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0|回复: 7

[转]推动诗歌形式发展是当代诗人的历史使命(1)----丁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0 0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动诗歌形式发展是当代诗人的历史使命

丁芒

我们创作旧体诗词,有没有永恒的意义?新旧体诗是否会一直并存下去,并且成为两条永远不会交叉的平行线?是否有朝一日,新旧两种诗体会有一种被历史所断然抛弃?甚至是两种都被抛弃,而以外来的第三种新体来统一诗坛?
  我认为这种种设想都不可能。历史的运动将如江河奔行,日月经天,决不可能停滞。至于历史会向什么方向运动发展,这正是摆在当代新旧体诗人面前的共同课题,需要深入探究、创造性的实验和理论的探讨。
一、推动形式发展的三种因素
  从历史轨迹看,诗歌形式的发展有三种因素,成为推动力。
  第一种推动力:语词因素。表现在二言到四言到五言到七言到杂言的发展脉络,从最简单的动宾结构,到出现副词、介词,到出现形容词、复合名词、复合动词、形容词,就汉语音节而言,即是大量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的出现。字数排列也从偶言体发展到奇言体,从齐言体发展到杂言体(长短句)。尤其是杂言体的出现,适应了语义向多类结构的发展,是一次重大飞跃,把我国诗歌大大推进了一步,杂言体诗(词、曲)的出现并形成主流,打开了诗史的新纪元。从此,齐言诗与杂言诗并存,也就是严格的格律体与相对自由的格律体的并存,诗坛相对稳定,延续千数百年。
  第二种推动力:语音因素。声音必须伴随意义同在,才能称作语音。音乐应该说是语言的衍生物、律化物、美化物。但后来音乐又反过来制约语音,形成诗歌的格律。再后来,格律又脱离音乐,独自形成其惯性运动。这是我国诗歌形式发展中语音因素的三步曲。先人的音乐无非是状声的,和语言一样简单。后来语言复杂化,音乐也沿着自身的方向更加美化与律化;因为它是状声表意的,反过就要求诗句的美化和律化。历史上各种形式的诗无不曾与音乐融为一体,互为表里,它在语音方面的相同特色和要求,就是要较之口语,语义上更为美观,语音上更为律化。这种反过来被音乐所熔炼铸造的诗体式,促进了形式的凝固化,即使音乐失传了,诗形式却能永远保留,即使不可能按原谱咏唱,它的格律结构,读去仍然使人产生乐感。这就是后人只要运用诗词格律形式写成诗作品,即使语义上的美化不够,甚至极端平庸,读去犹能琅琅上口,铿锵有节,无非是因得到语音上的美的感受之故。这也是当今许多非诗、劣诗仍被误认为诗的重要原因。
  我国历来崇中尚正,什么都要区别是否正宗。合乎平衡对称审美观念的齐言体,因而被认为正宗,杂言体的词曲则一向被贬为“诗余”,造成我国古代诗艺术形式发展非常缓慢。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按照千年老法炮制诗词,必然大大限制它的普及与发展。新诗却完全排斥了语音作为诗形式艺术的要素,这又是对诗的损害。
  第三种推动力:视觉因素。新诗以分行排列,来区别与散文小说不同。诗词却相反,根本漠视视觉上有什么美感因素,除宝塔诗、回文诗这类游戏诗作,从来都是与散文一样不分行,但是却可以一目了然。视觉因素在推动古代诗歌发展上,并没有起什么作用,真正重视诗歌的视觉效果的倒还是新诗。“五四”以后,在新诗界曾出现种种讲究视觉艺术的主张和做法,如讲究建筑美、错综美、提倡削足就履的豆腐块形式,后来又进口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式、十四行体,以及西方流行过的种种形式,如用字排列成桥,成雨点或成任何图形,甚至用字体、标点符号的大小来表现情绪等等,无非都是想借助视觉,来增强效果,以弥补根本漠视听觉效果带来的不足。这是新诗丧失了作为口传文学的品质后,产生的新的形式艺术,其实是没有多大效益的。我们弄清了推动诗歌形式发展的诸因素,在历史上所起作用的情况,才能对当代诗歌的改革、发展,作出科学的推断。综上所述,似乎可以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随着语言的复杂化,诗体必然会顺应地向前发展,保守停滞是诗的丧钟;——诗意的充分与逻辑化的表达,仍然是一切文学样式包括诗歌的基本目的,艺术化只是手段;——当代诗歌必需使用当代的语言。但由于语言尤其是文字发展的惰性、惯性作用,不采取较为彻底的办法,而只采取修修补补的改良办法,是无法摆脱惰性、惯性制约的;——美化和律化,是我国诗歌和音乐结合以后留下的最佳遗传因子。作为中国当代诗歌,不注意充分运用并激活这种遗传因子的魅力,而只管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实在是得不偿失、自弃自戕的行为; ——从齐言体走向杂言体,是历史总趋势。但这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杂言中常常包罗着齐言体的种种成份、因素,也只有这样,杂言体诗的形式艺术,才同样具有格律化的美感,且更具张力。——视觉的效果在诗来说,虽然未必就等于零,例如表现节奏感、情绪的突现、夸张等,用新的排列方法来解决,未尝不可。但诗的效果只知乞灵于此,实在是无能的表现。我们在改革诗词、进行新体诗歌探索时,完全不必顾及视觉因素。凡此种种历史经验、规律、都可以作为我们当前进行诗体改革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新旧诗接轨的双向运动
