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回复: 1

初识八公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9 21: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alu 于 2024-4-9 21:31 编辑

                                 初识八公山



      
                                                  贡发芹
   最早知道八公山这一概念的是因为两个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后世用成语“草木皆兵”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一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的样子;以“风声鹤唳”来形容人极度恐慌以致于自相惊扰的样子。
      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东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西晋灭亡之后,十六国中的前秦国君苻坚称自大秦天王,他励精图治,先后灭掉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后世称其为前秦世祖宣昭皇帝
      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何其自信?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则采纳了中护军谢安、江州刺史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他派尚书仆射谢石,冠军将军、前锋都督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晋书·谢玄传》载,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一战,苻坚大败,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寿阳一战,苻坚再败,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史称上述战役为淝水之战。苻坚因骄狂情敌,始有此败,自此一蹶不振。但贡献了三个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八公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厚重了许多、
        再次接触八公山这个概念的是探究浮山堰的历史。浮山是我的家乡明光市境内北部、淮河南岸、一百多公里流域唯一的一座小山,一名临淮山,又名浮玉山,主峰紫阳山海拔一百一十一米,原来名不见经传,后因浮山堰而闻名于世。
   浮山堰属于古代著名军事对峙设施,位于安徽省明光市、五河县及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的淮河中下游小三峡(凤台硖山峡、怀远荆山峡和明光浮山峡)浮山峡上,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在淮河上修筑的拦河大坝,是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史称“萧粱堰”
       浮山堰的修筑距离淝水之战一百三十年之后,南北长时期南方陷于混乱时,北魏乘机向南扩张。齐永元三年(公元500年),齐将裴叔业以寿阳(即今安徽省寿县)降魏,魏在淮南有了重要战略据点,严重地威胁着南朝对淮南的控制。梁天监三年(公元504年),魏中山王元英等挥军三路攻梁,攻陷大别山要塞义阳三关。此后,南北争夺,集中于淮南东线。梁天监五年,梁武帝萧衍任命其弟临川王萧宏为都督,率诸将北伐。大败魏军,取得了自宋初以来对北方的一次重大胜利,就此稳定了淮南形势。寿阳是淮南与荆州、襄阳间的咽喉之地,为北魏所占据,并为扬州郡治所在地,有重兵驻守,城四周护城墙足有三丈多高,墙外护城河也有三丈多宽、一丈多深,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梁军围城屡攻不克,每次攻城死伤无数。梁武帝萧衍为此整日愁眉不展。但寿阳城位于淮河与淝水的交汇处,地势低洼,常被水淹。
   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淮河大水,寿阳城为水所淹,漂没庐舍。根据寿阳城地势低洼、易被水淹的特点,魏降人、原魏镇西将军邢峦部下统军王足向梁主萧衍献策,建议在荆山峡或浮山峡处筑堰,拦壅淮水,以倒灌寿阳,并且还可淹掉魏控制下的淮北大片土地,形成军事隔离区,梁武帝萧衍非常赞赏这一以水代兵的战术。为表筑坝决心,萧衍杜绝他人再提反对意见,不纳忠言,强令集众开工。命太子右卫康绚任总指挥,权督淮上诸军事,看护作堰。作为南朝梁廷特别巨工,南起浮山,北抵巉石(潼河山),两岸同时进行,依岸培土,合脊中流。征用役夫二十万众,并力合作。历时三载,天监十五年四月完工,筑成坝高二十丈(约合48米),深十九丈五尺,上阔四十五丈,下阔一百四十丈,长约九华里的浮山堰。浮山堰筑成后,淹没了浮山以上淮河沿岸的大片土地,两百公里以外的寿阳被水围困,壅水泛及堰上游民庐田禾难民哭声震天,尸骨遍野。今泗洪、五河、泗县、灵壁、固镇、凤阳、蚌埠、怀远、凤台、淮南、寿县、颍上、霍丘等县的大部和局部均沦为汪洋泽国,积水面积达六千七百平方公里。魏军向北撤退,寿阳城被淹。当萧衍听报寿阳已被水淹没时,十分高兴。但实际上仅淹了一座空城,魏军没有坐以待毙,早已撤出,并无多大损失。早在梁军筑坝时,魏军守将李崇就思考对策,逐步将城内居民疏散于山岗,还在硖石山上建造了浮桥,便于人们交通往来。同时在八公山上筑建昌城,以防梁兵袭击。梁天监十五年九月,浮山堰被冲垮,酿成巨祸。据《资治通鉴卷一四八·梁纪四》中记载:“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万余口,皆漂入海。”最终,南梁失去北上机能,魏军解围,北魏充分利用寿阳城外的八公山得以脱险,又苟延残喘了二十余年。
      八公山位于千里长淮中游,由大小四十余座山峰叠嶂而成,方圆达二百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二百四十一点二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被誉为“中州咽喉,江南屏障”,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秦、晋交锋,梁、魏对垒,都因八公山决定胜败,可见八公山地理形制特别,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处。当然这些都是纸面上的肤浅认识。
       真正接触八公山的是到了八公山之后,对八公山才有了进一步了解。
       八公山历史悠久。它不是一般的悠久,而是悠久得令华夏子孙永远引以自豪,是中华文明古代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资料得知,八公山是一座生命缘起之山,这里蜚声中外“淮南虫”化石形成于八亿年之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这里的古猿化石,距今三百多万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这里是淮夷部落发源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就在淮河流域生息繁衍,西周时建立了一个诸侯国,名“州来”,都邑就位于八公山下。古老的八公山因而充满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八公山古称北山、淝陵、紫金山。两千多年前始得名八公,也是源于一个历史典故。西汉时,八公山属淮南国。汉厉王之子、汉武帝的皇叔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刘安尚文重才,礼贤下士,广招天下贤达饱学之士三千多人,并常与门客在八公山中著书立说,编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第一次整理编定了二十四节气,发明了名扬四海的美食——豆腐,研究天象,编制历法,冶丹炼沙,其中最为刘安赏识的八位: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晋昌被封为八公。据传,一日,刘安与八公炼成仙丹,服食后得道成仙,余药被鸡犬舔食,也随之升天。《太平环宇记》中就有记载:“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之,皆仙。