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回复: 5

【 寓 教 于 乐(3)】- 无 品 无 德 无 素 养 无 素 质 者 远 走 远 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9 19: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译作 于 2024-9-19 19:47 编辑


【 教 学 札 记 】



      札  记  七  则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1992年2月




扪心自问

     一个外语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他刚刚接受了自己父母的说劝之后,在他刚刚耐心地坐下来,又一次打开外语课本之后,作为他的老师,我们应使外语怎样出现在他的面前呢?在他的心幕上,外语曾是坚不可摧,可是,在外语这坚不可摧的面具上,是否还有因我们教师的某些原因而画上的一笔呢?


义不容辞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掌握外语似乎是一些人的必经之路,而这段路却又总是以着某种障碍的形象呈现着。这个障碍往往有些让人望而却步,无可奈何。“病孩”在无力地“抽泣”,“患者”在微弱地“呻吟”,他们的家人忧心如焚。此时,“医生”的恻隐是不够的。一个好医生应做的至少是尽快使病人解除痛苦,外语教师应做的至少是尽快让外语从他的课堂上、书本里解放出来,使它变身学生手中得胜的武器。


先做学生

    使学生顺利地接受外语的方法之一应该是让他们先接受教师这个人,这很可能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旋律。某些学生长期倦怠外语的起因之一,或许就是他们的老师一时的“哗众取宠”,一次的危言耸听。如果说知识的传授需要硬件,那么它就该包括一个教师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一个教师公正无私的人格力量。这当然得来自学习、学习、再学习,来自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来自不断地研究新问题。


爱屋及乌

    “近朱者赤”这话虽说带有几分形而上学,可辩证地看,却也反映了客观作用对主观世界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视学生为主体,教师自己充当客体,让学生因喜欢而接受教师,进而因喜欢而接受教师授有的知识,这是否也是通往罗马的一条路呢?应该承认,学生的思想、意识确是不稳定、不成熟的,他们这个时期的盲目性、随意性确是很强,这确是事实。这也正是好事,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正好可藉其可塑性,使其因热爱我们这“教师之屋”而接受我们那“知识之乌”。


触类旁通

    学了有用的知识,只是把它硬记一气,交给笔记,束之高阁,并不运用,那么这些知识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就这话本身而言,在多数同学听来,似乎等于大道理,感觉是抽象的,这时,不妨用“掌握一物,不是做功,投出,才做了功”加以解释。这么一来,结果就不一样,大道理变得直观了、易解了、可取了,教学中很多事情也就好办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唯鱼是念”之“是”去解“something which”中之“which”,可以让他们用“X+ 0”不是减式,去解“have nothing”不是否定句。面对整篇外文,暂时后进的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此时,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等量的同分量相等”的知识,先从心理上鼓励他们去藐视困难,再用类似“等量的同倍量相等”的知识帮助他们在集中全部精力弄懂一、两个实际单句的基础上,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进而提高理解整篇外文的勇气。学生常常是无意地将各科知识孤立起来、对立起来,使学科量与记忆量、理解量总成一比一,而教师则应有意地引他们将各种知识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让付出这个变量的增长大大小于学科量。我们种一瓜而得十瓜、种一豆而得十豆不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吗?


围魏救赵

    加工不当的知识多半是难接受的,未经加工的知识更可想而知。学生对外语没有食欲、或消化不良,这与教师的烹调方法有直接关系。人们大都趋于先入为主,学生阶段更是如此。教师把外语烧成苦的,学生的反射十之八九也是苦的。烧成甜的呢?苦感就不见了?这也未必。确切地说,我们是否还要注意到,有相当量的阻力并非来自外语或外语课本身。教学实践时常暗示我们:当我们稍加解释“乘”不同于“乘以”,便可以使学生将中文“一乘二”准确地译成“multiply two by one”。我们可以帮助一些学生在分清中文“捡”与“拣”、“须”与“需”、“作”与“做”、“住”与“驻”、“实验”与“试验”之后,轻而易举地解除“take…up”、“pick…up”……这些近义词给同学们带来的记忆烦恼。我们还可以因说明了“事物是相对的、暂时的、发展的、变化的……”而避免因解释同一个“in…”为什么在这里是状语、在那里又成了定语而造成的口干舌燥。这些来客貌似平平,却大伤了同学们与外语之间的感情。我们当然都不反对闻鸡起舞,也不反对子夜掩卷,而当我们完全可以做出少量的投入,去围其他学科之“魏”,以救外语学科之“赵”的时候,为什么还总要把功用在游说学生非得以成年死记墙下为乐、累月硬背灯前为荣呢?



救人救策

     “授于人家一杯水,自己得备一桶水”,这话恐怕我们的学生也能说得出,可是,作为一个老师,是否应深思一步这“杯水”与“桶水”的关系呢?他们只能是量的不同,不能有质的差异吗?应该有。这桶水不应只是“1水”加“2水”加“3水”……,至少还应是“水1”加“水2”加“水3”……。一个教师的知识当然是越广越好,但最首要的知识应是一种自觉——一种在学生那里造成一种感应的自觉,这种感应就是:以自己所熟悉的各科知识为材,建造一只通往未知口岸的船。外国的名人说:知识就是力量,中国的名人说:有了正确的东西,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它再好也是没有用的。这两个说法哪个更负动力呢?中国的庶人早有答案:不能手捧金碗要饭吃。相形之下,大概是中国人略胜一筹,因为我们中国人知道金碗不是饭,得利用金碗才能得到饭,这等于在说:利用知识才是力量。至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真正要做的,与其说是教知识,不如说是示范运用知识的全过程,或者说:一个教师最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启迪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19: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过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8: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庆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18: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1 22:17 , Processed in 0.08254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