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回复: 1

[日常交流] 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三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8 18: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三集)
罗国正
20246月)
徐念慈(19741908),江苏常熟市人,是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出版家。二十岁时便精通英、日文字,二十一岁中秀才,却无心科举,而对数学、外文很有兴趣,擅长数学、能文章誉鸣乡里。1898年前后,他曾与曾朴等组织学社、研究学术,后建议扩张为高等小学;1902年就读于江阴南菁讲舍。这年,蔡元培、蒋维乔等在上海举办中国教育会,“以教育掩护革命”,他参与其中。1903年,他翻译英国小说《情天债》(未完成),逐步在文坛崭露头角。后在家乡创办竞化女学,又与蒋维乔合办尚公小学。1904年,曾朴在上海创设小说林社,发行《小说林》杂志。他应邀担任编辑,他同时又在上海文学师范讲习所教书。并主持社外的宏文馆,编辑辞典、地图等书籍。在小说林社期间,经他较阅或批注出版翻译的小说多达90种,由他翻译的小说有8种,风行一时。他还撰写大量的小说理论,先后在《小说林》上发表,其中有他的名篇《余之小说观》,1905年他加入江苏教育会,1906年推为江苏教育会总会干事。同年,他又发起成立常昭教育会。1907年,推出《小说林》月刊,他任总编辑。他创作的《新法螺先生谭》,被文学史研究者捧为经典,称他是中国科幻小说之父。学者王运熙、顾易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样评论“假如说梁启超是晚清小说奠基者的话,那么,徐念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代表晚清小说理论的高度。”1908年,他积劳成疾,以前的胃病复发,他轻信了江湖郎中,误吃了日本的所谓“不死药”的猛济,吐泻不止,三天后就不幸去世。年仅34岁。真是太可惜了!他这么年轻就取得这么多的成就,是难得的人物,如果他能健康、长寿,将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不可估量。
下面介绍徐念慈主要的美学观点:
1、他认为“所谓小说者,殆合理想美学、感情美学而居其最上乘者”。
2、强调小说能满足人的愿望,做到“不外使圆满而合于理性之自然也”。
3、他认为中国小说事繁,忠奸贤愚并列于变局,奇正巧绌杂陈,“其首尾联络,映带起伏,非大手笔,大结构,雄于文者,不能为此,盖深明乎具象理想之道,能使人一读再读即十读百读亦不厌也,而西籍中富此兴味者实鲜,熟优熟绌,不言可解”。
4、他应用基尔希曼的感情美学,对中西方小说进行分析,说明“美之快感”,是“由实体之形象而起”。他赞同基尔希曼所说的:“美的概念之要素,其三为形象性”。他认为“形象性者,实体之模仿也”。形象性比神仙鬼怪的形象更感人,原因是“一非具形象性,一具形象性”,所以,有不同美感的效果。
5、“理想化者,由感兴的实体,于艺术上除去无用分子,发挥其本性之谓也”。
6、强调小说之美“超越自然”。
7、“小说者,文学中之娱乐的,促社会之发展,深性情之刺戟者也”。
8、他主张从形式、体裁、文字、旨趣、价值等方面改良小说,使小说“务合于社会之心理”,“是为小说之进步,而使普通社会,亦敦促而进步”。
徐念慈所处的年代,恰逢西学东渐之风正劲之时,他善长英、日文字,本身又是作家、翻译家、总编辑,既写小说,又校阅、编辑、翻译大量的小说、文章,非常注重学习、研究中西方小说比较,可以说非常专业,在这方面能说出可以确立他在文坛地位的美学见解,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加上当时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他显得特别突出,这就所谓时势造英雄和工夫不负有心人。徐念慈的小说美学观点是注重中西美学的比较;认为小说能适合理想、美学,感情美学为最上乘;强调小说能满足人的美的欲望,“使圆满合于理性之自然”;他具有民族审美意识为骄傲的文化观念。他觉得中国的小说耐看,可读十遍百遍而不厌。他提出小说之美超越自然的想法。指出小说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中之以娱乐的,促社会之发展,深性情之刺戟者也”。主张小说要朝着“务合于社会之心理”,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改良,强调形象的美感效果,艺术地去掉无用、多余的成份。他的小说观反映出近代小说理论审美评价系统和学理化,在中国小说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认为,不只中西方的小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应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更不应有门户偏见。事实证明,同一本小说,对于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或同一个人处在不同时期,处在不同的境界,看法也可能不一样。例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就有人主将要看,也有人反对看。在看过的人里,有的崇拜曹操,有的喜欢刘备,也有将诸葛亮作为偶像,还有人把赵子龙视为学习的榜样,而不少妇女却喜爱吕布等等。无论小说、或其它艺术作品,一旦进入社会,其影响常常是具有多面性,有人从中吸取了正能量,也有对一些人产生了负能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作品,对社会会形成不同的作用。所以,艺术品的欣赏、审美,需要适当的引导。对于小说创作,我主将可以“顺其自然”地写,也可以“超越自然”地写。既可写实,也可写虚;既可表现美,也可揭示丑。这都以作者的个人风格和实际情况而定的。要形象地、带感情地,能感动人,去除无用的成份,传播美的能量,进行描写,这是必须的。世界各国现存的小说之多、流派之多、不同风格之多,可谓目不暇接,而且还在层出不穷。文学归根到底是人学,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小说就更为突出地表现人性。在这博大深厚的领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我认为,只能挑选一些名著,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来阅读,如果连这些都没有读过,就连不少的常识都不知道,与人交谈,缺乏谈资,要写这方面的文章容易缺乏材料,审美能力也有所欠缺。面对着浩瀚的知识海洋,只能不断地学习、渐渐地积累。真是:活到者,学到老。做一个有丰富灵魂的人。
3125、近代画家陈衡恪,字师曾。他的绘画美学观点主要如下:
1、“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2、“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所谓感情移人,近由美学家所推论,视为重要者”。
3、“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4、“所发表抒写者,自能引人入胜,悠然起澹远幽微之思,而脱离一切尘垢之念”。
5、反对“以丑怪为能,以荒率为美”。
6、“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率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指抹粉之态。以保其可远观,不可近玩之品格”。
7、“以形似进于实质,求不形似,游于天倪”。
8、他认为,西方从写实进入印象派,就不重客观而专主观。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联翩演出,其思想之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而不能不别有所求矣”。
陈衡恪的绘画思想,重视人的精神、感情在艺术上的移情作用。强调文人画与艺术家个性感情修养、审美趣味的联系,“纯任天真,不假修饰”,充分表现个性。以突出文人的性质、趣味、感想,来抒发自己的高尚审美理想,在澹远幽微之思里,引人入胜。在中西绘画的比较中,他提出“以形似进于实质,求不形似,游于天倪”。他认为,西方从写实发展到印象派、未来派等派,可见只有形似不足尽艺术之长。他主张创作文人画要依循审美规律来保存和发扬它的特色。
陈衡恪的美学观点,在现代有相当大的影响,传世作品有《墨菊图》,出版了《陈师曾画选》,著有《染苍宝印存》、《陈师曾先生遗墨》、《槐堂诗钞》、《不朽录》、《文人画之价值》、《中国绘画史》。
很多中国文人画,寥寥几笔就一幅作品,不懂艺术的人,看上去是非常简单,实际上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我认为,这类画内在的艺术元素既多又复杂,是难度极高的艺术。西方的画家基本上是很难掌握中国文人画的技法和理念的,更何况创作出一幅较好的作品来(我至今还未见到)其主要原因有如下:绘出较好中国文人画的画家要具备几个主要条件,第一,要较熟练中国的书法(这一项,就须多年积累,花很大功夫才能成功);第二,掌握绘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懂得中国墨汁、颜料和水份的用量、浓淡分布在宣纸上产生的效果的变化规律,使之有意境、韵味地表现出来;第三,中国文人画的用笔、布局、具体安排,多数是用道家的理念来进行的,如虚实、阴阳、留白等等;第四,其内容多数是反映出儒、释、道、中医、或渔樵文化等思想,内含中国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活动的文化内容;……。这么庞大的知识体系、技法体系,如果不是长期处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浸淫,是很难真懂绘中国文人画的。而写实油画和抽象油画,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画家相当薄弱,须要向西方画家们学习。
