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1|回复: 10

且行,且歌——读评刘年诗歌三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8 12: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蓝雪花 于 2024-4-18 12:56 编辑

且行,且歌
文/蓝雪花

    比起诗人骑着一辆摩托车行过的万里路来说,他眼里的山水只是生命的背景,那些被时间磨砺的尘埃印痕,才是他所遇、所思、所悟的“质真若渝”的诗篇。

    从诗人的作品里寻找合适的文本,是个难于取舍的课题;确定后才发现自己选的三首居然都是“歌”题,那就顺势带一笔中国古体诗的“歌行体”,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韦庄的《秦妇吟》等;但我更想以《文章辨体序说》里的“句语浑雄,格调苍古”、《诗薮》里的“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昭昧詹言》里的“情辞摇曳,流动不居”,来表达我对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的泱泱文脉的赤诚敬意。

一、得失寸心知

    我以为的“知”,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生命领悟。
    我以为的“懂”,不是点头附和,不是心照不宣,而是人生洞彻。

    它们都来自个体意识对群体无意识的悖逆,例如诗人的《懂歌》:

《懂歌》

水上钓鱼的,并不懂水,真正懂水的,在戈壁滩上打井
钻入山的内部的,并不懂山
懂山的,已经把石头放下,在雪崩之前原路返回

懂画的,迟迟不肯落笔
懂得穿衣的,不会在蝉翼般的月光里穿衣服
炭虽然懂得雪,但只有那串深深的足迹,真正懂得喀拉峻雪原

    人们年轻时不懂“生活在别处”的哲学,经历后方知“诗,在诗外”的深意:文本第一节,从只存目的而不懂生死存亡的“钓鱼”表象,到无中得有的“戈壁滩”,再到物理解剖式的“钻入山的内部”,直至迷途知返。
如果诗写到这里就结束,那这首诗还只是“知见”。

    所以:
    “懂画的,迟迟不肯落笔”,是怕画不对还是怕画不好?
    其实都不是——画皮画骨难画魂,才是最大的难点。
    “懂得穿衣的,不会在蝉翼般的月光里穿衣服”,是为了舒适还是为了美?
    其实都不是——就像纯洁,如果不能“抛弃所有,虚空也无所装扮”,就永远无法体悟初心是什么。
    末句的“雪”意喻自然,“炭”意喻生存;“但只有那串深深的足迹”,才是知之而行的懂,才是“真正懂得喀拉峻雪原”后,“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懂——见天地不难,见众生也不难,唯有见自己,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诗歌是洞见的艺术,它必不在文字的浅表,而在它照彻之处。

    读刘年老师的诗也有几个年头了,最深切的体会是他对“知行合一”的践行与开拓、对真知灼见的笃行与引领。

二、浓淡两相宜

    谁说中国古典的美不能在现代诗歌里开出花朵?
    谁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不能在宇宙间纵横捭阖?

《色达歌》

放假回家的女子,骑着单车,袈裟飘飘,像朵火苗
她消失的地平线,云,开始燃烧
燃烧,到巴颜喀拉的雪为止
夕阳换成了月亮,火焰换成了海水,袈裟换成了旗袍

    在藏语中,“色达”的意思是“金马”,因历史上曾在色达境内出土了一块马形的金块而得名。色达县位于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于此,民族民间宗教文化博大精深,以格萨尔文化、寺庙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来自百度)

    这首《色达歌》里古典美的诗意不言而喻,我还专门听了一下诗人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平台里的、一位歌者的弹唱版,也很美。但我想说的是这首诗的意义:
读者能明确地发现诗中景象的流动和变化,由“火苗,燃烧”到“雪”再到“海水”,我们也能清晰地找到与之对应的“女子”“袈裟飘飘”“换成了旗袍”。这样的情境像不像“仙女入凡尘”?
    但这种解读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在“僧”“俗”之间产生迷惑,就像未能成悟之人,对“色空一体”的不解一样。

    我喜欢这首诗的“文以载道”。
    我对这首诗的解读是:入世无“我执”,出世无“空执”。
    作为出生在青藏高原的我,我更理解“巴颜喀拉的雪”,在诗歌中,是“源头”,是“圣洁”的生命原初意义。

    如果我们用那三个人类的终极提问,看看这首诗能不能回答:

    我是谁?
    是“放假回家的女子”。是“袈裟飘飘”。
    我从哪里来?
    “巴颜喀拉山的雪”。
    我到哪里去?
    “火焰”(涅槃)。“海水”(新生)。

    最终真理的完美形式绝不在某种完满性和看似“完成”的过程中,而在于追问的、深密的、被遮蔽的运动中。

    ——海德格尔

三、一望黯销魂

    读到诗人的《雄鹰歌》,让人想起“大方无隅”,“质真若渝”。

《雄鹰歌》

鹰起,白云四散;鹰落,电杆有了苍松的庄严
鹰来,蓝天有了意义;鹰去,蓝天一片荒芜

加油,鸣笛,摩托车叫出了鹰的尖厉
路,惊慌逃窜,钻入大漠

我来,人间有了意义;我去,人间将一片荒芜

    在所有诗人的笔下,具有大象征意义的意象,都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历练:

    古代人类之所以崇拜鹰,是因为人们发现,鹰是无惧狂风骤雨,飞得最快、最高的猛禽。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动物文化中,鹰的象征意义基本是一致的,是权威、勇敢、飞翔、力量、快速、自由的象征。(来自百度)

    鹰,在这首诗里,是一种妙有,它在文本第一节,不但能让人领悟“缘起,缘灭”,还会因为“庄严”和“意义”这两个词语,让人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自由真相。

    第二节是个对比境:当真正的自由从天上到了人间,就变成了“尖厉”和“惊慌逃窜”的现实。这也让我万分感慨:人类如今所面临的现实境地,和纳兰性德一句“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相比,不仅仅是农耕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区别,还有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人类科技文明的巨大落差感。

    但我依然要对文本末节表达中的独有性诗意发出赞叹:“我来,人间有了意义;我去,人间将一片荒芜”,如果站在一个小小的“我”的角度,和“鹰”没有区别,缘聚缘散罢了;如果站在“我来”和“我去”的角度,那就是另一重境界,很像诗人认可了人类对造物主的假设,却睥睨这个存在一样:即使人间如你所造,若无一个个小小的“我”的来去,你依然是个连自己也确定不了的空幻之无。

    最后,我以为诗人刘年的作品,做到了佛罗斯特的这句话:

    诗歌的材料应该在经验上平凡,但在文学上非凡。

2024.04.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8 17: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我找你找得好苦啊。天天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8 17: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有没有刊物文集。我要我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9 09: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的太好了,刘年的这几首我也非常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9 20: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佳作,问你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 2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臭 发表于 2024-4-18 17:52
老师,我找你找得好苦啊。天天搜

谢谢赏阅!假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 20: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海云 发表于 2024-4-19 09:17
评的太好了,刘年的这几首我也非常喜欢

谢谢阅评!假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 20: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不风度 发表于 2024-4-19 20:45
欣赏学习佳作,问你老师

谢谢赏阅!假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 20: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赏阅!假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2 05:59 , Processed in 0.10856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