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回复: 0

短诗更为考验诗性的超越力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7 13: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短诗更为考验诗性的超越力量
——读空也静汉英双语诗集《遍地乡愁》
               文/陈啊妮

空也静的诗歌独树一帜,每一首诗都写得短,我相信单纯对短制的追求,不是他的本意。这很可能与他的个人气质和语言掘进的速度相关。他的军旅经历及因此铸就的军人风格对他的诗歌的影响有多大?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或根本不存在这一问题。至少我从《遍地乡愁》这本汉英版的诗集中,难能找寻军旅生活的影子。他写的是生活,生存和生命,是可扩展到人类普识意义的话语。甚至,从诗中我感觉到空也静的生活,也是我的生活,包括他生活中的焦灼,激愤,忧伤和清淡。也正因此,诗人的个体体验和思索,替代或先我们一步,有所发现,并说了出来;抑或他话语极简,将经他观察并命名的存在,创造性地挽留并“解救”。诗人是质朴炽烈又很细腻的,情感在他的诗中得到妥当的控制,但我们仍能触摸到他奔腾的血。
保持对自然界的敬畏,及人类生存的良知,是理解空也静诗歌的一条线索。我想这一切主要基于诗人独立的思维,对万事万物个性的认识和表达。也许他写的最初的几首诗歌,就差不多是现在这个姿态,而没有刻意模仿名人大家的写作套路,从一开始,他就锁定了自我对世界的译解,以及对传统“设定”的忽视,就一下喜欢并坚守通过十行之内的铺陈解决问题的模式。不能不说,到目前为止已写出了近3000多首诗,皆是这样简约方式,会是一种顽强的历险,越写越多的诗,其身难以避免的复制性,语言游走或垒筑所形成的高地或深谷,也可能形成一种困境。所幸,诗人一方面自身一直有了这种自觉和警醒,另一方面也不断试图拓展边界。仅从这本诗集看,诗人主打的是“乡愁”,也是诗人写得最多的,我感觉他的视角,或敏感性,实际呈现了多重性。

空也静的诗,一以贯之的单刀直入并迅即产生的旋转,没有慢节奏或自带铺垫的启动,而直接划出一个横切面,由此而更快抵达“核心”,多少与持枪和手执剑刃相似。所以他针对一首诗的谋篇,充分考量的是出奇不意和一剑封喉,让客体来不及发出“啊呀”一声已致命,甚至做到了兵不血刃。当然我是读到“血”的,而且读到刀光闪烁后的白骨铮铮。这么说,并不是说他的诗就是一条快进的直线,绝不是,不然就没什么意义了,必须看到他内在的旋转、攀爬、跌落与回弹,以及突然的掉转和拐弯。因而我们从他的诗中,读到了精巧的复杂和上下左右贯穿的气息,形成了特别的诗歌美学。比如《狼群》:

“春风铺开宣纸
阳光研磨着远山的积雪
狼群挥舞狼毫
在草原上随意涂抹着
当夜色低下头颅
梦里梦外
总有死不暝目的眼睛
窥视着”

从这首诗中,便能读到诗人几度情绪上的转换。我认为尤其是这么短的诗,更讲究跳转和多维交叠,组合一幅立体画,或叙述一件事,总之它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同样,诗人注意到其意象不是一个平面上的,甚至多个时空维度穿插和揉合。这首诗写的是狼,但是立体的、幻化的、变形过的狼。

还是要说到细节问题。短诗中的细节安排是诗歌成立的“命根子”,更是绝不能缺少细节。即便是一首短诗,最终印刻在读者记忆中的,还是细节。但是短诗的细节难度更高,多说无益,但分陈的细节与细节之间,又必须存在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力量。可以说,诗中的细节是不完整,甚至是不确定的,它们之间“神合貌离”应是个原则,即内在的自洽性。空也静的《春雨》很能说明问题:

“下,还是不下
乌云有耍不尽的手腕
天空虚张声势
故意干咳了几声
一盘棋走到节骨眼
却没了下文
黄昏调整风向
玩起捉迷藏的游戏”

从拟人化写天空,到意象化和变形后的“一盘棋”,又突然向下转成半空的风,虽只字没有写到“雨”,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乌云”里正在酝酿的雨珠,以及“风”里传送的潮湿。可见这首诗虽区区八行,却有宏阔场景,并且有一种动感和质感,如冥冥中含混的宇宙,复义的光晕和雾气里潜行的生命之体。从《夜晚》这首诗中,同样可以领略到如“复印”“月亮”“邮票”“风”“飞鸽自行车”“老屋木门”“老花镜”“灯焾”等等细节,是一个组合,它们各自的位置在一首诗中是固定的,但在诗歌所形成的组合意象中是变动或变幻的。所以,空也静诗歌细节看似随心的摆放,实际是精致的设置。问题是,细节不提供答案和结果,也没有推导的暗示,只有呈现,往下的一切完全靠读者的自我演绎了。我认为,诗人留给读者的空间是没有边界的,又在该止步的地方,果断停住。