3126、   对文化界不可忽视的重量级人物王国维的  
主要美学观点分析和理解
罗国正
20246月于广州)
当年清华大学四大名教授是: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陈寅恪,王国维排在第一位,可想他的学问和名气之大。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是《人间词话》。至今,在我与一些文化人的交谈里、或阅读不少文章中,常听到、见到他们引用王国维三重境界说的这段话:“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这是王国维分别引用宋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和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三句诗词。这三句诗词经王国维组合出三层阶级境界时,就产生了优美的、美学的逻辑递进关系:前提是有“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主体,时空处在“今之”,这是大家预知的结果。应该也是王国维的重要奋斗目标。他在《人间词话》里写这样一句话:“有时候,想从天空扯一缕云,捻成画笔,在世间留下我留来过的痕迹。”王国维认为,能有这样的结果,是不可避免地须经历三个层面阶级:第一阶级是:在浊浪滔天、万物凋零、乱云飞渡、前途茫茫又孤独无助里,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在无限广远的寥廊中,冷静、理智、认真地寻找到前进的道路。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阶级:道路已确定,心中已有理想的目标,就奋不顾身,不怕千难万苦去努力追求,直至找到这“美人”。然后就进入第三阶级:方向、道路、目标、决心、不辞劳苦的状态,寻找行动已具备,这就是来到了第三阶级的路口了。一旦找到“美人”,就达到了第三阶级!到处五光十色,人山人海,“美人”在哪里呢?“成大事大学问者”都是意志、毅力非比寻常的人,就“众里寻他千百度”,在寻找中分析、思考、渐悟,突然开窍顿悟:这么理想的“美人”,怎么可能会与陶醉在热闹狂欢、万人排队过独木桥的芸芸众生混在一起呢?于是猛然回首,果然那“美人”就在灯火稀疏冷落的地方在等待着我的到来。终于找到了,进入了“成大事大学问者”的崇高美学境界。
人们长期以来都对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赞口不绝,反复引用、传颂。大家却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这三重境界每一个阶级都是主体追求客体,只强调外求,没有主张内修。很自然就会加速身心的损耗。人生的境界提升,应注重内外兼修。我觉得,如果当年王国维能抽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多写写草书和狂草、进行坐禅、打好太极拳等,提升精、气、神,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来抓,将长期读书、案枱上写作在身心上积聚的酸腐之气排出,让自己的心胸更开阔,不是只为“在世间留下我来过的痕迹。”而是为中华文化雄踞世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奉献,那么,他自认为的那些耻辱就显得渺小,可以放下,不至于后来自沉昆明湖。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可惜的事情啊!因为一个民族、国家,能出一个像王国维这样的重要的文化人物是多么的不容易!当然,历史是没有“如果”,我写这段话,旨在提醒后来者。话又说回来,其实,王国维这三句诗词表达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个阶级境界,他是非常在意,多次改动和提及,以示人们不要将其作为闲笔。我认为其实质属于艺术本体论,立论的基础是主体哲学,将审美主体作为架通认识主体和道德主体的桥梁,并作为最高主体的存在,当然,这审美主体包含有价值主体的很多成份。这样,他就以叔本华的思路为主来融通了康德、席勒、尼采的理论。使自己的美学思想能更好地自圆其说。却没有从理论上回答人的境界向特殊的艺术境界转换的相关问题。其实,这三境说,是文学比喻,以名诗名句,呼应名人的权威,当然有很大的感染力,用朦胧的情景来象征出不同层次境界意韵的特有美感,太容易渗入人们的心脾了,并留下很大伸缩性的想象时空,使不同的人,可以结合自己特别感受进行久久的联想,这大概也是吸引这么多人去记颂的魅力所在吧!但在美学学理上,这种比喻是没有严格的、准确的定量、定性的。那就只能让人们各自结合自己的情况去领悟了(关于境界的界定问题,有兴趣研究者,可查阅我著的《美学心得》第2653条《美学境界无限》一文和其它相关的条文里的表述作参考)。
为了对王国维众多的美学观点有更好的分析、研究和理解,很有必要对他的人生经历和经验、知识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对此作出简述:
王国维(1877123日—192762日),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享有国内外声誉的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学者。他的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乡风对他的成长和人生道路有深远影响。他父亲王乃誉,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人们长敬仰。他童年、青少年主要在家乡度过。四岁时母亲去世,他聪颖好学,读书生活主要受其父影响。他父亲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博涉多才。他七岁入私塾受启蒙,在父亲指导下博览群书,并初步接触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维新思想。1892年,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中秀才,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同年和1893年,先后赴杭应试未取。1894年赴杭考入崇文书院,主要精力未用在应试,而是博览群书,对史学、校勘、考据之学及新学有兴趣。甲午战争后,大量西方文化、科学输入中国,他产生了强烈追求新学的愿望,但因家贫不能外出游学,仍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等。至1897年,任塾师时很不安心,由他父请人推荐到留洋学堂,向往出国留学。1898年,他由父陪送,赴上海求学,入《时务报》馆,在东文学社师从日本教师藤田丰八、田岗佐代治学习日文之余,兼学英文及数理等。这年戊戍变法失败,六君子遇害,他深感不平。1900年春,他为参加出洋考试和安排赴日留学奔波,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田岗两位老师帮助下,赴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因病,次年由东京返沪。八月后,赴武昌农校任译授。他在罗振玉办的《教育世界》发表了大量译作,继而成为该刊的主笔和代主编。在编译过程中,加以自己的论述,介绍大量近代西方的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的思想。1903年,应张謇之聘,任通州师范学校教习,讲授伦理、国文。在这期间,他醉心哲学、文学,还创作了不少诗文和发表了一批文章,明显是一个文学家了。从1898年他二十二岁到1906年三十岁期间,他除在东文学社、东渡日本留学,还曾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堂等。这段时间他主要研究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并兼研究英、法诸家,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还攻读西方的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并具有开拓性地翻译心理学、逻辑学名著。他的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静庵诗稿》、《人间词话》。此外,他曾担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三十岁后,转治文学,向国人介绍托尔期泰、莎士比亚、拜伦、但丁、歌德,并作一定的比较。同时他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人间词话》。对中国戏曲史研究,写出《曲录》等多部著作,为《宋元戏曲考》的写作奠定了基础。190812月间,他太夫人病故,返乡奔丧。3月与继室完婚。4月携眷到京。1911年辛亥革命,清政府解体,他携眷随罗振玉到日本,侨居四年多。在罗振玉支助下,静心做学问,研究经史等,平时与罗振玉互相切磋论学,还协助罗整理大云书库藏书,得尽窥所藏彝器及石器物拓本,并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他开始研究甲骨文,以古文字学为基础,研究古史,从古物到古册、服饰、建筑,所涉甚广,著述甚丰,在戏曲研究上有重大突破,著《宋元戏曲考》,誉为戏曲史研究上带总结性的巨著。他的诗作也结集,名为《壬癸集》。为不再以全家生活有累罗振玉,为了生计,于1916年回国,在《学术丛编》任主编,兼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甲骨文字及商周历史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还曾参与编纂《浙江通志》和为藏书家蒋汝藻编《乌程蒋氏密韵楼藏书志》等。并将辛亥以来的研究成果编成《观堂集林》,对后世有较大影响。1921年,邀请出任北大文科教授,被他所拒。