极的态度。国人看待人或者事物往往容易误入”沼泽地“。比如说黑不太好看,凡黑则一概不加分析统统”一扫而光“,并且”群起而攻之“。如此大动干戈,想必原本并不怎么黑的也要真的”黑“透顶了,而黑岂有不黑之理呦!
    话似乎有些扯远了,还是转回到主题上来。案头上摆放着一本著名诗人黑大春编的一部诗集——《蔚蓝色天空的黄金》。该诗集遴选了十位当代中国60年代出生的代表性诗人的部分诗歌作品,另外,还同时特意编选了每位诗人的创作自白及自转文章各一篇。”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西川先生的诗文亦位列其中。西川先生在他的《命中注定的迟到者》这篇数千字的自转中坦言其”大多数时间我宁肯戴着面具写作“(我完全理解他对诗歌艺术的基本观点)。这真有点儿让人担心其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时时处处均戴着个假面具(但愿笔者真的是杞人忧天。人,这种动物,真是太奇妙、太复杂了!)在这部诗集中,收辑了西川先生十首诗歌,其中一首题为《虚构的家谱》,写得深衷浅貌,且极富情趣,系西川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接下来,我简单地解读一下此诗。

虚构的家谱

    以梦的形式,与朝代的形式
    时间穿过我的躯体。时间像一盒火柴
    有时会突然全部燃烧
    我分明看到一条大河无始无终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我来到世间定有些缘由
    我的手脚是以谁的手脚为原型?
    一只鸟落在我的头顶,以为我是岩石
    如果我将它挥去,它又会落向
    谁的头顶,并回头张望我的行踪?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一些闲话被埋葬于夜晚的箫声
    繁衍。繁衍。家谱被续写
    生命的铁链哗哗作响
    谁将最终沉默,作为它的结束
    我看到我皱纹满脸的老父亲
    渐渐和这个国家融为一体
    很难说我不是她:谨慎的性格
    使他一生平安:很难说
    他不是代替我忙于生计,委曲逢迎
    他很少谈及我的祖父。我只约略记得
    一个老人在烟草中和进昂贵的香油
    遥远的夏季,一个老人被往事纠缠
    上溯300年是几个男人在豪饮
    上溯3000年是一家数口在耕种
    从大海的一滴水到山东一个小小的村落
    从江苏一份薄产到今夜我的台灯
    那么多活着:文盲、秀才
    土匪、小业主……什么样的婚姻
    传下了我?我是否游荡过汉代的皇宫?
    一个个刀剑之夜,贩运之夜
    死亡也未能阻止喘息的黎明
    我虚构出众多祖先的名字,逐一呼喊
    总听见一些声音在应答,但我
   看不见他们,就像我看不见自己的面孔

       诗人西川先生在这首诗中为我们大家讲述的家谱无疑是“虚构”的。然而,它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外延却远远超越了“家谱”之上。在诗人西川的笔下,燃烧的火柴盒状的时间具有了某种神奇的魔力,它能“以梦的形式”,“与朝代的形式”,穿过诗人的躯体,最后直接潜入受众的内心深处。那无始无终的大河,那一盏盏灯,那幽影幢幢的河畔城,那先落在我的头顶上而后又回头张望我的行踪的鸟,那夜晚的箫声……统统被诗人西川放进了沉甸甸地“家谱”中。因此,这“家谱”就俨然添了几许“缘由”,多了几分“虚构”,增了几句“谈资”,同时也溢出了几滴泪珠!诗中的“大河”以及“灯盏”无庸置疑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大河”象征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灯盏”隐喻华夏历史上曾叱咤风云的历史名人以及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而皱纹满脸、委曲逢迎、忙于生计的“老父亲”和在烟草中和进昂贵香油的“祖父”则又是千千万万劳动群众的缩影。
     诗的最后一节那句“死亡也未能阻止喘息的黎明”着实让受众呷出了历史的沧桑及生活的艰辛。沉郁悲壮,气象浑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在西川这些清雄恣肆、张翕自如的诗句中彰显殆尽。诗人西川先生在驾驭这类历史文化题材的诗歌作品时做到了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让我们窥见到了他非凡的“内功”。整首诗意象、隐喻和象征三者互相渗透交融,意味深远,令人掩卷沉思。此诗创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虽饱蘸历史及文化墨汁却让读者觉察不出任何说教气息。