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这便是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出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原指一人修炼成功惠及鸡犬,比喻一个人得势,跟他有关系的人也由此得到好处。为纪念得道成仙的八公编著淮南子的功德,后来人们便将这座山便更名为为八公山。只要山不朽,人们就会永远记得八公,记得八公,源于他们编著的道家名著《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创作的一部鸿篇巨制,文史哲三合一。《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共分为内二十一篇、中八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中篇养生,外篇杂说。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博大精深。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给予了《淮南子》特别评价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上自太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对国君治国理政具有“资治通鉴”作用。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139年),淮南王刘安将其献给年仅十七岁的皇帝刘彻,并得到刘彻的特别喜爱,被珍藏在皇宫的秘府之中。可见,以八公名山,源于中华民族对文化的崇拜;八公流芳后世,源于文化的特殊魅力。
       刘安的父亲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庶子,封为淮南王,刘安作为长子,承袭父爵,故亦称淮南王。刘安在皇室贵族中学术修养深厚,具备雄才大略,足以安邦定国,但是按照封建礼制,他没有机会履登九五尊位。汉高祖刘邦传位汉惠帝,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刘盈继承皇位时才十六岁,平庸懦弱。汉惠帝传位西汉第三位皇帝汉前少帝八岁刘恭。汉前少帝传位西汉第四位皇帝汉后少帝刘弘(前后少帝时期均为吕后专政),汉后少帝被废黜,西汉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登基,汉文帝传位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汉景帝传位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在刘安时代的七个西汉前期皇帝刘邦、刘盈、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彻中,除了西汉的开创者汉高祖刘邦和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武帝刘彻之外,老百姓中有谁知道刘盈、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名字的?有谁知道汉武帝刘彻之后的西汉九位皇帝名字的?又有谁知道东汉十二位皇帝名字的?据说中国历朝历代共有四百九十五个皇帝(包括死后追封的七十三位),有谁全部知道他们的名字?寥寥无几,知道十之一者,十万分之一都难有。我知道的可能远不足十之一,但绝大多数都讲不清。然而知道刘安的人很多,知道《淮南子》的人很多,知道八公山的人很多。《淮南子》中“四大神话”(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触山)故事以及伯乐相马、东山再起、一叶知秋、百川归海、临渊羡鱼、视死若归”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淮南因而赢得了“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的美誉。就刘安一生而言,可以说,人生得失,皆有因果。手握重权,轰轰烈烈,威风当时;著书立说,寂寂寥寥,流芳后世。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刘安编著《淮南子》就是立言,立德可以被遗忘,立功可以被遗忘,但立言却不会被遗忘,立言是“三不朽”中的最高境界,中华文明之精髓所在,代代传承,经久不衰。历史上具备刘安政治地位的人数以万计,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然而,刘安的大名世代相传,原因就是他成功立言了,所以他是华夏子民世代景仰的西汉文学家、道学家、思想家,影响深远,鲜有比肩的。世间许多事物、事情都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淮南王刘安依赖于八公,八公成就了淮南王刘安。推而广之,八公山源于淮南,淮南市幸有八公。
      当然,所谓淮南王刘安得道成仙一事只是传说。事实上,刘安是因为谋反被庶孙刘建告发而自杀身亡。始于西汉四年(公元前203年)的淮南国因此被废除。其后又恢复过淮南国,再降为郡制,再后来,郡国交替,至南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陈国灭亡,淮南国最后废除。
   从此,历史上便没有了淮南行政建制,淮南由行政名称、地域名称,变成了区域名称、方位名称——淮河以南地区。取而代之的是八公山南麓的寿县。寿县周代属于州来(淮南国前身),战国时期更名为郢,曾是楚国都城。秦统一天下开启郡县制,置寿县,为九江郡郡治。西汉高祖四年(公元203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今六安市),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汉被杀,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县,更名寿春。寿县先后为都城、郡城、州城、县城,三千年延续不断,文化底蕴自然深厚。寿县别称寿春、寿阳、寿州,是第二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八个城市之一,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的三个城市之一,历史上四次为都,十次为郡。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寿春楚文化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一百六十多件,二、三级文物两千多件。寿县与淮南历史渊源深厚,文化一脉相承,联系千丝万缕。谈淮南不能丢掉寿县,言寿县不能离开淮南,它们之间的纽带就是八公山。
       淮南再次成为行政建制省辖淮南市的时候,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六月。国务院批复确定淮南市为华东地区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生产基地、安徽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寿县则隶属六安市,直到二〇一六年元月,寿县才正式划归淮南市,发源于八公山的淮南历史文化自此得以统一、完整、圆润、饱满起来。我个人理解,紧邻寿县的是淮南市八公山区,古老的寿县并入新中国建立后设立的能源新城淮南市,最根本的原因是八公山文化精神的召唤。寿县与八公山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只能合并。
      实地游览方知, 八公山现为著名的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就在寿县古城的边上;国家森林公园,分为八公山区部分(八公山南塘森林公园)和寿县部分(寿县八公山森林公园),游览八公山,是在享受一顿精彩纷呈的自然美景和意蕴深邃的历史文化大餐。淮南八公山的中国豆腐发源地是以寿县古城为中心的。豆腐不光是一种美食,而且已上升为一种文化理念,作为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早已渗透到人类丰富的精神领域。因此,寿县划归淮南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文化的选择,智慧的选择。人们有理由相信,著名的文化胜地八公山汉文化重镇八公山,豆腐文化发祥地八公山,将不断扩展影响,不断焕发异彩,更加青春靓丽,更加绚烂辉煌。
      初识八公山,零零碎碎,肤浅简略,不成系统,愿以此就教于方家。