1922年初,他允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但没有接受酬金。1923年春,溥仪选海内硕学之士,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有幸得窥大内所藏。1924年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他引为奇耻大辱,与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以殉,受家人阻而未果。结束了“南书房行走”工作后,在胡适等推荐,出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他推不就院长,仅任教职,讲授《古史新证》、《说文》、《尚书》等课程,从事《水经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他多方面的研究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19252月,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聘他为导师,他请示溥仪后就任。此后,转入研究西北地理及元史,并继续授课,弟子遍布学界。1925年,他受清华礼聘,他名义上仍是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伴逊位天子读古书。1926年中秋刚过,他的长子在上海病逝,他痛惜万分。19276211时左右,他跃身头朝下扎入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至今原因未明,都是推测)。清废帝溥仪事后赐他谥号为“忠悫”。罗振玉来京为其经营丧事,王国维被安葬在清华园东二里西柳村七间房之原。19286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
下面将王国维主要的美学观点列出:
1、“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2、“艺术与情感不仅是哲学的中心论题,而且必须纳入哲学思想的根基之中。”
3、生活的本质是“欲”。“欲与生活与痛苦,三者一而已矣。”
4、摆脱生活的“欲带来的痛苦,只有求助于美和艺术。”
5、“美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又观之之我,非特观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
6、“若不视此物为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观其物,则此物已非特别之物,而代表其物之全种;叔氏谓之‘实念’。故美之知识实念之知识也。”
7、美和艺术可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美之为物,不关于吾人之利害也。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8、“美的性质”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
9、美可分优美和壮美,优美能“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而不厌者”;壮美则“不利于吾人之意志”,令意志破裂,由知识冥想其“理念”。
10、他主张美是天才的产物。“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11、“且美之对吾人也,仅一时之救济,而非永远之救济”。
12、他提出“古雅”的审美范畴,“古雅”是艺术“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是“第二形式”。
13、他认为神、韵、气、味,是后天的、经验的,深层次概念,不是先验的概念。“不必尽俟天才”,“亦得以人力致之”。
14、他认为文艺有感情性和想象性及因果性的特征,“记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更有“玩物适情之效”。
15、“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16、艺术的个性“贵具体而不贵抽象”。
17、“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18、“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19、“夫人之心力,不寄于此则寄于彼;不寄于高尚之嗜好,则卑劣之嗜好所不能免矣”。
20、“所有已达到彻底否定意志的人所经历的境界,就是所谓物我两忘,大彻大悟、与神为一,等等。”“是高于一切理性的心如止水般的深沉宁静,从容不迫的自得和怡悦”。“之人也,之境也,固将磅礴万物以为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也。”“无内界之争斗,无利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于道德之法则。”
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理解,我认为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经历、他的经验和知识的结构,他要追求的目标和他为实现目标所作的相关努力。
王维国是处在中国近代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历史交汇点上。他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他同时经过西方美学思想隆重的洗礼,并因应中国社会正在大变局中引发出的系列时代之问,用新的高度和视角,作出了他对时代的回答。既对中国传统的文艺思想作出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总结,成为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他又对中国的新文艺发出了先声;后经梁启超、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人的各自发挥、或加以改造,就形成了中国现代美学有了较厚的根基。近百年来,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美学思想从未有过缺席,对时代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国维主要的美学理念,是以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等哲学、美学作为理论基础,也穿插当时西方的心理学、文学、艺术家的意识,其中以叔本华的观念为主轴,并兼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和美学,其中宋词和《红楼梦》、孔子的思想对他影响较为深刻。
当年的时代之问的重点在指个人主体的正当性。主体是怎样成为认识主体和道德主体的最后根据?主体之间怎样建立一个理性的社会?核心问题是如何“立人”?王国维强调天才的主体对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作用。他力倡“纯粹之哲学与纯粹之美术”,认为“最尊贵而已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艺术与感情不仅是哲学的中心论题,而且必须纳入哲学思想的根基中。”天才可通过哲学与美术敢于融合“无限之动机”与“民族之道德”为一体,显示出主体性。他采纳了德国哲学家们的思路,用审美主体来搭通和平衡认识主体、道德主体的濠沟,并把审美主体放在最高的位置,这已包含着审美的自律性,而无须借助道德而具自足。进一步则审美已有超越性。这样,审美主体的正当性问题就实现了最终的解决。他用“古雅”的审美特性,从根本上弥补了西方自康德以来美学艺术“天才论”的缺陷,为众庶建立起审美范畴,架起可以通向审美道路的桥梁,除“天才”们独享优美和宏壮外,人们也可以通过恰当的努力,获取到“古雅”的审美享受,让更多人得到了“美的位置”和人生的意义。这样,在王国维的观念里,就可以较好地平衡、较全面地解决了审美的多方面问题。
王国维花很大的精力,反复去强调他的“境界说”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在中西文论的美学交汇点上,他试图将“天才说”、“游戏说”、“苦痛说”、“古雅说”和多种境界熔铸在一起,并将风格论、技巧论、趣味论等都在“境界说”中有机地结合成为知、意、情三分框架的本体论里,以标明他独特的美学思想的主体性。
王国维较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美学观点,尤其是叔本华的观点。他并认同生活的本质就是“欲”,强调要摆脱生活的“欲”所带来的苦痛,只有求助于美和艺术。他赞成美的对象是形式。一切美都是形式美。美和艺术的作用在于使人超然利害之外,玩之不厌,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这种美,就是他提出的两种美的第一种:优美。第二种,他称为:壮美,或叫宏壮。他说这种美不利于人的意志,能令意志破裂,使人由知识冥想它的“理念”。他主张这两种美是天才的产物。他还认为,美仅是对我一时的救济,不是永远的救济。他又提出了“古雅”的审美范畴,来概括人们对审美的体验,这是高于自然的形式,是“第二形式”,神、韵、气、味的美学范畴是后天的、经验的,深层次的概念,无须尽等天才的出现才能掌握,但须经过人为的努力可以得到的。这样,王国维就解决了天才和大众都能享受到审美的问题了。他还通过科学、史学、文学的异同,指出文艺有全人类的共通感意识,其特点是具有感情性、想象性,又有记事性、明因果的史学特点和“玩物适情之效”。他强调艺术“贵具体不贵抽象”应“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入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只有做到这样,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人,就有境界。