     而同样是创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川先生的另一首诗歌作品《降落》,读来就显得颇为费劲、劳神。用相对专业的眼光来评估,《降落》这首诗歌作品就其整体艺术性而言绝不亚于《虚构的家谱》,只是它的语言叙述手段及意象链组接方式与普通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层次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阅读时让人总有一种“隔”的感觉。记得西川先生曾说过诗歌是有层次的。但,千万别忘了“受众”。诗歌的社会性绝不应熟视无睹。记不清是我国哪位著名诗人曾说过新诗也要实现“四化”,即民族化、大众化、个性化、时代化。笔者记得还有某位较知名的诗人说过这样的话,即:未来的诗歌只存活在口头上。诚然,智慧超群的西川先生是绝对可以拿诸如“艺术总是小众的”(洛夫语)此类话语替自己唐塞、辩解过去的。他当然还可以说,既然有下里巴人,难道就不兴有阳春白雪?!真是搞笑!然而,即便如此,笔者还是有话要说的,同志曾今教导我们:允许人家把话说完。(呵呵,怎么可能说完呢?)西川体(诗坛曾有人这么叫过。)就其“个体”而言确实有它存在的诸多合理性或称土壤。黑格儿也曾指出:存在即合理(其实,此话是荒谬的)。或许有人还会这样说:西川体就是专门写给那些信奉“知识分子写作”理念的高层次的人欣赏的;或者再干脆一点儿说,是写给西川的少数“知音”瞧的,与你郭杰何干!呵呵,请别误会了。郭某上面的那些“闲话”,本别无他意,只想给尊敬的西川先生提个醒:除了“诗人写作”(我用这种称谓)以外,或许还存在着其它“道”。是耶,非耶?咱走着瞧吧!
     既然扯到了“知识分子写作”就不免要再提提与之相对应的另一重要诗群——“民间写作”。(笔者将这两者戏称为当今诗坛的龙凤双胞怪胎。)在“民间写作”诗群中,伊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位颇有争议的“风云人物”了。手头上恰好有一些个伊沙的诗歌作品,譬如题为《张常氏,你的保姆》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及分析,我将整首诗歌抄写下来,供诸位方家评析。我深信那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张常氏,你的保姆
    我在一所外语学院任教
    这你是知道的
    我在我工作的地方
    从不向教授们低头
    这你也是知道的
    你不知道的是
    我曾向一位老保姆致敬
    闻名全校的张常氏
    在我眼里
    是一名真正的教授
    系陕西省蓝田县下归乡农民
    我一位同事的母亲
    她的成就是
    把一名美国专家的孩子
    带了四年
    并命名为狗蛋
    那个金发碧眼
    一把鼻涕的崽子
    随其母离开中国时
    满口地道秦腔
    满脸中国农民式的
    朴实与狡黠
    真是可爱极了

    笔者早就听说伊沙兄擅长写短诗,其语言睿智幽默,而且有时还特别粗鄙,是当今诗坛超一流的且为数寥寥的大"诗痞(当代小说领域著名作家王朔先生曾有"文痞"之雅称)。在这首流畅的短诗中,伊沙起用最鲜活的民间语言(或称大众普通语言),同时,还将其敏感的视角对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使用纯叙述的口吻精选出了某些关键细节加以铺垫,从而使该诗的语言达到了著名诗人杨匡汉先生提出的“鲜活、简洁、透明、灵动”的基本要求。品读此诗,你几乎看不到任何斧凿的痕迹,所谓诗的技巧在这儿已变得一文不值,给人的第一感觉好象是伊沙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真真切切地表现出一种他人模仿不来 的独树一帜的“野路子”。伊沙兄在这首诗中并未使用“知识分子写作”诗人曾横加指责的所谓“语言暴力”,此诗从头到尾都是口语,却诗意隽永。吟罢此诗,笔者忽然想起了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一句名言:“自由诗就像不用球网打网球。”那么,既然称为“自由诗”,窃以为,那必定是从诗的内容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充分自由才可,譬如语言应完全自由,锅碗瓢盆,花鸟鱼虫,草木风云皆可入诗;同理,在音韵节奏上亦必须要完全适应普通口语表达的需要,总不能说“自由”了,可还跟从前一样仍“戴着沉重笨拙的脚镣舞蹈吧!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也曾提出应使诗人的语言与人们真正的生活语言相接近的主张。在口语的运用上,伊沙兄也许真的中了华氏的”流毒“了。我想。
    公平地说,伊沙兄这首《张常氏,你的保姆》写得真妙!妙就妙在看似寻常实奇崛。若将此诗列为当代中国新诗的“上品”,看来不会招惹多少诗友的反对吧!然而,遗憾的是,伊沙兄着实有点儿张狂(这或许是其个性使然),说“白”一点儿叫撑不住气(其实,我也有这毛病呵!)。譬如,在某些诗歌论坛网上,大家很容易就能“欣赏”到伊沙兄“张狂”的措辞。也许伊沙兄觉得,不说太委屈自己了(我可以理解的)。但,宁静致远哪!!沉默是不是一种“回答”!?贺拉斯说,诗,有的只能看一遍,有的百看不厌。伊沙兄为何不把心思用在创作百看不厌的诗歌上面呢?作为诗友,郭某送给伊沙兄八个字:深井缄默,檐水喧哗(此句出自诗人张新泉笔下)。我相信,伊沙兄在“不远的将来”定会“悟”出个中道理来的。美国诗人庞德说过:“一生中创造一个形象,胜于创作出无数部作品。”那么,对待当代汉诗写作,我们该不该稍稍再“严肃”一些呢?愿与伊沙兄及诸位方家共勉!