当然,空也静的很多诗歌从表层上看是“一气呵成”的,仿佛说明了某个发现,或提炼出哲思或禅意,但我想诗人为我们打开的仅是一扇窗,或带我们进入一道门。比如《春天》这首诗,很像个“小令”,写的是春天吗?应该不是,他写的是春天大环境里,对“你”的思念和盼望:

一下子
扭头原路返回
你不露面
村旁的桃花,山坡的油菜
谁也不开”

所以读到如《春天》这类诗,我们不要急忙离开,而是驻足,或深入一步。空也静在诗中实际存留了很多“没说”“不必说”和“不可说”的内涵,不等于它们因无文字呈现就不存在了。必然说,自有诗歌语言文字把握不住或故意撒手不管的东西,但它们是更实际且巨大的存在,诗人想让你的接续式想象力完成,包括体验、道法、灵魂游离、自然混沌场域或某神在你心目中的位置。一切的一切,不在诗中,但在诗的阅读中。

空也静诗歌的神秘性是不可忽视的。这可能也是一首短诗能立住的“暗器”。这本诗集中很多诗歌带来诗人经验世界的东西,但更多些是他的精神或灵魂世界的东西。后者一定是神秘的,也是更可贵的。两者都很重要,即使是一首短诗,也应两者兼备。前者关乎诗人的真诚和世事的真相,后者涉及超验能力和想象延伸力。正是后者美妙的神秘,产生阅读的诱惑和趣味,尽管它是想象物,有可能暗喻宇宙更真的真相,一种源概念或元气。如《年轮》:

“一圈紧套着一圈
缠入身体
成为解不开的死结
像一些反复提示的句号
活活地勒断
时光挺起的腰杆
宣判了
一棵树的末日”

这首诗中有明说的现实的部分,但更多“由诗说出的部分”,以及没有用文字表达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去探询的秘密。

我注意到了空也静诗歌中将世界浓缩的功力,让偌大的世界变小,进入我们的茶杯,或掌心,成为浑圆的玩物。这方面其实也涉及到空也静观察世间万物的方式,他更多把庞大的事物变小,又不丧失它的鲜活和个性。也许从遥远处看世界,如观察月亮,站在地面上观看更理想也更美些。甚至观察一个人,靠得太近也看不清,甚至会看错。诗人的《十月》既是一首写季节的诗歌,也是观察世界的“说明书”。远望才能产生联想,激活内心沉淀物,从而产生灵魂之间的对语,如夜晚你和星星的对视。现实是一个样子,但成为诗歌应是另一个样子,正如现实中的时间和诗歌的时间并不吻合,甚至是相反的或此消彼涨的关系。《十月》:

“一些旧事又被提起
摸着石头
一切真相早已浮出水面
熟透的思想挂在枝头
枫叶举起一面旗帜
迎面而来的风
踢着正步
鼓槌敲打着大地
日子像一条蛇皮袋
装满梦想”

这是一个诗的世界,或经过诗化后的浓缩加工后的世界,是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另一个存在,不是吗?同样的情况,如《深秋》《生活》《垃圾》《中秋》《西安》《白露》等,都是这种浓缩和变形后的“诗的场面和时间”。可见诗人在这方面游仞有余。

最后,我还要说一说诗人对人间苦难的极度同情与关注,让我读到他的真挚的同时,读到了他的良善,读到了他对人生关怀的超越与把握的能力。诗人从来不是“高大上”的附属物,不然诗人没有存在的价值;同样诗人应当更多关注低处的光,夹缝中的生灵和细微的呻吟声。《街头》这首诗就深深打动了我:

“枕着几声蝉鸣
一个农民工躺在木椅上
梧桐筛过的阳光
给沾满泥土的粗布衫
绣满了花纹
他像一只沉睡的花豹
牙缝里挤出一丝笑
一侧身
掉落人间
像一片枯黄的叶子”

这本诗集中的《雨夜》《藏家女孩》《草原》《路遇》等,也都是写的平凡的小人物的命运。诚然,即使是写“苦难”的“真”,也是有虚饰性的,并非一比一的描绘,“服从于自己的内心”应是作为诗人的底线。具体诗性铺陈的“假与幻”,如《街头》中“他像一只沉睡的花豹”和“像一片枯黄的叶子”,比现实中的“真与实”更有文本价值,“假”和“真”的交递行进和相互融合,很能考验诗人善良意志和诗性修养。

这本诗集中的英译部分,我大致看了十几首,虽然不如读原文汉语,但总体是总实于诗人的诗性思维的。汉英双呈,也是一种风貌和特色,即用英文的表达来体现汉诗的魂灵,不也是一种超越吗?
                                                                                                                                2024.06西安


陈啊妮:中国化工作协会员,作品在《诗刊》《诗潮》《星星》《扬子江》《诗选刊》《诗歌月刊》《延河》《诗林》等百余家期刊发表并入选多部选本。评论入围第六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著有《与亲书》(合集)。居西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2-23 05:45 , Processed in 0.08192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