王国维的美育论虽然是以席勒为宗,其哲学基础依然是叔本华的。他主张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慰藉功能合一,而联系两者是天才论。这就是叔本华理论体系的一个特色。其实质是反映出艺术创造论。叔本华认为,“天才”的本领,一切人都或多或少有的,不然的话,就没有艺术欣赏了,这与教育无关。王国维则用“古雅说”来发展叔本华这思路,他的美育着重在人格教育方面,“君子人格之养成”。当时梁启超提倡“新民说”,而王国维则不赞成对国民性的批判,主张用美育来救治国民精神的疾病,推崇人道教育及“完全之人物”的教育理想,试图用美育把哲学与教育达成一致。这反映出中国现代美学首先是人生哲学,然后才是艺术哲学的一个特点。通过个人人格和国民人身份两个方向来造就出真、善、美的人物。他还认为,当下“义之于社会,其用急于仁”,文学是“天才游戏之事业”。
王国维美学理论并非是西方思想的简单移植,而是立足于当时的现实,结合中国文化传统而产生的。在新旧道统、学统更替之际,政治自觉、文化自觉,通过多方面较喜欢美学角度来回答自律与他律之争的纠缠、来审视、评判其合理性与价值,以唤起人的自觉,逐渐形成人生艺术化的思潮。无疑,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是以人生论为依归的,他把艺术和审美视作无关利害、超脱欲念,以达到恬静、获得慰藉之道。
欧洲有观念主义传统的思想大家们,更多的是用哲学的语境来讲美学。在我的感觉中,王国维更多的是借欧洲观念主义哲学的思路,用中国的文学语境来表达美学。如果不去追问支撑他们理论的逻辑前提和起点是否正确,只按他们自己从空想中去安排、设定的推演过程,一直顺着走下去,很容易会引起精神上的自我陶醉,这种思想上的慰藉,却在现实中无解。
我一直都认为,产生美学的大前提是以人的本体作为存在的基础。本体结构有内在的规定性,这规定性的重要方面表现在感官的感觉,感觉中最优秀的部分是美感,这是美学产生的起点。也就是说,没有人的本体,或有了本体而没有感觉、或有了感觉而没有美感,都不存在美学上的问题。所以,美学的逻辑前提和起点不是观念,而是人的本体、本体的感觉、感觉中的美感。人本体有多种器官,多种器官联系着大脑,有多种感觉。不是所有人、所有的器官都有正常的感觉,有个别人甚至有的器官没有感觉,更不是所有人的所有器官都能使大脑产生美感;有的人可以达到所有器官都能令大脑产生美感,但器官与器官之间的比较,不同人之间相同类型器官的比较,感觉、美感都有强弱、优劣之分。人的本体结构有本能的审美能力,这是生命沿着宇宙生命发展规律在无数次趋吉避凶、适应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这类本能的美感反应,在一些动物中也存在。其中食、性、视觉方面的神经线特别发达和敏感。后来人类产生和掌握了语言、图案创作、文字、数字、计算、舞蹈、音乐等,既能形象思维、又可抽象思维,就进入了从只有本能审美,也可以自觉审美,从只有形象的、直观的、物化的、具体的审美,进入又可以抽象的、思辨的、联想的、综合的精神层面的审美。这是美学底层逻辑运作的根基。进一步的发展就有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等的诞生,之后,就一路逐步走向更加成熟、繁荣,美感、审美的内容越来越多种多样和复杂。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结构、分工、活动,都存在差异性,必然导致审美能力的差异性。审美进入多种的专业化,审美的境界也分出多层次。换个角度说,也就是人们的审美境界和审美享受,是人的财富和权力不能代替的,要获得美和境界,除天赋外,重要的还须努力学习、实践、专业训练、正确的体验和修行。这里应再次强调,真、善、美是人类三大体系,美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体系,如果将它作为真的体系、或善的体系的附属、或衬托的分支来研究,并不承认美感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的客观存在,只将其作为是象牙塔顶层的东西,只有天才能够拥有她,这就对美的认识误入了歧途。同时,我主张,涉及以美学为主题的文本,应以美学的语境为主,而真、善、文学等方面的语境可加以配合,否则,就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当然,很多美学的研究和表达,是离不开哲学、科学、宗教、心理学、文学、艺术的表达,但应该是美学的语境是主体。当然,如果不是美学方面的文章,而是其它方面的文章而涉及美学问题,那就另当别论。
王国维所处的时代,很多文化的杰出人物,无可否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其中包括翻译、介绍不少西方的先进东西,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但给我的印象是,其中不少人对西学过分地崇拜,被西风吹到连脚跟都站不稳,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走向了崇洋媚外。其实,无论是欧洲的、还是当时我国的美学,基本上都不明白审美是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本能与自觉、客观与主观、主体与客体等等的辩证统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是偏向一面,忘记了另一面,如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等都是如此。王国维和一批我国文化界大人物深受他们的影响,自然就不会例外了。下面就从这个角度,我选一些王国维的美学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
第一,王国维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欲与生活与痛苦,三者一而已矣。”摆脱生活的“欲”带来的痛苦,只有求助于美和艺术。美和艺术可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美之为物,不关于吾人之利害也,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他还认为:“且美之对吾人也,仅一时之救济,而非永远之救济”。
王国维以上的表述既是美学(包含文学、艺术)、或人生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哲学、宗教、心理学、医学、行为科学、决策学、价值学等等都关注的问题和提出解答、解决的办法。总的来讲,就是可从真、善、美三大方面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主要分析、理解美学的问题,所以,首先从美学方面先讲,然后涉及其它方面。
人的本体结构已规定人作为主体一刻也离不开客体。这客体如空气、水、阳光、食物、居住地、性生活伴侣、或延续后代的配偶等等,同时本能和自觉地离开、躲避、或消除不利于自己、或损害自己的客体,如猛兽、坏人、有毒物质、自然灾害等等。这是人的需要。有需求则“欲”就产生。需求是在判断、选择、行动中落实的,这已包含着感觉、美感、审美判断了,欲望贯穿着整个过程。审美判断、选择、落实的经验多了,欲望的成功率高,就享受到更多的成功感、快乐和美感。知识、水平、审美能力、人生境界也随之提高,欲望自然地综合上升,这是人之常情。从需要到欲望,发展到欲望到需要,从只有生理需要发展到心理需要,从物质需要发展到精神需要。需要和欲望的种类越来越多,层次逐级提升增加。这是类的发展必然。事实上,人不可能没有欲望。如果一点欲望都没有,就像死人、或像石头般的死物。有的智慧者,在练功时,可以收住欲望,暂停一切念想,为的是身心健康、增强自身的正能量,让头脑更加清醒、灵敏,然后更好地追求要达到的目标。这些人,清楚地知道,每个人有限的身心,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对“欲”要有个“度”,并须依道而行。如果过了“度”,不依道而行,滥“欲”,则对身心带来损伤,甚至死亡,出现痛苦就不可避免。大量的事实告诉人们,“欲”具有两面性,既可更带来快乐,又会引起痛苦。关键是否能依“道”把握“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18: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解除人生、或生活的痛苦,人类有史以来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和具体的落实措施,而王国维主张“只有求助于美和艺术”,用美和艺术解决“欲”所带来的痛苦。他这种方法,只有很少人能做得到,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求助于美和艺术,在某种意义上看,只是将“欲”的注意力、情感、活动方向转移,用新的兴奋、审美享受、带来的快乐抑制住原来的兴奋、痛苦。当然,这也属于方法之一。只是对很多人是没有效果的。能有效果的,应是具有很多综合条件,善于审美和艺术素质较高的人,但他难道不明白,也有不少人,因为美和艺术而引发出更多的“欲”,因求之不得,带来痛苦吗?有的人因为美和艺术产生了想入非非,或劳神伤身,或朝不保夕,贫困潦倒,产生了诸多的痛苦。所以,看问题要善于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王国维仿佛也感悟到以上的问题,他说:“且美之对吾人也,仅一时之救济,而非永远的救济。”这话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是有效的。但他只感悟了大部分,还有少部分人是因为美和艺术获得了长久的救济,例如有的美学教授,著名的书画家、雕塑家、文学家、音乐家、歌唱家等等。他们从事美和艺术的职业,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因此有了丰厚的生活费用,尊严、地位、婚姻、培育后代、教育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等等都因此得到良好的效果,过着满意的、无痛苦的生活。所以,看问题要全面、立体、动态,主动运用四十二维时空观。从另一角度看,“美和艺术”都属于色的部分,要解决人生的痛苦,不能靠单一部分,而须要色空并用。

