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回复: 2

《中国诗歌网-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1 12:4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年学诗札记(1921一1930)

童年学诗札记(1921)作为一个有担当、有能量的诗人,千万不要自缚手脚、划地为牢,更不要自以为是地设置什么不可僭越的岛链或红线;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地放大所谓的公信力,那是极其幼稚愚钝的。不用担心被扣上“迂僻矫激不近于人情”的帽子。我们最需要用心干的是搭建包裹着直觉情绪流、深层意象链、人性张力场、生命内能量乃至神赐妙悟力等筋骨“细胞”的当代汉诗审美艺术空间;在表达方式上,千万不要太干瘪、太老套、太文学,具体说来,在语感上不但要有极强的诗性张力场,而且还要尽量凸显歧义美以及不确定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意象链要有足够的情绪容量,彰显与众不同的内在生命活力,以及丰赡与博大的意象内核。
童年学诗札记(1922)诗人大抵对违逆、颠覆、批判、裂变、矫激、隐喻、讽拟、暗示、玄秘、梦幻、荒诞、混沌情有独钟。这并不是诗人与生俱来喜欢特立独行、标新立异,而是艺术探险本身不可或缺的根性要求。诗是这个尘世最值得记忆的精神奇葩,是基于美学向度上的人类自由精神的涅槃。优秀的诗人往往通过超然独骛众莫能及的艺术直觉、独有的生命体验、卓异的人格魅力与这个精奥浩渺的大千世界亲吻、爱恋。
童年学诗札记(1923)在自然界中,既存在来势凶猛的暴风骤雨、电闪雷鸣,又不乏和风细雨、鸟语花香。这是普世公共社会认知,也是再自然不过的常识。顺着这一思路,我们不难发觉,在整个文艺领域,假如自尊心过强且总是一味地追求极端的诗人艺术家,迟早要摔跤的。年仅37岁就饮弹自尽的苏联剧作家、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写下:“无论是歌,无论是诗,都是炸弹和旗帜”、“我的灵魂里没有一茎白发”等极端个性化的语词。如此一语成谶的语言,最终让他本就脆弱不堪的精神堡垒瞬间彻底坍塌。
老实讲,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倾向于那些带着个性体温且内敛的纯自然的呼吸。因为澄怀、缄默、沉思更容易出好诗。
童年学诗札记(1924)诗永远指涉思想中的思想,她的魅惑力往往就躲藏在字、词、行、句、节的每一个呼吸断裂处。许多诗人包括其他艺人总是将主要精力过多地聚焦于“墨色"、“笔法”、“细节”等兴奋点上,殊不知,整体构思、智性腕力、笔墨势能、性灵别趣、神祗观照乃至墨外之况味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内功。这就是诗坛为啥总是大量出现“血癌”晚期患者的内在根源。
童年学诗札记(1925)没有信仰、没有创伤、没有学养、没有人性、没有砥砺、没有灵魂的生命,根本就没有资格称为“人”,更遑论人生。鉴于此,倘若从品相上从严审验镜察,关于“人”,其实要求是非常高的。查阅字典,人被定义为能够直立行走,能使用语言、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具有审美观念,创造了语言、宗教、艺术及科学,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事实上,“人”这个世上孤绝的特殊概念远远大于上述说法。
众所周知,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业已诞生46亿年之久,而人类文明史却不足1万年。换言之,我们对宇宙、地球乃至人本身的认知度实在是微乎其微。
谈及品相,我不禁联想到玉。甄别鉴赏玉的品相,至少有六条硬性标准——“色、透、匀、形、敲、照”。而对当代汉诗的品相要求较之玉又复杂了许多。童年不才,从品相视阈“把脉”望诊,窃以为,诗是诗人主体对尘世、生命、人性、宇宙、历史、人文精神、灵魂品相乃至更多可能性艺术地观照。我始终坚信,诗是直觉、错觉、幻觉、知觉、灵觉、本能、良知、顿悟、情绪、经验、先验、记忆、伤痛、性灵、梦境、神祇的整合交媾之后的生命体。
但凡诗都是预言、神祇、呈现。倘若从这一镜面望过去,诗似乎就是原在的或称天然的。然而,谁又能从根本上完全否认诗是一种召唤、一种交媾、一种黏附着人性体温的谶。
对于尘世中的凡人而言,诗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呼吸与营养源。它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它分明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诗,最重要最凸显的特点至少包涵三个:一是人性;二是人文性;三是神性。但凡好诗几乎无一例外都必须满足七个要素,即:骨、美、格、情、智、象、神。
