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穴镇江源
出仙女洞、方正式步入峡谷,谈不上大、寻常小山沟而已。沿着倚山滨水的简易步道,溯溪前行不过数十米、有心人就发现了异常。只见这条溪流从峡谷两壁间的岩石缝隙和溪底均有几处泉水喷吐而出,很像自然温泉、只是没有氤氲的热气而已。但有水泡水流涌现、汩汩流出、似觉有欢乐之声,很快就见到已汇聚成的一截窄长溪潭。石壁上有前人刻下的,用汉文和藏文写的“白龙江源”几个字。泉水在这里汇集成白龙江最初的模样。真如宗喀巴祖师所预示,如一潭似绿松石的尕湖。虽说小得可怜、但确有那么一丝意味,当地人称为“乃溪”意为圣水。据说也着实神奇:严寒时四周铺雪也不冻结、大旱之年未干枯、暴雨之时不会淹没、冬暖夏凉,四季清澈。不少人用手掬起“圣水”品尝,均赞清凉甘甜,一副志得意满的表情。我想幸好还没被农夫山泉发现,不然被买走了经营权、小白龙一天就不知要瘦多少斤两。
目睹江源这小小的清潭,真令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奇妙。也更佩服这些为自己的信仰,为弘道而开辟蛮荒的大师。为了让世人信服皈依,竟然发掘出了这么优秀的自然资源。别说古代人、就连现代从小就受德先生、赛先生教育的当代青年不也感到很难理解,很奇妙吗?我不是一开始也没想到,就这几眼小小的泉水,竟成就了养育无数的生灵的滔滔大江。更别说几百年前那些生活在这种艰难困苦、气候变幻莫测、人命生死无常的高海拔环境中的山民,能不在这种种圣迹面前立马皈依我佛。作为终身精神和灵魂的寄托,这也是不少人不知道藏族对宗教信仰为何会表现得那么死心塌地的原因。而且这江源潭虽小、还是有点长度,更有块巨大的岩石伸入潭中、其内侧显然还有空间。洞虽不至于有、但有个洼岩腔的可能很大,同时那里也可能是当地人的洗浴之地。因为我们隔着岩石,也能听到里面有小孩子们戏水的喧闹声。再走几步水潭就算走到底了,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当然这峡谷尚未到头、只是要走一旁小路向上爬几步,再顺沟前行、据说还十多里路呢。
另一个让藏民视为圣迹的、就是在这片出水口的崖壁上,还高悬着一个溶洞、为护法神先前留下的虎穴。这个洞虽不深、但是洞前极为陡峭,上下都需要拉着绳索牵引攀爬。何况那导引绳索也是凑合的,有几节是用几根哈达绞结连成的。要爬一、二十米、才能进入洞中,有点令人望而生畏。大多没有去爬,有几个青年上去看了一下,说里面很黑、进入洞口就感觉真入虎口了。也有人说、那洞深不可测,人进不去而已。同时也有一个传说、刚好和这江源有关:从史料看《禹贡》称“桓水”,《水经记》称为“垫江”,唐时称羌水。《明统一志》方称为“白龙江”。而这正好和唐三藏取经、功德圆满后师徒受封有关。其中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被揭谛引去灵山后崖化龙池边,推入池中。须臾即退毛皮,换头角,浑身上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飞出化龙池,盘绕在山门里擎天华表柱上,诸佛赞扬如来的大法。只有小白龙心内叫苦、如此封印拘束与死何异?已是恳求师父以脱困、旃檀功德佛也觉悲悯,乃恩请留壳离魂法以释、佛嘱可择元宝山前。小白龙隐身云中、在华夏探访三日三夜、终于寻到这坨坨山的上空。只见一丝涓涓细流似在元宝下流入高原草甸间、蜿蜒曲折向前流,穿山越岭、吞溪并河、在崇山峻岭间成就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江。劈开千山万壑、江水咆哮奔腾,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江流两岸奇峰秀岭绵延不断,林海苍茫松涛翻滚。野花林木漫山遍地、峡谷陡峭间断连续,开阔地甚少、更显极为幽静适居。便欣然从此洞钻入地心湖中,就此安住,只遣护法镇守门户。从此世人方改称羌水为白龙江,并为此地命名为:虎穴镇江源。
白龙归隐地,虎穴镇江源。龙水生万物,圣人早预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