    不过,话说回来,伊沙兄的确是当代诗坛举足轻重的“才子”。他善于将西诗精华“本土化”,即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拿来”。仅凭这一点儿,窃以为就令人钦佩。有时,我这样想:伊沙兄扛着“民间写作”的大旗,其骨子里思讨的果真是当代新诗的大众化问题,那么,他对于中国当代汉诗的作用或许真的不可小觑!在写下上面这几句话时,笔者眼前不时闪现出伊沙兄《车过黄河》中的某些精彩诗句。
    闲聊到此,或许还会有人站出来捋袖质问:既然“两者”(指“诗人写作”与“民间写作”)积弊多多,那么,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这两股新诗创作力量还很活跃,甚至还占有相当的“市场”?凭我二十余年的习诗经验及文学审美直觉,郭某在此斗胆断言:“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寿命已屈指可数,行将就木。如果硬说“两者”仍有生存土壤的话,我想这土壤定会很快因缺乏阳光、空气、水分及肥料等等而最终趋于”板结“直至寸草不长!这难道不值得当代诗人们好好反思一番吗?!新诗的道路究竟在哪里?路,其实就在你的脚下!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国当代汉诗创作有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必须看清并承认。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个必须引起诗界同仁足够重视的基本事实便是——当代汉诗生态的平衡性问题。对此,主攻诗歌美学的著名学者庄严、章铸父子在《中国诗歌美学史》一书中曾有一段非常中肯的论述:
    就我国现有的诗歌艺术来说,由民间诗歌、诗人诗歌(附注:笔者也喜欢用这个称谓)、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组成的多层次的民族诗歌艺术体系,乃是一个诗歌艺术的生态系统。我们既要看到这个系统生态演替的必然性,又要看到这个系统生态平衡的必要性。因为只有实现和保持这个生态的动态平衡,才能确保和促进诗歌艺术繁荣和发展。作为文学艺术一个族类的诗歌艺术活动,也是创作主体、对象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整体创作活动,而现代读者的欣赏要求则表现为审美空间的多维取向;有人欣赏现代诗歌,也有人欣赏传统诗歌,有人欣赏诗人诗歌,也有人欣赏民间诗歌,欣赏群体与创作群体相比,具有更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在创作群体与诗歌艺术之间,也同时存在着现代的、传统的、诗人的、民间的以及寻求某种结合的各个层次的差别,这与各个层次的欣赏群体恰好形成一种对应关系,使创作与欣赏在这种关系的映照中,呈现出动态的平衡与谐调,使之为诗歌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有利的文化空间。如果只实行“一花独放”而排斥“百花齐放”,而不仅破坏了诗歌艺术生态的平衡,而且会造成整个诗歌艺术的危机。
    从上述这段话中,我们不难悟出诗歌艺术生态的平衡性对于诗歌发展的重要意义。其实,仔细想来,不同的诗歌流派、风格原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故而,“第三条道路写作”诗学理论就显得格外地弥足珍贵了。它的包容性就是其珍贵的价值之所在。
    读者随我绕了一个大圈子,现在,终于又重新踏上“第三条道路”了。其实,关于第三条道路写作本身,近年来,已有许多富有远见的诗人、学者从众多诗学及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鞭辟入里、深中肯綮地剖析,且诗歌及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他们对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贡献不容抹煞。在“三道”诗学理论建设方面,让我们记住下列这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姓名吧:树才、莫非、谯达摩、车前子、林童、凸凹、十品、庞清明、王代生、李霞、严家威、郭希明、胡亮、林韵然、李祖德、谭五昌、胡磊、庞华、兰马、赵思运等(这只是初稿,如有遗漏,请诸位及时添加近来)。
    伟人同志曾今说过,一阵风刮来,跟着跑的是大多数。毛主席他老人家很少阅读新诗(这主要是他兴趣使然),更不晓得当今我国诗坛会倏地冒出来个“第三条道路”这档子事。但,不愧为伟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预言家!早在1957年,他就谨慎预言:“新诗的改革最难,至少需要五十年。”我真不知道(其实也不太想知道)目前在“三道”中有多少“跟着跑的”人。我最关心的是诗文背后给我的心灵和生活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话又说回来了,既然有人迎着风雨“举旗”领跑,那么,“跟着跑”也未必就是件坏事情(关键是举旗者往哪条道路上带!),流水也还有个先后顺序呢,更何况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只是千万不要盲从、义气用事,更不要亵渎了诗歌,尽出些“赝品”(垃圾)。果真如此,真倒不如干点别的什么正经事好!