人们应该清醒、清楚地知道,人的本能和自觉的美感、审美能力是人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趋吉避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宝;是塑造优秀的人格、防止社会高度分工所引起的异化、纯洁人的感情和精神世界、按美的规律去建造,激发出创造力的重要动力,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更高的境界的永不枯竭的正能量源泉。须高度重视自觉努力发展。

从具有普遍意义来讲,要全面地、有效地解除人的痛苦问题,须从真、善、美三大方面入手,善于色空并用,动静结合。如果只从一个方面去解决,对很多问题是欠缺破解的力量的。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根据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时段的实际情况,以其中一个方面、或一个重要环节、或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它的做法作相应的配合,痛苦就容易消除了。例如,有病痛的人,吃对了一剂药,病就治好了。又如,不少人因贫穷而带来诸多的痛苦,一旦彻底解决了经济来源的问题,众多的其它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这就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得到解决,其它矛盾就迎刃而解的哲学道理。求真,主要是哲学和各门科学,重在所求得的“真”,有效地应用于实践、各种体验上。真就是指本原、自身、实在,认识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真是与假、伪相对的。人要主动地解决一切问题,都必有正确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方法,实行有效的做法。当然,解除生活、或人生的痛苦也不例外。人类针对不同的问题、困难、痛苦已发展出各个学科、部门,有针对性地专门地处理,如面对疾病,有医科、医院,为解决粮食、饥荒问题,有农科和粮食生产部门等等。所以,追求真理非常重要。真理遍布一切。充分反映在哲学、科研、经济、教育、军事、医疗、体育、治安、经营家庭之道、会做个人奋斗的可行性计划等等,各个领域之中,也时刻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之中。对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须理解和坦然面对。心中没有真理,在世上寸步难行。一切都将过去,只有追求真理、认识真理、践行真理,是解决一切问题、当然也包括解决人生痛苦的问题最普遍、最有效的良方,是让生命通往幸福、快乐,获取更大之自由度的必由之路。