  作为当代诗歌主流的新旧体诗,在若干年后,是否会被一种外来的第三种样式所取代,而戛然中止了自己的生命运动呢?这是不可能的。也许当代的这种形式会衰亡,会蜕变,尤其是在两种诗体相互颉颃、扬弃的运动中,自己逐渐消失,而产生“第三种”形式——新的诗体,倒是可能的。而这种“第三种”形式,绝非从天外飞来的火星人,而是当代新旧诗相结合的产儿。至于这两种非平行线延伸到什么长度、到达什么情况才能交叉而产生第三种形式,却难于逆料,因为决定交叉点的远近,有许许多多因素。我们只能自觉地促进两者的互相接近、交融,加速交会点的到来。至于真正的产儿——第三种形式产生以后,作为历史遗留的文学样式,当代新旧体诗,将会永远存在,正如汉赋、乐府这些形式至今犹存,也还有极少数人在运用这种形式写作一样,但它们已不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了。这是远景的推测,重要的是当代两大诗歌形式,还都以主流的姿态在不断运动着,究竟何者更重要?诗歌今后将沿着哪一个河床前进?我们认为:中国诗歌无疑将沿着新诗的河床前进,旧体诗词虽然有它不容忽视的社会基础、传统优势和存在价值,尽管在相当时期内,它还将作为我国诗歌的一种主形式,和时代一同奔流下去,并不断改进自己,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然而它毕竟是一种古老的形式,这种形式毕竟和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不能彻底适应,包括情感、审美要求、结构、语言等等方面,而且相去会越来越远。它只能用它的表现体系的种种成熟的、已被我们民族所深深溶入血液的审美经验结晶,作为染色体,一代代遗传给我国的诗歌后裔。
       (接下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0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v: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0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问好。
交流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0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很好!
“我国历来崇中尚正,什么都要区别是否正宗。合乎平衡对称审美观念的齐言体,因而被认为正宗,杂言体的词曲则一向被贬为“诗余”,造成我国古代诗艺术形式发展非常缓慢。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按照千年老法炮制诗词,必然大大限制它的普及与发展。”
“诗歌今后将沿着哪一个河床前进?我们认为:中国诗歌无疑将沿着新诗的河床前进,旧体诗词虽然有它不容忽视的社会基础、传统优势和存在价值,尽管在相当时期内,它还将作为我国诗歌的一种主形式,和时代一同奔流下去,并不断改进自己,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然而它毕竟是一种古老的形式,这种形式毕竟和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不能彻底适应,包括情感、审美要求、结构、语言等等方面,而且相去会越来越远。
有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v: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4 2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平安夜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紫石金麟 的帖子

紫版新年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 0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3 21:47 , Processed in 0.11597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