童年学诗札记(1926)最近这几年,我浏览了不少诗歌微信群包括诗人的微信公众号,发现了诸多问题点,不吐不快。譬如,许多“诗人”热衷于宣泄难以遏制的病态心理;有些“诗人”在人格上呈现畸形、变态、阴暗、自私,甚至“露阴”成瘾,毫无人伦道德底线;许多“诗人”语言粗制滥造、低劣不堪,呈现干瘪、霉变、肮脏、恶心,无视乃至糟蹋人性、文化与良知;有些“诗人”满纸弥漫着消极情绪,思想堕落,一味地追求上不了台面、更见不得阳光的生理性刺激、私欲与快感;有些“诗人”其分行文字缺乏应有的关乎诗的自足性、丰满度、生长性,更感应不到作者呼之欲出的人格魅力。
全球化语境时代,当代汉诗理应彰显出诗人孤绝且耐人寻味的精神特质;当代诗人理应通过全新且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精湛地传播并诠释独特的生命体悟、美学理念、艺术价值、人生况味、人格魅力、文化能量乃至形而上诉求;当代诗人理应艺术地观照并记录尘世永恒的审美瞬间,运用多种手段,全方位凸显人性、神性、诗性张力场,引爆受众内心深处强烈的视听冲击波,最终实现根、魂、智三者相互呼应圆融的最佳审美效果。
童年学诗札记(1927)影响中国当代诗歌文本优劣的若干关键性因素:
(1)诗人抱道而居、美刺时代的人格魅力与高峻孤绝的境界;
(2)卓尔不凡的艺术思维与个性;
(3)成熟、丰盈、多元且嬗变的艺术创作风格;
(4)情景交融、呼风唤雨、妙合无垠的内功;
(5)浑然天成的理趣与智性(新认知、新语境、新势能);
(6)知其妙却不知其所以妙的淳朴自然的性情流露;
(7)融物境、情境、意境于一炉,强调“味外之味”、“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诗歌审美旨趣;
(8)环境砺淬诗人的一切;
(9)“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唯有博观多练,才是正道;
(10)学养、内伤、直觉、情趣、妙悟、神祗。
童年学诗札记(1928)诗的语言专属于缪斯女神,她原本就不是尘世凡人讲的话。神只是籍着人的肉身去感受、去叙述、去想象、去暗示、去交媾、去生殖、去舞蹈、去咏叹、去禅悟、去梦呓、去飞翔……。
诗,不只是一种预言,她还指向隐秘的生命内核,指向神祇,指向人性,指向大自然,指向形而上,指向真善美,指向内宇宙,指向历史,指向哲学,指向疼痛,指向悬崖边的那一丛诱人的灵芝,指向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海沟那只千年海龟坚硬的顶盖,指向正处于惨烈战争中的乌克兰美少女鲁斯兰娜·丹尼尔金娜惊恐无助的眼神,指向更多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童年学诗札记(1929)我最早酝酿“泛审美文化诗学”这个概念是在2013年3月21号“世界诗歌日”这一天。创意这个诗学概念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泛音;二是生态链。这里我想就“泛”这个汉字说两句,因为它是打开这个诗学概念不可或缺的一把万能钥匙。
关于泛的内涵,至少有以下12种解读:1.漂浮。2.漫溢,泛滥。 3.浮现、露出,透出。4.广泛;普遍,一般。5,浮而不实,空泛。6,弥漫,向外漫延。7,向上冒出。8,通“覂”,指倾覆,翻车,缺乏,疲乏。9,表示总、全,范畴,整个区域或整个范围。10,泛音。以波长最长的基音为标准,物体各部分产生的音就是泛音。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11,泛演、多元、歧义。12,不确定、模糊,混沌。
童年学诗札记(1930)现代诗语感最讲究七种内驱力,简单地概括就是“七力之法"——
一是柔刚浑圆之力;(举例:臧克家的《老马》)
二是悖论内敛之力;(举例:《甜蜜的复仇》)
三是骨梢钻探之力;(举例:希腊西莫尼德斯《温泉关口墓碑铭》)
四是神助奇巧之力;(举例:台湾洛夫的《金龙禅寺》)。
五是无为超拔之力。(举例:台湾洛夫的《雨想说的》。
六是自然朴淡之力;(举例:德国保罗•克利的《诗意》。
七是诙谐幽默之力;(举例:皮旦的《我特别喜欢驴叫》。

(未完待续,稍安勿躁)

❂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基本诗观:诗是诗人主体对尘世、生命、人性、宇宙、历史、人文精神乃至灵魂品相艺术地观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2:48: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是一种永恒的美的形而上的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3:1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深入研究泛审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2-23 18:37 , Processed in 0.08692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