     借此机会,我想简略地再聊聊“第三条道路”的“道”字。诸位诗友、方家,千万别小瞧了这个“道”字,学问深着呢!她至少囊括了以下几层涵义:一是“诗德之道”或称“诗品之道”。换句话说,就是诗人必须始终想着他(她)的读者(受众),否则,他就枉为诗人(可能言重了些)!诗人何为?诗人是茫茫黑夜崎岖山道上的“提灯者”。诗人最主要的责任(或称使命)不是别的,正是下面四个字——唤醒民众!好诗如同绝妙的音乐一样能够直接刺激人的神经末梢。二是“自然之道”。众所周知,老子的基本观点是“道法自然”,即“把道视为最自然、最朴素的绝对精神,把天然的本色和自然的本性,看作最高最大的美。”于是,才出现了所谓的“天籁之音”、“神来之笔”。后来,庄子又提出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美学命题。那么,对于诗人创作,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更自然、更准确呢?著名诗人蓝蓝的一句话耐人寻味,她是这样回答的:在历史、时间和空间中。三是“个性之道”。诗家三昧有理、气、意之说法,理即指诗的主题思想;意,顾名思义是指诗之意境;而气说“白”一些儿,就是指诗人独特的文化个性。是否拥有独特的创作个性是衡量一个诗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尺之一。说得再极端一些,个性乃诗人的生命!每当夜深人静我拥被默诵古诗的时候,常常会神游于卡夫卡笔下的城堡。笔者始终无法阐释清楚这究竟是否与自己的“个性”或基本文化修养有关。四是“取舍之道”。譬如诗歌语言的运用(诗歌语言张力及弹性的把握)、视听感觉的最佳组合、思维角度的选择与定位、细节的诗意处理、意象的链接手段等等都须臾离不开“取舍”两字。一言以敝之,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取舍直至最终臻于完美诗境的过程。韩东说:“诗到语言为止”。从广义上讲,他说的其实就是“取舍之道”,根本不象某些诗人说得那么邪乎!郭某才疏学浅,只会说些“大白话”,语言是什么?语言即思维即心灵。诗是什么?诗乃心音,缘自肺腑,止于心灵。著名诗人谯达摩先生将“第三条道路写作”归纳为“一种思想技术”,郭某比较赞同。诚然,除了上述这么几层涵义之外,“第三条道路”中的“道”还应包括诸如“独创之道”、“多元之道”、“人性之道”、“融合之道”、“章法之道”、“体验之道”、“求变之道”等等为数众多的当代汉诗之“光明大道”!
    基于上述对当代汉诗创作实践活动的肤浅认识(但愿不是隔靴搔痒),笔者再来蜻蜓点水式地谈一谈个人对“第三条道路写作”的粗浅理解。我心目中的“第三条道路写作”应是由无数位怀着对缪斯女神热爱之情的当代优秀诗人将“诗人写作”、“民间写作”及其它诸多流派或诗群中“创新的、个性的、民族的、大众的、鲜活的、有益的、禅趣的、荒诞的、古典的、现代的、唯美的、粗鄙的、后现代的、超现实的等等一切”诗素“充分融合、淬砺、反应、裂变后新辟出来的千千万万条当代汉诗之创新之道。百川汇海,殊途同归(可某些诗人就是不理解,偏偏爱钻”牛角尖“!要说当代新诗的流派,第三条道路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流派了,它(指”三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流派“,称它为当代汉诗的海洋或当代汉诗的星空更妥帖些。倘若非得说出其包涵的所谓诗学原则、创作要素等的话,那么,笔者比较欣赏著名诗人杨牧先生的诗学观点,即:出新、出画、出情、出理。限于此文篇幅(其实是懒惰而已)恕我不一一展开评说了。扯到这儿,也许很多读者朋友早已品出个中”窍门儿“了。是的,诗人杨牧先生说的话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诗歌创作的总原则。倘若有文朋诗友还觉得不甚清楚,那我就再扯掉最后的面纱,说的再”裸露“一点儿:第三条道路写作”实践活动就如同人的面孔一样千差万别,但却总统一于“人的面孔”。这样讲来,可能很不恰切。然而,若能说明事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个中每条支流(道路)都充盈着极强的诗性、诗意、诗趣、诗理,包涵诗人浓郁、张扬的创作个性和才情。同时,每条支流(道路)亦不是平静无波的,也不可能是平坦的通衢。可以这样说,第三条道路上处处荆棘丛生。这又有何妨呢!?不是早有人断言:为诗之道就是探险之路吗?正因为有无数“险关要隘”存在,诗人的创作才显得妙趣无穷!