正确的善的理念、意念、思路、思想和活动,是从物质上、精神上、人的身心上获得吉祥、安康、解除人类痛苦的重要途径。善的含义是:善良、慈善、仁爱、亲善、友好、美好、吉祥、圆满、完好、淳厚、擅长、好好的等意思。善是与恶相对。人们只有通过“求真”,才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真善”,而不被假善真恶所欺骗,才更好地确立善的正信、正念、正行。这也涉及选择正确的信仰问题。善行就是利益众生,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善行就是努力使自己身心健康、精神饱满、勤奋、积极、向上,言行善良、合于道义,对人诚信友好,远离坏人坏事和恶习,敢于同一切丑恶现象作斗争,才能培养、壮大正能量和高尚的情操,常积德行善。积极参与把灾害防范于未然、慈善公益活动,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在助人中感悟人道,广结善缘,明了生活的真谛,得到快乐,形成崇高的人格!学习、掌握多种身心调节和锻炼的方法(包括一些有效的“空的法门”),经常有规律地体育运动,努力做到拥有多种生存和发展的本领,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终生学习、进取的精神。这样,幸福、快乐的生活会不断增多,人生的痛苦、灾难就会减少。如果大家都这样努力去做,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就层出不穷,坏人坏事就会减少。围绕善的问题,古往今来的论述和故事很多,这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好好地继承这优良的传统,我们应该在新的大时代中,发扬光大、作出新的贡献。当代社会,与慈善、公益有关的单位、机构、组织、协会很多,它们各自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只要更多的人自觉地有更多的善念善行,形成强大的善的力量,我深信,痛苦在人间就会越来越少,社会就更多的幸福、安康、吉祥、快乐。

