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志愿者 于 2024-9-10 23:06 编辑
转还我青春先生帖:
胡教授的“因材施教”之法与上海诗人基本盘“测算结果”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楹联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诗团”导师、上海觉群诗社社长、静安诗词社社长胡中行先生,曾在题为《汪涌豪、胡中行:用古典诗歌书写当下 ——兼谈旧体诗创作》的视频讲座中说:
“在我们社员当中,大部分人都是什么呢?一个是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手段,这个是有的;还有一种呢,作为提高修养的一种手段;还有一种呢,作为老有所乐的一种手段,大家来玩一玩。所以我现在对这个社员的诗歌的评价呢,点评呢,基本上是按照这三个标准的。
比如你老有所乐的,我尽量讲几点好话,让他开心开心。对吧?你不一定写得好,但是我说你好,那他很开心。有的时候一个晚上睡不着觉,他开心得不得了。这个也是好的,老有所乐。对吧? 那么,传承的时候呢,我尽量向哪个标准靠拢呢?就是你是什么个要求,我是什么个标准。是这样的,啊,这样的。”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些显然都是大实话。客观地说,在“千方百计调动千军万马、激发千家万户投身中华诗词事业”之特殊历史背景下,在浮躁得不能再浮躁的当代所谓古典诗词界,在“凑成平仄句便敢称诗”之当下,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难能可贵了。
当然,并不是说这番话就很科学,就那么在理。尤其是这段话,便严重有失偏颇:
“比如你老有所乐的,我尽量讲几点好话,让他开心开心。对吧?你不一定写得好,但是我说你好,那他很开心,有的时候一个晚上睡不着觉,他开心得不得了。”
众所周知,时下诗词界从业人员中,此等纯粹的寻开心者占比相当之大,多得不得了,当然均属千军万马之一,更属“创作队伍达数百万之众”之一分子。胡先生认为全国诗人基本盘“50说”太悲观了,认为“一千余人”之说才是“八九不离十”的。据胡先生按总盘“大致一千人”测算:“我们上海现在可以称得起诗人的,大概是14个左右。”从讲座内容来看,这个估计大抵只是主要基于“文字功夫”而言的,而未充分考虑到“缘情”、“出新”、“得味”以及“舌间耳畔的音乐美”等项因素。若是综合考量,整个大上海又能有几个诗人呢?数百万众“创作队伍”中,真正具有“仁人”式诗者情怀、“动心摇魄”的艺术感染力和“增之一分嫌肥,减之一分嫌瘦”、“凝练而恰切”的“文字功夫”以及确能营造多数读书人均能确切可感的“音乐美”者,屈指(包括脚趾)能否数得过来呢?
现在问题的症结是,对于那些纯粹的“寻开心者”以及“旨在提高修养者”而言,究竟何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呢?这辈子还有希望吗?对于纯粹的“寻开心者”,任你再怎么夸他,恐怕也成不了真正的诗人,而只能夸成“另类的当代李杜、易安”吧?关键之关键在于,真正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并致力于成为“真正的诗人”者又有几何呢?其中可望成为“真正的诗人”者又占比几何呢?
一方面看不上另类的“当代李杜、易安”,一方面却又不惜把纯粹的“寻开心者”夸得“一个晚上睡不着觉”,当可算得另类的因材施教了吧?当然,胡先生其实也是无奈。若非如此,其所属两大诗社还能留住人吗?又能留住几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