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7|回复: 5

李少君、黄礼孩、江非诗歌研讨会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举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2 0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0:18 编辑

作为南方诗歌的领军人物,李少君、黄礼孩、江非等人近年来创作成绩极为突出,在当代诗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备受诗界同仁关注。2009年3月17日,李少君、黄礼孩、江非诗歌研讨会在刚刚成立的湛江师院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举行,人文学院院长熊家良、书记谢应明,中文系教授赵金钟、阎开振,副教授殷鉴、张德明,讲师柴平、张世晶,诗人李少君、黄礼孩、江非,以及人文学院心缘诗社成员共3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李少君、黄礼孩、江非等人首先各自介绍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经历和体会。李少君一直主张诗歌乃是一种日常宗教,他从自身的求学经历说起,提到当年在武汉大学学习时,李亚伟、廖亦武等第三代诗人对他的影响,后来大学毕业后追随下海经商的热潮,到了海南,曾做过《海南日报》周末版副主编兼读书版主编,后主编《天涯》杂志,从未放弃诗歌写作。在诗歌神秘性的体验中,他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诗歌所折射的某一种宗教上的意义。在对新世纪诗歌发展的观察和总结中,他提出了“草根性诗学”的概念,认为那种“自由、自然、自发、自觉”的写作状态,在地域文化中所造成的多样化与变动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互补等,将会导致一场新诗创作高潮的到来。他视诗歌为一种神秘的东西,诗歌的诞生用他的话说其实就是“自然与上帝借我的手在写作”,诗歌一经写出,阐释权在读者那里,人们怎样评论却已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事了。
    黄礼孩在谈及自己的诗歌创作时,一再强调诗歌回归到诗人那里去的重要性,他认为对童年生活以及故乡等消失事物的回忆是他诗歌写作挖掘不尽的泉源。他追溯自己从小所受的基督教影响,以及在求学中诗艺进益的过程。他说自己从故乡徐闻这个大陆最南端的小城县走出,对文学充满了憧憬,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写作,当时虽发表很多作品,但一直感觉进步不大,而自己诗歌写作的真正变化,出现在1999年北大求学之后。他觉得自己这么些年来之所以乐于为诗歌界做实事,主要是对诗歌的异常珍爱使然。
    诗人江非在谈及自己的写作时,却表现出与黄礼孩诗歌写作迥然的地方。跟黄礼孩那种注重于经验的写作不同,他说他的诗歌写作更多的是一种“解惑”的过程,他是藉诗歌来表现自己对异性、对人际关系、对生活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他渴望在诗歌中做出自己的解答。
    随后,张德明、赵金钟、熊家良、阎开振、殷鉴等学者对三位诗人的诗歌进行了研讨。
    评论李少君诗歌时,张德明博士比较独到地提到了三个关键词。第一,就是“自然”。他引用李少君的话说:“自然是教堂,大地是道场,山水是导师,而诗歌就是宗教。”(《在自然的教堂里》)李少君诗歌对清新自然等境况的情有独钟,更多是一种本然精神状态的呈现。体现这一特点的具体作品,有《雪国》、《山中》、《神降临的小站》等。第二,就是“意境”。何为意境?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在一个艺术表现呈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这是我所谓的意境。”而李少君《四合院》、《春》等诗就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体现出古典诗学理想的现代重构。第三,就是“反现代性”。以赛亚?柏林说:“对法国启蒙运动及其在欧洲各国的盟军和弟子的核心观念的抵抗,与这场运动本身一样古老。”可见,反现代性与现代性是同步的,是现代进程中的一种反思。李少君的诗,如《事故》,看似是写车祸,但实质上则是对物质文化所带来负面影响的思考。因此作为一种建构,李少君努力在诗歌中尝试一种生存空间的再造。
    赵金钟教授重点阐释了黄礼孩的诗歌。他引用黄礼孩诗歌《灵魂》中的一句话:“让商品在废墟上长出心”,认为黄礼孩诗歌写作及诗学观念总的来说,是在倡导一种对商业语境下的物质主义的突围,表达对于精神失衡的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对“独立的、完整的价值标准和精神品质”的重视。因此,黄礼孩诗歌中彰显出一种让感动的品质。他在对细小事物或弱势群体的关爱中,为我们昭示了一颗仁慈宽厚、丰富清淳的心。他的诗歌充溢着一种和谐、静谧、纤柔、温馨的气息,不激越,不高亢,不造势,仿佛是一股涓涓细流在浅浅流动,不撞击巨岩,不跌至峡谷,而以一种轻悠漫卷的态势款款漫过读者的心田。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这种气息,那就是:“纯”、“静”。赵金钟教授认为这是一种颇具魅力的节奏美,其沉静、徐缓的格调呈现给人的是一种“都市隐逸者”的心境。
    张德明博士对江非诗歌也作了深度阐释。他着重从童话元素与“还乡”情结两方面来考察诗人的诗作。他觉得江非诗歌中那种童话元素,一方面具有消解时间符码,抵御现代文明侵袭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能起到消弭空间局限,增加想像幅域的作用;同时能与他的乡愁情绪相一致。总的来说,这种现实场景中的虚构性成分,增强了生活的诗化感与趣味性。而诗人的那种“还乡”情结,在诗歌中是通过家园意识、亲情意识与反思意识等而体现出来的。
    熊家良、阎开振、殷鉴、柴平、张世晶等学者还就三位诗人诗歌中的语言、意象、结构、意蕴以及在南方诗歌发展中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信息来源:广东张德明的BLO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2 1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0:18 编辑

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2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0:18 编辑

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2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0:19 编辑

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0:19 编辑

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0:19 编辑

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15:49 , Processed in 0.08293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