大量的事实和道理告诉人们,王国维提出用美和艺术来解决“欲”所带来的痛苦,只能对极少数人有效,而且他也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救济”。而且方法单一,力量单薄。要想绝大多数人都能离苦得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有众多充满爱心、慈善、公益人士积极地从大量的人、财、物、科技等方面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有方法、有步骤地推进,要从真、善、美三大方面努力入手,通过物质、精神、身心安康三条大道去落实,才可能取得较全面、较圆满的效果。这样才使人间不断地向着真、善、美的崇高境界发展。

叔本华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欲”得不到就痛苦,“欲”得到了就无聊。所以,人生是悲剧。王国维继承了叔本华这思想,认为“欲”与生活与痛苦是合一的。我则认为,生活的本质是人本能地、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进行感受、学习、追求和享受着真、善、美,并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不断地感受、学习、追求和享受更全面、更自由、更高层次的真、善、美,直至生活的停止,又由后一代继续如此接力,一代一代地进行,以至无穷。这过程,力争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得全部、或部分实现理想的愿望,如果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也在精神上能够涉及。这生活的过程,既有快乐、如意、又有痛苦、失落和无聊的时候。关键的问题在于不同层次、不同的个人对真、善、美的理解既有相同相通之处,又有不同的具体地方。其中因信仰和价值观的不同,对真、善、美的理解也不同。大部分人是按照自己的情况去理解、去追求自己认定的真、善、美。只有具备高度理智、高尚人格的人去追求合理的、公认的真、善、美,还为他人、社会、甚至整个人类、所有的生命去追求真、善、美。自私自利的人,常不顾损害他人的真、善、美,来满足自己的真、善、美,甚至有的坏人恶人,他们不择手段、违法犯罪来毁损他人、社会、民族、国家或人类的真、善、美,来满足自我认定的真、善、美。由此可知,关于真、善、美的问题,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教材、社会主流力量等的正面引导是非常重要,对人的态度、立场、观点、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所追求的目标进行认真的审美判断是非常重要。人类之间是有共通感的。尽管不同的人怎样具体地理解和追求什么样的真、善、美,但有很多最基本之处是大致相同的。例如,追求舒服、健康、减少病痛、美感、畅快等等,共通感常具体反映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性生活等等上。而具体的个人生活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生活的主要追求、信仰、人生的经历、职业、专业、所从事活动的效果上,反映在对真、善、美的独特的理解上。所以,不能千篇一律地看待人的生活本质。当然,社会应该大力提倡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鼓励更多的志愿者服务,弘扬追求高尚的、为他人、为社会、以至为整个人类作出贡献的这种真、善、美的伟大精神,人们能在这种伟大的精神鼓舞下,努力学习、工作、奉献,提升美学境界,自然就放下杂念,减少很多的痛苦,带来很多的笑声和快乐,通过这样的努力,就能成就了崇高的人格。这样的生活,是充满价值和意义。