     郭某庆幸自己能够始终不渝地奔跑在“第三条道路”(即:童年之路上。注析:本人笔名叫童年)上,更庆幸自己能够在“三道”这个“大舞台”上结识那么多才华横溢、个性飞扬的当代实力诗人,譬如树才、莫非、谯达摩、简宁、车前子、林童、庞清明、十品、海啸、安琪、长征、刘文旋、赵思运、凸凹、老巢、郁葱、路也、马永波、李霞、胡亮、胡磊、杨然、刘生龙、王爱红、飞沙、沉沙、兰马、杨通、庞华、丁燕、林韵然、殷龙龙、汉江、子梵梅、柏铭久、温皓然、阿拜、孙启泉、姜宇清、李明月、蔡宁、仲彦、李南、杜兴成、梁平、喻子涵、毛梦溪、李维、张选虹、斯如、张作梗、老德、杨沐、郑小琼、司童、席君秋、布鲁斯、冰儿、衣水、汪文勤、张建新、乐思蜀、歌兰、谢荣胜、西北龙、卢卫东、醉发、姚园、黔中客、刘歌、刘川、道静、张耳、胡姜、梅依然、仓苍、白沙、吴情水、林西、娜夜、游鱼、冬箫、康城、严家威、选子、刘汉通、金辉、玄鱼、冯欣然、杨拓、洪溟、徐慢、墓草、皓臻、李满强、三米深、东方神剑、隔岸观火、杨青云、古剑、兰紫野萍、简简柔风、竹临石、紫云、岳鹏、何山川、隐石、蒋楠、郭希明、朱赤、朱枫、张玉明、聆听、亚军、高文、沈河、野歌、侯平章、钱兆红、谷禾、阳阳、如风、禄琴、孙慧峰、见水水、杨晓茅、陆华军、方舟、杨勇、徐晓宏、罗唐生、唐仁平、邵子华、冯磊、查连金、辛泊平、天夫、十分钟、泉溪、海杰、秦风、南方狼、一度、鲜娅、伊有喜、讴阳北方、浪行天下、梁山剑客、王代生、唐诗、林林、吕历、丁成、遗墨、雷杰龙、闵云霄、八零、孙家勋、红杏、祁国、远村、远人、杨春光、南昌杨瑾、野松、青海湖、元谷、下雨的樟树、杨栋、三味小、了了公主、伤痕、丁义、秦极、李洵、世宾、山里弟、唐突、佛手、黄迪声、九月、雪鹰、马亭华、温永琪、边建松、李为东、弧度、静听雨、黎杰、吕剑伍、冉云飞、马莉、邢昊、罗铖、林忠成、牧野、大路朝天、秦池、老铁、酒徒杨雄等等。我很清楚,上面列出来的长长一串诗人名单仅仅只是“第三条道路”“诗海”中的“冰山一隅”。常言说,漏掉的鱼是大的。借此机会,郭某向那些至今仍潜隐在“冰山”底层众多的优秀诗人鞠三个躬!!!你们才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当代汉诗的脊梁!!!藉此机会,请允许笔者郑重地问一声:尊敬的读者朋友,你喜爱当代汉诗吗?倘若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你还拔剑四顾什么呢,赶快扬鞭上“路”吧!!
    最后,让我援引著名诗人、第三条道路诗学最初的命名者之一、我尊敬的诗兄树才先生的两句话结束此文:
    “我们已经醒了。我们只是刚刚开始!”
    谢谢大家阅读。

    2005年2月4日凌晨2:30闲云阁草成

❂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基本诗观:诗是诗人主体对尘世、生命、人性、社会、历史、人文精神乃至灵魂品相艺术地观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8 19: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2 20:02 , Processed in 0.08833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