                                                                 2024436日于家中





    贡发芹,笔名亚鲁,贡晖,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三级律师,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明光市六级职员,市政协原常委、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报告文学学会、诗歌学会、纪实文学研究会、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评协会员,省历史学会、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省民协、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省散文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法务部主任,滁州市民协常务副主席、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出版有诗集《柔声细语》《轻描淡写》《浮光掠影》等5部,散文集《帝乡散记》(38.8万字)《帝乡散忆》(42万字)《故园乡愁》(30万字)《明光史话》(40万字)《史林拾荒》(34万字)等6部,文艺评论集《管见孔识》(27万字)1部,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安徽滁州·明光卷》(41万字,主编)1部,史学专著《吴棠史料》《明光历史人物》《明光人文概览》《明光政协史》(上、下册,115万字,主编)、《嘉山县志》(80万字,点校)等作品集,计24部。作品入选《2010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国诗歌年编》《滁州文学六十年》《滁州散文选》《滁州市诗歌选》等30余种文集,其中散文《举人巧对朱元璋》入选河北少儿出版社《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五年级A版)课外教材、散文《寻找芦苇地》入选“百度题库”及全国性高中语文试卷阅读题,《明光史话》《史林拾荒》《轻描淡写》《管见孔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安徽滁州·明光卷》等5部书收入百度百科词条。曾获安徽省社科普及优秀读物奖、安徽省金穗文学奖、中国散文年会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奖、屈原诗歌奖、《文学界》优秀作品奖等十数种省级以上奖项及一、二届明光市政府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0 19: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佳作,问好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3 12:07 , Processed in 0.08946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