王国维的审美无利害关系的观点,也像叔本华那样,主要是受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其要害之处在于:首先是认为美是天才可以感受到的,将美放到高不可攀的象牙塔顶,而不清晰人的本能就有美感,连不少动物都有美感。第二,更不明白,美感、审美判断是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连到市场买菜都需要,既是家常日用的需要,也是对伟大的文学、艺术等等,以至社会规范、国家制度、国际大事等进行评判的必需。美感、审美在人类中由低到高,拉开了非常多的层次。当然,对深奥的、复杂的伟大文学、艺术作品等进行正确的审美判断,是须要经过努力学习、训练才能掌握相关的能力。人类不但具有本能的,还有自觉的;不但有对物质的、具象的,还有对精神的、抽象的,不但能对形式的、还可对内容的产生美感和审美能力。在我的感觉里,有这样的印象,就是有些人,在艺术馆里,看着优美的逼真石雕、油画中的裸体美人时,被惊艳销魂,整个精神状态被眼前一亮所镇住了,瞬间忘记了一切,当然也包括忘记了利害关系,后来冷静了下来细想,这些作品自己不可能拥有,又不能触摸和对话,只能观赏、陶醉一段时间,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利害关系。当然,也存在有人兴奋不已,想入非非,夜梦不止。这都说明,对美和艺术的审美,是具有两面性的,需要正面引导。其实,利害关系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物质部分,二是精神部分的。现在法院的判决也有精神赔偿的条款。这种对艺术品的审美享受,虽然没有发生物质交换的利害关系,但已在精神上产生了利害的关系。精神享受是很高级的利益。王国维所讲的“一时之救济”,就是利益。所以,美感、审美不单是对美,、对艺术品或对其它,不是无利害关系,而是只存在利与害是大还是小,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的问题。如果主观上认为无,也属精神幻觉。事实上正好恰恰相反,现实中所发生的美感、审美分分钟是与利害相关。举个当代的简单例子说明一下:人们在看微信,一不合意,即转看另一画面,以免浪费时间。时间是宝贵的。美感、审美需要时间。

第二、王国维认为:“美的性质”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他主张美是天才的产物。“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古雅”是“艺术之美之形式之美”,是“第二形式”。他还认为神、韵、气、味,是后天的、经验的、深层次概念,不是先验的概念,“不必尽俟天才”,“亦得以人力致之”。

事实上,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美的现象、美的规律、性质。由于美能带给人的愉悦,自然就努力接近、热爱美,并想方设法利用美、运用美。不但将美作为精神上的能量,还要化为物质的力量来使用。人们自身的打扮、制衣、建房、制造各种用品、改造环境、建立各种关系、学科、制度等等,都离不开直接或间接运用美的知识。美不单是天才的产物,是几乎每个正常的人本能就有美感、审美能力,加上后天的学习、训练,就更加强化了美感、审美能力和自觉加以运用。美不单在形式上,还在内容里。例如,人们要欣赏一部很有艺术高度的小说,除欣赏它的形式美外,肯定离不开它的内容美。又如,有一定境界的审美者,爱上一个人,不只是爱上她外表的、形式的美丽,还会爱上她美好的灵魂和内涵等,包括语言美,言行有礼有度,爱幼敬老、多才多艺等等。观物确实存在着著我色彩的现象,但不可能“皆著”。王国维还将“古雅”定为“第二形式”的形式美。其实,“古雅”的美,既有形式美,也有内容美。形式与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在现实的观察中,会出现形式与内容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从某种角度、层次看,有的形式就是内容,有的内容就是形式。例如,在几何图案、有的服装设计等,形式和内容是很难分开的。具体的审美者对具体的对象进行审美时,常具有个性化和带主观性成分的特征,人们不能绝对地说,这一东西就是“第二形式”的形式美,而绝对没有“第一形式”美和一切内容,或者相反。事实上,所谓“第一形式”的美和“第二形式”的美,是相对而言的。关键是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审美。“第二形式”美在另一个层次、角度去审美,可以是“第一形式”美;“第一形式”美,选择另外的层次、角度去审美,就成了“第二形式”的美。要弄通这些问题的重点,在于弄明白王国维所讲的“天才”,和事实上是存在人的本能美感、审美能力,同时人经过学习、训练后所掌握的审美能力和自觉地审美,处在不同层次、审美角度;观察和研究的结论是有很大区别的。在神、韵、气、味方面,当然无可否认后天的学习、训练是非常重要,但人们可以从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传记中知道,后天努力结出的果实,也渗透着先天的气质。其中先天的身与心、气场的能量,也灌溉在其中,不能说绝对的、全部是后天学习、训练所得。

第三、王国维认为:“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

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艺术的个性“贵具体而不贵抽象”。“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艺术的个性既然是贵具体而不贵抽象,进入境界去写真景物、真感情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性质。否则,就难以达到逼真的程度。当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能反映出一部分人的性质,甚至是人类全体的性质,或能揭示出“真理”。但也不能否认,有不少艺术作品只是代表着个别的存在。所以说,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存在价值,往往具有个别性、特殊性和普遍性。人们在分析艺术品时,不应顾此而失彼。艺术创作是赞同需要合理地虚构的。我们绝不能认为因为虚构而不真实,就说没有境界。很多艺术作品需要虚构。

…………。

   王国维长期以来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国师”,在众多被认为是学术泰斗的学术大师、教授之中,人们将他排在第一位。当然,他和这批大师们对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王国维和一些大师们最核心的思想、主要的美学观点却是西方的,以德国观念主义为传统的哲学家、美学家的思想观点为主。对这些思想观点,我在前面已作分析和理解,在此不作重复。这使我联想到王国维那代人的一批重要人物和具有崇高地位的成群文化人士,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留过洋”,会讲些“洋话”的,回到中国后都非常吃香,享受丰厚的待遇,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又使我想到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各种势力在进行激烈的矛盾冲突,那个风雷激荡、浊浪滔天中的社会不可避免地充满复杂性的矛盾和时代的局限性,我久久地陷入了沉思…………。

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审美素质、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之精神非常重要。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获得真正的、行之有效的真、善、美,远离假、丑、恶,达到离苦得乐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最后,我用王国维创作的一首词《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来结束本文:

阅尽天涯离别苦,

不道归来,

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

绿窗春与天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

一缕新欢,

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2 10:27 , Processed in 0.12142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